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有些公仆行事,喜欢边嚷边干,或者大嚷小干,甚至只嚷不干。你要他踏实地干,默默地干,他便觉得太亏了,说什么也不愿这么“白白傻干”。于是,不管干成了什么事,他们都会亮开嗓子嚷上一阵。此类“唱功”,借助现代通讯和传媒手段,常能传遍天下,震惊世人。更有个别的极端人物,觉得喊的威力仍达不到期望值,便使出绝招——“炸”。企图以“炸”惊人,“炸”出轰动效应来。确有其事。《法制晚报》报道说,6月25日,贵州某县召开公开逮捕、审判毒贩大会。大会结束时,到会的县领导突然感觉到会场的气氛不是很热烈,便紧急召开会议,决定炸毁某贩毒犯罪嫌疑人…  相似文献   

2.
观点看法     
《观察与思考》2006,(20):15-15
你不收我红包,说明你心里没底,没有这个水平,连红包都不敢收!——一位患者给医生送红包被拒绝,患者立刻转院。医生问其原因,患者如此解释。你不结婚,我就死给你看。——婚期延迟,广州白云区一痴情女割喉身亡。初一学生书包重量已经达到9.6公斤,而他们颈部所能承受的重量仅为5公斤。——现在中小学生不但要承受学业的负担,还要承受身体的负担。我最讨厌无证驾驶,一点技术含量都没有。——沈阳青年大街街边一块宣传牌上的宣传语。中国电影从没这么媚外过。——王朔评价中国电影现状。“给多少钱,干多少活”使你踏步;“干多少活,挣多少钱”使你进步。——某老板对员工的攻心术。  相似文献   

3.
也许连你自己都不知道,从什么时候开始.你们之间的情感变得平淡如水了。与他接吻和亲密都成了例行公事,你和他之间再也没有那种最初的感动,肌肤之亲在心中已经不能泛起涟漪。两人四目相对  相似文献   

4.
论尊严     
每个人都有自尊心——任谁都不愿意被人瞧不起,任谁都不愿意被人嘲笑和蔑视。就连一贫如洗的阿Q,为了自尊,也常常会“手舞足蹈”地向人吹嘘“他和赵太爷原来是本家”,与人吵架时,也常常瞪眼道:“我们先前——比你阔的多啦!你算是什么东西!”  相似文献   

5.
不管物价涨幅多少,我们每月的收入总是相对固定的,但为什么消费却难以固定?掏开钱包,你可能给孩子订的两张书店优惠券还没用;家里的儿童房堆满了玩具,但只要孩子每次跟你哭闹着要,还是照买无误。不知道,你有没有发觉,自己正走进消费的怪圈,拿着养老薪水供子女过度挥霍。既然矛盾已经存在,要解决它就需要动用我们暗藏的智慧——  相似文献   

6.
漳州三记     
何况 《福建乡土》2012,(5):15-17
六鳌岩画去漳浦参加一个文学作品研讨会,顺路看看东道主力荐的六鳌天然岩画。先前没听说过这处景点,又遇上修路,车子走走停停,摇摇晃晃,让人感觉不舒服。司机路不熟,指路牌也不清晰,几次走岔了道,同行者叫苦不迭。车子开到目的地——漳浦六鳌半岛的新厝村崂岈山,有几位连下车的心情都没有了。这是一处没有开发的景点,不收门票,也就没有任何服务设施,下车后没人告诉你具体怎么走,只大而化之地说就在前面不远处的海边。  相似文献   

7.
2001年5月7日是“五一”长假的最后一天,居住在丰城市城区河洲街办老宿舍区的居民们大都在自家休息。 17时30分许,206室的女户主曾华英从新余归家,她像往常一样上得楼来便喊婆母开门,连喊数声没有动静,便自个掏钥匙开门,岂知防盗铁门未落锁,只有里面的铁皮包门是锁着的。 “婆婆,你在哪里?”曾华英进入厅堂四处寻找婆婆,婆婆与儿子合往的卧室、厨房、卫生间都不见踪影。倏然,她透过自己卧室虚掩的房门,看见席梦思床上斜躺着一个人,那身影十分熟悉,是婆婆!曾华英飞步入室,发现婆婆脑袋鲜血淋漓,四肢已经僵硬。“不得了,出人命了!”她先是惊呼,继而号啕大哭起来…… 侦查员们进入西北间——谢明国夫妇的卧室,看见死者。73岁的熊菊香横侧卧于席梦思上,头部血肉模糊,颈下的白床单被血水浸染,床角弄皱的棉被溅有血迹和水渍。死者衣着完整,右脚上耷拉着毛线织的拖鞋,另一只拖鞋掉在枕头边,枕边有一小块不  相似文献   

8.
1954年,在第一届全国人代会上,少奇同志被选为委员长。有一次,秘书杨俊去向他汇报工作,喊了声“委员长”,少奇同志根本不理。当叫第三声时,少奇同志才不高兴地反问:“你怎么突然叫这个,不感到别扭吗?”别的工作人员也遇到过这种场面:叫他官衔时,往往连叫几声他都没反应,但一改称“少奇同志”,他马上就答应了。所以,在少奇同志那里,官衔职务一直叫不起来。  相似文献   

9.
在这里,各种各样的品牌商店错落有致——让你体验消费购物的乐趣;美食天地、中西大餐俱全——让你体验吃的乐趣;休闲娱乐、各取所需——让你体验玩的乐趣。  相似文献   

10.
台声新媒体     
《台声》2015,(22)
<正>感恩生活感恩,充实着我们的生活;感恩,塑造着我们的心灵;感恩,使世界变得美丽;感恩,使我们拥有爱心。让我们怀着一颗感恩的心,去感谢生活中的点点滴滴吧!V微博摘登1做人,永远别忘了当初给你机会的那个人,没有他的指引,精彩人生的大门在哪里你都不知道。即使有一天他做的不对你心,也不要说对方的不好,因为他是你的恩人,在你茫然不知所措时引领过你。——新浪微博耳亨丰色  相似文献   

11.
[案例一]朱有财和李明远都属于外地到北京的务工人员。二人相识但并不熟悉,仅是在路上遇见时互相打个招呼。马上就要过年了,朱有财依然手头拮据,时时惦记着能找机会捞点钱花。一日,朱有财在路上看见李明远,猛然心生歹意,装作非常热情地凑上去和李明远打招呼,并面露难色地说:“明远,我手机没有电了。正好有点急事,能不能借你手机用一下?”李明远一听,心中很不情愿,但又想抬头不见低头见,碍于情面,就借给他用用吧。李明远一边递手机一边还说“:就在这儿打,尽量快些,我还有别的事。”朱有财满口答应,但恶意已然涌上心头,他接过手机转身就跑。李明远愕然了,连喊“手机——抓住他!”可终因事出突然,阻拦不及,朱有财轻易就逃脱了。等到公安机关将朱有财抓获时,李明远的手机已被卖掉,所获钱款也早已挥霍殆尽。  相似文献   

12.
年龄自尊     
你是从什么时候感觉到自己“老”了的?我猜大部分人都像我一样,在某年某月某一刻碰到某事,惊觉自己老之将至,甚至是老之已至:或许是在路边上,有人让小孩子喊你“爷爷”“奶奶”;或许是你去买鞋,售货员说“这种鞋特别适合老年人”;或许是在公交地铁上,有人起来为你让座;或许是洗完脸,你在镜中看见了自己的眼袋……  相似文献   

13.
乐岳 《今日广西》2007,(11):65-66
职务的提升,只不过是把你放到了一个新的舞台上,有人喝彩,并不一定是因为你表现出色;有人喊“下课”,也并不表明你今后就没有征服观众的机会。  相似文献   

14.
阿毅的办公室是清一色的“花样”女性,阿毅工作了很多年,和她们关系一直不错,阿毅没有像平常人想象的“桃色事件”发生,更没有成为“出气筒”,反而依靠“半边天”在单位平步青云,而且人缘极佳,就连年轻貌美的妻子也是她们当初介绍的。阿毅的心得体会就是:沾花不惹草——和伊人共事,你不要和她们一样家长里短。“三个女人一台戏”,更何况是一群女人?当她们扎堆讨论私人问题时候,你最好走开,当她们在你面前家长里短说谁谁不是的时候,你要帮她们从中调解,千万不要添油加醋,搬弄是非,这样不仅团结了她们,还团结了自己。和伊人共事,你不要斤斤计…  相似文献   

15.
高薪养廉是一个历史悠久的老话题,但历久弥新,这两年喊得越发响了。官员喊,利益所系,无可非议,毕竟连马克思他老人家都说过,一旦离开物质利益我们就会"出丑";学者喊,尤见风节,自己分明一点好处都得不到,还费那么大劲四下鼓噪,显见是古道热肠。 我既非官员,又非学者,如果反对高薪养廉,在官员看来,是吃不着葡萄就说酸;在学者眼里,又是观念保守僵化。不过,我还是想向高薪养廉的倡议者请教一二。能不能养得起?养得起至少要满足两个条件:一是财政富裕,有雄厚的经济基础,政府拿得起钱;二是被养的官员相对要少,这就需要政府…  相似文献   

16.
<正> “求求你啊,可怜可怜吧,发一条短信啊,给一点吧,求求你啦……”这个虚拟的声音,来自中央电视台,堂堂央视,几乎所有频道、所有节目都发疯地开设“短信有奖竞猜”之类的“互动栏目”了——似乎就《新闻联播》还没有撕下那张脸皮。主持人重复得最多的就是“请你给我们发短信,参与我们的节目”——不难从中听出连哄带骗、死乞白赖的意蕴;除了主持人时刻不忘提醒你给他们发短信之外,节目当中反复插播“请发短信”的字幕,节目最后绝对不忘播出“请发短信”的字幕。为了提高“短信收取率”,这些“发短  相似文献   

17.
也许笔者生的就是贱命,农村出身,没有“阔”过,所以不会享受。与朋友一块儿出差,住-晚80元的床,使很难入眠;睡后仍觉心疼。入睡着了什么都不知道,80元与10元甚至5元又有何异?那70元岂不白白浪费!还有,在“高档雅间”吃饭,不说一桌几百元,光见服务小组转来转去斟茶倒酒,就颇过意不去,自己举手之劳,何必要麻烦别人,何必要浪费?我把这些想法说给朋友听,他说,你真是不赶潮,这叫消费:君不见,电视上铺天盖地的广告无不是向观众展示大老板、大富翁、贵族、帝王的消费模式。当今之世,桌子有老板桌,裤子有老板裤,连咸菜都有…  相似文献   

18.
“当你独自在高空中浑身颤抖,是谁为你大声喊加油?当你被救至珍珠岛享受阳光雨露,是谁被海水吞没?当你面临峭壁般的困难孤军奋斗,是谁用肩膀、双手和倒挂金钟让你脱险于虎口?当你在工作瓶颈中苦苦探求,是谁用丰富的经验、成熟的思维和理论导向让你更上一层楼?答案,你我心中有;不可能完成的任务,没有!”  相似文献   

19.
樊潮  韩晓露 《观察与思考》2003,(12):150-152
<正> 有一部美国电影——“我看见了你在做什么”情节比较有趣,讲的是两个未成年人给陌生人打了个电话,“我看见了你在做的事,我知道你是谁。”虽然他们并没有看见陌生人所做的事,也不认识电话那头的陌生人。然而他们恶作剧式  相似文献   

20.
随着一位年逾古稀的老者咳咳喘喘地到来,本很嘈杂的厅堂内顿时嘎然无声。接着老者端坐沙发上,轻捻胡须,环视四周后突然厉声喝道:“把小东西带上来,按族规额上烙上‘十’字!”“老公公,求求你了,饶我儿子这一回吧,他才16岁,下次保证对你有礼貌。”“少废话,再说连你也打家棍20!”接下来便是喊爹喊娘的烙烫“十”字。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