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一战后建立起来的凡尔赛体系从诞生之日起, 就面临着种种危机, 存在着内生性的 缺陷和无法消弭的张力。美苏两侧翼大国被排斥在该体系之外;对德国的苛刻惩罚一方面埋下了 复仇心理, 另一方面也增强了德国的地缘战略优势;少数民族问题和委任统治, 引起体系内主导力 量边际效应;赔款、安全等问题引发利益分配不均导致体系内大国之间的罅隙。正是这些相互交织 的结构性缺陷导致凡尔赛体系未能维护一战后的世界和平。  相似文献   

2.
日本首相安倍晋三把当前中日关系与一战时的德英关系进行类比,诬蔑和攻击中国。那么,一战最为重要的教训是什么呢?一战后,法、英、美等帝国主义国家先是为瓜分打败德国的胜利果实不惜牺牲其他对德作战的主权国家的利益;继而不仅没有限制,反而扶植德国军国主义的复活,导致德日发动第二次世界大战。日本当前的极右势力在美国的纵容下酷似一战后法、英、美国扶植战败后的德国,肆意挑战二战后的胜利成果和《开罗宣言》、《波茨坦公告》及以《联合国宪章》为基础的战后国际秩序。这不仅让全世界引起警惕,美国对此也应三思。  相似文献   

3.
基准时间是宏观历史过程中的临界点,标志着一连串的重大变革可能会在较长时间内延续。基准时间具有九条标准,可以分为一等基准时间、二等基准时间和三等基准时间。20世纪的基准时间主要包括三次世界大战(一战、二战和冷战),第二次世界大战前后发生的变革比第一次世界大战和冷战前后的变革都要来得更为深远。将20世纪的三个基准时间置于两个世纪的视角中加以审视,可以突出现代性革命,这种视角能够观察20世纪的三个基准时间在正在展开的"全球性变革"这一大的主题下是否会相互联接、是如何相互联接的。20世纪国际政治的关键事件,都应该被视为19世纪"全球性变革"所引发的发展态势和挑战的后期结果。  相似文献   

4.
日本首相安倍晋三把当前中日关系与一战时的德英关系进行类比,诬蔑和攻击中国。那么,一战最为重要的教训是什么呢?一战后,法、英、美等帝国主义国家先是为瓜分打败德国的胜利果实不惜牺牲其他对德作战的主权国家的利益;继而不仅没有限制,反而扶植德国军国主义的复活,导致德日发动第二次世界大战。日本当前的极右势力在美国的纵容下酷似一战后法、英、美国扶植战败后的德国,肆意挑战二战后的胜利成果和《开罗宣言》、《波茨坦公告》及以《联合国宪章》为基础的战后国际秩序。这不仅让全世界引起警惕,美国对此也应三思。  相似文献   

5.
20世纪以来,美国共进行了8场重大的对外战争,包括两次世界大战,朝鲜、越南、海湾、科索沃和阿富汗战争,以及刚刚结束的伊拉克战争。这些战争加在一起长达20多年,这意味着在20世纪美国人将近1/4的时间都是在战争中度过的。与此同时,美国对外战争的频率也很高,从一战到此次对伊战争,几乎是平均每10年进行一场战争,特别是自20世纪90年代以来,更增加到平均每3年有一场战  相似文献   

6.
李莉 《国际资料信息》2003,(6):13-15,34
有学者称,为确保国家利益和推行全球战略目标,美国从来不惜诉诸战争。其中,战争是否正义与合法、有无联合国授权和国际社会支持,对美国来说并不是最重要的事情,战略目标和国家利益自始终都是美国是否宣战的决定性因素。冷战以来,美国进行了6场大规模的对外战争,其中朝鲜战争和越南战争发生在冷战期间,海湾战争恰逢冷战的尾声,而科索沃战争、阿富汗战争和伊拉克战争则处于世  相似文献   

7.
8.
19世纪末20世纪初,美国凭借强大经济实力成为西半球霸主,进而依靠战争手段推行海外扩张战略,矛头指向亚洲。100多年来,美国至少挑起81次战争,其中1898—1919年间约40次,1920-1941年间约19次,1945-2003年间,有22次,包括目前的第二次海湾战争。军事分析家们认为,纵观美国发动的历次战争可以得出以下结论:(1)美国有黩武  相似文献   

9.
巴基斯坦政府与部落武装媾和及其对美巴关系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2004年3月16日,巴基斯坦政府军进入瓦济里斯坦地区反恐。2006年9月2日,巴政府与北瓦济里斯坦地区的部落武装签署和平协议,巴政府军随后从该地区全部撤出,这给美国主导的反恐战争带来较大的冲击。和平协议的签署有其复杂的原因,也对美巴关系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相似文献   

10.
既有理性主义战争成因理论认为围绕战争的预期效用计算主导着国家冲突行为的选择。将沉没成本和各类既往互动经历纳入效用计算在上述理论路径下被视为非理性行为。这种理论偏见限制了理性主义战争成因理论的解释力。事实上,对于物质和时间沉没成本的关注导致了国家行为体互动时呈现极端的相对收益敏感。为规避特定一方的相对物质收益或时间优势过度累积而使冲突双方实力失衡,自认为处于损失框架下的国家不时地采取无法被对方所接受的回溯性求偿行为,进而使冲突双方的和解方案交集被极大限缩;加之求偿国与被求偿国判断对方所持决策框架时产生的认知落差,冲突双方的风险承担意愿随之增加,同时双方也高估对方的敌意而低估对方的冲突决心,冲突升级为战争的可能性因而增加。2022年的乌克兰危机和第一次世界大战前的军事动员竞赛可以分别论证两类典型的回溯性求偿行为——围绕物质利益争夺展开的受害者—加害者战略互动和为争夺时间优势而被迫采取的后发先至策略——对国际战争的诱发性影响。  相似文献   

11.
2007年5月1日是美国宣布伊拉克战争结束四周年.四年多来天下并未太平,国际战略格局呈现以下新特点:  相似文献   

12.
九·一八事变是中国人民抗日战争和日本侵华战争的起点,这已经是学术界毋庸置疑的一致结论。但是,对九·一八事变同第二次世界大战的关系,学术界有不同看法。俄罗斯历史学博士巴拉诺夫教授依据大量历史事实提出了始于九·一八事变的日本侵华战争是二战开端的观点。日本策划和发动侵华战争的同时,就已经制定了分步骤占领远东、亚洲和世界的全面战争计划,并以九·一八事变为起点,付诸实施。为此,日本采取了一系列的欺骗手段来掩饰最终霸占世界的目的。九·一八事变真相的暴露迫使日本撕下伪装、退出国联。可以看出,日本始于九·一八事变的侵略行动与德国和意大利在欧洲所施行的计划一脉相承,是第二次世界大战的最早起点。同时,也奠定了建立法西斯军事独裁侵略同盟的基础。  相似文献   

13.
David M. Rowe 《安全研究》2013,22(3):407-447

The belief that globalization enhances peace, a central tenet of liberal theory, enjoys substantial support in recent scholarship on trade and conflict. To conclude that liberalism is right, however, is premature and wrong. Liberal theory is not sufficiently grounded in international trade theory to show how globalization generates constraints on military force, nor does it adequately link these constraints to strengthened peace. This article uses the Heckscher-Ohlin model of trade to connect globalization's economic effects to increased constraints on military force and then explores how, in the nineteenth century, globalization affected European peace. As liberal theory predicts, globalization generated substantial constraints on military force in prewar Europe. Yet there are important flaws in liberalism's logic linking these constraints to strengthened international peace. Contrary to liberal theory, globalization did not strengthen prospects for peace in prewar Europe but was a major cause of the First World War.  相似文献   

14.
伊拉克战争的胜利将使美国追求世界霸权的野心更加膨胀,其单边主义倾向进一步加强,冷战后出现的世界多极化发展趋势将可能遭受挫折。但这场战争并没有从根本上改变现有的国际力量对比,世界多极化仍将在曲折中继续发展。  相似文献   

15.
中国社会科学院重大课题 ,国家“十五”重点出版项目大型志书《列国志》首批出版图书之一《突尼斯》卷于 2 0 0 3年 8月由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出版。突尼斯是北非马格里布地区阿拉伯国家之一 ,国土面积不大 ,人口不过千万 ,但具有悠久的历史 ,早在公元前 1 2 0 0年腓尼基人进入突尼斯 ,创造了灿烂的迦太基文明。2 0世纪 80年代以来 ,突尼斯加快现代化进程 ,是西亚非洲发展成效最突出的国家之一。该书作者系中国社会科学院西亚非洲研究所副研究员杨鲁萍。全书约 2 4万字 ,共分 7章 ,内容涵盖国土和人民、历史、政治、经济、教育、文化艺术、体…  相似文献   

16.
17.
战后日本的"和平主义思想"具有特殊的内涵和特点,它对战后日本发展道路的抉择起到了决定性的作用.但是,战后日本的"和平主义思想"在不同时期具有不同的内涵和特征.60年代的"现实主义和平论"和70年代的"安保效用论"使建立在"和平四原则"基础上的"和平主义思想"发生蜕变,而90年代以来的修宪思潮更使"和平主义思想"受到极大冲击,使之面临严峻挑战.  相似文献   

18.
19.
John H. Maurer 《Orbis》2019,63(3):305-320
Eighty years ago, World War II broke out in Europe. Remembering this anniversary provides an opportunity to reflect on what we might learn from studying the history of that hideous era. Of the many accounts on the war's origins, Winston Churchill offered one of the most insightful interpretations about how a return of great-power competition shattered Europe's peace. His condemnation of Great Britain's leaders for seeking to appease the Nazi dictator offers a sobering lesson in the failure of the world's democracies to arm themselves and band together to preserve the peace. Churchill lamented that democracy had been weighed in the balance and found wanting. His lamentation still serves as a warning against the folly of military weakness and foreign policy isolation.  相似文献   

20.
The experience of the First World War was central to the emergence of a trans-Atlantic elite committed to close collaboration and an international alliance, either formal or de facto, between Great Britain and the United States. The reactions to the conflict of Henry P. Davison, dominant partner in J. P. Morgan and Company, illustrate the manner in which the First World War was catalytic in the creation of an Atlanticist elite. Davison, moreover, experienced something like a personal epiphany during the war, metamorphosing from a hard-driving businessman into an international philanthropist who developed ambitious schemes to remake the world. For seven years, Davison energetically sought to affect the course, outcome, and consequences of the First World War. Fundamental to Davison's worldview were the desirability and necessity of Anglo–American collaboration, on which all his other plans were predicated. When the war ended, Davison proposed almost visionary schemes, on the one hand to provide massive American governmental and private economic assistance to finance European postwar relief and reconstruction efforts and, on the other, to establish an international Red Cross organization that would mount a massive campaign to eradicate global public health problems. Although abortive in the short term, in the longer run his plans proved prophetic, anticipating the post–Second World War Marshall Plan and World Health Organization.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