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 毫秒
1.
自1988年缅甸发生政变、军人政权上台执政之后,美国就以“民主”、“人权”为由,对缅甸政府进行孤立、制裁,同时支持缅甸国内民主势力发展,企图以压促变,使缅甸政权更迭,进而建立一个符合美国利益的西方民主式国家。然而,20多年的制裁并未取得美国期望中的结果,中国以及中缅关系的快速发展却使美国感到巨大压力,因此美国调整对缅政策,接触与制裁并举,企图以此促成缅甸的变革,同时离间中缅关系。  相似文献   

2.
美国麻省理工学院出版的《在正发生变化的世界中的美国战略》论文集中,载有美国霍普金斯大学政治学教授斯蒂文·大卫撰写的《第三世界仍然至关紧要》一文,认为冷战后第三世界在美国的对外政策中仍占有重要地位,因为第三世界在许多方面威胁着美国的安全,并提出了政策建议。 文章称,很多人认为冷战后第三世界对美国来说无足轻重了,但事实并非如此。第三世界的特点是不稳定和充满矛盾。这个特点很可能导致在它们国内或国家间发生冲突乃至战争。而  相似文献   

3.
冷战后美国对古巴的敌视政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世界范围的冷战结束后 ,美国与古巴之间的冷战状态仍然存在。反古宣传、外交孤立和经济制裁是冷战后美国对古巴敌视政策的主要内容。冷战期间美国的对古政策是由国际因素 (反苏 )主导的 ,冷战后美国对古巴的敌视政策则主要是由一系列国内因素促成的。美国国内反古势力制造舆论 ,国会大力推动 ,党派政治和选举政治搀杂其中 ,媒体炒作 ,美国社会观念上的自以为是等等 ,都对敌视古巴政策的形成起了推波助澜的作用。由于国际社会和美国国内企业界的反对 ,近来美国对古政策在形式上出现了缓和迹象 ;但敌视仍是美国对古政策的主旋律。冷战后美国敌视古巴的政策与冷战期间有明显的不同。军事上的敌对程度已大大下降 ;敌对的手段也有变化 ;敌视政策的目的是以压促变 ,所谓的民主和人权问题是美国反对古巴的主要手段。冷战后美国对古巴的敌视政策带有浓厚的意识形态色彩和情绪化特点。  相似文献   

4.
以1991年苏联解体为最终标志,宣告了冷战时代的结束。苏联的解体,使美国解除了对其安全利益的最大威胁。美国亚太地区安全战略的重心从应付全球性大战,转变为处理区域性冲突。冷战后美国的亚太地区安全战略可以概括为:以前沿存在为基石,以双边同盟关系为  相似文献   

5.
冷战后美国的防扩散政策王玲一、冷战结束后,美国军控政策的重点转到防止大规模毁灭性武器及导弹在第三世界的扩散。苏联解体后,美国将其防务重点从对付苏联的全球威胁转向对付地区冲突。在继续关注与俄罗斯实施削减战略核武器协议、消除美俄核对抗态势的同时,突出地强...  相似文献   

6.
冷战后美国的防扩散政策王玲一、冷战结束后,美国军控政策的重点转到防止大规模毁灭性武器及导弹在第三世界的扩散。苏联解体后,美国将其防务重点从对付苏联的全球威胁转向对付地区冲突。在继续关注与俄罗斯实施削减战略核武器协议、消除美俄核对抗态势的同时,突出地强...  相似文献   

7.
8.
进入后冷战时代以来的最近几年,美国的东南亚政策一直处于调整的过程中,对美国而言,东南亚地区在军事战略方面的意义已经明显下降,但在经济贸易方面的重要性却大大提高了。一、冷战时代的美国东南亚政策从战后初期至80年代末的整个冷战时代,美国的东南亚政策均是建立在遏制共产主义的全球战略的基础上的,美国东南亚政策的一个基本目标,是要在该地区扩大自己  相似文献   

9.
冷战后日本对非洲政策的调整变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冷战结束后,日本根据国际形势的变化,对其非洲政策做了引人注目的调整。目前,非洲在日本对外战略中虽尚不占据特别重要的位置,但出于对长远的经济和政治利益综合考虑,日本对非洲已相当看重,而且从中也可看出日本在21世纪初对外战略中的某些意图。  相似文献   

10.
詹德斌 《国际观察》2004,52(1):48-55
冷战结束以来 ,美朝关系几经波折 ,始终没有摆脱冷战的阴影 ,至今仍处于敌对状态。本文认为 ,伴随着冷战后国会权力的复兴 ,美国国会通过宪法赋予的权力和其它途径 ,在美国对朝政策的三个主要阶段分别起着不同程度的负面作用。从冷战结束之初到美朝《框架协议》签订的第一阶段里 ,国会极力要求总统对朝鲜采取比较强硬的政策 ,但影响不大 ;在《协议》签订到克林顿任期结束的第二个阶段里 ,国会一直是限制美朝关系发展的一支强大阻碍力量 ;目前这个阶段 ,国会基本上配合总统执行对朝强硬政策。  相似文献   

11.
冷战后美越关系大为改善,但是反共主义意识形态仍然影响着美国的对越政策.美国一方面要遇制越南这个社会主义国家,另一方面又试图通过接触来促使越南的"演变",并使其成为可利用的战略力量.这种矛盾性的政策成为制约美越关系发展的重要因素.  相似文献   

12.
本文首先回顾三大体系理论,然后从体系层次和国家层次分析美国对非洲的外交政策.结论是,相比而言,现实主义是解释美国对非政策的最好的体系理论;只有将体系层次的分析和国家层次的分析结合起来,才能更好地理解美国的非洲政策.  相似文献   

13.
葛红亮 《东南亚》2012,(2):16-21
2009年7月,美国在第16届东盟地区论坛上签署了〈东南亚友好合作条约〉,并宣布“重返”东南亚。以此为标志,美国南海政策出现了冷战后的第二次调整,由介入向深度介入发展。美国这一政策立场的转变固然与其在南海地区的重要商业利益有关,但在根本上由美国对华政策决定,是美国对华“遏制”政策的延续和体现。从中美双边关系的角度来看,南海问题不仅成为研判中美关系现状和发展趋势的重要变量,更折射出长期以来中美双边关系中战略互疑的一面。  相似文献   

14.
后冷战时代美国的印度尼西亚政策,是根据时代主题和美国对外大战略的改变而不断调整的。既要凸显现实性物质利益的获取,又要关注理想性非物质利益的扩展,具有鲜明的动态性平衡特征。其真实目的和最终落脚点,就是要尽力维护美国在东南亚的整体既得利益,服从和服务于美国的亚太战略。  相似文献   

15.
冷战期间美国对东南亚政策的演变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从 1 945年到 1 991年 ,在长达半个世纪的美苏冷战中 ,双方在全球范围内展开了激烈的争夺和对峙。东南亚地区就是美苏角逐的一个重要舞台。整个冷战期间 ,东南亚国家在内政、外交、军事、经济等方面无一不深深地打上了美苏冷战的烙印。美国对东南亚的政策有一个演变的过程。从二战胜利到冷战完结这段时间 ,可以划分为五个时期。一第一个时期是 40年代后半期 ,即从二战结束到朝鲜战争爆发。在这段时期里 ,美国在远东的利益和政策核心主要是中国 ,东南亚在其外交天平上相对较轻。美国一直忙于帮助国民党打内战 ,对东南亚地区较少顾及 ,对东南…  相似文献   

16.
尹斌 《西亚非洲》2007,(5):30-35
欧盟与伊朗关系是后冷战时代中东地区一对重要的双边关系。为了维护该地区的相对稳定和扩展自身的利益及影响力,欧盟对伊朗采取了不同于冷战后期(1979~1990年)的政策,逐步实施“以接触求转变”的政策。随着伊朗内政、外交的调整和中东地区形势的变动,该项政策在内容上经历了从“批评性对话”到“建设性对话”的转变,在解决伊朗核问题的方式上凸显与美国不同的外交取向。  相似文献   

17.
冷战后美国两党政治的一些显著变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冷战后美国两党政治的一些显著变化吕其昌美国是一个实行资产阶级两党制的典型国家。今天,民主、共和两党仍垄断着美国的政治舞台,影响到美国政治的各个层面,这种情况还将长期维持下去。但是,多年来,特别是冷战之后,随着国内外形势的巨大变化,美国两党政治的一些方...  相似文献   

18.
军工复合体影响冷战后美国对台政策的主要途径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冷战后,随着国际格局深刻而复杂的变动,美国对其对台政策进行了必要的调整,确立了对台政策新框架。除冷战终结后国际格局变动这一根本动因之外,美国国内政治则是影响美对台政策变化的内在动因。其中,军事一工业复合体是推动美国对台政策变动的一个极其重要的因素。  相似文献   

19.
冷战后美国对非政策的演变、特点及趋势   总被引:6,自引:1,他引:5  
冷战后,美国各届政府对非洲政策各有不同侧重点,老布什时期的对非政策重点是抢占前苏联留下的阵地和推行“民主化”,克林顿政府强调通过经贸发展美非关系,小布什上台后,美对非政策重点转向反恐和能源。这些政策有四个共同特点:服务于美全球战略、实用色彩鲜明、选择重点国家、政策手段灵活多样。美国的非洲政策对非洲国家的影响总体上是消极的,今后美仍不会将非洲作为战略重点,但其政策中的积极因素有可能增加。  相似文献   

20.
后冷战时期美国的新加坡政策,是依据时代的不断变迁,特别是美国在东南亚地区既有的国家利益维护和拓展需求的基础上,在亚太战略布局的大框架下不断进行调整与完善的结果,其最直观、突出且典型的表现形态就是在军事安全领域加强与新加坡的协调与合作,经济贸易领域强化与新加坡的依赖与对接。该政策有明显对中国的防范与围堵意图。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