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93 毫秒
1.
广西民族地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思考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周健 《桂海论丛》2007,23(4):51-54
文章通过分析影响民族地区建设新农村遇到的主、客观存在的问题,提出了稳步推进民族地区新农村建设的基本思路和政策性建议。  相似文献   

2.
罗继红 《桂海论丛》2008,24(3):39-42
推进民族地区新农村建设,不仅关系到全国新农村建设全局,而且关系到各民族共同团结奋斗、共同繁荣发展全局,是推动民族地区农村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的重大举措。随着国家对新农村建设投入力度的不断加大,财政支持民族地区新农村建设必须善于做好“加减乘除”,合理安排和用好财政支农资金,充分提高其运行质量和效率,让公共财政阳光更好更多地照耀民族地区新农村。  相似文献   

3.
以科学发展观引领民族地区新农村建设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科学发展观引领民族地区新农村建设,就是要按照全面协调的原则,把民族地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引入可持续发展的道路,并在坚持以人为本、尊重民族地区人民的意愿前提下,通过积极引导、典型示范等方式,稳步有序地推进民族地区的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  相似文献   

4.
论少数民族习惯法对民族地区新农村建设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冉瑞燕 《理论月刊》2007,(3):163-165
少数民族习惯法是实际存在于民族地区现代社会的有效秩序和规范来源,它对民族地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有着广泛的正面和负面影响。社会主义新农村本质上应是一种和谐发展、繁荣进步的社会新生活、新秩序。充分发掘习惯法的借鉴、认同、规范功能,有利于促进民族地区新农村建设。  相似文献   

5.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一项宏大的综合物质文明、精神文明、政治文明和生态文明的系统工程,基层干部的创业精神、人才理念、机遇意识、为民意识深刻影响着新农村建设的进程,因此民族地区建设新农村的关键也在基层干部。民族地区贫困村的新农村建设应从选好领头雁、建设好领导班子、提高干部素质等方面入手。  相似文献   

6.
充分发掘社会资本理论具有普适性价值的涵义,努力寻求其与少数民族地区农村社区发展的契合之处,这对于推进我国民族地区新农村社区的健康协调与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的理论价值和深刻的现实意义。基于社会资本理论的普适性要义,其与民族地区新农村社区建设的契合性具有较强的理论逻辑。立足社会资本在民族地区新农村社区本土化发展的现实基础,其与民族地区新农村社区建设的契合性表现出较强的实践表征。  相似文献   

7.
熊熙 《今日民族》2006,(5):55-56
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提出了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重大历史任务,这对于业务工作大部分在基层、农村、民族地区的民族工作部门来说,既是挑战又是机遇,民族工作部门要善于抓住机遇,发挥自己做农村工作、民族工作的优势,积极投身于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热潮之中,为促进民族地区的团结、稳定和发展再立新功。首先,投身于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是民族工作部门的工作性质所决定的。民族工作是党委、政府处理民族事务的行政职能部门,而要处理好民族工作事务,就必须为少数民族和民族地区办一些实实在在的事,通过办实事来体现党和政府对少数民族和民族地区…  相似文献   

8.
韦宇红 《桂海论丛》2008,24(6):28-31
中国是一个统一的多民族国家.建设少数民族地区新农村是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这不仅是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宏伟目标和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基本要求.也是实现民族地区农村经济与生态环境和谐发展、传承和发展民族传统文化、巩固和发展社会主义民族关系的必然要求。  相似文献   

9.
陈耀雄 《传承》2009,(6):164-165
发展民族教育事业,是民族地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重要目标之一。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核心内容是大力发展农村教育、加强农村文化建设和农村人才的培养,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提供文化基础和用之不尽的力量源泉。  相似文献   

10.
发展民族教育事业,是民族地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重要目标之一.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核心内容是大力发展农村教育、加强农村文化建设和农村人才的培养,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提供文化基础和用之不尽的力量源泉.  相似文献   

11.
以云南民族地区自发移民为研究对象,通过问卷调查的方法,分析农户个体和家庭特征对于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认识的差异.研究结果表明,民族地区自发移民对于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认识存在一定的偏差,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农户个体或家庭特征对于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认识存在一定的差异;二是自发移民对于社会主义新农村存在一定的认识偏差.同时说明在我国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中,宣传的过度和建设的"缺位",最后提出了民族地区自发移民集聚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建议,解决自发移民户籍建立平等发展的基础,以及把劳动力转移和培育适宜产业作为自发移民社区发展的重点.  相似文献   

12.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我们党在新阶段提出的重大历史任务。在民族地区,特别是在散杂居民族地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对于发展民族经济、加强民族团结、促进社会和谐,实现党中央提出的各民族共同团结奋斗、共同繁荣  相似文献   

13.
李晓明 《长白学刊》2011,(2):145-149
在西部大开发与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进程中,西部民族地区乡村文化正经历着一个急剧变迁的过程.在新的时代条件下建设新农村和谐文化,必须准确把握民族地区乡村文化的具体情况和发展趋势,观照其现实诉求,才能顺利实现民族乡村文化的创新发展.  相似文献   

14.
唐景成 《人民论坛》2012,(11):28-29
近年来,我国基层党委和政府领导新农村文化建设取得了巨大成就,但与发达地区相比,民族地区显得比较滞后,重要的原因是基层党委和政府缺乏文化自觉。基层党委和政府只有深刻认识新农村文化建设的地位和作用,正确把握其发展规律,主动担当其历史责任,培养高度文化自觉,才能促进民族地区新农村文化繁荣发展。  相似文献   

15.
科学发展观指导下民族地区新农村文化建设创新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谢治菊 《前沿》2009,(9):109-111
由于没有坚持科学发展观,民族地区新农村文化建设困难重重,民族教育阵地严重萎缩,农村文化资源严重匮乏,物质与非物质文化不断消亡,不良文化还有一定的市场。在建设的过程中,必须坚持科学发展观"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实质,创新民族地区新农村文化建设的理念、形式、载体、管理体制与传承保护机制,为构建民族地区农村和谐社会提供良好的文化条件和精神支撑。  相似文献   

16.
民族地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要重视农牧区适用人才的培养和管理,才能切实有效地推进新农村建设的各项工作。  相似文献   

17.
孙玲 《人民论坛》2010,(6):212-213
从教育的重要性、西部民族地区农村劳动力素质的现状分析,教育在西部民族地区新农村建设中举足轻重,必须高度重视教育,需要社会各方面的重视和参与,要树立正确的办学方向和教育观念,大力发展各级各类教育,实现新农村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18.
龚文静  黄海峰 《传承》2014,(4):56-57
马克思主义民族化就是把以马克思主义及其中国化理论成果为核心和灵魂的社会主义先进文化与民族地区具体实际相结合的过程,而少数民族地区社会主义新农村文化建设是马克思主义民族化的具体实践过程。对桂中少数民族偏远贫困山区新农村文化建设现状展开调查,或许能找出马克思主义民族化的一条具体路径。  相似文献   

19.
少数民族地区思想政治工作是做好少数民族地区经济工作及其他所有工作的"生命线",对全面贯彻党的各项方针政策,充分调动广大少数民族群众的创造性,实现少数民族地区经济社会稳定发展,起到重要的作用。当下正在大力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如何将少数民族地区思想政治工作顺应新农村建设的时代诉求,做到与时俱进,对开创少数民族地区经济、社会发展的新局面,将起到建设性的作用。  相似文献   

20.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提出的一项宏伟目标,关系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全局。少数民族和民族地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对于巩固和发展平等、团结、互助、和谐的社会主义民族关系,进一步增强民族团结,维护社会稳定,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奋斗目标,具有十分重要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