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人权问题是当代国际社会的一个重大问题。战后,发展中国家根据自身的国情和利益需要,赋予人权以新的内容,形成了与西方国家人权观不同的特点,而赋予人权生存权与发展权的内涵,是发展中国家实践人权的根本所在。作为发展中国家,中国政府一贯重视人权,维护和实行社会主义人权。中国坚持尊重主权与不干涉内政的国际法的基本原则,积极谋求现代国际人权的实现  相似文献   

2.
金波 《国际安全研究》1994,(3):23-31,58
本文以法理学原理为基点对国际人权的历史沿革、法律界定、运作限度以及美国“人权外交”的理论依据作了全方位的探讨。作者认为,国际人权作为一种新的权利机制,是社会主义国家和广大第三世界国家同少数西方国家在国际范围内相互合作、长期斗争的产物,是人权理论与人权实践国际化的产物,是对传统的权利框架的一种突破和发展。国际人权本质上是一个典型的法律的范畴,它依各国国内法和现代国际法的双重结合而存在,且由两者的双重限约而生效。各国国内法和现代国际法的相互协调和双重保障使国际人权成为国际社会普遍承认的运作有效的权利形式一基于对美国“人权外交”理论依据的考察,作者认为,“人道主义的干涉”这一国际“例外”主义原则就是美国“人权外交”的理论依据,而这一原则实际上并没有为现代国际法学家们所接受并纳入国际法的正式条文中,所以它不具备国际法的效力和权威。因此,美国“人权外交”实际上是一种非法的国际外交实践。  相似文献   

3.
大赦国际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冷战后,在人权国际化大潮的推助下,人权组织的影响迅速扩大。目前,国际上这类以维护人权为已任的非政府组织约有2300个,规模从几个人到上百万人不等。其中,大赦国际①(Amnesty Intemational)是规模最大的非政府人权组织。  相似文献   

4.
软实力是国家形象塑造与竞争的基础,国家形象与软实力之间是一种相互影响、相互 作用的互构关系。人权是国家权力的源泉,人权为具体的国家制度创新奠定了价值基础并指出了发 展方向,是国家软实力的内核。人权发展在经济发展、文化吸引力、国家形象塑造、国际议程设置、媒 介传播效应、行为合法性等方面推动软实力提升。对中国来说,在人权软实力建设方面要想“有所作 为”,走向世界,必须凸显“以人为本”的核心价值观,加强与国际社会包括人权交流在内的各个层面 的合作  相似文献   

5.
夏新华 《西亚非洲》2001,44(6):41-42
南非政府为保护日益恶化的环境,近年来通过了一系列环境立法,运用法律手段保护生态环境,促进资源的可持续利用,并把环境立法与人权保护有机结合起来。其重要意义是宪法确定了环境权为一项基本人权,突出了对人权的保护。  相似文献   

6.
人权是近年来国际论坛中激烈斗争的焦点之一,而发展权是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反复交锋的一个重要方面。发展中国家经过艰苦努力,在联合国提出并通过《发展权利宣言》,是突破资产阶级传统人权概念所做出的重要贡献,却遭致美国等西方国家的非议,从而充分暴露了西方将人权政治化,利用保护人权这一口号服务于本国利益的伪善面目。  相似文献   

7.
论邓小平的人权观武汉大学法学院汪习根人权问题是当今国际社会存在着尖锐对立和根本分歧的一个焦点问题。西方某些大国奉行“人权外交”政策,为达到以“人权”作幌子,干涉别国内政,推行强权政治的目的,在人权理论领域颠倒是非、制造混乱、扰乱视听,造成极坏影响和严...  相似文献   

8.
钟讯 《国际交流》2006,(4):21-22
今年金秋十月,恰逢中国和德国建交34周年,中国国际交流协会副会长李北海率团赴德国首都柏林参加第八届中德人权研讨会.来自全国人大法工委、最高法院、司法部、中国人权发展基金会、中国国际交流协会等单位的专家,与德国议会、政府、联邦宪法法院等机构和非政府组织的学者共50多名代表与会.就人权领域的问题进行了广泛而深入的探讨。中德人权研讨会由德国艾伯特基金会、中国人权发展基金会和中国国际交流协会于1999年共同发起主办,每年举办一次,2001年该研讨会被正式纳入中德两国政府间《法律交流与合作协议》长期项目。第八届中德人权研讨会的主题是“人权与司法”,与会代表围绕中国和德国(欧洲)在维护和实现人权方面的国际合作、司法在实现人权方面的作用以及对国家决定是否符合人权标准的审查、司法人员培训、  相似文献   

9.
美国出于“遏制中国”的需要在联合国人权会上向中国发动人权攻势,但连续遭到失败。非洲国家是支持中国的中坚力量,没有非洲的大力支持,中国难以取得连挫反华提案的胜利。非洲在人权会上坚定支持中国体现了中非友谊的牢固。从人权会上的斗争可以看出,中国要在国际上维护自己的利益,必须田结非洲这一支重要的力量。  相似文献   

10.
和谐社会是人类不懈追求的理想社会,尊重和保障人权是社会和谐发展的动力之源。争取享有充分人权、实现人的自由全面发展是我国的奋斗目标。近年来,中国继承和弘扬中华民族优秀文化传统,从实际出发,积极倡导以社会和谐促进人权发展.又以人权发展促进社会和谐.受到了国内外的高度关注和积极评价。  相似文献   

11.
关于民族自决权的一些思考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冷战结束以来,世界格局发生巨变,国际人权领域的形势也随之出现显著变化。人权在国际关系中的比重骤然上升,成为国际讲坛上的重要议题之一。人权历来与政治斗争紧密相联,自17‘18世纪资产阶级革命提出人权口号的2O0多年以来,随着各国国内及国际形势的不断变化,人权内容不断更新,斗争的形式、主要方面及焦点虽有所不同,但其政治性从未减弱。民族自决权则更是国际人权领域政治性极强的议题之一而倍受重视。一、民族自决权概念的提出与确立(-)民族自决概念的提出民族自决的概念始自欧洲,是资产阶级革命的产物。在中世纪的欧洲,以…  相似文献   

12.
聂文娟 《亚非纵横》2012,(2):23-28,59,62
非洲的人权机制建设呈现出两个鲜明特征:一方面,在机制建设层面,非洲联盟内部已经取得了重大历史进展;另一方面,在实践履行层面,非盟成员国内部的人权形势却依然严峻。这对非盟人权事业的进一步发展构成了重大挑战,同时这种“冰火两重天”的趋势也是一个值得深入研究和探讨的问题。  相似文献   

13.
法国没有资格侈谈人权 在第52届人权会议上,中国代表团面对德国外长金克尔在贵宾发言中对中国恶意指名攻击予以驳斥,这是中国在西方贵宾发言答辩中第一次点名对傲慢的西方进行反击。当时中国驻法大使吴建民口述答辩,其中云:“世界在变,但历史不会变,二次世界大战期间德国法西斯犯下的大量侵犯人权的罪行永远是人类的耻辱。金克尔先生大概有点健忘,你没有资格来教训中国人!”  相似文献   

14.
在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后的60年里,中国的人权状况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特别是在最近30年间,随着改革开放及政治、经济、法律、社会、文化事业举世瞩目的发展,中国的人权事业也取得了巨大的成就。在人权事业的发展中,  相似文献   

15.
“人权”在法律上是指“一个人作为人所享有或应享有的权利”①,当人权问题超越一国国内法界限上升到要由国际法来调整时,国际人权法就应运而生了。国际人权法产生于17世纪中叶,而真正发展起来是在二战之后。1945年10月24日世界上最大的普遍性国际组织联合国成立,出于对本世纪两次世界大战惨痛经历的反思,《联合国宪章》将维护和增进“全体人类之人权及基本自由”作为该组织的基本宗旨之一,并把人权提高到和国家主权同等重要的地位。从此,在联合国和其他国际组织的主持下,制定了一系列有关保护人权的国际法律文件,国际人…  相似文献   

16.
主权是发展中国家的最后一道屏障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人权与主权之间的关系日益成为冷战结束后国际上激烈争论的焦点。阿尔及利亚总统布特弗利卡代表非洲国家在1999年9月22日第54届联合国大会上抨击以维护人权的名义干涉他国内部冲突的倾向。布特弗利卡强调,非洲国家“对自己的主权遭到任何损害仍然极为敏感”,主权是非洲国家“防止出现不平等世界秩序的最后防线”。这个讲话充分反映出发展中国家与发达国家在如何看待主权与人权之间的关系上存在不同的处境、看法和立场。发展中国家对人权与主权之间关系的争端之所以极其重视,因为这是涉及到他们根本利益的大事。  从常理上来讲,人权与…  相似文献   

17.
人权是联合国的基石之一。联合国成立以来, 制定了大量的人权保护文件, 成立了 各种人权保护机构, 初步确立了联合国人权保障机制和相应的实施程序。但在目前, 这种保障机制 仍然弊端重重。因此, 重塑联合国人权保障制度, 增加人权保障机构的权威性、协调性和体制运作 效率, 是联合国人权保障机制改革的方向。  相似文献   

18.
冷战后国际政治中人权与主权的关系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国际政治,尽管纷繁复杂、曲折多变,但权力政治与权利政治的较量,始终作为一条主线贯穿其中。冷战结束后,权利政治上升为矛盾的主要方面。主权与人权的关系变得更为突出。主权与人权是紧密相连的两大政治权利,两权并重,应同时充实和完善,不可偏废;两权相辅相成,既相互依托又相互制约,不可分割,更不能相互对立;两权内外相交(即主要属于国内问题,又具有国际性),既一致又有区别,不可混淆,更不能相互排斥。正确处理主权与人权的关系,除不断加强自身建设外,同时必须反对霸权主义在此问题上的“双重标准”,揭露“人权高于主权”错误论调的用心。  相似文献   

19.
自2020年以来,人权议题在日本外交政策讨论中备受重视。人权派议员团体以及执政党高层着力推动相关立法和制度准备。岸田文雄上台后不仅设置人权问题首相辅佐官,还在外务省专门设置负责人权外交机构。在日本人权外交叙事中,通过人权外交补齐日本外交的短板并在此基础上寻求地区以及国际影响力是其主观动因,而以人权问题为抓手配合美国开展全方位对华战略竞争则是其外交战略布局的应有之意。日本所推行的人权外交不仅无视自身国内的人权问题,同时将其作为外交政策手段选择性地应用,以此牵制中国的政治意图。日本输入人权规范的双重标准以及输出人权外交的区别对待,显然已经偏离了普遍人权理念的轨道。  相似文献   

20.
美国在非洲的“人权外交”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人权”是美国推行其价值观、维护国家利益的一个有效武器以及实现其全球战略的一项重要措施。非洲作为美国全球战略大棋局中一个不可或缺的重要依托,也是美国推行“人权外交”的重点区域之一。本文从人权与南非种族隔离制度、人权与非洲民主化、人权与非洲经济发展三个方面的联系来剖析美国对非政策中“人权因素”的两面性本质,指出美国对非“人权外交”的出发点和实质是捍卫其价值观和国家利益。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