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马克思主义文化观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理论指南。马克思主义文化观深刻揭示了文化的起源、文化的本质、文化的特征和文化的类型,并通过对异化劳动的批判构建了新型的文化理想。马克思主义文化观是多维度的,应该从文化全球化和中国文化现代化的层面进行理解。马克思主义文化观对当今中国先进文化建设具有重要的启示意义。  相似文献   

2.
乡村振兴战略是马克思主义城乡统一思想在新时代的继承和发展,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根本大计,反映了科学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马克思恩格斯关于农业的政治经济学思想,对科学实施乡村振兴战略,解决我国“三农”问题,全面建成农业强国有重大指导价值,农业合理化、农地规模化、农户合作化、农村工业化、农民主体化、农政公共化是实现城乡统筹发展和乡村振兴的重要途径。  相似文献   

3.
振兴乡村战略对中国经济和政治的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高校思政教育助推乡村振兴战略可以从六个方面展开:立足课堂阐述乡村振兴战略的历史逻辑、政治逻辑和现实逻辑;培育农村发展需要的马克思主义政工人才;激发大学生帮扶乡村发展的高尚情操;引导和培养农村大学生成为马克思主义精神文化的宣传者;积极开展与农村村委会的交流,促进农村马克思主义特色政治文化作用的发展;积极开展新时代背景下培育乡村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研究。  相似文献   

4.
党的十五大作出了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跨世纪战略部署,并将文化建设摆在与经济、政治建设同等重要的位置,要求“全党必须从社会主义事业兴旺发达和民族振兴的高度,充分认识文化建设的重要性和紧迫性。”因此,运用马克思主义哲学关于共性和个性相统一的观点,深刻认识和把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本质特征,对于文化事业的繁荣与发展,对于推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建设,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5.
童诗媛 《学理论》2013,(11):6-7
在中国革命和建设的过程中,我国三代领导人在继承马克思文化观的基础上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文化思想。党的三代领导集体把马克思文化理论与中国的具体实践相结合,深入研究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发展规律,为文化建设制定正确的方针、政策和路线,推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胜利前进。  相似文献   

6.
在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实践中 ,邓小平把马克思主义同中国实际结合起来 ,提出了关于当代中国文化事业的许多理论 ,形成了系统的文化观 ,成为邓小平理论的一个有机组成部分。这一理论体系决定了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中国文化发展的现状和未来走向 ,是跨世纪中国文化建设的根本指导思想。一邓小平社会主义文化观的形成源于对新民主主义文化的深刻理解和运用。在新民主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初期 ,邓小平都曾直接领导过文化工作。在《邓小平文选》中就有三篇关于这一时期文化工作的重要文献 :《一二九师文化工作的方针任务及其努力方向…  相似文献   

7.
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创立,实现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的新飞跃,开辟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的新境界,是指导我国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的伟大指南。其核心要义是阐述全面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建设,并进一步明确推进现代化强国建设的根本方向、战略目标、主要任务、根本途径、方针政策以及贯彻落实的基本原则等,其中蕴含着丰富的马克思主义世界观和方法论。  相似文献   

8.
石亚玲 《党政论坛》2014,(21):13-15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之文化效应,既来自以马克思主义为代表的西方文化,也来自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过程以其独有的文化背景、文化基因、文化意蕴,为中国文化的发展成功注入有特色、有文化底蕴的文化效应。纵观我国社会主义文化建设、发展的历程,如何以马克思主义的科学态度来看待和分析当前文化建设产生的积极效应,树立高度的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是向着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宏伟目标前进的关键,具有重要的理论和实践价值。  相似文献   

9.
改革开放以来,我们党紧密联系我国文化建设实际,坚持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文化理论。本文论述了党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总体布局、执政能力建设和先进性建设以及发展文化事业与产业等方面的文化理论和实践的创新成果。党对马克思主义文化理论的发展与创新,丰富和发展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  相似文献   

10.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从马克思主义实践哲学的科学原理出发,发表了一系列关于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重要论述,在新的历史起点上形成了马克思主义文化观的最新思想成果,丰富和发展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基本意涵,推动了中国当代文化建设逻辑和建设形态的第二次跃升。在新的文化建设范式谱系中,一方面,观念形态的文化成长富有时代内涵和思想伟力,以坚定的文化自信守护中国文化的主体性上升为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核心要件,另一方面,物质形态的文化基于平衡发展结构和充分发展程度的新需要之下,建构与建设的正义性、先进性表征更为凸显。  相似文献   

11.
建设海洋强国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五个布局在海洋方面的体现和具体要求。其中,海洋经济建设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新的增长点,海洋政治建设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中主权与国土安全的重点领域,海洋文化建设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繁荣的必然要求,海洋社会建设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构建的有力举措,海洋生态文明建设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保证。  相似文献   

12.
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的根本任务。必须坚持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地位,为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提供根本保障;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为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确立灵魂核心;弘扬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为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提供精神动力;树立和践行社会主义荣辱观,为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奠定思想道德基础。  相似文献   

13.
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是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关键时期召开的重要会议,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总体布局的高度,部署了深化文化体制改革、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全会全面总结我们党领导文化建设的成就和经验,强调要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努力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中国特色企业文化作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这一目标的达成,具有重要的基础性意义。为进一步生动展示广大中国企业在企业文化建设上所取得的成果和积累的经验,我们特约请了四位国有企业党委书记来谈企业文化建设的经验做法与思考。  相似文献   

14.
党的十七大报告指出:“社会和谐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质属性”。促进社会和谐是党带领全国各族人民,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新经验,开拓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新境界。坚持政治文明和谐、经济发展和谐、文化建设和谐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是振兴中华民族,实现国强民富的重要措施,是中国特色赋予时代的重要特征。  相似文献   

15.
《学理论》2020,(11)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是中国共产党在社会主义建设实践探索中,把马克思主义同中国建设实际相结合,形成的科学理论体系,包括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和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等。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创立,发展和完善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使党的理论创新达到新的高度。我们要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指导下,努力奋斗,把我国建设成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  相似文献   

16.
朱丹 《理论探讨》2022,(1):109-114
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推动马克思主义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深度结合,既使马克思主义深耕于中国大地,又让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马克思主义指导下展现出持久生命力,是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实践进程中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进行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的指导与典范。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发挥和巩固国家制度和治理体系的显著优势,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要坚持以马克思主义及其中国化理论成果为指导,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要以时代性、大众性和开放性为原则,推进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现代社会深度融合;要提高制度化、规范化和科学化水平,走政府主导、公众广泛参与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转化创新道路。  相似文献   

17.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党中央着眼于广大农民的切身利益,在中央农村工作会议上明确提出要坚定不移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乡村振兴道路。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乡村振兴道路是增强道路自信和推动我国现代化建设的重要依托,必须在充分认识其现实依据、准确理解其基本内涵、科学把握其主要原则的基础上,全面探索其实现路径。  相似文献   

18.
包彦征 《学理论》2011,(25):12-14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思想植根于中国优秀传统文化土壤中,产生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改革、建设和发展的实践中,由中国人民大众创造的文化,其发展经历了一个探索、提出、形成、发展和完善的历史过程,并成为当前和今后一段时期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重要指导方针,对增强中华民族凝聚力和向心力、坚持马克思主义的政治方向不动摇、解放和发展文化生产力,推动文化大发展大繁荣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9.
《学理论》2017,(2)
习近平的传统文化观是他在总结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实践新经验的基础上,对中国共产党传统文化观的新发展,是他治国理政的重要文化基础。党的十八大后,学术界对习近平的传统文化观进行研究并取得一定成果,但由于课题较新,目前还存在一些不足。  相似文献   

20.
《学理论》2013,(32)
列宁高度的文化自觉按照马克思主义创始人的文化观念彰显了他的文化思想,并创立了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理论。列宁的文化观是马克思主义文化观的重要组成部分,是马克思恩格斯等经典作家的文化观的继承和发展,既继承了唯物史观的文化观,把文化看作是人的实践本质的体现,文化为人的全面自由发展的文化,也彰显了自身的独特品格和魅力,具有鲜明的实践性、民族性和历史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