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91 毫秒
1.
中日韩FTA对产业的影响分析   总被引:8,自引:6,他引:2  
随着中、日、韩贸易投资合作日益密切,区域内贸易和产业内贸易不断增加,三国关于建立自由贸易区的讨论日益激烈。分析比较三国产业竞争力,可以看到我国的整体产业竞争力与韩日相差较大,处于三国垂直型产业内贸易分工结构的低端。在这一背景下缔结三国FTA,我国的主要产业和相关企业短期内会受到一定冲击,但长远看可以促进我国产业结构升级,提高产业竞争力。为对应中日韩FTA,我国政府应改善产业环境,放宽市场限制,建立公正公平的市场机制。企业需要适应贸易投资环境的变化,从技术创新、产品差异化和管理与营销等方面加强与竞争对手的抗衡能力。  相似文献   

2.
推动形成新发展格局是重塑我国国际合作和竞争优势的战略抉择.为适应新发展格局的新要求,中俄产业合作在国内国际双循环背景下将面临从"开发"到"再利用",从"走出去"到"走进去"的动态转变.未来,中俄产业合作的低消耗、低排放、高效率等特征将更加切合俄罗斯的生态安全理念,中国的先进科技与俄罗斯的产业升级也将通过双方产业合作实现...  相似文献   

3.
山东与日本高新技术产业合作探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东北亚区域合作一体化新趋势以及当前国际金融危机的背景下,日本产业海外转移出现了新动向和新特点,山东与日本作为重要的产业合作伙伴,在新的形势下面临着产业合作的转轨与升级问题.加快高新技术产业合作将为彼此展现诸多机会和良好前景,不失为一条转变发展方式,应对金融危机,实现经济新增长的重要途径.为此,山东要抓住机遇,重点对双方高新技术产业合作现状,以及彼此产业中存在的优弱势作出深入与准确分析,明确双方产业合作的领域选择和最佳对接点,并寻求加快山东与日本高新技术产业合作的举措与建议.  相似文献   

4.
薛莉 《东南亚》2010,(2):56-59
随着印度经济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入,印度与东亚之间的贸易迅猛发展。从地区来看,东亚已经超过欧盟、北美成为印度最大的贸易伙伴。目前,印度与东亚之间的贸易主要是以产业内贸易为主。与东亚相比,印度具有独特的要素禀赋优势,同时印度在吸引东亚投资以及区域经济合作方面表现出非常积极的姿态,因此未来印度与东亚间垂直型产业内贸易将会成为推动印度与东亚贸易发展的核心动力。中国应当把握这次机会,通过积极推动与印度经济一体化合作、增加对印度的投资等手段大力发展中国与印度的产业内贸易。  相似文献   

5.
本文从中印技术产品贸易、贸易结构、技术产业合作机制与制度安排、人才培养合作与交流等几个方面展开现状研究,同时,从资源禀赋结构、价值链差异、国际产业多方向跳跃式转移、亚洲脱钩、双边或多边机制建设等角度分析了中印信息技术产业合作面临的新机遇,并说明中印信息技术产业合作可能面临的挑战:非零和博弈、产业集群空心化、国际贸易保护主义抬头、缺乏自主研发创新、创新体系一体化动力不足。最后,有针对性地提出中印信息技术产业合作的相关建议:政府引导、建立新机制、开拓新领域合作、巩固根植性合作,旨在为中印提供可供借鉴的合作性意见,推动中印信息技术产业合作向更有序更深入的方向发展。  相似文献   

6.
张宏  丛静 《东北亚论坛》2006,15(2):43-48
影响产业内贸易的因素主要包括各国经济发展水平、规模经济、产品差异化、国际直接投资、区域经济与地理区位等。中国与韩国的地缘优势及不断加强的区域经济合作为中韩产业内贸易的开展打下了现实基础;韩国对华直接投资是促进产业内贸易发展的关键因素;而中韩两国经济发展水平的差距和规模不经济在一定程度上阻碍了中韩产业内贸易的发展。为顺利开展与韩国间的产业内贸易,我国应采取相应的对策:实施规模经营战略、提高引进韩国FD I的档次、促进中韩间加工贸易的转型升级。  相似文献   

7.
中国与墨西哥产业和贸易结构比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1978年和20世纪80年代末期,中国和墨西哥分别实行了经济改革与开放战略,两国的产业和贸易结构发生了深刻的变化.在此过程中,市场具有较大的影响力,外国投资和跨国公司有很强的推动作用,政府产业政策有明显的导向和激励作用.中墨产业和贸易结构的变化对双边经贸合作产生较大的影响.双方在某些产业部门中的专业化特点比较明显,因此在产业和贸易结构的动态调整过程中,企业的竞争能力和市场选择显得至关重要.各国从全球化战略出发制定各自的对外贸易战略,局部贸易不平衡难以完全避免,但会随着国际市场的具体变化而转化.不断优化产业和贸易结构,是改变双边贸易不平衡的最佳选择之一.面对全球金融危机,中国政府采取多种方式拉动国内需求,寻找经济增长的新热点,这将为中国和墨西哥的企业提供一个难得的合作机遇,也将为双边经贸合作开创新前景.  相似文献   

8.
马来西亚电子产业技术进步模式的分析及启示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本文以马来西亚电子产业为研究对象,回顾了马来西亚电子产业的发展过程,着重探讨跨国公司引导下马来西亚电子产业技术进步的四种模式,并从其国内电子产业结构分布的角度分析技术溢出效果,最后总结了马来西亚电子产业技术进步的特点和对其他后发国家的启示。  相似文献   

9.
以区域经济相关理论为基石,在中国振兴东北和俄罗斯东部大开发这一历史机遇下,探索在中俄两国联系最为紧密的中国东北地区和俄罗斯东部地区形成突破国界的地方国际化产业集群。在进一步挖掘产业集群理论的基础上,从空间地域视角,探索跨国界地方产业集群形成的有效途径。以技术贸易为先导,通过科技成果产业化、技术引进与输出、集群内产业配套等方式开展广泛的产业合作,在中国东北与俄罗斯东部地区这个大区域内形成统一、开放的市场环境,促使企业在资源、要素禀赋和经济发展互补性的内在利益驱动力下,产业关联程度和分工协作不断加深,围绕特色优势产业实现空间地理上的集聚形成区域产业群落,最终推进地方国际化产业集群的形成。  相似文献   

10.
中国内地改革开放以来 ,广东与香港的产业合作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但自1997年以来 ,香港与广东两地所处的经济环境都出现了新的变化 ,粤港两地产业合作需要作出新的调整和安排 ,把重心放在着力提高两地产业组织的竞争力上来。本文的研究是在通过比较两地的产业组织结构的基础上 ,重点分析粤港合作在提高两地产业组织竞争力的作用。  相似文献   

11.
本文分析了电子期刊这一新的文献类型所具有的特点及其对资料室期刊采购工作、期刊采购人员的影响,提出了做好两种期刊采购工作的一些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12.
随着国务院颁布的<政府信息公开条例>的实行,政府的信息公开以及公众参与政府公共决策,已构成了政府公共关系的重要内容.  相似文献   

13.
In this study, we have explored the use of mobile phones during negotiations. Specifically, we examined the effects that multitasking — reading messages on a mobile phone while negotiating face to face — had on the outcome achieved in a negotiation, as well as on perceptions of professionalism, trustworthiness, and satisfaction. Using an experimental design in a face‐to‐face dyadic negotiation, we found that multitasking negotiators achieved lower payoffs and were perceived as less professional and less trustworthy by their partners.  相似文献   

14.
非洲是世界上发展中国家最集中的一个大陆.在当今世界经济全球化浪潮中,非洲被认为是最有可能陷入边缘化的地区.然而,信息技术和电子商务的发展却有可能缩小非洲与世界其他地区的距离.  相似文献   

15.
16.
随着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的建立,中国与东盟各国的商品和服务贸易呈现了快速发展的良好态势。在中国与东盟各国的贸易往来中显示,利用电子商务作为平台开展国家之间、企业之间的贸易活动是未来发展的趋势。这一发  相似文献   

17.
俄罗斯的电子图书馆建设早在20世纪90年代就被批准列入联邦专项计划,属于国家级的信息资源建设工程,得到俄联邦政府的全力支持。俄罗斯电子图书馆的建设与发展促进了相关行业群体的形成,进一步推动了跨地区、跨学科、跨部门的读者之间思想、经验的广泛交流,从而大大加快了俄罗斯政府主导的文化与文明建设的完善与扩展。  相似文献   

18.
日本电子政府的构筑与发展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日本电子政府经历了起步、发展、成熟三个阶段,实现了政府办公的自动化、电子化,也使日本国民真正迈入了电子政府的时代。  相似文献   

19.
当今,随着信息技术在国际贸易领域的广泛应用,利用计算机技术、网络技术和Internet实现商务活动的国际化、信息化和无纸化,已是各国商务发展的主要趋势之一。在亚洲国家,政府部门常常起着促进和实施EDI(电子数据交换)的作用,而在西方国家,私人企业的需要对EDI有很强的推动作用,因为EDI的应用能带来效益。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