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吴江自古为丝绸之乡,早在明朝,这里的丝绸就经由丝绸之路和东海远销中亚、欧、日。从那时起,吴江人就对海外各国充满好奇和向往。出生在黎里镇和松陵镇的柳亚子、费孝通,都是我国现代学贯东西的文化巨子。柳亚子原名柳弃疾,16岁考中秀才,因厌弃八股,拒绝再考举人,潜心研究西方卢梭的《民约论》等著作,改名为柳亚卢,以“亚洲的卢梭”自励,后来才改名为亚子。他学外语未成,遂教子女从小攻  相似文献   

2.
本期导读     
《春秋》2017,(3)
<正>1948年中共中央发布"五一口号",提出召开新的政治协商会议,民主人士热烈响应,义无反顾"北上"汇聚解放区,筹备新政协。这是人民政协光辉历程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在中国近现代史、中共党史、新中国的建立上,都具有深远意义。"北上"民主人士中,有陈叔通、柳亚子、叶圣陶、马寅  相似文献   

3.
德拉·沃尔佩从卢梭与马克思在平等问题上的渊源出发,阐释了卢梭的平等观对马克思的借鉴意义。通过分析比较卢梭和马克思的平等观,德拉·沃尔佩提出了现代自由和民主具有"两个灵魂"的著名观点,从平等视角分析,"公民的自由"即资产阶级的形式平等,"平等的自由"则是实质性的社会主义平等。德拉·沃尔佩虽然强调"公民的自由"对于社会主义的价值具有启发意义,但他在卢梭与马克思平等观的关系、卢梭与马克思阶级立场的差异以及实现公民自由与平等的通途方面存在理论缺陷。  相似文献   

4.
<正>顾明华,苏州大华企业集团董事长,苏州市第四届"优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苏州市企业文化建设领军人物。2008年至今先后参与编辑出版《陈去病全集》、《陈去病柳亚子诗文笔存》、《南社钩沉》、《明华石道》、《苏州的桥》等。  相似文献   

5.
在西方思想的历史进程中,从柏拉图的国家正义理论、亚里士多德的政治学的既定平等关系,到卢梭、康德的自然法学说和"社会契约论",再到罗尔斯的正义论,关于正义的理论得到了深远的发展,并形成了现代西方社会新的"公平正义"的道德基础。  相似文献   

6.
九将卢梭与中国革命的关系纳入国际汉学的论域,是1968年后的事。其标志是哈佛学者史华慈的两篇力作:《德性统治:"文化大革命"中领袖与党的宏观透视》和《卢梭在当代世界的回响》。在史华慈看来,可以通过两条路径将"卢梭与中国革命的关系"纳入18世纪以降的西方思想史框架来考察。  相似文献   

7.
韩晗 《传承》2009,(13):40-41
他是老同盟会员,曾经协助汪精卫刺杀清摄政王载沣,并在辛亥革命后发起"南北议和",但后来厌倦官场政治,出走法国。他获得了法国里昂大学博士头衔,20余岁执教北京大学讲坛,并首译了卢梭的《忏悔录》;中年致力于乡村改革与人口问题研究,是中国第一个提出"计划生育"的学者,比马寅初早了37年。  相似文献   

8.
严燕超 《传承》2011,(5):68-69
在《历史理性批判文集》收录的康德1785年所作的《人类历史起源臆测》中,康德阐释了自己对于历史、人性及人类社会的看法,这可看做是康德历史哲学的重要部分,这些看法与卢梭的观点之间存在着某种程度的相似及相异。二人对历史的臆测起点不同,终点也不同。在对人性考察的基础上,卢梭悲观地看到了人性的"往而不返",并提出了设立契约来实现自由复归的方案,不论这种方案的可行性,卢梭的历史观是激进的;康德看到了恶的手段背后隐蔽的善的目的,在这一点上,康德显然是乐观的,但这种带有明显宗教色彩的历史观却导致了康德对于未来的看法是宿命的。  相似文献   

9.
卢梭的《论人类不平等的起源》从人自身出发认识人类不平等的起源,其对"人的知识"的研究是从研究"自然人"开始的,本文分别从生理状态、精神和智力以及自然人的本性三个方面分析卢梭关于"自然人"的论述。  相似文献   

10.
面对文明社会的普遍堕落状况,卢梭主张"回返自然"。在自然状态,人是自由幸福的,而文明社会导致人的道德堕落和人的异化。卢梭对科学与艺术的批判对于科技理性肆虐、消费日盛的现代社会无异于一副清醒剂和解毒剂。  相似文献   

11.
将卢梭与马克思进行对比研究,可以揭示一个重要问题,即重新考量"观念世界解放"与"现实世界解放"的地位与作用,进而确立文化批判在现代社会解放寻求中的位置。卢梭与马克思各自代表着不同的解放路径,卢梭以"观念世界解放"的路径复活中世纪神性资源,以良知置换理性作为人性基础,以求建立道德王国。马克思则以"现实世界解放"路径在市民社会内部厘清矛盾根源,力图通过革命消灭资本主义生产关系,消除异化。以往的认识中突出强调了"现实世界解放"路径,却在批判"观念世界解放"路径中忽略了其应有的作用,因此,两条解放路径的关系需要重新加以清理。  相似文献   

12.
王先顺 《传承》2008,(22):76-77
"人生而自由,但却又无往不在枷锁之中",这是卢梭离经叛道而又备受争议的一生的真实写照,同时也是他在《忏悔录》中的抗争与无奈的矛盾心理的生动说明,更是他耗费半生心血全心打造的《爱弥尔》的直接表白。《爱弥尔》中关于人的生命价值与教育的困境透视出的这一悖论,作为"自然人"的爱弥尔在追求自然的自由中要承受孤独的代价。  相似文献   

13.
《春秋》1997,(1)
柳亚子先生是中国国民党革命委员会的创始人之一,中国共产党忠实的朋友。柳亚子在逝世8年后的“文化大革命”中,竟发生了一起他本人想象不到的疯狂的迫害事件。1963年春,周恩来总理指示中国革命博物馆为1966年冬扩大纪念孙中山诞辰100周年,大力收集孙中山和同盟会元老廖仲恺、朱执信、何香凝、柳亚子等人的文物。他又派文化部副部长齐燕铭到柳家,动员家属捐赠遗物。不久,中国革命博物馆接受了柳氏家属捐献的柳亚子遗留的文献资料、诗文手稿及其他文物6000余件,博物馆将此作为革命文物加以珍藏,这是中国人民给予柳亚子的崇高荣誉。1966年“文化大革命”一开始,康生  相似文献   

14.
"人生而自由,但却又无往不在枷锁之中",这是卢梭离经叛道而又备受争议的一生的真实写照,同时也是他在<忏悔录>中的抗争与无奈的矛盾心理的生动说明,更是他耗费半生心血全心打造的<爱弥尔>的直接表白.<爱弥尔>中关于人的生命价值与教育的困境透视出的这一悖论,作为"自然人"的爱弥尔在追求自然的自由中要承受孤独的代价.  相似文献   

15.
王嘉 《前沿》2007,3(8):213-216
卢梭是近代法国启蒙运动中最特殊的一个思想家。他通过对自然状态和社会状态中人性和人与人地位的比较,发出了"回归自然"的呐喊。卢梭的思想影响了后代许多思想家,他的重感性、轻理性的思想对我们今天如何认识文明也具有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6.
1949年5月5日,刚进北平的毛泽东把柳亚子接到双清别墅叙谈。两位现代诗坛的巨匠,兴致勃勃地谈到古今不少诗人诗作,分手时,毛泽东应柳亚子之请,在  相似文献   

17.
谁都知道,柳亚子是我国近代伟大的爱国诗人,杰出的民主革命家,中国国民党革命委员会创始人之一。柳亚子才气横溢,一生写了不少脍炙人口的诗词。特别是他与毛泽东的友情和诗词唱和,更是广为人知。毛泽东曾高度评价柳亚子的诗词为“慨当以慷,卑视陆游、陈亮,读之使人感发兴起”。值得一提的是,在柳亚子的诗词中,还有几首是讴歌中国农工民主党创始人、伟大的民主革命者邓演达的。有一组四首是柳亚子获知邓演达被蒋介石杀害而写的。1931年11月29日晚,邓演达在南京被蒋介石秘密杀害,到12月中旬,噩耗才逐渐传开,正在上海的…  相似文献   

18.
正学术者,天下之公器。题跋作序所折射的,是一个人的学术水平和道德涵养。请达官名流题跋作序,是学界常情。蔡元培(1868-1940)的资历和名望,当时恐无人能及,又因其如柳亚子所语——"和平敦厚,蔼然使人如坐春风",请蔡元培作序题词者络绎不绝,他亦大都欣然受命。概缘于此,有人谓蔡元培作序太多、荐人太滥,是一个"好好先生"。不过,蔡元培绝不是不讲原则的"滥好人"。笔者检读《蔡元培全集(》中国蔡元培研究会编,浙江教育出版社1998年出版)的一些日记、书信和序  相似文献   

19.
中国学界近百年来,对世界近现代民主思想谱系的了解,大体是一条线:从卢梭→罗伯斯庇尔→马克思→列宁。1990年代王元化重估卢梭《社会契约论》,不仅痛感《社会契约论》所无限弘扬的"公意"神话,在世界史上激化了1793年及1917年大革命的负效应,而且确认,1966年前后大陆所横行的极左思潮,其根子亦刻有卢梭"公意"的胎记。这客观上提醒后学,还应有另外一条与中国的连线:从洛克→密尔→严复→张奚若→顾准→朱学勤→王元化。这就是说,王元化重估《社会契约论》对中国思想的意义,拟不低于密尔在1859年撰《论自由》,严复在1903年译《群己权界论》。如果说密尔是从罗伯斯庇尔的血案中抢救出曾被卢梭"公意"所吞噬的个体人权意识,那么,王元化则是把严复所珍重的密尔的那份正义的睿智,重新转赠给他的祖国。思想史,务必历经一个个弘毅担当的人格中介,才得以流芳千古。  相似文献   

20.
现代政治哲学家从卢梭到马克思都被卷入到自由及其实现这一现代政治哲学的主题之中。卢梭诉诸奠基于道德自由之上的道德共同体,黑格尔诉诸奠基于具体自由之上的现代国家,马克思诉诸奠基于"每个人的自由发展是一切人的自由发展的条件"之上的自由人联合体,在对这一主题分别做出不同的回答中不断地推进了这一主题的深化和发展。马克思在批判黑格尔现代国家彼岸性和虚幻性的基础上,在一定程度上复归了卢梭关于道德共同体的理论构想。不同的是,马克思将自由人联合体置于"生产力总和的占有"的基础之上,使自由人联合体作为一种新的社会制度真正实现了普遍性的自由。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