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87 毫秒
1.
卢倩 《淮海论坛》2014,(2):31-33
改革开放以来的伟大实践使得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建构成为时代发展的必然命题.理论层面的研究和关注也在与日俱增。理论和实践的双向维度.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全面、深入、系统的研究、阐释和传播提供了学理和模式支撑。作为社会主义社会的主流意识形态,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应该贯彻体现在普通民众的日常生活和社会实践中。  相似文献   

2.
孔令锋  黄乾 《中国发展》2007,7(4):11-15
可持续发展是对传统发展模式的颠覆与超越.目前将其作为一个整体发展模式的理论研究一直未能走向深入,基础理论的构建远远落后于实践.文章通过对其思想演进的回顾和与传统发展理论的比较,指出未来的理论构建应在基本假设、财富观念、发展目标、利益协调机制等方面作出改进与创新.  相似文献   

3.
进入新世纪以来,中国特色矫正社会工作的实务探索与理论研究得以发展,主要集中于矫正社会工作的价值伦理、理论视角、方法技术、实务领域、社会政策、发展模式、域外经验、本土实践八个方面。已有研究成果在数量、领域、模式、实践以及影响不断扩大的同时,也面临着研究成果质量、研究理论与实务整合、研究体系与框架健全、学科话语体系提升等方面的局限。未来矫正社会工作研究要不断壮大研究队伍和力量,提升服务实践的核心能力;促进理论与实务的整合,提升学科地位和话语权;顺应时代趋势、借鉴国外经验结合国情;整合提炼本土研究模式,推动建立中国特色矫正社会工作研究体系。  相似文献   

4.
马克思人类解放理论是其理论体系的核心和主导价值取向,涵盖个体与社会双重的解放维度。在个体和社会维度的解放诉求中审视思想政治教育目标,揭示思想政治教育目标精神实质之根本在于实现每个人自由而全面的发展,深入认识其与人类解放的应有关系凸显为实践追逐与理论向导之间的关联性,有助于彰显思想政治教育目标的哲学意义和存在价值。  相似文献   

5.
如何借鉴西方社会工作的理论与方法,立足本国实际,提炼和总结本土经验,构建具有本土特色的社会工作,成为中国社会工作发展所面临的重要和首要问题。立足于城市民族社区场域,探讨和建构中国本土特色的社会工作,是一个重要且亟待研究的课题。文章尝试以回族社区为例,探讨实现伊斯兰教伦理与社会工作价值观互动、融合的机制,对本土经验的积累、加快社会工作理论与方法本土化的进程,不失为一次有意义的探索。而这一过程也预示着,社会工作在城市回族社区有着广阔的发展空间与活动舞台,伊斯兰教伦理和社会工作价值观将成为城市回族社区发展的重要文化资源。  相似文献   

6.
互构性发展视角因其在解释两个或多个主体之间具有同源、同构、共变和共生等理论意涵,在社会科学领域得以积极借鉴。文章从理念互构、目标互构、功能互构和机制互构等维度建构了一种互构性发展的分析框架,揭示了当前我国社会福利与社会工作之间的现实分野,即在发展脉络上存在断裂性,在理论建构上凸显非相关性,以及在实践过程中缺乏整合性。基于互构性发展分析框架,文章从关系嵌入、制度整合、殊途同归和多元共担等方面重构我国社会福利与社会工作之间的关系,以改善二者长期以来存在的现实分野,并从理论和实践层面推动二者健康、有序互动,并积极回应和谐社会建设议题。  相似文献   

7.
转型时代的社会工作转型:一种理论视角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朱健刚 《思想战线》2011,37(4):40-41
在处于转型时期的中国社会,作为一种专业慈善力量的社会工作,自身应该有怎样的定位与认识、理论何以有效指导实践及如何培养专业型的社会工作者,日益成为学术圈和社会各界关注的议题。2010年仲夏,中山大学、香港理工大学、中国人民大学、中国政法大学、首都经贸大学、中华女子学院等高校的社会工作学人、实践者,齐聚广州市首届中国转型社会工作非正式论坛,就转型社会工作的理论与实践论题展开激烈交锋。本刊特延请部分与会专家学者,从不同的维度阐述对转型社会工作的理解。期望本组笔谈中这些差异性或相似性的观点能够引起中国社会工作教育界、实务界,包括NGO界对转型背景下社会工作的本质、使命、策略、角色定位等重大问题展开深入的论争,以便正本清源并促进中国社会工作的发展。  相似文献   

8.
郭伟和 《思想战线》2011,37(4):42-44
在处于转型时期的中国社会,作为一种专业慈善力量的社会工作,自身应该有怎样的定位与认识、理论何以有效指导实践及如何培养专业型的社会工作者,日益成为学术圈和社会各界关注的议题。2010年仲夏,中山大学、香港理工大学、中国人民大学、中国政法大学、首都经贸大学、中华女子学院等高校的社会工作学人、实践者,齐聚广州市首届中国转型社会工作非正式论坛,就转型社会工作的理论与实践论题展开激烈交锋。本刊特延请部分与会专家学者,从不同的维度阐述对转型社会工作的理解。期望本组笔谈中这些差异性或相似性的观点能够引起中国社会工作教育界、实务界,包括NGO界对转型背景下社会工作的本质、使命、策略、角色定位等重大问题展开深入的论争,以便正本清源并促进中国社会工作的发展。  相似文献   

9.
社会转型与社区为本的社会工作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张和清 《思想战线》2011,37(4):38-39
在处于转型时期的中国社会,作为一种专业慈善力量的社会工作,自身应该有怎样的定位与认识、理论何以有效指导实践及如何培养专业型的社会工作者,日益成为学术圈和社会各界关注的议题。2010年仲夏,中山大学、香港理工大学、中国人民大学、中国政法大学、首都经贸大学、中华女子学院等高校的社会工作学人、实践者,齐聚广州市首届中国转型社会工作非正式论坛,就转型社会工作的理论与实践论题展开激烈交锋。本刊特延请部分与会专家学者,从不同的维度阐述对转型社会工作的理解。期望本组笔谈中这些差异性或相似性的观点能够引起中国社会工作教育界、实务界,包括NGO界对转型背景下社会工作的本质、使命、策略、角色定位等重大问题展开深入的论争,以便正本清源并促进中国社会工作的发展。  相似文献   

10.
古学斌 《思想战线》2011,37(4):44-45
在处于转型时期的中国社会,作为一种专业慈善力量的社会工作,自身应该有怎样的定位与认识、理论何以有效指导实践及如何培养专业型的社会工作者,日益成为学术圈和社会各界关注的议题。2010年仲夏,中山大学、香港理工大学、中国人民大学、中国政法大学、首都经贸大学、中华女子学院等高校的社会工作学人、实践者,齐聚广州市首届中国转型社会工作非正式论坛,就转型社会工作的理论与实践论题展开激烈交锋。本刊特延请部分与会专家学者,从不同的维度阐述对转型社会工作的理解。期望本组笔谈中这些差异性或相似性的观点能够引起中国社会工作教育界、实务界,包括NGO界对转型背景下社会工作的本质、使命、策略、角色定位等重大问题展开深入的论争,以便正本清源并促进中国社会工作的发展。  相似文献   

11.
《公安研究》2013,(1):91-92
熊跃根在《江海学刊》2012年第4期撰文认为,社会工作诞生一个多世纪以来,一直受到西方社会人文主义价值观与实证主义方法的影响,致力于回应社会需要和解决个人、家庭或社会问题。然而,伴随着社会与文化变迁以及社会福利制度的改革,社会工作早期发展起来的价值判断、技巧与实践模式,已难以适应变迁的文化与政策环境。因此,在二十一世纪,社会工作需要进入新的启蒙状态,对过去的理论基础和实践方法做全面的反思。而对于中国而言,由于制度、文化、专业学科体系和社会结构等的差异,社会工作理论在中国的发展将经历不同的发展道路。  相似文献   

12.
社会工作专业发展过程中持续存在着价值承担和干预效力之间的内在张力。20世纪90年代以来,证据为本的实践模式(evidence-based practice model)逐渐成为西方社会工作的主导性模式,这一模式把社会工作实践置于实证主义的研究指引下,希望借此提升社会工作干预效力。但实践处境的复杂性和多变性,以及日常生活的实践智慧都在挑战工具理性的实证主义专业模式。推行证据为本的实践模式,往往遮蔽了反思性能动主体。因此,把理论研究嵌入反思行动的实践过程,实现理论和实践的反思对话,就能够更好地平衡好社会工作价值投入和干预效力之间的紧张关系。  相似文献   

13.
刘曙光 《湖湘论坛》2018,(6):177-177
自党的十八大明确提出“积极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以来,国内众多学者从多维度、多学科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进行了研究,形成了丰硕的研究成果。由中共湖南省委党校曹健华教授主编、人民日报出版社出版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历史、逻辑与实践》一书,从历史进程、理论逻辑与实践要求三个维度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进行了全面深入的阐述,论据丰富、通俗易懂、行文流畅,是新时代研究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鼎力之作。  相似文献   

14.
论我国当代企业家价值取向的维度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企业家的价值观不是单向度的或一维的,企业家存在的社会条件的多样性和企业家角色的多重性,决定了企业家价值观是一个多层次和多维度价值取向构成的一个体系。我国现代企业家应有的价值取向主要包括三个基本的层次和维度,这就是企业利益最大化、服务社会最优化、实现人生价值和促进自我发展。这三个维度既相互区别,又相互联系,共同构成了我国现代企业家的价值观体系的基本内容。  相似文献   

15.
社会工作的介入是完善社会救助机制的重要支撑,其不仅影响社会救助专业服务能力的提升,更关系精准救助、高效救助和温暖救助目标的实现.以赋权理论为指导,在"模式构建-行动路径-优化逻辑"分析框架下,社会工作介入社会救助的功能定位,可以从"服务-价值-能力"三个维度进行分析,从而构建"建设-发展-整合"相结合的社会工作介入社会...  相似文献   

16.
正自党的十八大明确提出"积极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以来,国内众多学者从多维度、多学科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进行了研究,形成了丰硕的研究成果。由中共湖南省委党校曹健华教授主编、人民日报出版社出版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历史、逻辑与实践》一书,从历史进程、理论逻辑与实践要求三个维度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进行了全面深入的阐述,论据丰富、通俗易懂、行文流畅,是  相似文献   

17.
章长城 《求索》2013,(12):248-250
随着社会工作制度建设的全面推开和逐步完善.随着社会工作理论研究的不断拓展和逐步深入,随着社会工作专业实践逐步介入不同社会服务和管理领域。中国社会工作在制度、理论和实践等不同层面呈现出专业化、职业化、规范化、本土化、国际化、信息化、法制化、社会化、多元化、市场化等十大发展路向。  相似文献   

18.
伦理价值一直是社会工作的重要研究课题,但国内对该主题的研究却非常匮乏。近年来随着我国社会工作职业化和专业化步骤的加快,如何在与西方伦理价值的对话中挖掘和呈现中国文化精神资源已成为建构中国本土社会工作发展模式的瓶颈。通过分析以基督教的博爱精神为基础的西方社会工作伦理价值的文化基础及其不足发现:西方社会工作伦理价值以启蒙运动的普世化伦理价值为依据,相信抽象化的人的理性的假设,这必然导致与现实不可调和的冲突。社会建构主义、女性主义以及文化视角分别从人际和社会处境的横向维度以及文化历史的纵向维度修补社会工作伦理价值基础,把人的理性放回到日常生活中。儒家文化则在日常生活中发展出自我超越的维度,把人视为嵌于日常生活的伦理关系中并且有不断超越自身局限的能力,能够通过日常生活中的生命实践体察不断"上达"的仁爱伦理价值,实现"天人合一"的理想境界,修补西方社会工作伦理价值中的个人与社会、事实与价值的二元分割。本研究的结论将有利于中国社会工作者在本土的实践中发掘中国文化的精神资源,提升文化自觉。  相似文献   

19.
我国社会工作的形成和发展经历了一个从非专业化到专业化的过程.计划统治年代,社会工作的设计和实施具有明显的政治取向,专业化社会工作没有得到应有的重视和培育.进入市场经济和社会发生全面转型以来,我国专业化社会工作取得了一定进展,呈现出许多时代特征和制度设计痕迹.以传统民政模式生成的社会工作具有明显的路径依赖性,还远不能适应社会发展需要.因此,当前应以构建社会工作的价值体系和发展机制为方向,着力推进社会工作的本土化,促进社区建设与社区发展.  相似文献   

20.
廖鸿冰 《湖湘论坛》2010,23(4):117-120
从生物学的共生理论视角分析社会工作组织与政府共生关系的建立,社工组织与政府共生系统的形成动因与运作模式,明确指出对称性互惠共生关系的形成,是灾后经济社会和谐发展的必然要求,也是社会工作服务组织与政府共生模式的发展目标。然而从长远来看,灾后社会工作服务组织的可持续性发展是一个需要认真研究的问题。社会工作服务组织必须秉持公益目标、争取政府购买服务、建立多维的社会资本、规范自己的组织行为,才能获得社会工作服务组织可持续性发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