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苏敏  雷洪 《青年探索》2003,(2):7-11
本文以社会化理论为指导,以调查的资料为依据,从大学生主体的主观角度观察其闲暇生活中对心理调节能力的培养。文中考察了大学生闲暇生活中对心理调节的意义认知,心理调节能力的关注,心理调节选择的途径(方式),对闲暇生活予以心理调节能力作用的评价,闲暇生活中进行心理调节的收获体验等;在此基础上,分析了大学生在闲暇生活中对心理调节能力的主观认知、主观评价、主观效果体验以及实际行为选择等之间的关系,从而发现大学生在闲暇生活中心理调节的主观方面的和谐性、实际行为选择与主观体验评价的一致性。最后,讨论了大学生在闲暇生活中心理调节能力自我培养的特点;大学生心理调节能力自我培养的重要性及培养大学生心理素质的条件或环境。  相似文献   

2.
大学生闲暇生活的现状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李庆峰 《青年探索》2003,1(1):24-27
关注大学生的闲暇生活是当今社会发展的必然要求。本文通过对在校大学生的调查,发现大学生的闲暇时间特别丰富,但是闲暇生活却并不精彩,相反,还存在着一系列令人担忧的问题:闲暇生活质量不高;闲暇活动的时间结构不合理;闲暇生活层次不高;闲暇生活缺乏自觉;闲暇生活的技能比较缺乏;对闲暇生活的环境评价不佳,等等。为此,当务之急,是要在高校中开展闲暇教育  相似文献   

3.
论当代青年价值观的类型与特点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论当代青年价值观的类型与特点■沈永曦青年时期是价值观形成的关键时期。青年的价值观决定着青年对各种事物和现象的判断选择、好恶取舍,支配着青年的行为。因此,研究并把握青年价值观的形成与发展及其规律与特点,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青年价值观就是青年对其生活中的...  相似文献   

4.
大学生的闲暇时间比较充足,由于他们中的相当一部分人对闲暇生活片面理解,不能选择积极、健康向上的内容,从而影响了大学生的成才与发展。引导大学生充分合理利用闲暇时间,对于培养大学生的健康身心、职业技能和综合素质具有重大意义。如何教育和引导大学生对闲暇时间的有效支配,是现阶段大学教育需要探索的问题。  相似文献   

5.
少数民族农民工的闲暇生活对其个人发展和社会稳定具有积极的作用.运用问卷调查和深度访谈的方法,对桂林市少数民族农民工闲暇生活进行了实地调查和分析.研究发现进城少数民族农民工的闲暇生活在休闲方式上属于消遣型,在休闲供给的渠道上属于自给型,主要表现为闲暇时间不足、闲暇活动单一且消极被动、缺少提高型和社交型活动.建议充分发挥企业和社区组织的作用,保障少数民族农民工的合法权益.丰富少数民族农民工的闲暇生活.  相似文献   

6.
农村妇女发展与闲暇时间的性别不平等研究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日常生活领域里的不平等,是社会性别研究不可忽视的重要领域。闲暇时间是一种社会财富和社会资源,是男女两性应该平等拥有与享用的权利和资源。随着农村妇女闲暇时间的增多,闲暇时间已成为影响她们生存与发展的重要社会资源。目前在农村,闲暇时间与闲暇生活的性别差异和不平等现象十分明显,其差异不仅是闲暇时间总量的差异,更重要的是闲暇生活质量与闲暇机会、闲暇心态的差异。农村妇女的闲暇时间与闲暇生活质量,已成为制约她们全面发展的重要因素。  相似文献   

7.
尹江霞 《前沿》2014,(1):157-158
当今新媒体的运用占据了大学生闲暇生活的大部分时间,悄然改变着大学生的方方面面。本文通过访谈、问卷调查等方式,旨在了解新媒体环境下高校大学生闲暇生活的现状,分析新媒体给大学生带来的积极影响和消极影响,探索提高大学生闲暇生活质量的途径。  相似文献   

8.
被称为“闲暇之父”的亚里士多德虽然没有对“闲暇”作直接的界定,但他对闲暇的论述为我们今天把握闲暇与财富、消遣、快乐、德性等的关系以及闲暇的精髓提供了重要的思路和启示:从生活的本体意义来理解,闲暇是人类生活向往的理想状态;闲暇是对人性的完善;求知、理想等是闲暇的应有之义,财富与消费主义则与闲暇并无本质的联系。  相似文献   

9.
<青年在选择职业时的考虑>一文展现了青年马克思在中学毕业时就确立了为人类幸福而献身的价值理想,并且马克思指出了这一价值理想的实现路径是选择"最能为人类幸福工作的职业".解读历史文本,对照当下中国,青年马克思的择业价值观对我国当代青年科学择业价值观的形成有着深刻的现实启示.  相似文献   

10.
闲暇教育及其教育学意义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王能东 《理论月刊》2003,4(10):68-70
闲暇教育不是“在闲暇时间里进行的教育”,也不是仅仅“培养人的闲暇生活技能”的教育。闲暇教育其实是一种教育思想和理念,它是对教育功能的新拓展,是教育实践活动视域的转换,是教育生活方式的新变革。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