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任何一种学说或思想都应该珍视前人遗留下来的思想遗产。追根溯源,在分工问题上,以柏拉图为代表的古典古代思想家的天才创见历史地成为马克思研究分工的出发点;在经济学说史上,古典政治经济学的集大成者亚当·斯密首次对分工问题进行了系统的考察进而为马克思分析分工奠定了坚实基础。  相似文献   

2.
周霞  曾长秋 《求索》2013,(5):113-115
作为生态学马克思主义代表人物的高兹。在1973年著的《劳动分工的批判》中对资本主义社会的分工问题进行了思考。高兹一方面继承了马克思关于社会分工的思想,延续了马克思对分工的社会历史意义分析方法.另一方面对资本主义劳动分工的批判也是建立在马克思对分工与异化的科学分析基础之上的。高兹把资本主义社会存在的一切异化现象归结于资本主义的劳动分工,直接递进了马克思关于分工促进私有制的产生进而导致异化劳动“因果关系”。今天,我们具备了新式分工政治制度的前提条件,仍没有走出旧式分工的“阴霾”。  相似文献   

3.
张薇 《前沿》2012,(20):38-39
马克思在《莱茵报》时期所遭遇的“物质利益”问题促使他转向政治经济学的研究.在对政治经济学的研究中,马克思发现了“分工”这一范畴,也正是在从“苦恼的疑问”到“历史之谜”的探讨过程中,马克思分工思想逐步成熟并得以确立.通过对马克思“历史之谜”解答过程的研究,能够使我们能够更好地理解马克思分工思想与之前的理论研究之间的逻辑关联,从而更加完整地呈现马克思分工思想形成的内在逻辑.  相似文献   

4.
分工是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的重要范畴。在《德意志意识形态》中,马克思和恩格斯详细考察了分工与生产力、所有制的关系,剖析了分工与意识形态、阶级和国家的内在联系,论述了"消灭分工"和人的全面发展的思想。分工范畴对于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的构建具有重要意义,而对马克思主义分工思想的研究又有利于深化对唯物史观的认识。同时,对马克思、恩格斯分工思想的研究应从马克思主义理论的整体性上去把握。从唯物史观和政治经济学的双重视域去探索马克思主义分工思想是未来的发展方向。  相似文献   

5.
詹洪波 《前沿》2009,(13):6-8
从马克思思想历史发展的轨迹来看,其世界历史思想是对前人思想的吸收和批判中形成的。恩格斯说过:"每一个时代的哲学作为分工的一个特定的领域,都具有由它的先驱者传给它而它便由以出发的特定的思想材料作为前提",同样,马克思对世界历史理论的探索除了一定时代背景所规定外,又有其重要的思想来源。本文认为马克思研究人类社会发展的理论和方法,特别是他的世界历史的理论和方法,是研究全球化问题的基本原则,而人类社会基本矛盾的发展状况及实现形式,则是思考上述问题的基本依据。  相似文献   

6.
《公安研究》2014,(12):8-8
张苗苗在《理论与改革》2014年第4期撰文认为,思想政治教育的本质是什么,这是思想政治教育理论研究中难以回避的问题,也是学界争议较大的问题。在梳理前人成果的基础上,立足于理论分歧,进一步追问思想政治教育的本质,可发现理论焦点与难点,为后续的研究寻找突破口。  相似文献   

7.
肖艳 《湖湘论坛》2002,15(4):88-88
任何一种理论创造都离不开对前人思想成果的继承并有所创新。因此,那种对前人思想成果持一概否定的态度是不正确的;相反,唯本本是从,以为前人的理论是包医百病的“灵丹妙药”、千古不变的教条也是错误的。邓小平的伟大,就在于他正确处理了继承与创新的关系,将马克思主义创造性地推向了前进。1.马克思主义哲学方面的创新邓小平理论在马克思主义哲学方面的创新,突出地表现在邓小平对实事求是这一马克思主义的精髓、生产力标准和科学技术是生产力理论的丰富和发展。辩证唯物主义关于世界统一于物质原理的方法论意义在于:一切从实际出…  相似文献   

8.
所谓"死人抓住活人",是马克思《资本论》序言提到的一个问题。它是指前人的思想禁锢了后人。在无产阶级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道路上,正是由于后人解放思想,敢于突破前人的思想观念,无产阶级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才有今天的成就。在开展思想解放运动的今天,我们同样不能拘泥于前人的思想或已有的成功经验。只有不断解放思想,才能推动改革开放事业的新发展。  相似文献   

9.
张玉新 《求索》2008,(4):36-38
尽管大多数的组织经济学研究都将斯密的劳动分工思想视为理论的前提和基础,但对于劳动分工的本质却都没有给予足够的重视,没有从现代经济学的角度分析人类经济为什么需要劳动分工,劳动分工为什么能够促进经济增长。本文从收益递增的角度出发论证了劳动分工的本质就是知识的分工。由知识分工所带来的知识的分布性和互补性决定了,社会经济组织的主要职能就是利用和协调互补的分布知识,从知识分工的角度提出了研究经济组织问题的初步分析框架。  相似文献   

10.
一马克思恩格斯关于社会主义本质特征的主要思想和基本思路马克思恩格斯生活的时代,尚处于资本主义上升时期。社会主义作为一种思想理论早已存在数百年了,马克思恩格斯继承和发展前人社会主义理论,从当时社会主义运动出发,对社会主义本质特征从各个方面进行了科学探索...  相似文献   

11.
党的第三代领导集体对邓小平文明观的继承与发展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在人类文明发展史上,邓小平以马克思主义文明观为基础,立足于时代特征和中国现代文明建设大业,扬弃前人的思想,提出了科学的社会文明观,成为邓小平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以江泽民为核心的党的第三代中央领导集体,以邓小平理论为指导,在当代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进程中丰富和发展了邓小平的文明观。 一   社会文明的结构是什么,包含哪些内容 ?这是文明观需要首先回答的问题。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提出了考察这一问题的思想指南即唯物史观,但对文明的内在结构,没有进行明确论述。邓小平在马克思主义发展史上第一次对文明的结构给予了科…  相似文献   

12.
如何提高农村民族小学语文教学质量问题?多年来,德宏州教育工作者们从不同的角度影响农村民族小学语文教学质量的诸多因素中去寻找答案,进行了很多有益的探索和研究,并做了许多教学实验,如“注音识字、提前读写”,“双语双文教学”等。对此,笔者在学习前人的探索和研究成果之上,浅谈自己的思想和看法。一、提高认识,树立实事求是的农村民族小学语文教育思想提高认识,是搞好农村民族小学语文教育工作的重要前提和保证。思想指导行动,思想要先行。对于德宏州来说,农村民族地区小学的语文教育工作是不可忽视的一项重要任务。但是,…  相似文献   

13.
胡元志  陈双凤 《传承》2008,(10):40-41
《德意志意识形态》系统地阐明了唯物史观的基本观点,其中通过联系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状况论述了分工的有关思想。具体来说,包括分工的产生及其历史发展,分工的社会性质及产生的结果,分工的消失等。本文通过这些思想的解读,进一步加深对分工的理解,加深对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的理解。  相似文献   

14.
李新灵 《理论月刊》2010,(10):33-36
马克思恩格斯对社会分工进行过大量研究。改革开放以来,我国马克思主义社会分工理论研究主要从分工范畴与历史唯物主义的关系、社会分工的本质、社会分工的种类以及与分工相关的一些现实问题等角度进行的。整体而言,我国马克思主义社会分工理论的研究虽然取得了许多成绩,但仍存在明显不足,如在马克思主义经典文本的解读和社会分工思想资源的挖掘,在社会分工理论本身的内在逻辑以及相关现实问题的研究等领域,亟待进一步拓展。  相似文献   

15.
思想风格是人们分析问题、解决问题时在思想方法方面表现出来的基本特征、风度和品格。邓小平是本世纪中国产生的站在时代前列的伟大人物,深入分析和研究他的思想风格,对于我们进一步解放思想,深化改革,把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事业全面推向21世纪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笔者认为,邓小平的思想风格突出表现为“四个统一”。一、继承性与创造性的统一继承前人但并不拘于前人,独立思考,勇于创新,是邓小平最基本的思想风格。这突出表现在:在思想理论方面,他重新恢复和发展了毛泽东倡导的实事求是、理论联系实际、一切从实际出发的思想路线…  相似文献   

16.
解读《德意志意识形态》中的分工思想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德意志意识形态>系统地阐明了唯物史观的基本观点,其中通过联系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状况论述了分工的有关思想.具体来说,包括分工的产生及其历史发展,分工的社会性质及产生的结果,分工的消失等.本文通过这些思想的解读,进一步加深对分工的理解,加深对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的理解.  相似文献   

17.
邓小平认为,“任何一项科研成果,都不可能是一个人努力的结果,都是吸收了前人和今人的研究结果。一个新的科学理论的提出,都是总结概括实践经验的结果。没有前人和今人、中国人或外国人的实践经验,怎么能概括、提出新的理论?”①邓小平知识分子思想也不例外。党的十...  相似文献   

18.
康庆  李宝红 《前沿》2008,(10):182-185
每一个伟大的思想家的思想都不会是凭空产生的,而是有其思想的渊源,是对前人和同时代的思想先辈学说的继承、批判、发展和创造,是社会环境的影响和刺激与个人的资质禀赋的结合。庄子思想也不例外。20世纪,关于庄子的师承、思想渊源及其与地域文化的关系,是学者们多所探究、讨论的问题。  相似文献   

19.
彭其 《新东方》2010,(1):59-61
一、传统区域分工理论的历史回顾 区域分工理论最早起源于古典政治经济学家提出的有关国际分工与贸易的理论,后来,区域经济学学者一直把最具影响性的古典国际分工与贸易理论用于解释区域分工,从而诞生了区域分工理论。自20世纪中期以来,区域分工理论得到了进一步的深化和发展。但是追根溯源,现在所说的区域分工理论都是由早期的国际分工与贸易理论发展而来的,其理论框架、  相似文献   

20.
李卓成  敬媛媛 《前沿》2014,(11):175-177
本文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以南充市范围内的四所高校为例,对高校网络思想政治教育水平进行了定量研究分析,并认为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在教育主体、教育载体和教育效果三个方面都有待进一步重视和提升。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