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国内战略取向是影响中美关系走向的重要因素。过去40年,中美两国国内战略取向的契合是中美关系取得突破、发展并保持稳定的重要原因。当前,中美两国国内战略取向的差异,也是中美关系面临范式性转折的重要原因。下一阶段中美如何选择自己的战略、如何认知对方的战略,将是决定未来中美关系走向的重要因素之一。  相似文献   

2.
新书架     
<正>中美关系简史:(1784~2013)陶文钊著外文出版社2015年第1版本书是作者用英文撰写的简明中美关系史,是他对自己2004年出版的中文版三卷本《中美关系史(1911~2000)》一书的内容进行浓缩、提炼的成果。全书对230多年来的中美关系史做了全景式的论述,共11章,分别是:中美两国的早期交往;"门户开放"政策及其实施;"华盛顿会议":美国与中国的革命和战争;20世纪30年代中美结盟抗击日本侵略;中美战时同盟;美国卷入中国内战;对抗与孤立时期;缓慢的解冻;艰难的正常化进程;后冷战时期中美关系的再正常化;21世纪的中美关系。在本书的结论鄙分,作者论述  相似文献   

3.
新书架     
<正>大国关系:中美分道扬镳,还是殊途同归?王缉思编著中信出版社2015年1月第1版本书是王缉思教授领衔撰写的论述中美关系未来前景的政论著作。本书指出,中美两国能否避免对抗,实现稳定的合作与发展,不取决于两国的外交和相互认知,而在于中美各自的国内政治、经济、社会发展方向。本书认为,构建中美新型大国关系,需要融合内政、外交和第三方力量等诸多因素,全方位地开展工作。本书在客观分析的基础上提出了建设性的政策思路,对于加深对中美关系的理解和思考颇有助益。  相似文献   

4.
正本书叙述和分析了中美从对抗隔绝到关系正常化的发展进程,着重分析了中美关系正常化谈判过程中两国在台湾问题上的交涉,以及美国的《与台湾关系法》的出台经过,比较详细地展示了双方的立场以及博弈过程,对于把握中美关系走向、理解台湾问题在中美关系中的地位以及其未来的解决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5.
正2016年6月出版/59.00元ISBN 978-7-5097-9049-6本书汇集了作者近十余载有关美国东亚政策的研究探索,从美国对华战略、中美战略关系、美国对朝政策、美国对台政策和地区安全问题等方面进行了学术分析,有助于人们认识和把握美国东亚安全政策的基本线索、主要思路及政策实质。本书从相互依存和竞争两大变量分析中美关系走势的观点,对美国对华战略的底线、中美战略协作的途径、中美战略冲突及化解的分析得到学界广泛关注和肯定。  相似文献   

6.
政治文化对21世纪中美关系的影响   总被引:5,自引:1,他引:5  
中国在21世纪的崛起将是不可避免的,而美国作为当前惟一的超级大国,在21世纪仍将对世界发挥不可替代的影响。中美关系如何发展,不仅会影响两国的历史进程,而且还会影响整个世界的历史进程。中美之间存在着许多利益矛盾,也有不少共同利益。未来中美关系的发展,主要取决于两国政治家和战略家如何认识、判定、把握双方的利益矛盾和共同利益,而这种认识、判定和把握,在相当大程度上受政治文化的影响。中美都是文化大国,两国政治文化既有很大的差异,也有许多共性。这些差异和共性从相反的两个方向影响着中美关系,而中美关系的发展前景就取决于差异和共性的消长趋势。  相似文献   

7.
周洁 《新民周刊》2020,(1):52-55
美国巴克内尔大学国际关系教授朱志群认为,中美成功避免了最糟糕的情况。两国关系的新常态是更具有竞争性与冲突性,但双方都没有放弃合作这一更加可取的互动方式。2019年,中美关系是一个重要的关键词。正值中美建交40周年,本是一个值得双方共同纪念、携手开创未来的重要年份。然而,年内美方在经贸、科技等诸多领域接连对中国设限打压,触发了许多意想不到的局面。  相似文献   

8.
特朗普执政以来坚持"美国优先"路线,持续推进美国内外政策的深刻调整,采取了以"压制性回缩"为特征的大战略。美国大战略的变化不仅给"自由主义国际秩序"带来深远影响,也进一步加剧了中美关系的复杂性。特朗普政府明确地以"战略竞争者"定位中国,美国战略界对华负面认知进一步加剧,美国对华政策逐步形成新的共识。中美关系中的"竞争性因素"显著上升,体现在经贸关系、地缘政治、国际秩序、意识形态等多个层面。美方借"对等贸易""印太战略""台湾牌"等加大对华压制,并炒作中国的"锐实力"。美国对华政策已进入"后接触"时代,"竞争性共存"成为当前和未来一个时期中美关系的新态势。中美双方需提升战略沟通质量,稳慎管控互动关系,努力促进中美关系的良性转型,避免陷入"新冷战"。  相似文献   

9.
中美关系在特朗普上台后短短的两年半时间,已经发生了历史性的重大变化。美国传统对华关系中的"接触政策"的基本要素已被放弃,中美关系究竟是走向对抗还是能够依然稳定和协调发展,尚难逆料。特朗普政府对华发动的贸易战和科技战,引发了中美关系的恶化。中美关系出现"范式变化"的更为深层的原因,是美国政府的中国政策、中国心态和所谓的"中国威胁"的认知和定义出现了重大变化和调整。未来,继续推进中美贸易谈判、解决美国对中国高科技企业的打压,是稳定中美关系的基础性条件。应对和处理好中美关系,中国仍需"以我为主"。  相似文献   

10.
杨玉圣 《美国研究》2005,19(2):138-151
《资中筠集》自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2年7月印行第一版迄今,眼看就要三年了。这是一部深受欢迎的好书,也是一部值得评论、应当评论的学术标本。《资中筠集》的学术视域异常辽阔,综合反映了资中筠先生最近25年来有关国际问题与美国研究的代表作,其中对于中美关系、美国外交、美国强盛之道以及美国学学科建设等,无不成一家之言,可以说是对美国的全方位的立体研究①。在很大程度上,本书甚至可以视作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的国际问题研究特别是美国研究的一个缩影。一对中美关系的历史与现实的研究,是资中筠先生着力最大的专业领域之一。这既与中美…  相似文献   

11.
陶文钊 《美国研究》2001,15(4):119-125
冷战结束以来,中美关系跌宕起伏,走过了一条崎岖坎坷的道路.这十年的中美关系给我们一些什么样的经验和教训?中美关系为什么就这么难,是否注定要这样动荡不定,大起大落?中美关系的前景究竟如何?不仅中美两国的学者在思考这些问题,就是一般的群众也在关注这些问题.美国约翰斯·霍普金斯大学高级国际问题研究院(SAIS)中国研究系主任、著名中国学家蓝普顿教授的新作<同床异梦:处理中美关系1989-2000>①正是回顾历史、探讨这些问题的一本非常及时的专著.匆匆读罢,获益匪浅,觉得值得向我国同行介绍推荐.  相似文献   

12.
正《赢得第三世界:冷战时期的中美竞争》(1)(以下简称《赢得第三世界》)是第一本系统阐述中美在冷战时代如何在第三世界全面争斗的著作,其系统性的论述足以证明作者得出的关键结论:中美在第三世界展开的旷日持久和内容复杂的争斗"在塑造冷战的进程中,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2)这本书开篇那句话令人印象尤为深刻:"没有哪个国家能与美国和中华人民共和国对21世纪人类的命运的影响更大",不  相似文献   

13.
《新民周刊》2012,(5):97-97
1979年1月,邓小平访问了美国。作为第一个访问美国的中国国家领导人,他开启了一个新的外交时代。中美两国有过交锋、对立与怀疑的历史,直到双方下定和解的决心,这一切都在邓小平访美时凝视美国总统卡特的表情中显露无遗。邓小平访美奠定了30多年来中美关系的基调。  相似文献   

14.
浅论中美关系的大环境和发展趋势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王缉思 《美国研究》2006,20(1):89-96
中美关系的国际大环境是:“一超多强”的大国关系基本稳定,全球非传统安全问题突出。2005年是冷战结束以来中美关系最平稳、最成熟的一年,脱离了“非敌即友”的简单逻辑。美国明确地把中国定位为崛起的大国,视为仅次于伊斯兰激进势力的战略对手。中美双边问题日益多边化,特别是在中日摩擦增加的情况下,中美日三边互动具有重要意义。台湾问题暂时不处于中美关系的中心位置,有利于两岸关系的良性互动。  相似文献   

15.
2007年12月8~9日,中共中央党校国际战略研究所与美国福特基金会在北京联合举办了"中国民主政治与中美关系"国际学术研讨会.来自中央党校、中国社会科学院、中国现代国际关系研究院、北京大学、清华大学、国防大学、军事科学院、国际关系学院,中国政法大学、美国波士顿学院、丹佛大学、田纳西大学、大西洋理事会等大学和研究机构的40多位专家、学者与会.会议围绕民主政治对国际关系的影响、美国推进民主战略与对华政策、民主问题对中美关系的影响、中国民主政治建设状况与前景、中美在中国民主政治建设上的合作潜力等议题展开研讨.  相似文献   

16.
王浩 《当代亚太》2019,(1):38-55
美国的对华政策一直以来都是地缘政治与国内政治两种逻辑共同作用的产物。冷战后,由于国际体系结构与美国国内政治结构分别出现单极化与两极化的发展趋势,地缘政治逻辑在美国对华政策制定中的重要性显著下降,国内政治逻辑的影响则迅速上升。与之相应,经济取代安全成为中美关系的首要议题。自奥巴马政府执政起,随着中美两国步入战略竞争时代,地缘政治在美国对华政策制定中的重要性再次突显,并成为未来中长期中美战略互动的决定性变量。然而在这一宏观背景下,不同时期美国对华政策连同中美战略竞争的主题却是由美国国内政治所界定的:从奥巴马政府到特朗普政府,变化了的国内政治动因促使上述主题经历了从基于自由主义的规则约束与多边制度竞争到基于现实主义的合作型施压与双边经济竞争的演化。因此,美国国内政治的变化是观察今后美国对华政策走向的重要窗口。  相似文献   

17.
亚太地区的和平与繁荣已经持续40年,其开端是1978年12月中美建交,那之后亚太地区形势的变化同中美关系起伏动荡和向前发展等,也基本是同步的。从历史角度看,2018年开始以贸易冲突为中心的中美关系的急剧和系统性恶化,其严重程度和目前呈现的演变趋势的确令世界瞩目。未来的发展很可能证明,亚太地区正在经历又一个"划时代",中美关系将在以争斗为主调的演变中形成一种"新范式",并给亚太秩序带来严重影响。  相似文献   

18.
"拉森"号事件是美国对华南海举措的标志性事件,它意味着中美南海正面博弈局面的形成,此后中美关系不断恶化。该事件起因于美国反对中国南沙岛礁建设,经过5个多月美国国内政治博弈才最终付诸实施。该事件初步完成了美国对华强硬南海政策的内部整合,威胁并逐步动摇了中美关系大体稳定的基础。该事件之后,美国在支持第三方同中国在南海对抗上更倾向于采取武力威慑举措;而对华武力威慑举措往往难以奏效,美国国内强硬派便寻求重新设定中美关系以扭转局面;由于中美南海正面博弈和美国大选时间上耦合,美国国内关于中美关系需要重新设定的呼声增强。这些趋势已经为中美关系发展进程大体证实。  相似文献   

19.
刘辉 《美国研究》2005,19(3):152-154
2005年5月19~21日,由中美关系史研究会,中国社会科学院美国所、四川省社会科学院《社会科学研究》杂志社、四川省大学历史文化学院主办的“中美关系史中的人物”学术讨论会在四川大学举行。来自全国各地30多个学术研究机构和大专院校的60多位从事中美关系史研究的专家学者参加了此次学术讨论活动,提交论文30余篇。与会者对给中美关系带来深刻影响的历史人物及其作用进行了研讨。这次研讨体现了三个特点:一是研讨范围广,论文涉及人物覆盖了中美政治、经济、军事、文化关系诸方面。二是会议参加者大多比较年轻,显示了中美关系史研究队伍良好…  相似文献   

20.
百人会是一个无党派背景、非政治性的美国华人社团,由在美国社会中有影响力与知名度的华裔组成。该社团以“求同存异”为宗旨,以“促进中美发展建设性关系,推进美国华裔全面参与美国社会”为使命。本文简要概括了百人会成立24年以来对中美关系发展的重要贡献,着重阐述了其在新时期的独特作用,并就如何更好地发挥其作用,对中美两国政府提出了相关建设性意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