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28 毫秒
1.
正我国古代历史上,在国家稳定、世道承平之时,对官员是有一定文化素养要求的。有些开明的帝王,还会加强对在职官员的相关培训。古代官员普遍好读书,大多自幼读经、史、子、集,经过若干年的训练,入仕时方能知晓为人处世之理和感悟治乱兴衰之道。古代官员的选拔,是采取"学而优则仕"的入仕制度,没有若干年寒窗苦读、没有对儒家学问有一定积累,是不可能通过  相似文献   

2.
新近刊布的近一万件唐代墓志铭是非常珍贵的数据资料,从中可以考察唐代中下层官员的人生履历与生活镜像.之所以将目光聚集于唐代中下层官员,是因为他们在出身、任职、致仕方面有其独特性,不同于名垂史册的高级官员.本文认为,在唐玄宗之前,科举制已经获得蓬勃发展,但是门荫入仕依然为唐代入仕之大宗,也是大多数中下层官员的主要来源.门荫入仕者的家境相对较好,获得出身的时间也较早,是唐代普通官员不敢奢望的.如果没有特别的才干,不能参加制举或科目选,或者没有通过有力的社会关系获得荐举,普通的中下层官员往往忙碌于基层,难以获任御史或拾遗、补阙之类的关键职位,那也无法进入迅速升迁的轨道.由于官僚体制队伍的容量有限,必然造成广大的知识分子在入仕途径中雍滞,甚至是长时间被拒之门外.  相似文献   

3.
宋代社会阶层的流动性日益增强,为了合理合法地保障官员家族势力的延续,也为了限制官员子弟无限度地入仕为官,宋朝政府陆续出台了越来越严密的官员子弟荫补制度。这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家族的兴衰起伏,推动了家族发展的演变。  相似文献   

4.
姚瑜 《前进论坛》2014,(1):63-63
<正>官员办事效率是否会随着社会发展而提高?答曰:不一定。因为古代官员办事效率有低的,也有高的;当今官员办事效率有高的,也有低的。据《容斋随笔》载:汉代官员处理公文十分快捷,"当天事当天毕"。无极山祭祀的事,丁丑日上奏皇帝,当天就批下来给太常;孔庙的事是壬寅日上奏皇帝,是当天就批复给鲁相。汉朝名将赵  相似文献   

5.
<正>皇帝后妃,官员的妻子,既可以是丈夫的贤内助,也可以是干政乱国的"女祸"。身处权力圈中的女人,怎样影响了皇帝和官员的命运?在中国漫长的帝制社会中,因身处权力圈中,很多后妃和官员之妻,都与政治产生了关系。在她们中,既有贤明的相夫教子者,也有造成亡国亡家者。而明智的皇帝、官员,则会对"夫人"的干政严加防范。中国古代政治范畴下的"夫人"问题,并不是一个小问题。为何明代没有后妃干政儒家理论强调男女分工不同,男主外女主内,女子不能干政。《尚书·牧誓》曰"牝鸡无晨。牝鸡之晨,惟家  相似文献   

6.
一向被读书人视作入仕正途的科举考试废弃之后,人们欲求得一官半职,必须拿到官员的推荐信,私人荐举成了入仕的正途。1934年,胡适著文说:“国家官吏10多万人,都不由考试而来”均来自荐举。写荐书忙坏了官吏们,看荐书忙坏了官吏们。荐书如雪花纷飞,成了民国一大景观,也成了民国一大祸害。  相似文献   

7.
<正>张咏(946—1015年),濮州甄城(今属山东)人,为官清廉惠民,深受百姓爱戴,和赵普、寇准并列为宋初的三大名臣。《宋史》记载,张咏年少时不拘小节,即使生活贫困、地位低下、离家在外,未尝觉得低人一等。太平兴国五年(980年),濮州推举进士,众议首先推荐张咏。当时郡内有位名儒张覃未被选中,张咏深感内疚。于是他便致书郡府,推荐名儒张覃为首,自己为第二。他的谦虚受到郡  相似文献   

8.
郜俊斌 《前沿》2013,(8):158-160
两汉时期,官员犯罪免官后被重新启用的情况极为常见,除汉代官员短缺的原因外,当时社会上流行的渴望建立功名的风潮也对犯罪官员的重新入仕产生了一定的影响。他们被重新启用的途径有很多种,其中最为主要的是被皇帝的征召和被三公的察举。被重新启用后所担任的官职较原官职要低,但升迁的速度却很快。此外,这一时期,犯罪免官官员的复起随意性较强,并没有像唐宋以后那样形成一套固定的制度。  相似文献   

9.
"文官不爱钱,武将不怕死"是古代对官员的起码要求。有的官员也许能做到"不爱钱",但未必能做到不好色。俗话说,"英雄难过美人关",在色贿、美人计面前,前仆后继倒下的官员,真是数不胜数。操守坚正,洁身自好,能不为女色所动,是难能可贵的  相似文献   

10.
《群众》2018,(16)
正治国必先治吏,治吏务必从严。官吏是国家治理的具体实施者,其履职状况直接决定国家治理的效果。如何充分发挥官吏的治国理政才能,确保其清正廉明、严格履职,一直是当政者关心的问题,也是历代思想家论著中经常关注的焦点。在古代中国,"官"主要是指各级政府的官员;而"不为"不仅是指不为"应为"之事,而且还包括"乱作为",即现代法律所指"有义务而不积极实施"和"积极实施法律禁止的行为"两种形态。我国古代在激励官  相似文献   

11.
王春南 《人民论坛》2012,(25):78-79
在封建时代,很多官员都懂得,要立于不败,就要穿几套"盔甲",把自己严严实实地包裹起来古代官场波诡云谲,险象环生,多少文武名臣遭人构陷,不得善终,令人扼腕。涉足官场的人,防范风险是必要的,谨慎从事也很重要。但很多官员从消极方面吸取了前  相似文献   

12.
门荫入仕,或称为恩荫入仕,或称为门资入仕,异名同义,主旨就是藉父祖官位循例入官。门荫制度初始于两汉,完备于两晋,南北朝时期又有新的发展变化。笔者认为,南朝的门荫制度是两晋门荫制度的继续与发展;北魏的门荫制度前后期有别,前期是古代世卿世禄制与两汉任子制二者的结合,后期则基本上是晋宋门荫制度的翻板。北齐、北周对北魏门荫制度多加革易,以致“门资取士,日渐式微”。直接导致了隋唐时期科举制度的产生。为使脉络清晰,现将南北朝分开叙述。  相似文献   

13.
《小康》2016,(7)
正少小离家老大回,源于故乡的纽带;不在家里享清福,源于党员的情怀;带领乡亲奔小康,源于干部的担当,可喜的是,退休官员变身新乡贤的现象正在全国各地悄然出现近来,退休官员变身新乡贤的可喜现象在全国各地悄然出现,虽然在整体退休官员中的占比十分有限,但这种精英反哺的星星之火效应却在持续放大,因为,退休官员的归乡既不完全等同于古代士人、游子的"落叶归根",也不完全等同于一般退休干部的颐养天年,而是注入了以乡贤文化助力新农村发展的  相似文献   

14.
<正>随着中央反腐败和作风建设的深入,中央对各级官员管束日益严格,官员们普遍感觉官不好当了,一些官员甚至萌生辞官"下海"的念头和冲动。因此,舆论界在热议所谓"官不聊生"现象的同时,也开始关注所谓"官员下海"现象。官员"下海"的复杂动机辞职"下海"的官员大体可分两类:一类是入职年头不多的年轻官员,另一类是堪称官场"老油条"的中老年官员。前者大体以职位较低、没什么实权而又提升空间有限  相似文献   

15.
王春玲 《人民论坛》2021,(8):110-112
从西周开始,出现了当时通行的共同语"雅言",汉代出现了"通语""通名"等,明代出现了"官话",但官话形成于中唐时期。从先秦到清朝末年,使用共同语的主要限于政府官吏、士大夫阶层以及行商。古代汉民族共同语没有全面普及的主要原因,一是平民百姓流动性不大,没有使用共同语的客观需求,二是朝廷没有大力倡导和推广。古代要想入仕为官,必须掌握共同语,学校教育、科举考试、发布政令等促进了共同语的学习和推广。  相似文献   

16.
塔夫  关晚秋 《小康》2013,(5):84-86
宋朝在历史上,一直被认为是富庶的朝代,很多人认为宋朝"藏富于民",官民比例低,政治比较清明。但如果认真翻开历史,较较真,恐怕结论未必如此。宋朝官员的幸福生活严格意义上讲,中国古代只有官员算是"国家公务员",自秦汉官员工资就开始实行严格的"秩禄制度",即按照官秩(官或爵的高低)来发放薪饷。宋朝也延续了这一制度,不过无论与前朝还是后朝,甚至与当代相比,其官员薪俸之优厚,都是令人咋舌的。以宋朝的一品大员(宰相、枢密主  相似文献   

17.
《世纪行》2015,(3)
<正>巡视制度是中国古代监察制度的主要形式,其显著特征是皇帝和中央监察机关定期或临时派遣官员巡视地方,以达到监察百官、察举非法、反腐肃贪和惩奸除恶等作用。巡视制度是具有中国特色的官制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它萌芽于"三皇五帝"时代,确立于秦汉,完备于隋唐宋,成熟和强化于元明清时期,历代相沿。在形式上,有皇帝亲自巡视,也有皇帝派遣官员代为巡视,后来逐渐发展为设立中央和地方监察机关,派遣巡官到中央部门和地方巡视。巡视既有明察,也有暗访。明察是公开巡官身份,所  相似文献   

18.
正宋代凡有入仕资格而候选于组织部门(吏部)的人,都要填写一份类似"干部履历"的文书。这些文书存在着年龄、身份、学历造假等问题,而且屡禁不绝。最常见的是年龄造假。科举入仕者自减年龄主要有两个原因:其一,一旦科场及第,自有富贵人家争相说亲,选婿当然是年纪越轻越好;其二,宋太祖时期留下来的制度,凡应试规定次数以上而未能及第、年在六十以内的举人,可以从宽赐给出身,并授官职,通称"恩科"。相反,众多通过"荫补"便可直接入仕  相似文献   

19.
<正>古代取士,看重文才。科举考试,主考经义策文,兼试诗赋,注重书法。缘此,但凡进士出身的官员,文章应当不在话下,其中的佼佼者,则是文学史上声名烜赫、文范后世的大家,真可谓文化官员名副实,从政作文一肩挑。譬如大名鼎鼎的唐宋八大家,除苏洵为副县级(县主簿),其他七位都做过地市级以上直至副宰相、宰相的高官,而他们的文名,比其官级还要显赫。其为干部,应该是"作家型"、"学者型"的,其所主政的机关想必也是"学习型"的;而不大可能像今时某些官衙成为"吃喝型"、"娱  相似文献   

20.
孙俊 《求索》2012,(9):81-83
散实官的品级高低是隋代门荫制度的标准,五品及五品以上均有荫,卫官系统是门荫入仕的主要途径。一品官员嫡子可从正五品的仪同或千牛备身起家,二品官员之子可从亲卫或太子千牛起家,三品官员可荫子为亲卫或太子亲卫,四品官员可荫子为勋卫或太子勋卫,五品官员可荫子为翊卫。门荫制度有以当朝官品为原则,继承前朝制度,重视军功,承认前朝荫等特点。门荫制度在各种选官途径中起着制约和平衡作用,门荫官员对隋代的政局有重大影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