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追求精确的目标使法律发展出了一套专门语言,这种语言在许多方面与日常语言不同。法律的科学化带来了法律语言的技术化,法律语言作为专家语言日益与日常语言分离,伴随这种分离的是生活世界与系统的分离。语言是存在的家,生活世界存在于日常语言中,技术语言泛化带来生活世界的殖民化。法的现代性问题源于语言的分裂。交往行动与日常语言密不可分,只有实现技术语言与日常语言的有机融合,才能实现沟通理性对工具理性的治理。  相似文献   

2.
哈特的法律语言分析方法源于弗雷格的语言哲学观、罗素的日常语言哲学观、维持根斯坦的语言哲学观。哈特从法律语言的简洁性、法律语言的中性化、法律中抽象术语的释义法等三个方面继承了边沁、奥斯丁的法律语言观。哈特的法律语言观主要表现为三个方面,第一,坚持法律语言使用的具体性和日常性;第二,反对法律范畴的定义,主张采用描述的方法;第三,注重法律语言的精准性、反对法律语言的模糊性。  相似文献   

3.
语言的使用是语言使用者不断作出语言选择的过程。语言交际中语言变异现象十分普遍,它既是一种特殊的语言现象,更是一种交际策略。广告语言是最不“规范”的语言。语言变异是广告语言的主要特点之一。本文从语音变异、词汇变异、句法变异、语义变异、书写变异等五个方面探讨了广告语言变异的袁现形式及其语用目的。  相似文献   

4.
束仲桦 《法制与社会》2010,(18):292-292
法律语言作为一种具有规约性的语言分支,有其独特的语言风格和特点,而准确性是法律语言最重要的特点,同时也不可避免地具有模糊性。本文从模糊语言的界定入手,对法律中运用模糊语言的现象进行阐释,以期有利于人们对模糊语言在法律中的运用有正确的认识。  相似文献   

5.
罗士俐 《北方法学》2011,5(4):111-120
关于法律语言特征已有相关著述,主要秉持两种观点:一种认为法律语言的本质特征是准确性,另一种认为是模糊性。这两种观点的论据均欠妥当。法律语言的本质特征集中体现在立法语言中,通观我国法律条文的语言表述,法律语言区别于其他语言的本质特征当为严谨性。从词、句和修辞等维度进一步论证,法律语言的本质特征也当为严谨性。  相似文献   

6.
语言具有原生的多样性和平等性,其维系着公共生活的有序运作,同时又对于个体具有身份构建和文化认同的意义。近代以来,政治权力介入语言领域,语言权利是民族国家共同语的政治构建与反构建过程的副产品。国家对官方语言的选择和对少数民族语言地位的安排是语言权利研究的重点。由此,在不同的时期也引发了关于个体语言权利与集体语言权利、自由主义与认同政治、语言公正与语言生态等相关问题的讨论和争议。  相似文献   

7.
自 2 0世纪中期以来 ,语言共性论业已深入人心。但不论在国际上还是在国内 ,语言研究者大多是从语言类型比较或是从对人类语言器官的初始状态的生成解释这样的角度来研究语言共性的。本文试图从语言理论的相互影响这一角度 ,以历史的眼光看待语言共性论 ,从而证明 :尽管不同语言在表层结构上千差万别 ,但就其深层结构而言 ,具有不可忽视的一致性  相似文献   

8.
正确运用侦查讯问语言,有效地实现讯问目的,必须选择准确恰当的讯问用语,而精确语言与模糊语言的使用是正常讯问语言运用方式之一。本文列举实例分别论证了精确语言和模糊语言在侦查讯问中的运用。  相似文献   

9.
语言是民族的一个重要特征,也是构成民族差别的一个重要因素,不同的民族一般来说使用不同的语言,不同的语言则反映出不同民族的特点。我们识别民族往往首先从语言入手,至少可以从语言上取得最初的线索。索绪尔指出:"一个民族的风俗习惯常会在它的语言中有所反映,另一方面,在很大程度上,构成民族的也正是语言。"民俗的各个门类都在民间语言中有不同程度的体现。因此,语言与民俗是不可分割的一个统一体。  相似文献   

10.
李康宁 《法律科学》2010,(5):131-140
民事法律立法语言失范是指民事制定法的语言表述违反语言科学规律和相应规则,造成语法错误、语义分歧、逻辑失恰、分类混乱、风格失调、混合交叉等多种谬误。立法语言失范的根本原因在于对立法表达技术的轻视和立法程序设计的不足。立法语言失范降低了制定法的质量,给立法活动、司法实践、法学教育、普法工作带来现实的困难与危害,损害了制定法的庄严性和权威性,同时对语言科学的发展造成破坏。立法机关应当设立立法语言审查机构,清理失范的立法语言,为新法制定设计立法语言前置审查程序,在每一部法律草案提交审议前先行作出立法语言审查,保证提交审议的法律文本语言正确,能够充分表达立法意图。  相似文献   

11.
董光音 《河北法学》2006,24(8):159-160
法律语言作为一种具有规约性的语言分支,有其独特的语言风格,而其中最重要的特点就是准确性.模糊语言作为人类语言的内在组成部分,广泛存在于包括法律语言在内的各种语言变体之中,破坏语言的准确性.主要探讨的是造成法律语言中具有负功能的模糊语言的原因及消除方法.  相似文献   

12.
法律语言中模糊词语的辩证分析   总被引:11,自引:0,他引:11  
法律语言作为一种具有规约性的语言分支,有其独特的语言风格特点。而其中最重要的特点就是准确性。但是,在实践中,法律语言无法避免模糊性。本文主要探讨分析了法律语言与模糊词语的辩证关系等问题。  相似文献   

13.
孙日华  任晓刚 《时代法学》2012,10(4):52-60,68
法律与语言的关系极其密切,法律离不开语言。有些语言天生存在着不确定性,导致法律的不确定性增强。法律语言的不确定主要是因为语言的模糊和歧义造成的。法律语言的抽象范式与具体案件发生的实然形态具有天然的距离,虽然一定程度上增加法律规则适用的弹性,但是也在消解着法律的确定含义。消除法律语言的不确定,维护法律的确定性,需要从多种途径入手。需要依靠语言探究法律的确定性,通过各种法律解释方法维护法律的确定性,规范使用法律语言保障法律的确定性。  相似文献   

14.
刑事立法语言之技术特点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莫洪宪  王明星 《现代法学》2001,23(5):136-139
刑事立法语言具有立法语言的一般共性 ,要求准确、明确、通俗、简约、庄重及严谨。但刑事立法语言又具有自己的特殊性 ,其区别于其它立法语言的技术特点是 :第一 ,刑事立法语言突出表现罪刑关系 ;第二 ,刑事立法语言以明确性为主 ,兼顾弹力性 ;第三 ,刑法用语的专门性、专业性 ;最后 ,刑事立法语言中句式的特定性。  相似文献   

15.
胥国平 《法制与社会》2012,(10):164-165
社会在发展到20世纪80年代初期的时候,社会语言学结合我国实际情况得以开始研究,主要以国内语言和社会生活作为研究对象。这种自产生以来在语言变异和语言变体以及语言交易等等领域都取得相当重要的成果。通过社会语言学在中国三十年的发展情况,我们可以认为我国当前的社会语言学和未来的发展主要是语言变异和语言接触以及语言规划和语言运动等方面。  相似文献   

16.
法律语篇分析是从法学语言的视角研究与法学有关的种种语言现象,并运用语篇学的研究方法分析法学语言,包括立法语言、司法语言、法律科学语言、法学翻译以及法学古文等一切有关法律规则和法学研究的口语和书面语。司法语境中的语篇分析,是从微观的角度分析司法人员、律师和涉案当事人的各种语言现象,旨在解决司法过程中的语言证据收集、话语标记识别、语言环境分析、控辩双方对同一语言证据材料的不同理解可能导致不同审判结果等可能存在的一系列问题,促使我国司法实践部门对法律语言的更多关注,以拓宽我国法学语言界的研究视野,进一步提高工作效率。  相似文献   

17.
语言能力的培养是语言教学的最终目的。“语言能力”这一概念在涵义上的演变为现代语言教学模式的产生奠定了基础。在我国的大学英语教学中,如何实现语言教学目的依赖于大纲、教学人员、教材、教学方法、教学环境等一系列因素,以现代语言教学理论为指导的教学设计对实现新形势下的语言教学目标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相似文献   

18.
化妆品品牌语言的调查与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阅读有关语言研究的报刊杂志,可以发现,关于语言的介绍与分析的文章很多,但对品牌语言的专门探讨却不多见。随着经济的不断发展,人们生活质量不断改善,生活品位逐步提高,品牌语言逐渐深入到人们的生活当中,成为方便人们生活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化妆品品牌语言是品牌语言的重要部分,但它不同于广告语言和一般的文学语言,有自己独到的特征,本文对此试作简要的论述。  相似文献   

19.
语言与认知的互动:语言系统生态批评的理论基础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语言与认知处于互动的关系。一方面,语言符号的形义结合是有理据的,是人类认知的结果;另一方面,影响着人类的认知语言,对认知具有反作用。语言的认知性表明,语言势必反映了人类对现实的认知,包括对人类自身与自然之间、以及自然界内部诸要素之间关系的认知,即对生态问题的认知,从而使得对语言系统进行生态批评具有了理论上的可行性。而语言对认知的反作用则使得这一批评具有了存在的必要性。由此可见,语言与认知的互动为语言系统生态批评提供了坚实的理论基础。  相似文献   

20.
王宇 《法制与社会》2010,(18):144-144
语言是人类最重要的交际工具,人们借助语言保存和传递人类文明的成果。随着法律的发展,从习惯法发展到制定法,再到今日的法律法典化,语言成为法律最重要载体。法律语言作为一种高级语言,虽然具有一系列优势,但另一方面却对社会底层造成很大歧视,在具体司法过程也有明显体现。本文从司法过程中的语言运用着手研究,讨论其过程中的语言歧视,从而寻找的应对之道,进而实现最终的实质正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