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18 毫秒
1.
李孝梅 《思想战线》2013,39(1):155-156
黔东南的苗族银饰享誉海内外,其中以"革一式"最为著名。"革一式"的盛装银饰配件最多,主要包括颈饰、胸饰、手饰、银衣及其他银饰等几大类,全身银饰可重达300余两。①凯棠苗族银饰即属于著名的"革一式",其传承可以追溯到该地区传唱的古歌《开天辟地》:"宝公和雄公,且公和当公,炼金又炼银……""金子熔化了,银子熔化了,宝公和雄公,……拿把大锤子,……猛地打下来,金银满地跑。"②文献资料有关于"生苗区"(包括凯棠地区)苗族佩戴银饰的习俗记载。明代郭子章的《黔记》卷59和翟九思的《万历武功录》卷6,记载有黔东和黔中苗族"以银环、银圈饰  相似文献   

2.
当前流行的"苗银"一词是一个模棱两可的说法。在黔东南地区,苗族银饰的佩戴有其传统与文化,明清起则以白银硬通货为原料制作银饰。白铜作为替代品有其产生渊源,但不能替代苗族银饰的文化精髓。用"苗银"来称呼白铜饰品,和用盛装女子指代苗族一样,是伴随权力与资本的话语制造。  相似文献   

3.
在雷山苗族妇女服装中,有普通服、刺绣桃花服、银饰服、蜡染服等几种,而“银饰服装”是苗族妇女最重要的盛装,也是苗家姑娘婚配的重要嫁装,谁家的银饰多,就显得谁家最富贵。银饰盛装的特点是色彩斑斓,银光闪闪,灿烂夺目。每当逢年过节或婚嫁时,姑娘们头顶插上银角,身穿着佩戴各式各样的银片及银铃的服饰,在行走或跳芦笙或踩铜舞时,银铃叮噹作响,声音清脆悦耳,显出一片欢乐的景象。  相似文献   

4.
《银饰》     
正作品选自:《中国古老文化寻踪——百工之人》银饰贵州银饰品质丰富,花样繁多,工艺各有特色。贵州银饰的制作多以工匠们的家庭、作坊制作为主,这里的能工巧匠身怀绝技,打造出了令人赞叹、巧夺天工的贵州银饰。经历岁月变迁,银制品已成为贵州少数民族特别是苗族的生活的必备之物,并一直传承不断。  相似文献   

5.
正吴水根,苗族,贵州省台江县党岗略村村民,党的十九大代表,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苗族银饰锻造技艺"代表性传承人。传承技艺,苗岭"工匠"树先锋。作为银匠世家第8代传人,吴水根始终不忘共产党人的责任与担当,以传承和发扬苗银文化为己任,依托苗族银饰等民族文化产品带领群众脱贫致富。30多年来,他主持开发设计了200多种苗族银饰产品,积极为苗族银饰拓宽市场、塑造品牌,推动"黔货"出山和苗族银饰、苗族文化走出国门。  相似文献   

6.
苗族与银饰     
苗族银饰文化是苗族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苗族银饰文化的形成,是苗族居住区域、生产技术、审美观念、巫文化心理等因素综合作用的必然选择。  相似文献   

7.
黄平县属黔东南苗族侗族自治州,全县人口近30万,苗族人口162000多人,占全县人口总数的56%。 黄平苗族自称“Dail Hmub”(“Hmub”汉音“蒙”,“蒙”者,花也,即绣花的“花”)。属于这支苗族,除黄平外,还聚居于凯里、施秉、镇远等县;散居于福泉、瓮安、关岭、镇宁、贞丰、安龙、兴仁等地。人口总数,约40余万。是苗族中一支较大的支系。其服饰艺术独具一格,是多姿多彩而著称于世的苗族服饰中的一枝绚丽奇葩。故对黄平苗族服饰的介绍与探析可窥见整个苗族服饰  相似文献   

8.
苗族银饰的文化特征及其他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对苗族银饰的种类、造型、纹样、工艺作了较详尽叙述,并分析银饰所体现出苗族传统审美观,民俗和信仰等文化内涵和社会功能。  相似文献   

9.
黄平县属黔东南苗族侗族自治州,全县人口28万500多人,苗族人口152000多人,占全县人口总数的54%。 黄平苗族自称为“Dail Hmub”(汉音“蒙”,一般认为是绣花的“花”之意)。属于这支苗族,除黄平外,还有聚居于凯里、施秉、镇远等县;散居于福泉、瓮安、贞丰、镇宁、关岭、安龙、兴仁等地。(这部份散居苗族,据说大多是咸同年间,张秀眉起义失败后,从黄平离去的,至今语言、风俗习惯完全相同)人口总数,约40万以上,是苗族中一支  相似文献   

10.
鹤庆白族银器加工工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王青 《今日民族》2012,(10):38-38
大理白族自治州鹤庆县新华村生产银器,其产品覆盖了云南全省及周边省份地区的银器、银饰市场。目前,白族银器主要产品包括汉式银器、藏式银器和其他一些民族的银佩饰等三大部分。因为涉及面广,其形制、工艺、纹样等方面都各有其特定的社会意义和文化内涵。  相似文献   

11.
勤劳智慧的苗族人民,在长期的历史发展过程中,逐渐形成了自己独特的习俗,而这些习俗又往往与苗族民间文学相辅相成,相互影响,成为苗族人民独有的精神财富。探讨苗族民俗与民间文学的关系,对于了解苗族的历史、宗教、文学有一定意义。 一、苗族图腾神话与古老习俗 苗族的图腾神话是苗族民间文学中最古老的部分,它集中地反映了苗族初民在远古时期的生活和习俗。 在人类社会的初级阶段,人们为了生存,每时每刻都在同各种植物、动物打交道,人与  相似文献   

12.
本文认为,对苗族习俗的研究应更深入一步,避免简单的习俗因子现象罗列;苗族的习俗是由若干个习俗因子组成,根据各习俗因子的来源、与当前苗族社会的关系,以及在习俗中的地位和作用,可分为残留因子、借入因子、主体因子三类;而各个因子之间又分别结成同根、并存、依附、同链四种关系。只有看到苗族习俗的完整性及苗族社会与习俗的关系,才能弄清其实质。  相似文献   

13.
黔西南州苗族操黄平苗话的居90%,各家的祖籍都声称是来自黄平,什么时候来,则答不上来了。笔者就此问题曾三次到黔东南走访了许多祖籍村寨和有关部门,找不到确切的答案,走访了黔西南州许多苗族老年人,说法也不一致,志书上也没有这方面资料记载,作为这一支系苗族的一个后裔来说,很想弄清这一问题,因是个民族迁徙课题,有探讨价值。  相似文献   

14.
远古时代,人类就有了"万物有灵"的观念,并由此产生出对自然崇拜、祖先崇拜和巫鬼崇拜等原始宗教形式.我省一些苗族地区的丧葬习俗就是原始宗教中灵魂崇拜、祖先崇拜和鬼神崇拜的混合形式.由于苗族的丧葬习俗孕育于宗教背景之下,是在灵魂观念产生不久随之产生的,因此,它是苗族所有习俗中形成最早、延续时间最长的习俗.通过纳雍地区苗族丧葬习俗的探讨,我们不仅可以窥见苗族宗教之一般,而且对于我们研究人类古代宗教大有裨益.  相似文献   

15.
王友富  李旭 《前沿》2011,(5):177-180
土家族和苗族由于历史渊源、地域分布不同等诸多原因,形成了各具特色的婚姻习俗,折射出两族人民对于爱情和婚姻与众不同的看法。本文主要通过比较土家族和苗族的婚姻习俗,从总体上对女性在两族婚姻习俗中的地位进行论述比较。  相似文献   

16.
本人生长于苗乡苗寨,对苗族习俗虽无研究,但也有只鳞片爪之识,故特提出与石开忠同志商榷。 石开忠同志在《试论黔中苗族牛祭习俗的成因》(见贵州民族学院学报一九八六年第四期,以下简称《黔中苗族牛祭》)一文中论述了牛祭的三种形式、文献中牛祭习俗的分布状况、牛祭发生的背景和牛祭祀习俗的成因四个问题。对于前面所述,因没有作过深入和全面的调查,不敢胡言,本文拟就惠水地区苗族牛祭的形式及牛祭习俗的成因略述个人浅见,望有关专家、学者和石开忠同志赐教。  相似文献   

17.
<正>当前,党员佩戴党员徽章活动正在如火如茶地开展,亮身份、受监督、当先锋的意识在党员干部中不断增强。各级组织部门也对党员佩戴党员徽章作出了明确规定和要求,规范了佩戴要求,有利于进一步引导广大党员干部正确佩戴党员徽章、维护党员良好形象。——党徽与党员徽章的区别中国共产党党徽是中国共产党的象征和标志。黄色象征光明。锤头是工人的劳动工具,象征着工人阶级;镰刀是农民的劳动工具,象征着农民阶  相似文献   

18.
贵州黄平谷陇芦笙节诞生于苗族先民乞求丰调雨顺农耕文化体系,具有崇尚巫术的内涵。谷陇苗族芦笙节节日活动内容丰富多彩,其中的赛芦笙、斗牛、赛马、民族盛装展示、狗肉汤锅、对歌、做客芦笙场等场景,承载浓厚着苗族的传统文化底蕴、民族精神、价值观念和浓郁的民族风情。在社会的不断发展中,苗族芦笙节也在世代相传中不断变迁,使黄平苗族传统文化以外显的、物态的形式得到展现和升华。  相似文献   

19.
一九八一年二月我们对贵阳市郊的高坡公社进行了为期十三天的社会历史考察,发现当地苗族在清代仍普遍存在着崖葬的习俗,个别情况下还有悬棺葬的例子。清代中叶以后大批汉人迁入该地,对该地苗族的社会生活,生产和习俗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剌激了该地苗族社会的发展。在此情况下,当地苗族的葬习也逐步发生了变迁。本文拟介  相似文献   

20.
锦绣七乡     
《今日民族》2008,(3):I0008-I0009
文山州各民族都有着丰富的文化底蕴,弘扬民族文化前景广阔。壮族的长诗《幽骚》,苗族的长诗《金笛》,彝族的长诗《铜鼓王》,瑶族的长诗《桑妹与西郎》;壮族的壮锦,苗族的蜡染,瑶族的银饰等,均是民族民间文学和民族工艺的精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