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台声》2017,(6)
<正>走路时,常能引起我很多的想法飞奔,心,不知跳到哪个星际。元宵节前一天,一大早赶着去搭捷运、搭高铁。路上,见到一对母女,中年女儿牵着包裹着暖暖的年迈妈妈走着。她们是例行的散步?我不得不联想起我的妈妈。妈妈再没机会与我这样走在路上。接着是在捷运内看见刚上车厢的一对老夫妻,有八十多岁了吧,二老的穿着高雅净洁。身旁是他们的女儿?招呼二老坐在博爱座。又是让我触景伤情。自小就无法感受与  相似文献   

2.
中年心绪     
<正> 曾经以为自己永远不会老,在“小某”的青春、惬意称呼中悠悠哉哉地送走了一个个无忧无虑的日子。最近两年这个称呼听得越来越少,不禁让我想到一个很严肃的问题:青春正远去!“咣”地一声,正午的时钟一敲响,人生的正午便悄悄地迈进了门坎。中年是父母公婆病床前忙碌的身影,是生活工作中解决困难的依靠,是夫妻耳畔纷繁琐碎的叮咛,是儿女体贴入微的操劳,既想自己有个幸运的未来,又盼儿女有点一技之长。因为有了人生的阅历,再不好意思无所顾忌地哭天抹泪,既使有泪也只能偷偷地擦。哪怕饱受了再多的委屈,人前还要  相似文献   

3.
《春秋》1994,(1)
秋,金色的充实的季节。伴随季节风而来的,也有殷红的飘落。于长銮说,这飘落不是失落,飘是金秋的潇洒,落是大地的召唤。风传他退休了,打个问讯,果然如是。我一时百感交集,惋惜、怜悯、怅惘?作为他——一位集诗人、作家、编辑于一身的中年知识分子,于此情此景该作何感想,我是不得而知的。于老师(人们对他的通称)幽默地说:退就退罢!我老退,有退才有进。是的,他老退——50年代初,于长銮考入渤海第四中学。入列,他是吃气、啃屁股的老排尾;上榜,他又是神气、出风头的小排  相似文献   

4.
1974年,我大学毕业后不久调进中央电视台(当时称北京电视台)文艺部工作。10月下旬的一天,部领导通知我到台里开会。我发现到会的基本上都是中年以上的"老电视",而且大都是业务骨干和技术尖子,像我这样大学刚毕业不久、工作资历又浅的则寥寥无几。我预  相似文献   

5.
谈谈学习     
<正>学习这个话题,是老生常谈。人的一生,年轻的时候要学习,中年的时候要学习,老的时候还要学习,只是学习的方式、内容不同而已。年轻时,学是为了理想;中年时,学是为了补充;老年时,学则是一种意境,慢慢品味,自乐其中。学习是一种状态,是对精神的充实;学习是一种习惯,是对生活的负责;学习是一种品质,是对人性的升华。学习是通向幸福彼岸的桥梁,是提升品位的基石,是迈向成功的途径,故"读万卷书,行万里路"  相似文献   

6.
《新东方》2006,(9):20-20
在犹太人中,流传着这样一个故事:数百年前,一位聪明的老国王召集了聪明的臣子,交代了一个任务:“我要你们编一本《各时代智慧录》,好流传给子孙。”这些聪明人离开老国王以后,工作了很长一段时间,最后完成了一本12卷的巨作。老国王看了后说:“各位先生,我确信这是各时代的智慧结晶。然而,它太厚了,我怕人们不会去读完它。把它浓缩一下吧!”这些聪明人又经过长期的努力工作,几经删减之后,完成了一卷书。然而老国王还是认为太长了,又命令他们继续浓缩。这些聪明人把一本书浓缩为一章,然后浓缩为一页,又浓缩为一段,最后则浓缩成一句。老国王看…  相似文献   

7.
郭证 《人民公安》2016,(4):54-57
正我在北京市公安局从事文秘工作已逾34个寒暑,8年前又走进了警察博物馆,从事展陈设计与警史调研。数年前,因策划展陈、探赜警史,结识一位辗转征战在北京市公安局警务联勤指挥部的老联络员——市局网安总队贾伍平同志,人称其为"老贾"的中年警官。  相似文献   

8.
最近,我的老同學孫新德去世了,僅五十二歲,患的是肝癌。因為是報社主任編輯(相當於副教授),得以在《光明日報》上登一小塊逝世消息。消息說他長期帶病堅持工作……在八寶山舉行遗體告别儀式時,出現了白髪蒼蒼的老者為這位满頭青絲的中年人送葬的辛酸場面,令人不勝感慨! 中年知識分子的早逝,在我們國家已不是個別的偶然的现象。據一九八七年五月二十八日《科学報》報道:去年中國科學院北京地區有三十八名科技人員去世,其中二十三名是中年知識分子;今年已有七名著名中年科學家去世,其中有張廣厚、鍾家慶、董澤清等。報上發表的知識分子逝世的消息,凡是教授者,其壽命大多是六十、七十、八十歲以上;凡是副教授者,其壽命大多是五十多歲,很少邁過六十大關的。爲啥中年知識分子竟會未老先衰、未老先亡呢? 如今五十歲上下的知識分子,大都是六十年代初畢業的大學生,一月五六十元的工资拿了近二十年,在此期間他們一般又添了兩個孩  相似文献   

9.
目前,企业的老技工、老技师们普遍不愿意带徒弟,使许多岗位上的绝技、绝活儿面临绝迹的危险。笔者最近在基层班组走访老技工了解到,师傅不愿带徒弟的主要原因有以下几点: 一是技术保守不愿带。老技工们担心“教会徒弟,饿死师傅”。尤其是一些中年师傅,他们这种思想更为明显。认为自己过去吃大苦耐大劳,向师傅讨来的这点技术来之不易,是付出了很多才得来的,也是自己在本职岗位上受尊宠的资本。担心别人学走了技术,自己会在领导面前失宠,甚至保不住饭碗。  相似文献   

10.
清明雨     
三月的时候我回到村庄 对着赶路的少年独自遥望 迷失的情绪摇晃季节 如烟的寂寞在风中荡漾 少年郎 离别的短笛可寄托向往 这是我二十年的第一场雨 是春天黎明的一只纤纤素手 为你指路去远方 以我一如既往的真挚  相似文献   

11.
陋巷     
雨夜中的云霄县城,穿行老巷子抄近路回家。撑着伞,向左拐,向右拐,深一脚浅一脚地埋头赶路。这片老巷子我有十几年没走过,但依然熟稔于心。又拐了个弯,猛闻得一阵袭人的香味,浓郁得有点俗,但却是熟悉的亲切的俗。于是不由站住了,  相似文献   

12.
康景远 《友声》2012,(3):12-13
<正>4月26日,刚刚抵达俄罗斯进行正式访问的国务院副总理李克强在莫斯科总统饭店亲切会见了中俄友好人士代表。参加会见的双方友好人士来自两国民间外交、学术、文化、科教、企业等各界代表,既有耄耋之年的老专家、老学者,又有年富力强的中年业务骨干,还有风华正茂的莘莘学子。  相似文献   

13.
鲍锋 《今日海南》2014,(5):48-48
<正>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借问酒家何处有,牧童遥指杏花村。清明时节,冒雨赶路,雨湿衣衫,春寒料峭,诗人杜牧希冀借酒消愁,悲思愁绪跃然纸上,为我们展现了一幅凄迷感伤的艺术画面。而正是在前一天,2014年4月4日,新华社发布消息:中国人民解放军总后勤部原政治委员周克玉上将,因病医治无效,于3月25日在北京逝世,享年86岁。原本约定写一篇将军叱咤风云的文章却成为悼念将  相似文献   

14.
在下岗分流、减员增效中,部分国企职工产生一些消极心态,迫切需要加以防治。 职工的消极心态主要表现为以下四种: 一是观念滞后,混日子思想严重。部分职工特别是中年以上的老职工仍留恋于旧的“铁饭碗”,把目前企业在体制、结构改革中出现的职工下岗待业,误认为是丢掉了社会主义的优越性,觉得工人名为主人翁实为  相似文献   

15.
女人四十     
童年时代,四十岁的女人在我眼里是累得直不起腰、身边围了一群孩子的老母亲:少年时代,四十岁的女人在我眼里是满脸皱褶的黄脸妇人;青年时代我想,我如果到了四十岁将会是什么样?会不会老得不成样子了?  相似文献   

16.
200:未有穷期     
<正>200期,一个完整的数字;16年零8个月,一段漫长的岁月。《公民导刊》长成"青年",我们也从青年迈入中年。16年前,穿行在有士兵守护、有民国老牌坊的老人大机关办公楼木楼;12年前,搬进宽敞明亮、可以远眺嘉陵江的写字间。我们忙碌,都为兑现《公民导刊》创刊的意义和承载的责任。春去秋来、寒暑交替,皓首穷经、潜心耕耘。一次次策划、一次次采访、一道道笔耕、一期期出刊,我们交出的是怎样的答卷?也许,那些闪回的片断时常萦绕在脑海,感动了  相似文献   

17.
《台声》2019,(15)
<正>父亲节与建党节不期而至。我的父亲是一名部队的老党员,也是一名优秀的党支部书记。每逢此双节,我的思绪总会飘回11年前父亲离开的前一天。我的丈夫像往常一样带着孩子到医院替换我,正当我要离开时,脑海中突然有个声音告诉我,今天是父亲节!于是我寻遍医院附近的花店,就是为了给父亲送上一束红玫瑰!父亲爱玫瑰,是因为祖母爱种玫瑰。父亲曾在我们  相似文献   

18.
《小康》2021,(26)
正"35岁之后找工作难!""中年失业高不成低不就"……这些关于中年危机的消息一直都是社会普遍关注的话题。而看到数据,可以知道疫情之下出现了更多中年失业的案例。在采访中年失业的人群以及分析这种现象的专家时,我深深地感受到:逆袭中年危机必须有强大的内心以及积极进取的态度。进取的态度。  相似文献   

19.
言诚 《时事报告》2004,(2):12-15
对东北地区老工业基地实施调整、改造,实行东西互动,带动中部,促进区域经济协调发展,这是党中央做出的我国现代化建设的重大战略部署。当前,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的决策已经开始实施,并在全国引起强烈反响。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好比是对旧城翻新,这远比在一片荒凉之地建设一个新城要艰难复杂得多。有人形容为“背着包袱赶路”,那么,如何才能卸掉包袱,跨越障碍,避开前进中的暗礁?如何才能打赢这场新形势下的“辽沈战役”?我们请有关人士从不同角度进行了探讨。  相似文献   

20.
人一上了点年岁,就容易被人在姓氏前加个“老”字。我现在常常集“三老”于一身:“老工人”、“老兵”、“老作家”。唯“老作家”担不起,我以为作家能称“老”,不是光靠熬岁数,成就最主要。“老兵”则可以认领——1960年的兵,还不算老吗?至于“老工人”一衔,领之泰然,且欣欣然。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