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朱华友  卓方勇 《岭南学刊》2013,(2):85-89,105
纺织业作为劳动密集型制造业,一直是学术界重点关注的话题之一。特别是在我国产业面临转型升级的今天,对我国纺织业空间集聚进行全方位研究尤其有意义。本文首先研究了1987—2010年间我国纺织业重心转移的路径,得出我国纺织业空间集聚格局变化的走向;其次是运用地理集中度模型,分析了我国纺织业在不同时段空间集聚的程度,研究发现我国纺织业重心经历了先自西北向东南迁移,而后向东北方向迁移,近年来又呈现出向西部迁移的态势。同时,我国纺织业具有明显的空间集聚性,相近省区空间分布上的相似性减弱,多样化程度加强。  相似文献   

2.
基于我国“一带一路”倡议规划的区域,以2012—2020年省级面板数据为样本,利用面板门槛模型考察金融集聚对跨境贸易人民币结算的影响可发现,金融集聚通过知识积累效应和技术创新效应显著促进跨境贸易人民币结算业务的开展,但是表现出门槛效应和边际效率递减的特征。其中,“一带一路”沿线省份金融集聚的促进作用显著且存在门槛效应;非“一带一路”沿线省份金融集聚的促进作用不存在门槛效应。进一步分析发现,“一路”沿线省份金融集聚的促进作用高于“一带”沿线省份,位于东部的非“一带一路”沿线省份金融集聚对跨境贸易人民币结算的影响不显著。由此建议实施差异化金融资源配置政策,抓住“一带一路”高质量发展机遇,协同推进跨境贸易人民币结算与人民币国际化进程。  相似文献   

3.
许德友 《岭南学刊》2012,(3):18-24,66
对外开放是塑造国内产业地理的重要力量,产业自身的特征也与其地理分布密切相关。以我国29个制造业产业为实证研究对象,考察对外开放和产业特征对产业集聚的影响可知:对外开放能显著地促进制造业产业的地理集中度,也是造成区域发展差距的重要原因,企业平均规模、劳动密集度、国有资本比重等产业特征也能促进制造业产业的集聚度,高税收特征的产业其集聚度会弱化。  相似文献   

4.
随着国际分工的深化,装备制造业产业内贸易迅速发展。本文运用F—F指数法,对2000—2006年中国装备制造业及各细分产业的产业内贸易进行测度与分解,结果表明:中国装备制造业及各细分产业的贸易以产业内贸易为主且呈上升趋势;产业内贸易中,垂直产业内贸易居于优势地位;中国装备制造业和细分的电子及通讯设备制造业、仪器仪表及文化办公机械制造业的水平产业内贸易呈明显上升趋势,而其它细分产业变化不大。这说明中国装备制造业主要集中于国际装备制造业的低端,扩张的基础在于成本优势,竞争内涵和发展内涵并没有得到真正的提升。  相似文献   

5.
台湾制造业投资大陆的产业集群分析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台商大陆投资呈现明显的集群特征。本文从分析产业集群的相关理论入手,运用地理集中度的衡量指标,以台湾制造业为例,对台商不同产业在大陆投资的空间集聚进行计量,然后根据相关理论对大陆台商形成产业集群的原因进行剖析。指出台商在大陆的集聚既受大陆政策的影响,又受大陆经济的影响;同时地区的市场需求条件、知识资源及基础设施、人文区域环境、产业关联效应等都是吸引台商集聚的重要因素。  相似文献   

6.
装备制造业是我市重点发展的支柱产业之一。按国民经济行业分类划分,装备制造业包括:金属制品业;通用设备制造业;专用设备制造业;交通运输设备制造业;电气机械及器材制造业;通信设备、计算机及其他电子设备制造业;仪器仪表及文  相似文献   

7.
基于储蓄一投资关系的中国省域资本流动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彭文斌  田银华 《求索》2010,(2):41-43
本文从储蓄和投资的关系角度出发,以我国各省份为研究对象,运用1979--2008年的面板数据测算了我国各省和三大区域资本流动程度的B系数。研究发现:从空间分布看,东南沿海省份的B系数小,而中部的省份以及西部部分省份的B系数较大;从整体上看,东部地区资本流动强度最强、中部地区资本流动强度次之、西部地区资本流动强度最弱;从时序来看,三大区域1979--1990年间资本流动强度大于1991-2008年间的资本流动强度,并且各区域资本流动强度表现出先强后弱、阶段性减缓的特征。  相似文献   

8.
本研究旨在从区域集聚这一全新角度,对我国展览服务业的空间分布状况进行科学的评价,通过分别用信息熵、区位商、EG指数等多维指标对我国展览服务业的集聚程度进行定量分析,研究发现,展览服务业区域分布横向上呈现梯度非均衡分布特征;纵向上呈现异质波动的时序特征;区域集聚趋势已逐渐显现,但不明朗,且集聚程度比企业集聚程度小。最后结合我国实际情况,提出若干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9.
中国制造业就业转移的空间过程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魏博通 《理论月刊》2005,(11):172-173,176
从1990年和2000年人口普查取得的资料来看,20世纪90年代以来我国制造业就业的空间分布格局发生了显著的变化,内地的制造业就业严重萎缩,东部沿海的制造业就业大量增加,制造业就业向沿海集聚的趋势非常明显。利用偏离——份额分析法对制造业就业在空间上的转移进行分析,结果显示,内地制造业就业萎缩主要是由于结构不合理和竞争力的衰退造成的,内地制造业的发展离不开比较优势的重新确立和区域政策、产业政策的支持。  相似文献   

10.
本文从空间分布规律视角分析我国经济增长的效率结构。对我国内地31个省份2000-2010年经济增长的效率进行Malmquisit指数分解,结果表明我国经济存在效率对增长贡献份额低、技术利用效率几乎无改善、技术进步主宰效率变化的总体特征。同时,各区域之间经济效率差距巨大,东部、东北地区优于中、西部地区,而西部又好于中部地区。依据Moran-I指数分析发现,各省份之间的技术进步和整体经济效率呈现出集聚状态,而技术利用效率未表现出空间相关性。空间分析结果意味着要获得持续稳定均衡增长,必需加快市场制度建设,改变当前依赖行政推进的区域经济发展模式。  相似文献   

11.
彭红英  米军 《求索》2013,(4):39-41
本文基于及时性贸易理论,以2005-2009年宏观经济数据为考察对象,实证检验了分销业与制造业协同关系。结果显示,由于消费者偏好的不确定性和及时性贸易的需,促使分销业与制造业形成协同集聚,分销业集聚与制造业集聚呈现明显的正向关系。该研究结果为我国实现制造业升级和转移提供了新思路。在分销业集聚较高的东部地区,可通过分销业升级促成制造业升级;在分销业集聚中等的地区,可先发展分销业集聚继而实现两个行业的协同集聚;在西部地区,则应围绕旅游业的发展,促成优势旅游产品的分销业和制造业协同集聚。  相似文献   

12.
构建三大类9个指标的制造业竞争力评价体系,利用10个省份制造业的相关数据,运用主成分分析法对湖北省制造业全行业及8个主要分行业的竞争力进行评价。评价结果表明:近10年来,湖北省制造业全行业竞争力缓慢上升,从所评价的八大分行业来看,湖北省的汽车制造业保持了竞争优势,金属制品业等四个分行业竞争力有所上升,计算机及其他电子设备制造业和仪器仪表制造业的竞争力大幅度下降。鉴于此,应该从加快结构调整和技术改造、推进信息化与制造业深度融合、提升自主创新能力、汇聚产学研资源等方面进一步提升湖北省制造业竞争力。  相似文献   

13.
正云南省是一个多民族省份,昆明作为云南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是云南省唯一的特大城市,发展首位度、经济集中度、产业支撑度、社会集聚度在全国省会城市中更为突出。全省优质教育资源、医疗资源、就业和劳务资源几乎都集中在昆明,财富集中、致富机会多。因此。吸引了大量少数民族流动人口涌入务工和经商。少数民族流动人口大量流入城市,给流入地带来了新的劳动力资源,带来了多姿多彩的民族文化,给城市增添了多元文化色彩,为城市文化多样性和广泛  相似文献   

14.
徐南平 《群众》2013,(1):31-31
努力在创新型省份建设上探新路。更加注重科技创新推动产业高端发展,着眼技术瓶颈组织重大科技攻关,提高产业整体实力和竞争力;更加注重科技创新支撑园区转型发展,加强创新核心区建设,推动创新资源向新兴产业、高新园区、科技企业集聚,全面提升内生发展能力和辐射带动能力;更加注重科技创新引领地方科学发展,从整体上提升全省创新发展水平...  相似文献   

15.
世界产业组织的基本特征之一,是相似或相关的产业在相同的区位集聚,并变得日益相互依赖。产业集聚理论开始成为经济学研究的主流理论。产业集聚是我国当今经济发展的一个突出现象,引起理论界和产业界的高度关注。和制造业一样,金融业也存在产业集聚。金融业的产业集聚突出的表现是金融业总部在某个地域的集聚。金融业总部集聚指的是金融监管部门、金融中介机构、跨国金融企业或国内金融企业总部向某地域集中,从而形成在一个较小地域金融业总部集中布局,并与其他国际性(洲际型)组织、跨国公司或内埠大型企业总部共生、共聚的现象。  相似文献   

16.
不同时期的产业集聚理论对政府与市场关系持有不同见解,20世纪以来相关理论研究如空间经济学等,强化了政府对产业集聚发展的作用和职能,并进一步揭示了产业集聚的优势。服务业集聚的特点与制造业不完全相同,对政府管理的要求更高,因此,政府的政策行为及角色定位对服务业集聚的影响更为重要。  相似文献   

17.
21世纪快速城镇化背景下,我国耕地锐减特征明显,对国家粮食安全水平构成了威胁,并成为政府和学术界关注的焦点。以我国31个省域的统计数据为基础,运用因子分析和空间计量模型分析我国省域粮食安全水平及其空间效应、影响因素。结果表明:粮食安全存在显著的空间差异性和正向的空间相关性。Moran散点图和Lisa聚类图的局部分析显示,不同省域粮食安全水平有着空间相关性的差异和不同的集聚模式。空间计量回归表明:省域之间的粮食安全水平在地理空间的邻接上表现出了较强的溢出效应,粮食安全水平的空间相互作用或影响的途径可以通过邻接地区而相互传递。耕地面积对粮食安全水平具有明显的促进作用,当人均粮食耕地面积每提高1%,粮食安全水平系数将提高1.0265。  相似文献   

18.
制造业是目前国民经济的支柱产业,但和吸引外资相比,中国制造业对外投资力度还远不及。遴选制造行业开展跨国并购是提升国内产业水平、优化产业结构、提高国家竞争力的有效途径。通过对国内主要制造行业的市场规模、产业集中度、外向化程度的实证分析比较,电子及通信设备制造业是目前中国的比较优势产业,适合采用跨国并购的形式进行对外直接投资。为应对贸易摩擦,实现产业优化升级,纺织业、纺织服装、鞋、帽制造业开展对其他发展中国家的产业转移也是一条可行之路,但对外投资的方式是否采用跨国并购,要视东道国具体产业环境来确定。  相似文献   

19.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制造业地理发生了剧烈的变化,这种变化是在中国日渐融入全球经济的背景下形成的。通过产业分类和全面的测度指标,深入分析最近10年来中国产业地理的变化特征,我们可以得出如下几个结论:以对外贸易自由化和吸引外资便利化为特征的经济全球化深刻影响着中国的产业地理,不同类型产业的地理分布特征和时空演变趋势存在较大差异;2005年前后,促使产业扩散和转移的离心力开始影响中国产业地理,虽然总体上东部沿海地区依然集聚了大部分的产业份额,但制造业特别是高外向度或高劳动密集度产业向中西部地区扩散和转移的趋势已然形成;制造业在东部沿海集聚趋势的逆转既源于东部地区生产成本的上升,更源于国内市场一体化的深化。  相似文献   

20.
赵祥 《岭南学刊》2013,(4):98-103
本文在实证分析的基础上发现,我国海洋产业的空间集聚水平不高,并在动态上呈下降趋势。我国沿海地区海洋产业发展存在着"高专业化、高集聚,高专业化、低集聚,低专业化、高集聚,低专业化、低集聚"四种不同类型,其中实现了海洋产业高专业化、高集聚的地区数量最少,海洋产业集聚的增长极功能尚未显现。因此,应努力推进海洋产业集聚,发挥产业集聚的外部经济和规模经济效应,培育新增长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