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8 毫秒
1.
<正>合山,"广西煤都",曾因煤和电而闪耀光芒;合山,这个"光热城"也因煤和电而黯然失色。因煤而生,因煤而痛。说的是合山,话里纠缠着合山人多少爱和恨。曾经创造巨大财富,最后留下满目疮痍的一个个矿洞矿山和产业真空。2009年3月,合山被国家确定为资源枯竭型城市。迷茫,彷徨,合山的未来何去何从?痛定思痛,合山市开始探寻城市发展的转型之路——工业转型升级,打造工业旅游城市,优化农业产业布局。凤凰涅槃浴火重生。经过"七年之痒",一个"富、强、美"的工业旅游园林城市呼之欲出,合山市走出了一条以现代农业  相似文献   

2.
亲情     
我没有想到父亲会如此地眷恋着我。记忆中的父亲是一个表情严肃、沉着冷静的人,乡村教师的工作使他整天忙忙碌碌,很少顾及家庭和子女,也很少对我有过亲昵的举止或细致入微的照料,尽管我是家中最小的男孩子。将近而立之年的我,辗转来到惠民县保安服务公司工作,很快也有了温馨的家和漂亮可爱的女儿,父亲这时也到了退休的年龄。初始,闲居在家的父亲很是悠闲自在,一向空寂的院子里第一次有了啼鸣婉转的鸟叫声,角角落落也栽满了各种各样的花草。劳累大半生的父亲终于有了属于自己的闲暇时光。我回家小住时,暗自宽心,相信父亲会安排好…  相似文献   

3.
人生如茶     
吴方林 《今日广西》2007,(15):79-79
我喜欢喝茶。 儿时对茶的记忆就是父亲喝的浓浓的苦涩的茶和每逢冬季吃过油腻的东西之后,母亲冲泡的香甜可口的奶茶。我特喜欢喝奶茶,特别是红茶那浓浓的茶香,伴着奶香,那种滋味至今还留在记忆中。  相似文献   

4.
一天,收到父亲的一条信息:“孩子,我爱你。”我流泪了,很久。在我的印象中,与父亲的沟通和交流是非常少的。因为他总是非常非常忙,早出晚归。我已经习惯了他经常不在家。偶尔在家的时候,我们之间仅限于简单的对话。他从来没有向我表达过什么,但是我知道,他是爱我的,正如我爱他一样。在我童年的记忆中,全部都是父亲的影子。开始记事认人的时候,妈妈在外地上大学,是父亲给我穿衣,做饭,送我上幼儿园,每天中午给我买一个水果做零食。整整3年时间,我都是和父亲  相似文献   

5.
梁仓吾 《当代广西》2010,(22):53-53
来了县城,偶尔下乡,看到乡镇干部热火朝天的样子,不禁勾起回忆。我也有三年的时间在乡镇,苦过,累过,笑过,甜过,色彩斑斓的乡镇生活就像一首旋律动人的歌曲,时常在耳边响起,回味无穷。在乡镇的日子,是一段多么令人难忘的记忆啊!  相似文献   

6.
对于那些曾得到过父亲疼爱、对父亲有清晰记忆的公安英烈子女,父亲这一称呼,则是沉甸甸的,带着疼痛与热度。  相似文献   

7.
正我是个土生土长的台湾人,出生在台南县大内乡偏僻的二重溪农村。在悠长的记忆里,幼年亲历过的一件事情却是至今都无法忘记的,成为了心中永远的记忆。记得那还是在我三四岁的时候,同村人李妈兜、杨荣山两人经常会在我家与我父亲一起喝茶聊天,而且还经常穿着红裤子,幼小的我就会好奇地问父亲,为什么他们穿着红裤子?父亲告诉我,他们是"あか"(音译"阿卡",日语"赤",此处特指"共产党"),1928年他们遭到了日本宪兵的追捕,在我父亲的帮  相似文献   

8.
父亲永远离开我们了。在 195 1年夏天 14岁的大哥响应党的号召“参军参干 (参加军事干部学校 )”离家以后的多数时间 ,我是父亲身边子女中最大的一个 ,所以对父亲的记忆可能比弟妹们要多一些、更细致一些。在悼念父亲的时候 ,我产生了把脑海中关于父亲的记忆一点一滴写下来的想法。虽然零零星星 ,仍希望对后人有所启迪。加入农工民主党  父亲参加农工民主党时 ,我才上小学二年级。长大后我曾好奇地问父亲 :“你为什么要参加民主党派 ,为什么要参加农工党 ?”他把事情的来龙去脉告诉了我。早年 ,父亲是一个抱定“科学救国”理想的有正义感…  相似文献   

9.
刘晓华 《台声》2013,(3):81-83
台中雾峰乡,是我如诗如画的“外婆家”。我母亲李慧英在此出生、成长,并与受委派去到台湾工作的父亲相识相恋,1948年初随父亲回大陆。对我而言,从小“外婆家”只是个梦,直至1988年,我姨妈一家来常州看望我们,我母亲也随之实现了重返故乡的夙愿。后来,我多次因公因私到台湾,台湾的山山水水早已不陌生,与台湾的亲朋好友更是彼此牵挂。  相似文献   

10.
陈清玲 《台声》2006,(12):60-61
童年时期我常怀着对故乡的憧憬。记得每当盛夏的夜晚,一家人在楼房的平台上纳凉时,我们姐妹总是嚷着要父亲讲述故乡的人和事。那时在我童稚的心里,无法懂得一湾浅浅的海峡,何以隔断两岸骨肉亲情的真实原因。每当我怀着好奇心问父亲:为何不能像其他小朋友一样,回故乡去见自己的爷爷奶奶时,父亲总是一脸思乡的惆怅,回答的也只是一个孩子不能明白的原由。那时的我,只知道父亲是1946年作为台湾当时第一批公费生渡海来大陆浙江大学求学的,曾经参加过抗美援朝。在我依稀的记忆中,父亲那时很少有欢声笑语,只知道任劳任怨埋头工作。尤其到了中秋佳节…  相似文献   

11.
在我的记忆中,1980年的春节是我有生以来最欢乐最开心的春节,原因很简单,父亲彻底平反了。在此之前的二十年里,我家一直笼罩在悲凉的气氛中,即便是过春节,也听不到欢声笑语。记得"文革"中有一年临近除夕时,我从外地做工回来,咬  相似文献   

12.
家风家魂     
正父亲十二岁那年,爷爷因为一场瘟疫离开了。长兄如父,父亲用他毅然的男人气魄,挑起了家庭的重担。无法想象,那些年的父亲是经历了怎样的艰辛才把他的妹妹们拉扯大并送进了学堂。如今姑姑们都有了自己的工作和殷实的家庭。而当年的他,大字不识。  相似文献   

13.
爱与被爱     
友情、亲情、爱情都离不了爱与被爱,但我在从事保安工作之前,对“爱与被爱”的理解并不深刻。记得孩提时的我原本是个活泼好动、爱说爱笑的淘气男孩。11岁那年,父母离异,我和弟弟随父亲离开了原先的伤心之地,来到新疆吐鲁番这个陌生的城市。虽然父亲比以前倍加疼爱我,但失去母爱的伤害已在我心灵深处烙下了永久的伤痕。一个不完整的家庭,慢慢改变了我的性格,孤独、寂寞伴随着我度过了少年时代。后来,父亲因工作繁忙,常常无暇顾及我,我渐渐变得自私、专横,也从不知如何去关爱别人。18岁那年的秋天,因家境窘困未能上成梦寐以求的大学,那段时间…  相似文献   

14.
王永勤三闯     
2000年2月28日,对王永勤来说,是一个记忆深刻的日子,他正式走马上任临朐县残联理事长。对残联工作,干过多年民政局副局长的他并不陌生,对临朐残联的状况也清楚,没有车、没有办公场所、没有资金……但山里人特有的坚强意志和长期工作实践养成的吃苦耐劳精神,使他在很短的时间里“闯”出了  相似文献   

15.
<正>我家老房子的一个空房间里,还放着30年前父亲用的一副老旧、破烂的马垛子。马垛子是外公用竹林里最好的青竹篾编的,父亲一直舍不得扔。1988年,我出生在贵州关岭岗乌镇上的一个小村庄里,照明还是父亲用墨水瓶改造的煤油灯,生火做饭全靠煤。我出生后,家里经济负担增大,石漠化严重的土地上,庄稼收成并不好,母亲每隔两三个月都得向外婆家去借几斗包谷。为了贴补家用,父亲卖掉了爷爷留下的屋基,买了一匹黄马,外公给父亲精心编制了一副马垛子后,父亲就开始了驮煤卖煤的营生。天还未亮的时候,父亲已经起床,给马喂水和青  相似文献   

16.
蜂窝煤蛋糕     
正这恐怕是我这次合山之行印象最深刻的一样东西了:在一列废弃的绿皮火车车厢上,我第一次看到蜂窝煤状的蛋糕。当我走进被改装成餐厅的车厢时,里面热浪袭人,我第一眼就发现了餐桌上的它,像一只真实的蜂窝煤搁在那里。直到此时我才真正地意识到,我来到了合山。智慧的合山人将一段辉煌的煤炭历史,通过一只黝黑的蜂窝煤蛋糕呈现出来,让世人有意或  相似文献   

17.
童年琐忆     
正我家在横七间竖八间的四角土楼里,记忆中比较温馨快乐的事,是骑在父亲脖颈上到邻村象湖赶墟。我们乡一年到头只有两个圩天,一个是大年三十前10天,另一次是清明节。当时还没有修公路,所有东西都要肩挑背扛的,父亲赶圩当然不可能空着手去,可我清楚地记得自己骑在父亲宽厚结实的肩背上,两只小手由父亲攥着走一段上坡路,父亲一边走一边还吭嗨呼气叫号。也许当时父亲背上还挑着东西,或者是别的亲人暂时替了他一程。那时父亲心情很好,我骑在他背上感到很惬意,这个情形在记忆中非常清晰。  相似文献   

18.
<正>父亲是地地道道的海南人,最高的学历是高中,最高的职务是村委会主任,去过最远的地方是广州,最遗憾的事是报名参军被刷,最骄傲的事是儿女三人都与部队结缘。受父亲的熏陶,我兄妹三人延续着父亲"绿军装的梦",小妹当过通信兵,大妹在部队医院工作,我大学毕业后携笔从戎到武警部队服役。父爱如山,父亲的爱,让我懂得责任担当,父亲"绿军装的梦"教会了我坚韧,坚定了我追逐"绿色梦想"的信念。  相似文献   

19.
何康 《同舟共进》2020,(4):57-61
“远游良多艰,壮心未能已”是我的父亲何遂15岁时写的一首诗的结尾两句,60年后,他重抄写此诗时,加了一段注:“此于1903年,由蜀返闽,舟过瞿塘所作。今已历六十年矣,以生平遭际一何近似乃尔。”回忆我的一生,用父亲这首诗做题目,描述我的少年时光也是很恰当的。黄埔军校的记忆。我1923年正月初八生于河北省大名府(位于冀鲁豫三省交界处,现属邯郸市)。尽管父亲是福建人,但却与北方特别是河北结了不解之缘。  相似文献   

20.
卫肖虹 《人民公安》2023,(24):54-55
<正>在岁月的记忆深处,有很多难忘的场景,他们令我感动着、怀念着。他们,是基层一线的公安民警。我与他们并肩奋战,一边巡逻执勤,一边留意观察,满眼都是他们不厌其烦、耐心呵护的样子,汗水浸透警服和防护服也不知疲倦、勇往直前的样子。我内心感受着,也用画笔记录着。画面中有责任与担当在这场突如其来的战“疫”面前,公安民警也是一群“最美逆行者”。为了抗击疫情,除了执行日常警务工作外,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