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孟远 《世纪风采》2007,(2):27-31
“文化大革命”末期,“评《水浒》运动”曾名噪一时。不过,这场运动并非出于有所酝酿、有所准备,而是因偶然的一件小事被“四人帮”加以歪曲利用并发起的。这场运动很快就消亡了,可谓昙花一现,但它却留给人们许多耐人寻味的思考。  相似文献   

2.
“文化大革命”是一场悲剧。它的悲剧含义,不仅在于对党、对国家、对那个年代受过影响的大多数人来讲,是与挫折和灾难联系在一起的,而且在于当人们被卷入这场运动时,许多人都没有意识到它会带来怎样的恶果,真诚地对它寄予良好的愿望,包括刘少奇在内。刘少奇在“文化大革命”中的遭遇是一场悲剧。它的悲剧含义,不仅在于刘少奇冤案本身,而且在于当“文化大革命”发动时,他对这场“革命”的对象、性质毫无所知,及至有所认识后,只能悲愤地抗议,悲壮地抗争,直至悲惨地离世。刘少奇之悲,是全党之悲。这是共和国历史上最大的冤案,也…  相似文献   

3.
张家康 《党史文苑》2008,(11):16-20
党的十一届六中全会通过的《关于建国以来党的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指出:“一九六六年五月至一九七六年十月的‘文化大革命’,使党、国家和人民遭到建国以来最严重的挫折和损失。这场‘文化大革命’是毛泽东同志发动和领导的。”运动之初,毛泽东曾设想以较短的时间结束“文化大革命”,然而,动荡不定的局势,远远出乎他的意料。他一次次地修订时间表,但是于事无补,以致这场历史性的灾难,竟然绵延十年之久。  相似文献   

4.
李先念“是不下马的将军” “文化大革命”刚爆发时,李先念认为:这场“文化大革命”是毛主席亲自发动和领导的,在这场革命中,是需要发动群众,对某些脱离群众、当官做老爷的干部进行教育和挽救的;这场运动是分阶段、分步骤、有领导地进行的;有动乱的地方,由中央派工作组去,就会很快解决问题。  相似文献   

5.
《党史天地》2009,(6):28-28
1966年。“文化大革命”刚爆发时,李先念是这样认识的:这场“文化大革命”是毛主席亲自发动和领导的,在这场革命中,是需要发动群众对某些脱离群众、当官做老爷的干部进行教育和挽救的;这场运动是分阶段、分步骤、有领导地进行的;有动乱的地方,由中央派工作组去。就会很快解决问题。  相似文献   

6.
“文化大革命”过去20多个年头了。在这场运动结束20年时,国内不少人在反思、谈论这段历史。席宣、金春明撰写的《“文化大革命”简史》(以下简称《简史》),可以说是这种反思比较集中的体现。在海外、国内,也有一些关干“文化大革命”的文章发表。从国内外对“文化大革命”各种各样的议论中,可以看出,由当前社会的现实问题出发反思“文化大革命”,是近几年人们观察这段历史的基本特点。由于人们所处的地域、生活经历和文化传统不同,对“文化大革命”的认识也调然有别。20多年后,“文化大革命”研究的多元性,从一个角度反映了这段…  相似文献   

7.
《湘潮》1992,(4)
“文化大革命”是一场由领导者错误发动,被林彪、江青两个反革命集团利用,给党、国家和人民带来严重灾难的内乱。运动初期,党政军不少领导同志都不自觉地卷入了这场历史动乱。他们当时对发动“文革”的决定没有怀疑,以“反修防修”为出发点,去参加这场运动。然而,他们后来在实践中发现许多现象不正常,许多做法越来越不对头,逐渐对“文革”产生怀疑,进而发展到抵触。以至最终背离“文革”的“大方向”,成为运动的“阻力”,纷纷被林彪、江青一伙所打倒,成了“革命”的对象。“文革”之初,刘志坚同志担任解放军总政治部第一副主任,主管总政的宣传、文化部门的工作,也是身不由己地被卷入到这一历史内乱的漩涡之中的一个。他当  相似文献   

8.
“文化大革命”初期,由中学生组合而成的秘密团体“红卫兵”组织,在全国迅速发展起来,并演变成为一场红卫兵运动。 “文化大革命”造就了红卫兵及其红卫兵运动,没有“文化大革命”就没有红卫兵及其红卫兵运动;红卫兵运动点燃了“文革”之火,从某种意义上讲,没有红卫兵运动也就没有“文化大革命”。  相似文献   

9.
“无产阶级文化大革命”已经结束十八年了,毛泽东同志去世也已十八年了。对于这场“大革命”,对于毛泽东同志的晚年功过,1981年中共十一届六中全会通过的《决议》已经做了结论。这个结论是实事求是的,因而是完全正确的。这场“文化大革命”确如《决议》所说的,是一场“给党、国家和各族人民带来严重灾难的内乱”。无论对于中国人民来说,还是对于毛泽东同志个人来说,它都是一场巨大的悲剧。毛泽东同志在他晚年病重之际,曾对自己的一生做了总结。他对华国锋等人说:“我一生干了两件事。一是与蒋介石斗了那么几十年,把他赶到了那么几…  相似文献   

10.
李立三在史无前例的“文化大革命”开始就被惊得目瞪口呆。他本能地感受到,这场突如其来的大运动,将是他一生最险恶的一道难关。  相似文献   

11.
李先念在“文化大革命”中,经历了10年的非常岁月。他在十分困难的情况下为保持党和国家的稳定做出了极大努力,也为结束“文化大革命”做出了重要贡献。造反派炮轰李先念,周恩来为他解围1966年,当波及全国的“文化大革命”爆发时,时任国务院副总理兼财政部长的李先念曾经对“文化大革命”抱着这样的认识:这场“文化大革命”是毛主席亲自  相似文献   

12.
在彻底否定“文化大革命”的过程中,存在着这样一种说法:“文化大革命”从整体上看虽然错了,但是在反对官僚主义方面起了积极的作用。有人甚至认为这种“反官僚主义的因素”是所谓“文化大革命”的“合理内核”,当前,不澄清这些错误认识,就会出现对“文化大革命”抽象否定、具体肯定的状况,彻底否定“文化大革命”就会成为一句空话。实践已经证明,“文化大革命”既不是一场反对官僚主义的运动,也并没有对克服官僚主义起任何积极作用,反而使多种形式的官僚主义泛滥起来,给党和人民造成不可估量的损失。  相似文献   

13.
从1966年夏天“文化大革命”一开始,刘少奇就成为这场政治运动中首当其冲的斗争对象,基本上失去了所有发言权。特别是进入8月,毛泽东在北京接见红卫兵以后。刘少奇面对党内外不断掀起的口诛笔伐批判浪潮,头戴“资产阶级反动路线制定者”“帽子”的他几乎到了百口难辩的艰难地步。尽管处境日甚一日的艰难,但刘少奇面对险恶困境却始终没有气馁。1967年4月和7月,刘少奇曾有过两次公开的书面“答辩”。这应该是刘少奇两次绝无仅有的最后申辩,也是他生命进入倒计时之前对如潮诬陷所作的最后抗争。  相似文献   

14.
二十年前一场声势浩大的真理标准问题大讨论席卷神州大地,这是一场关系到中国前途和命运的大讨论,宁波的党员、干部和群众也以极大的热情参加了这场大讨论。本文就此作一个初步的回顾和总结。 1978年全国人民刚刚从“文化大革命”这场灾场中走出来,吃尽了“文革”苦头的人们痛定思痛,都在认真反思“文化大革命”错误的思想根源,渴望纠正以往“左”的错误。宁波的情况也和全国一样,“文  相似文献   

15.
1966年5月至1976年10月的“文化大革命”使中华人民共和国遭受了建国以来最严重的挫折和损失。《关于建国以来党的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指出:对“这一全局性的、长时间的左倾严重错误”,毛泽东“负有主要责任”。作为党和国家的最高领导者,毛泽东所犯错误无疑是严重的,而且终身也未能彻底纠正这一根本性的错误。但是,10年之中,他对这场错误运动的认识,也并非一成不变,他一直在反复思考这场“史无前例”的运动,他既坚持了总体上的错误方针,又局部上改正了一些已经察觉到的错误,并试图纠正另一些错误,客观上为党和国家在以后纠正“文革”根本性错误准备了条件。只有认识到这一点,我们才能理解这10年中,尤其是  相似文献   

16.
“文化大革命”的重点,是“整党内那些走资本主义道路的当权派”.毛泽东试图以一种极端的方式解决这个问题,这就是号召学生从自己的校园开始,然后在党政系统中逐级追查,以清除中国的资本主义发展倾向.在这场运动中,北京高校既扮演着关键的角色,也付出过惨痛的代价.  相似文献   

17.
李立三(1899-1967)是中国共产党的优秀党员,无产阶级革命家,中国工人运动的杰出领导人之一。他虽然在历史上犯过“左”倾冒险主义错误,给中国革命事业造成了严重损失,但他勇于承认错误,并通过努力工作改正错误,其对中国革命和建设的历史功绩是远远大于所犯错误的。在“文化大革命”中,李立三受到林彪、江青反革命集团的诬陷和迫害,不堪忍受而含冤自尽。但在逆境中,他没有屈服,也从本违背过自己的良心,表现出了一个真正共产党人的本色。决不诬陷刘少奇“文化大革命”开始时,作为人们熟知的“老机会主义分子”,李立三是本应被…  相似文献   

18.
1966年,“文化大革命”的风暴席卷全国,忙于国事中的周恩来,对这场浩劫的到来感到难以理解。他和刘少奇、邓小平等老一辈革命家一样,是“老革命遇到了新问题”,在“文革”之初陷入了深深的困惑中。  相似文献   

19.
持续十年的“文化大革命”,是党的历史上一个极其特殊的时期。在这一时期,党和人民抵制“左”倾错误和同林彪、江青反革命集团的抗争,是一直没有停止过的。这种抗争,比较公开和集中的就有十次。第一次抗争是拟定和下发《二月提纲》。在“文化大革命”发动阶段的这次抗争,本来试图对思想文化领域越来越凶的批判运动加以限制,但其结果却加速了“文化大革命”的发动1965年底掀起的思想文化领域的批判运动,是由上海《文汇报》发表的姚文元《评新编历史〈海瑞罢官〉》一文引起的。这篇文章的写作,是在毛泽东的支持下,江青背着中央政…  相似文献   

20.
杨勇一家在“文革”中姚文奇"文化大革命"这场全国性的大动乱,使多少人蒙受了不白之冤,使多少家庭支离破碎。作为中国人民解放军副总参谋长兼北京军区司令员的杨勇上将,因为拒绝充当林彪的帮凶,而让林彪怀恨上心。他和他的家人在这场大动乱中都未能幸免于难。面对林...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