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推进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和建设工程,深入回答重大理论和实际问题。"这是党的十七大报告关于发展马克思主义的一个纲领性文件。马克思主义能否且如何与现实相联系是马克思主义当代发展的关键。作为马克思主义在当代西方最新发展理论形态的生态马克思主义,在对待中国改革开放向纵深发展所出现的问题作出了自己的回答,并为当代中国发展提供了一种理论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2.
张习 《学理论》2013,(9):280-281
在人类社会历史中,宗教一直在道德教育上扮演着重要角色,从宗教德育的视角出发,介绍了宗教德育的本质和特征,探讨了我国高校道德教育的现状,并在此基础上借鉴宗教德育可借鉴的特点对我国高校道德教育提出了几点建议,以期完善我国高校道德教育体系。  相似文献   

3.
当代西方主要民主观念和理论体系极为庞杂,各种学说目不暇接,代表人物流派层出不穷。用马克思主义的视角观察与评价西方的民主观念和民主理论,是我们研究西方政治观念的基本出发点和方法。西方式民主是在西方社会这块独特的土壤上培育出来的,是一种特殊的、历史的政治现象,有其历史和社会局限性,并不具有普遍适用性。在当代中国政治发展过程中,不能照搬西方的民主体制和价值观念,应当树立科学、正确的民主观。从方法上讲,必须坚定阶级的立场、历史的观点、全面的观点和过程的观点。只有这样,才能真正有助于推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发展。  相似文献   

4.
和谐教育视角下当代青年的思想道德建设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和谐教育思想追求的是人的自由发展、全面发展,人的充分发展与和谐发展.目前,当代青年的思想道德建设还存在着许多不和谐,表现为传统道德体系与现代价值理念的不和谐、道德认知能力和道德实践水平的不和谐、多元文化潮流和道德选择判断的不和谐、传统道德构建模式与现代道德构建体系的不和谐.因此,要用和谐教育观指导当代青年的思想道德建设,从客观层面上营造思想道德构建的环境,从微观层面上完善青年和谐的思想道德心理结构,全面提高当代青年的思想道德水平.  相似文献   

5.
结构分析法,是哲学上一种十分重要的分析方法。从社会结构的视角来观察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的发展历程,我们发现当代中国的发展是以社会结构转型作为逻辑起点的。"结构转型"的背后是"力量转移",力量转移的结果必然带来"利益博弈",利益主体各方的博弈通过思想层面表现出来就造成了"思想碰撞",继而影响整个社会的动力机制和平衡机制,因此需要进一步提升"国家治理"。正是在推进社会结构转型和国家治理的过程中,中国走出了一条能够引领国家发展并具有自身特色的"中国道路"。"结构转型"→"力量转移"→"利益博弈"→"思想碰撞"→"国家治理"→"中国道路",这就构成当代中国发展的现实逻辑。  相似文献   

6.
伊安·巴伯认为宗教可以在个人、社会、人性论等维度对技术时代的伦理学作出特别的贡献。他指出西方宗教传统非常注重食物、健康、有意义的工作以及个人价值实现等,为当代技术发展提供了重要的参照;社会公正、参与自由和经济发展等重要的社会价值,体现了技术时代社会秩序的主要特征;《圣经》传统中的人性论对于当代技术发展具有特殊的伦理价值。  相似文献   

7.
在历史上科学与宗教曾经长期混合,也曾长期对立.但新的历史条件下,两者的关系从对立转向宽容.宗教和科学互不干涉,宗教承认某些科学原理,宗教运用科学巩固自己的阵地以及科学主动地与宗教道德相结合,呈现了和谐视角下两者的新关系.  相似文献   

8.
试析宗教和科学的关系在当代的新变化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近代以来 ,宗教和科学的冲突和斗争不仅没有以宗教的彻底失败而告终 ,相反 ,却出现了宗教与科学相互合作、相互补充的趋势。人类进入 2 0世纪以来 ,宗教和科学的关系发生了重大的变化。简单地说 ,2 0世纪是宗教和科学从对立走向合作的时期。这是由于宗教领域的变化以及人们的科学观念的改变所造成的。二者合作的基础是人类面临的共同危机 ,特别是人与自然关系的危机。1   宗教领域的变化最引人注目的是其普遍的世俗化。宗教的世俗化由来已久 ,从马丁·路德、加尔文的宗教改革开始 ,西方基督教就走上了世俗化的路程 ,但真正全面的世俗化运…  相似文献   

9.
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苏联经济学家尼古拉.康德拉季耶夫的资本主义长周期理论、伊曼纽尔.沃勒斯坦的资本主义世界体系的理论、经济全球化、资本主义模式比较与模式转换是观察、分析、研究目前的这场大危机的几个角度。  相似文献   

10.
从当代中国视角看马克思主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对什么是马克思主义、马克思主义一脉相承的"脉"是什么、我们现在为什么还要坚持马克思主义、马克思主义在我国新时期有哪些重大发展等四个问题,作者给出了简要回答。  相似文献   

11.
西方政治发展理论认为,政治发展的实质是由传统国家走向现代国家,即走向资本主义民主政治。本文认为,此种政治发展观并不适用于当代中国政治发展理论的实际。而“广义政治论”的提出,既为中国政治发展理论提供了新视角,也为当代中国的政治发展道路的选择提供了新的路径选择。  相似文献   

12.
张妮妮 《学理论》2013,(7):52-54
20世纪70年代中期,生态女性主义把环境主义关心的问题和女性主义第二次浪潮关心的问题结合在一起,探讨了西方文化中对自然的统治和对女性的统治之间的关联性,这就把社会性别视角带到了生态思潮中来。通过分析当代生态思潮中社会性别缺失的情形和女性主义对自然的态度转变,考察了社会性别视角进入生态思想的理论条件,并试图得出这样的结论:历史唯物主义反对抽象人性论的立场、女性主义者对妇女解放事业的关注以及当代环境问题的凸显,是生态女性主义产生的条件,也是环境生态视角和社会性别视角交叠的前提。  相似文献   

13.
社会主义国家的执政党应当怎样对待宗教,怎样做好社会主义条件下的宗教工作,怎样引导宗教与社会主义社会相适应,这些问题集中到一点,就是马克思主义执政党应当如何处理好宗教与社会主义的关系问题。尤其是在新世纪的历史条件下宗教和宗教工作出现了大量新情况新问题,社会主义与宗教的关系更  相似文献   

14.
吴懿倩 《学理论》2015,(1):82-83
在西方宗教与哲学一直是相关联的,著名的哲学家黑格尔对多个领域进行研究并形成其独特的哲学理论,其中包括伦理、美学、历史哲学以及宗教哲学等。因此,单从一个方面理解黑格尔的《历史哲学》是不够全面的,黑格尔的宗教哲学在其众多著作中有着十分重要的地位。因此,如果我们换成以宗教哲学思维来看待黑格尔的思想,我们就会更加透彻地明白"绝对精神"。  相似文献   

15.
从话语权视角看当代中国意识形态的走向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曹国圣 《理论探讨》2006,3(1):73-75
马克思主义作为我国占主导地位的意识形态,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原先的许多优势,在时代转换和社会转型中正在逐步变为劣势,以阶级分析见长的马克思主义,在以抽象的人学分析为特征的西方思潮面前,正逐步丧失话语权。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通过重塑共产党和当代中国的形象、以爱国主义为内核重组意识形态话语、确立建设中国意识形态原则等途径,对当代中国意识形态进行创新,实现了马克思主义的意识形态话语权在当代中国的重建。  相似文献   

16.
文章从法学的角度提出建立和谐社会应该具备的条件,认为和谐社会应该是公权力与私权利平等的社会、是尊重和保护人权的社会、是正义与公平的社会、是保护弱势群体的社会、是具有统一、协调的法律制度的社会。  相似文献   

17.
严格控制议事协调机构,还要寄望于行政体制改革的总体设计当一项新的社会职能出现,政府应该设置一个某领导小组、某委员会、某指挥中心、某办公室,还是应该尽量把新增职能纳入既有的、职能相近的部门之内呢?按照现有法律法规对于议事协调机构的规范,后者应是首选。近日接受《瞭望》新闻周刊采访的多位专家认为,作为一种确定的机构类型,  相似文献   

18.
杨魁 《学理论》2009,(10):40-41
和谐社会是一个复杂的大系统。本文从系统论的视角,首先在阐述和谐社会的内涵基础,从经济、政治、法律、文化和公平的层面,剖析和谐社会的系统构成。然后分析了和谐社会的系统特征。最后论述了系统论在构建和谐社会过程中的意义,提出应基于整体性、动态性和开放性观点看待和谐社会的构建。  相似文献   

19.
多维视角下的国际非政府组织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国际社会活跃着大量不同类型的国际非政府组织,而目前只有为数不多且限于从事赈灾扶贫、文化教育、卫生和环保等领域工作的国际非政府组织允许进入我国。持续的对外开放将会有更多的国际非政府组织进入中国,部分国际非政府组织有可能给中国带来非传统安全威胁,但更多的组织能起到信息沟通和协调作用。国际非政府组织所强调的公平与正义价值观对于构建和谐社会有一定的启迪和促进作用,而国际非政府组织与中国本土非政府组织的互动将极大地影响到后者的发展趋势。应充分了解国际非政府组织的特性,在合理利用其观念和资金的同时,尽可能地把它们所带来的负面影响减少到最低程度。  相似文献   

20.
《学理论》2016,(9)
对于日趋尖锐的医患关系,是从业的医务工作人员和病患共同关心的问题。患者,他们往往用"道德沦丧""没有职业操守"等词汇来指控医务工作者,甚至采取非法的途径报复医务工作者,来发泄病患或其家属所受到的"不公对待"。在法制社会这种行为与作风应该是不被允许的,然而却在当今的社会上屡禁不止。针对现如今白热化的医患关系,这篇文章从道德层面进行分析医生和患者两种角色的孰是孰非,以功利主义为切入点,浅析医生和患者在各自追求最大利益过程中的伦理解决途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