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本文以一次“暴力影视与青少年暴力倾向的相关检验”的实验为契机,对“暴力影视是促使暴力犯罪尤其是青少年的社会原因之一”的成见进行了批判分析。并对“暴力影视”做了新的类型学划分,在此基础上提出了暴力影视的“分层控制方案”。  相似文献   

2.
王婕 《法制博览》2014,(2):303-305
对于影视暴力是否是引发青少年犯罪的因素,学术界一直有争议。本文认为,影视作为审美对象本身不存在道德宣教的义务,观众需要凭自身的到色素养评价影视中的内容。与成年人相比,青少年的是非辨识能力尚在发展中,因此影视暴力对其产生的负面作用会大于正面作用。从预防犯罪的角度出发,今后应该重视青少年的德育工作。  相似文献   

3.
团伙以及与团伙有关的暴力、毒品交易问题席卷美国大地,且日益增多。据最近美国执法机构对全国各地的四十五个城市进行的调查统计显示,约有1500个青少年的团伙,其成员有120000多人。又据司法部门的报告,青少年团伙成员犯罪的案件约占罪案指数的23%;其暴力罪案数要多于非团伙成员暴力罪案数的三倍。  相似文献   

4.
暴力电子游戏具有极大的社会危害性。玩暴力电子游戏会导致青少年攻击性人格增加,并容易诱发攻击性行为发生。具体来说它可以误导青少年的认知模式、唤醒青少年的攻击本能、诱发并强化青少年的攻击行为、教会青少年攻击性行为方式和改变了青少年大脑的正常生理机能。我们应当采取各种措施防止暴力电子游戏危害青少年的健康成长。  相似文献   

5.
媒体暴力对青少年攻击性的影响及理论模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媒体暴力对青少年攻击性的影响一直是心理学研究者们关注的焦点,文章从认知、情绪、行为三个方面综述了媒体暴力的即时效果和长期影响:媒体暴力对攻击性思维的认知启动效应,媒体暴力的情绪脱敏作用及其愤怒、敌意等不良情绪的产生,在行为影响上就媒体暴力与青少年攻击行为之间是否存在因果关系这一争议进行了探讨。文章最后对相应的理论模型——一般攻击模型进行了简介。  相似文献   

6.
对青少年心理健康的指导是培养青少年良好的心理品质,顽强的意志和改善适应环境能力的有效途径,是德育工作的重要内容。在一定条件下,由心理性原因引起的行为问题可以导致品德性问题,而品德性行为中也含有情绪性格异常等心理因素,两者互相交错、渗透,有时难以严格区分。如果学校德育工作中忽视了对青少年心理健康指导,忽视对青少年人格素质的整体培养,把思想品德教育同心理健康指导割裂开来,那么就会影响思想政治素质的提高,使之流于形式。 据报道,某市5万名学生中18%以上存在着不同程度的心理缺陷和心理疾病。某地大、中学生中有16.7%的学生存在着严重的心理问题。部分青少年的不健康心理具体表现在性格,情绪和行为上的偏异,导致社会适应不良,严重影响学习,影响身体,甚至成为学生逃学、出走、死亡、违法、犯罪的主要原因。如果仅仅依靠通常意义上的思想品德教育,收效是不大的。  相似文献   

7.
一 影视片中的暴力镜头过多过滥一直是困扰西方社会的一个大问题。最近几年,西方公众舆论普遍要求减少影视的暴力场面,不少社会团体甚至政府部门强烈呼吁要通过立法禁映损害儿童身心健康的电视恐怖片。迫于各方面的压力,一些电影和电视片制作、发行、放映公司的老板不得不保证要减少或限制影视中的暴力镜头,然而,积重难返。加上商业利益的驱使,西方社会影视片中暴力镜头过多过滥的局面在短期内不可能有大的改观,从长期上看也难有根本的改变。美国宾夕法尼亚大学安嫩伯格通讯学院的一项研究表明,尽管美国三大广播网的暴力节目近年来正在减少,但1992年至1993年度黄金时间仍有65%的故事片涉及暴力,星期六早晨儿童节目时间仍有9/10以上的节目和4/5以上的角色涉及暴力。  相似文献   

8.
近年来,一些发达国家充斥社会的暴力活动已渗透到校园。一项对日、英15岁以下少儿的调查证实:日本、英国各有约14%和13%的受调查者承认受过同龄人欺侮。据统计,美国平均每天有36名学生因在校园内进行暴力活动而被捕。值得注意的是,我国一些中小学校也笼罩着“校园暴力”的阴影。  相似文献   

9.
青少年校园暴力问题在近几年大有愈演愈烈之势,暴力的施者和受者绝大多数都是正处于花样年华的青少年,而原本应该安全宁静的校园也日日笼罩在暴力的阴影之中。如何防治青少年校园暴力问题,如何建立起完善的青少年校园暴力预防系统已经成为国内外学者探讨的重点。鉴于青少年心理状态的特殊性,结合心理学研究成果探讨青少年校园暴力防止措施的完善将会事倍功半。  相似文献   

10.
“暴力文化”对青少年犯罪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青少年生理心理的特殊性,决定了暴力文化对青少年暴力犯罪心理塑造的极大倾向性。暴力文化通过大众传媒这一主导传播方式形成特定的文化氛围,置身于该效应场中的青少年通过对暴力文化的选择加工、角色扮演、自我强化等环节形成暴力犯罪行为发生机理。  相似文献   

11.
卫生部近期组织抽样调查,我国大学、高中和初中男生中,吸烟的比例分别达到46%、45%和34%;在我国3.5亿烟民中,未成年吸烟者达500多万。据有关专家预测,如果不采取干预措施,到2000年时,大学、高中和初中男生吸烟率将分别到68%、59%和54%。令人触目惊心的是,据国家禁毒委员会的统计,截止1995年底,在公安机关登记在册的吸毒人中,80%是青少年。同时,还发现不少在校大中小学生吸毒的现象。作为培养接班人摇篮的学校应充分重视,找出源头和对策。据我们的调查、分析,青少年学生吸烟、吸毒有以下的…  相似文献   

12.
当前我国未成年人犯罪中,流失生犯罪是一个比较严重的社会问题。流失生犯罪,不仅直接影响着社会安定,而且关系青少年一代的健康成长,同时,也是我国犯罪呈现“低龄化”的重要原因之一。一、流失生犯罪现状特点笔者所讲的流失生犯罪是指年龄在18岁以下未修完规定学业即辍学赋闲、浪迹社会进行犯罪活动的行为。据统计,我国现有中小学生大约3000余万人,每年流失的学生数以几十万计。据福建省的调查,1995年全省查获17岁以下流失生作案人数达4747人,占青少年发案数的17.2%。另据某市检察机关的调查统计,90年代被…  相似文献   

13.
美国田纳西州孟菲斯市的“消除青少年暴力工程”以减少青少年暴力行为为目标,以预防、介入和执法为方法,市长和市民共同参与,全市范围的活动有声有色,其设立社区行动组,开通少年接听热线,创办青少年警校等做法对我国的青少年犯罪预防工作不无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14.
美国总统克林顿在1月25日一年一度国情咨文中声称,要下大力气解决国内社会问题,减少暴力犯罪,降低犯罪率。在过去的5年里,美国的暴力犯罪——谋杀、强奸、杀害等犯罪活动增长了18%左右,青少年犯罪率增长了49%以上,青少年因为杀人而被  相似文献   

15.
由于社会构成的复杂性和青少年学生自身认识能力的限制,青少年学生往往不能深刻地认识社会,不能从纷繁复杂的社会表象中分析、掌握社会的本质性的东西而形态万千的社会表象又往往不能与青少年学生的特殊心理状况相互协调一致,因而容易引起青少年的心理误差.这种误差可能会外化为种种非正常的行为,会使一部分青少年学生走上违法犯罪的道路.根据对青少年学生违法犯罪行为发生时的心理状况调查分析,除偶然的过失犯罪之外,几乎所有的青少年学生的违法犯罪行为都是在心理误差的背景下发生的.并且这种由心理误差引发的违法犯罪的自知程度并不随年龄的增长而减轻,由于青少年学生的心理误差相当大的一部分是因为对社会现象的认识错误引起的,因此,很有必要从正确认识社会、调整心理误差的角度分析青少年学生违法犯罪的原因,从而达到预防青少年学生违法犯罪的目的.  相似文献   

16.
泰国国家社会经济委员会办公室秘书安蓬透露,与2006年同期相比国内就业和学生就读形势向好,但儿童和青少年的一些问题却出现社会化,而且青少年犯罪和有犯罪危险的行为变得严重。今年1月至3月的头1个季度国内就业率比去年同期增长1.7%,即就业人口由去年同期的3464万人增加至3525万,失业率也随之由去年的1.9%下降至1.6%。  相似文献   

17.
美国的校园枪击案件在上世纪末震撼全美以及全世界。一般的观点将校园枪击归入普通的校园暴力,而笔者认为校园枪手不同于一般青少年暴力犯,校园枪击也不同于普通的校园暴力。通过研究1974年至2000年间的37起校园枪击案件的41名校园枪手,笔者简单分析了校园枪击案件的特点,并从犯罪学的理论方面予以探讨。  相似文献   

18.
连年不断的美国校园枪击惨案,不仅无情地剥夺了众多无辜的宝贵生命,还给无数个美国家庭制造了心灵创伤。在私人枪支泛滥、暴力文化流行的社会环境中,凶手的人格障碍被普遍认为是导致美国校园枪击案的根本起因。作为一种心理疾病,具有严重人格障碍的青少年在外部环境的刺激下,很容易走向暴力犯罪的极端。基于家庭、学校和社会等原因,我国青少年群体的人格障碍心理问题正日趋严重。部分典型案例警示,正视青少年的人格障碍问题,实行主动干预,是预防或减少人格障碍青少年走向犯罪的上策。  相似文献   

19.
为了遏制日益严重的青少年犯罪发展态势,各国政府普遍加强了对青少年犯罪的预防工作,并从净化其生长的社会环境和保障其身心健康的原则出发,对青少年的行为予以一定的限制,大体包括:一交易方面的限制包括禁止向青少年贩卖、出租诱发违法犯罪以及渲染暴力、色情、赌博、恐怖活动等内容的读物、音像制品和电子出版物;禁止以青少年为对象进行收买旧货、有价证券和贷款;禁止向青少年贩卖有害玩具和向青少年出售烟酒等。二进入某些场所的限制包括禁止青少年观看带有渲染暴力、色情、赌博、恐怖等内容的电影、电视、戏剧的演出;禁止青少年…  相似文献   

20.
传媒暴力对青少年犯罪的影响及社会控制的心理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传媒暴力的泛滥是诱发青少年犯罪的重要因素之一,也是影响青少年社会认知、反社会人格形成的主要因素之一,本文试图从理论上探讨传媒暴力对青少年具有吸引力的心理分析,以期从政府、社会、家庭寻求控制传媒暴力的有效机制,保证青少年健康成长。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