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几年前中国科协曾经就我国公众的科学素养作过一次调查,调查显示:中国公众具备基本科学素养的比例为0.3%,仅为美国人(6.9%)的1/23,欧洲人(4.4%)的1/15。这个数字令人震惊,意味着我国全民平均科学素养的低下,科学意识的淡漠以及科学知识的贫乏。  相似文献   

2.
我国干部队伍科技素质基本状况调查“中国公众与科学技术”调查组执笔:姚昆仑近几年来,中国科协和国家科委有关部门决定每两年联合开展一次“中国公众与科学技术”的抽样调查,以了解我国公众的科学素养和对科学技术的态度。抽样调查对掌握我国公众的科学技术素养状况,...  相似文献   

3.
2005年湖北省青年公众科学素养状况及其特点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利用2005年湖北省公众科学素养的调查数据,集中分析18岁~29岁科学素养相对较高的青年公众的科学素养状况及其特点,结合湖北实际,揭示湖北省青年公众科学素养面临的困难并为寻求提高青年公众科学素养的途径和方法提供一些依据。  相似文献   

4.
曾明 《中国发展》2001,(1):61-66,60
国家的振兴靠科技,科技发达的基础是教育,科普教育要从青少年抓起,从提高社会公众的科学素养入手。 公众科学素养即为公众对当代科学技术的理解与运用能力。对科学技术的理解能力包括三个  相似文献   

5.
中国公众科学素养调查结果回顾   总被引:12,自引:0,他引:12  
从 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以后 ,科学技术的迅速发展对世界经济的发展产生了重要影响 ,世界经济的发展对国民综合素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国民综合素质主要体现在公众科学技术的素质方面。公众科学技术的素质不仅影响了国家的竞争力 ,而且影响了国民对科学技术的态度和对科学技术事业发展的支持程度、科学世界观和价值观的形成。因此 ,世界各国 ,特别是发达国家不仅提出各种促进本国科学素养发展的措施和行动计划 ,而且还定期进行测量和调查 ,以便及时了解本国公众科学素养水平的变化规律和影响因素。美国从1972年开始每两年进行一次公众科学素…  相似文献   

6.
提升公众科学素养是改善国民整体素质的重要指标,是科技创新对公众科学素养的现实需求。需要运用现代科技手段,利用社会性科普教育,通过弘扬科学文化,扩大科技企业规模,增强公众科学精神与思维的培育力度,提升公众科学素养。  相似文献   

7.
《时事报告》2011,(1):7-7
中国科协近日公布了第八次中国公民科学素养调查结果。调查显示:2010年我国具备基本科学素养的公民比例达到了5.27%,仅相当于日本、加拿大和欧盟等主要发达国家和地区20世纪80年代末、90年代初的水平。  相似文献   

8.
当前加强中国公众科学素养的关键在于,从以往唯科学、唯技术的导向走向以科学与人文相结合为导向,重点传播以科学思想、科学方法和科学精神为内涵的有整合意义的科学文化,从而增强对公众科学素养问题的系统性思考和实施。科学文化的内涵及其社会作用 掌握现代意义上的科学文化,这是中国新世纪推进公众理解科学首先需要辩明的问题。笔者认为,在从社会到科学再到科学文化这样一个具有尺度递减的序列中,需要把科学文化看作是科学与人文结合的重要形式,强调它既是科学化的人文,又是人文化的科学。其理由如下: 一是从社会大系统的角度来…  相似文献   

9.
21世纪教育发展研究院最近发布了“中国教育发展报告(2009)”,并揭晓“2008年度中国主要城市公众教育满意度调查”结果。在接受调查的30个直辖市和省会城市中,北京市民整体教育满意度分数排在倒数第三位,特别是小升初入学机会平等状况受到公众质疑。  相似文献   

10.
《公安研究》2013,(1):92-92
邱昊在《学术探索》2012年第7期撰文认为,进入风险社会,科技发展在推进社会进步的同时也对人类的生存环境造成了很多负面影响。风险社会中的风险与掌握的科学知识程度息息相关。科学知识水平高,意味着能从更深程度和更广的范围对风险的性质、范围和带来的诸多问题进行认知,从而防范风险的发生和弱化风险的社会负面效应。随着媒介影响力和渗透力的不断加强,媒体成为公众获取科学知识的主要渠道之一,应在探讨风险社会中传媒与公众科学素养的关系时,提出传媒在提升公众科学素养中应当肩负的责任。  相似文献   

11.
《当代广西》2012,(24):60-60
《小康》杂志和清华大学媒介调查研究室联合发布的“2011—2012中国幸福小康指数”调查显示,收入依然是最影响公众幸福感的因素,健康和婚姻位居其次,“提高工资水平”成为提升公众幸福感最有效的方式。调查显示。60.6%的受访者感觉自己“幸福”,相较于去年高出了0.4个百分点。  相似文献   

12.
近些年,国内科普界、科学传播界经常谈到科学素养,国家科技中长期规划(2006-2020年)中也破天荒地将全民科学素质建设列入重大专项课题。我个人倾向于仍然称“科学素养”而不是“科学素质”,而且最好不用“公众”、“全民”修饰词,而用“公民”修饰词。公民科学素养是公民文化素养的“子集”,简单说是指一个社会中成年公民对科学技术的理解和运用能力,通常指最低要求。它有四个方面的问题:(1)它指的是什么?即如何定义它?(2)它是干什么的?即人们用这个术语要做什么事情?(3)我们如何测度它?即如何设计指标体系实际测量它?(4)如何解释调查得到的…  相似文献   

13.
在前不久进行的“北京市公众科学素养调查”问卷中,共给出了10种职业,让被调查者选出自己心目中声望最好的一至三个职业。结果排在前三位的是:科技人员、医生、律师,排在四至十位的是大学教师、公务员、中小学教师、新闻记者和编辑、会计师、企业管理人员、文体工作者。  相似文献   

14.
<正>科学传播界很多人认为,科学传播的第一个阶段为公众科学素养,第二个阶段为公众理解科学,而第三个阶段为科学界与公众的对话模式的公众参与阶段。这大概是从学术界讨论的时间顺序排列的。从各个国家的科学传播模式来看,多数都是并行的,多元模式和多种方式并行的形态。但是,有一点是可以肯定的,即最新的模式就是公众参与科学技术决策模式,也称为对话模式。公众参与这个术语是近些年才广泛使  相似文献   

15.
4月6日,中国医药卫生体制改革进程中一个历史性的日子。经过5个多月广泛征求意见,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的意见》终于在公众的企盼中揭开神秘的面纱。3年来,新医改方案从无到有,集思广益,数易其稿,凝聚了党中央、  相似文献   

16.
《政协天地》2012,(6):46-46
全国第八次公民科学素养调查显示,我国具备基本科学素养的公民仅有3.27%,相当于日本、加拿大、欧盟上世纪80年代末、904代初的水平,比美国就低得更多。而科技人员参与科普工作的现状更不容乐观。全国政协委员王庭大称,在4个国立科研机构的一项问卷调查中显示,  相似文献   

17.
公民科学素质是指公民了解必要的科学知识,具备科学精神和科学世界观以及用科学态度和科学方法判断、处理各种事务的能力。目前我国每100人中只有1.4人的科学素养水平达标,而美国公众的科学素养水平在1990年时就已达到6.9%,欧共体国家  相似文献   

18.
每年一次的全国性公众安全感调查表明,上海市民的“安全感”正逐年递增,连续几年名列前茅,上海已被誉为“中国最安全的城市”之一。  相似文献   

19.
据国家体改委社会调查系统提供的数据,1996年全国公众对社会治安状况的满意度比前见年有了显著上升,七成公众认为经过“严打”斗争社会治安形势明显好转或稍有好转。该系统是国内最具权威的社会调查系统之一,每年都对全国城市居民对社会各方面的意见、看法进行两次调查,为政府制定政策提供依据。去年10月进行的调查,共以科学方法抽取53个城市的2000多户居民为调查对象。对社会治安状况的感觉:26.7%的公众表示满意,696%的不满意,另百37%的人表示不了解(图一)。巨富尚自相当比例的少麻刘治安现状不满意,但较前几年,o取他社会治…  相似文献   

20.
加强科普资源建设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科学素养有啥用 很多人说,国人科学素养这么低,为什么经济发展还这么快?那科学素养又有何用?!这种观点功利性较强,比较短视。近几十年来,中国经济确实取得飞速发展,但劳动密集型的经济发展特征,付出了资源消耗和环境破坏的代价,注定了这样的经挤发展方式要高速持续下去是很难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