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84 毫秒
1.
正在深圳召开的全国检察机关举报工作会议传出信息:保护举报人和被举报人的合法权益,是举报工作一项不可缺少的重要职责。最高人民检察院正在与有关部门配合,促进保护举报人的立法。(2月26日《法制日报》)  相似文献   

2.
试论保护举报人的合法权益梁茂松检察机关自成立举报机构以后,极大地调动了人民群众同违法犯罪现象作斗争的积极性,有力地推动了反贪污贿赂斗争的开展。但是,随着群众举报的深入发展,各种打击举报人的现象也屡屡发生。如何继续完善举报工作,有效地保护举报人,坚决查...  相似文献   

3.
今年 6月 26日开始,全国各地检察机关开展了为期一周的举报宣传活动。这次主题为“立案标准,举报须知,署名举报,件件答复”的活动极大地激发了群众的举报热情,提高了检察机关的知名度。但笔者认为,宣传举报与接受举报应分开进行,在街头当众接受群众举报,虽有深入群众,方便群众的优点,但不宜提倡。理由有以下几个方面:   一、当众接受群众举报不符合举报人的心理。近一段时期以来,打击报复举报人的事件时有发生。在街头当众接受群众举报,与为举报人保密,保护举报人的权益不相符合。而且,举报人容易产生对检察机关严谨工作态…  相似文献   

4.
一、保密制度《刑事诉讼法》第85条第3款中规定:“报案人、控告人、举报人如果不愿公开自己的姓名和报案、控告、举报行为。应当为他保守秘密”。为了贯彻落实《刑事诉讼法》的规定,《人民检察院举报工作规定》第42条和第43条对举报工作中的保密制度作出了具体规定,其中第42条详细规定了举报工作各个环节的保密制度。第43条规定了违反保密制度的法律责任。二、保护制度举报保护制度,包括两方面的含义:一方面,是对报案人、控告人、举报人的保护;另一方面,还包括对被控告人,被举报人的保护。人民检察院举报保护制度主要包…  相似文献   

5.
梁江涛 《江淮法治》2010,(17):46-46
十一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十五次会议表决通过了关于修改《行政监察法》的决定,新法将于10月1日起施行。新法加大了对举报人的保护力度,规定监察机关应当对举报事项、举报受理情况以及举报人相关的信息予以保密,保护举报人的合法权益。还增加了一条规定:泄露举报事项、举报受理情况以及与举报人相关信息的,依法给予处分;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本期“一家之言”就此话题展开讨论。  相似文献   

6.
当前,职务犯罪举报存在诸多问题,包括实名举报易导致举报人被打击报复、匿名举报又不利于对职务犯罪进行打击,因此设立举报单线联系制度是一种行之有效方式,既可以有效保护举报人,又可以对职务犯罪进行有效打击,从而起到增强举报人信心、促使实名举报增多的目的。  相似文献   

7.
莫雪庆 《政府法制》2008,(18):21-21
制度密室举报是第一步“密室举报只是我们院保护职务犯罪案件举报人工作的第一步。”近日,重庆市人民检察院第一分院控告申诉处处长杨燚称,我国宪法规定对于公民的申诉、控告或者检举,有关国家机关必须查清事实,负责处理。任何人不得压制和打击报复。此外,我国刑事诉讼法和《人民检察院工作规定》中也要求检察机关作好保护举报人的工作。  相似文献   

8.
与电话、写信等传统方法相比,互联网信息传递具有迅速便捷、费用低廉等多项优势。开辟网上举报的新途径,会极大地方便举报和查处行为的实施,降低举报和查处的成本,有利于调动群众举报积极性,加大群众监督力度。另外,网上举报比较有利于举报人自我保护,也便于纪检监察人员与举报人联系沟通。目前,相当一部分举报人由于顾虑打击报复,举报时不肯留下真实姓名和联系地址。纪检监察人员也很难找到举报人进一步深入了解核实情况。这就给查处工作带来了很多困难。而互联网电子信箱的虚拟性特点可以轻松地解决这个难题。纪检监察人员在不知…  相似文献   

9.
近年来,职务犯罪举报中举报人遭受打击报复情形屡见不鲜,使得举报工作难以开展,导致整个社会实名举报行为的总体萎缩.因此,在职务犯罪的举报制度上急需更加完善,并应加强对举报人人身安全的保护,确立权利主义的保护观.本文通过对职务犯罪实名举报的简要概述,引出对职务犯罪实名举报问题的分析,从而提出完善实名举报制度的措施.  相似文献   

10.
胡艺 《江淮法治》2010,(17):47-47
举报公务人员渎职侵权、违纪行为,净化社会空气,维护正常社会秩序,促进公务人员依法行政,是每个公民义不容辞的职责。曾有报道说,国家预防腐败局的官方网站由于访问量过大,几次造成网站瘫痪。这除了说明百姓痛恨腐败现象以外,另一个原因在于,有关部门此前给民众提供的举报渠道不够畅通。新《行政监察法》规定,对实名举报予以回复;对举报事项、受理举报情况以及与举报人相关的信息予以保密,保护举报人的合法权益。这有利于拓宽民众举报渠道,激活民众举报热情。笔者期待,新《行政监察法》对举报人保护的法律条款得到不折不扣的落实。  相似文献   

11.
晓非 《江淮法治》2010,(22):17-19
3年前,他向警方举报了一起抢劫案,警方根据线索将此案告破。不料,所举报的案犯竟然从警方眼皮下逃脱。随后疯狂报复举报人,乃至做出令人发指的行为——残忍剁下举报人的双手。此案背后。凸显我国举报人保护制度的诸多缺陷。  相似文献   

12.
举报工作是反腐败体系中的重要环节,但由于司法机关理念上的偏差以及举报人自身的尴尬地位等原因造成了举报人权益得不到有效保护的状况.本文指出应从立法、完善保护措施和奖励制度、加大宣传力度等方面切实加强对举报人权益的保护.  相似文献   

13.
程文华 《江淮法治》2010,(17):46-48
当前,举报人遭受打击报复的状况着实不容乐观,有的人竟然明目张胆地以违法手段侮辱、伤害举报人。还有那些手中握有人事权、分配权的领导干部,利用“合法”手段对举报人实施打击报复,常常出现举报人举报后被穿“玻璃小鞋”的情况。更有人为了对举报人进行打击报复,甚至动用司法公器。保护好举报人,不但是保护公民权利和公民人身安全的需要,也是推进我国司法制度健康发展的需要。  相似文献   

14.
3大价值     
人权保障价值从举报人保护制度的性质看,举报人保护制度是一种司法制度,而现代司法制度追求的核心价值之一就是保障人权,举报人保护制度既然属于司法制度,保障人权自是其应有之意。从举报人保护制度产生的原因来看,我们知道,诉讼中,当事人维护的是各自的利益,司法权维护的是社会秩序和社会利益,这些利益的维护都与他们自身有着利害关系。而举报人的举报往往没有直接的利益基础,相反却会因为举报而给自己带来诸多不便,例如因举报而成为威胁、恐吓、打击报复的对象,实践中“举报人被害人化”的现象并不鲜见。所以,我国应设计一整套制度来维护…  相似文献   

15.
举报人的权利与我国《举报法》的制定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举报是公民主动向司法机关或行政机关报告涉及社会公共利益的违法犯罪案件线索,参与社会治理的行为。举报人可以自由选择举报方式,拒绝直接充当证人,署名举报人具有优先知情、申请和获得保护、将功补过、获得补偿与报酬等权利。《举报法》是调整举报人与举报受理机关之间在举报活动中所形成的法律关系的行为规范,其主要作用在于规范举报受理机关的行为。制定《举报法》是我国政治文明建设的题中应有之意。  相似文献   

16.
公司犯罪举报人是指向相关机构或人员检举揭发所在公司违法违纪事实的人。检举对象是公司法中被称为公司的经济组织。公司犯罪的举报人与一般举报人相比具有以下特点: 其一,举报人与举报对象——公司存在雇佣关系,并对公司的某些业务负有特定的职业义务或责任。因此,潜在的举报人在得知所在公司的犯罪事实后是否举报往往犹豫不决,摇摆不定;其二,举报人往往处于被动、弱势地位。举报人常常冒着被降职、解雇,甚至被整个行业排斥的风险。由于我国关于公司犯罪举报人保护制度存在法律真空,公司雇员举报后身陷危境而找不到法律保护的依据,使  相似文献   

17.
牛犇 《政府法制》2010,(15):8-10
尽管我国一直强调人民群众举报对于我国反腐有着重要作用,为了鼓励群众举报检察机关甚至制定政策,不惜重金对举报人进行奖励,但是举报人被打击报复的事件依旧屡见不鲜,有的举报人甚至因为自己举报他人而失去生命。  相似文献   

18.
为进一步激发群众举报热情,推动反腐败斗争的深入开展,日前,大足县检察院在棠香街道办事处会议室对举报有功的人员实行了公开授奖仪式。该院在严格为举报人保密的基础上,采取适当方式适时向社会公开奖励情况,旨在宣传检察机关受理举报职务犯罪的方式方法,宣传检察机关保护举报人的措施,同时,提升检察机关的公信力,弘扬正气,扩大影响,激发群众举报积极性,为检察机关查办职务犯罪提供更多的优质案源。  相似文献   

19.
为了健全举报制度,规范举报工作,提高信访举报工作质量,切实保护举报人的合法权益,广东省纪委、监察厅制定了《关于实施实名举报反馈制度的试行办法》。该办法已于2002年4月1日起施行,现全文刊发,供各地参考借鉴。——编者  相似文献   

20.
公民举报职务犯罪线索的数量和质量,直接影响着人民检察院查处职务犯罪案件的力度。而目前在举报案件线索中绝大多数是价值较低的匿名举报和多头举报。举报人往往是案件的重要知情人,匿名举报使人民检察院无法与举报人建立联系,获得举报人的帮助,增加了人民检察院查处职务犯罪的难度;多头举报大多会惊动被举报人,使其提前串供、销毁证据,使本就查处十分困难的职务犯罪案件查处难度更大,甚至尚未查处即已宣告流产,浪费了有限的案件线索资源。匿名举报及多头举报已成为制约影响人民检察院反腐查案工作深入开展的重要因素,应当引起高度重视。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