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党建》2023,(6):35-37
<正>“两弹一星”精神是中国共产党领导全国人民在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时期创造的红色精神,是中国共产党人精神谱系的重要组成部分。2011年春节前夕,习近平同志在亲切看望航天科技专家孙家栋院士时指出“:‘两弹一星’精神激励和鼓舞了几代人,是中华民族的宝贵精神财富。”新时代新征程,我们要深刻理解“两弹一星”精神的科学内涵,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贡献智慧和力量。  相似文献   

2.
“两弹一星”的战略决策与历史经验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研制“两弹一星”是中国共产党在十分严峻的国际条件下作出的成功决策,它所取得的辉煌成就,打破了帝国主义的核讹诈和核垄断。“两弹一星”战略的实施以中国特色的“大科学”体制为基础,是在共同的理想和价值观基础上,通过中央决策者、科学家和全国人民的参与所取得的辉煌成就;这一成就既为中国科学技术跨越式发展积累了成功经验,也为中华民族创造了宝贵精神财富。  相似文献   

3.
<正>在新中国的发展历程中,“两弹一星”研制成功是中华民族为之自豪的光辉伟业。负责“两弹一星”研制的主要领导人之一聂荣臻曾回忆说:“当时大家有一句响亮的口号,叫做‘集中力量,形成拳头,进行突破(也就是大力攻关)’。”无论是“集中力量,形成拳头,进行突破”这12个字,还是“大力攻关”这4个字,都生动诠释了集中力量办大事的制度优势,凝练概括了研制“两弹一星”所创造的宝贵经验。曾任国防科委副主任、二机部部长的刘西尧也说过:“中央集中了一大批既有高度爱国主义觉悟,又有广博渊深科学技术知识的专家、学者,并有效地组织了各有关部门、有关单位之间的大力协同,对核事业的成功起了决定性的作用。”  相似文献   

4.
上世纪50年代末至70年代初,中国人能在短短十多年时间内成功研制出“两弹一星”,一直令外国人很困惑。上个世纪80年代,来华访问的美国航天界专家,当面向后来“两弹一星功勋奖章”获得者、时任航天部副部长的孙家栋院士提出了这个问题,“中国当时经济那么落后,条件那么艰苦,到底是什么让你们创造了这个奇迹?”孙家栋脱口而出:“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中国人能集中力量办大事。”但并没有透露具体细节。因此,一直到上世纪90年代末,对世人来说,“两弹一星”是怎样成功的仍然是一个迷。  相似文献   

5.
<正>2023年7月26日,“两弹一星”功勋奖章获得者王希季迎来了自己102岁的生日。这位中国科研史上的传奇人物,是国际宇航科学院、中国科学院院士,是中国第一枚运载火箭“长征一号”总体方案的设计者和中国第一颗返回式卫星的总设计师,也是我国空间返回技术学科的带头人和空间事业的开创人之一。  相似文献   

6.
中国工程物理研究院(以下简称中物院)成立于1958年,是以发展国防尖端技术武器为主,集理论、实验、设计、生产为一体的大型综合性科研机构。40多年来,中物院在党中央、国务院、中央军委的正确领导下,发扬“热爱祖国、无私奉献,自力更生、艰苦奋斗、大力协同、勇于登攀”的“两弹一星”精神,锐意进取,团结拼搏,核武器技术和高新技术发展取得重大突破,创造出了举世瞩目的业绩,走出一条中国特色的核武器发展道路,为壮国威、扬军威,  相似文献   

7.
作为“两弹一星”元勋之一,周光召参加了我国第一颗原子弹、氢弹的研制,他将自己最好的年华奉献给了中国的国防事业。风雨几十年后,作为经历过“两弹一星”时代和改革开放时期的科学家,周光召在回顾自己的人生历程时,用三个字做了概括:平常心。“我想应该有一种平常心。  相似文献   

8.
陈立旭 《党史博采》2023,(11):10-14
<正>20世纪50年代和60年代,世界上一些拥核强国幻想垄断核武器,威胁不听他们话的国家,也想通过对一些与之亲近的国家提供核保护而控制这些国家。毛泽东不信邪。他领导中国人民打破核垄断。新中国拥有“两弹一星”,在中华民族历史上是了不起的大事情。毛泽东既藐视原子弹又重视原子弹美国于1945年初期最早造出了原子弹,试验时展示的威力震惊世界。1946年8月6日,  相似文献   

9.
<正>在我国中学历史教科书中,有这样的内容:20世纪六七十年代,我国取得了人工合成结晶牛胰岛素、青蒿素、杂交水稻等领先世界的科技成就,并且研制成功“两弹一星”。在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0周年时获得共和国最高荣誉勋章的八位中,有五位是老一辈的科学家。袁隆平和屠呦呦分别从事杂交水稻和青蒿素的研究,于敏和孙家栋是“两弹一星”勋章获得者,黄旭华是研制核潜艇的功臣,核潜艇实际上也是“两弹一星”的一部分。  相似文献   

10.
人们说,抗美援朝战争的胜利,是新中国的立国之战,两弹一星的爆炸和飞天,铸造了和平的盾牌。这话是很有见地的。我们只有在前辈们创造的伟业的基础上促进建设事业科学发展,才能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当年,周总理负责具体筹划和组织实施我国的两弹一星工程。  相似文献   

11.
“两弹一星”精神是中国在二十世纪五六十年代面临西方国家政治上孤立、经济上制裁、贸易上封锁、军事上威胁的形势下,中华民族形成的宝贵精神财富。“两弹一星”也是中国共产党人精神谱系的组成部分,是伟大建党精神和科学精神在科技创新和国防建设上的集中体现,是科技强国的精神指引。面临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和科技强国建设,更需要“两弹一星”精神的赓续与弘扬,我们要继续夯实热爱祖国无私奉献精神、弘扬自立更生艰苦奋斗精神、弘扬大力协同勇于登攀精神,为强化科技自强和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提供强劲精神动力。  相似文献   

12.
中华民族的昨天,可以说是“雄关漫道真如铁”。近代以后,中华民族遭受的苦难之重、付出的牺牲之大,在世界历史上都是罕见的。但是,中国人民从不屈服,不断奋起抗争,终于掌握了自己的命运,开始了建设自己国家的伟大进程,充分展示了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伟大民族精神。中华民族的今天,正可谓“人间正道是沧桑”。改革开放以来,我们总结历史经验,不断艰辛探索,终于找到了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正确道路,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果。  相似文献   

13.
正在"两弹一星"的功勋册上,有这样一位人物:在受命参与原子弹研制中最为关键的"爆轰物理试验"之时,他从未接触过炸药,甚至连雷管都不知为何物。然而,他却不辱使命,在极为困难的条件下攻克了世界级的技术难题。"东方巨响,大漠天苍朗。云似蘑菇腾地长,人伴春雷鼓掌。"在科学家中,他又有难得的诗词情怀。他,就是中国核武器事业的奠基人之一、"两弹一星"功勋奖章获得者、  相似文献   

14.
李琦  陈晋 《新湘评论》2020,(3):48-51
2011年1月26日,习近平同志在看望中国科学院院士、航天科技专家孙家栋时指出:“‘两弹一星’精神激励和鼓舞了几代人,是中华民族的宝贵精神财富。”习近平赞扬的“两弹一星精神”,是中华民族一段奋斗历史的升华。  相似文献   

15.
由张爱萍将军亲笔题写碑名的“中国第一个核武器研制基地”纪念碑耸立在青海省海北藏族自治州境内的金银滩草原上。它向世人庄严宣告,中国第一颗原子弹在这里诞生,中国第一颗氢弹在这里研制成功,它使站起来的中华民族终于有了自己的核武器,振了国威。振了军威,大长了中华民族的志气,为打破核垄断、维护世界和平做出了历史性的重大贡献,树起了一座不朽的丰碑。  相似文献   

16.
<正>以“热爱祖国、无私奉献,自力更生、艰苦奋斗,大力协同、勇于登攀”为内涵的“两弹一星”精神激励和鼓舞了几代人,是中华民族的宝贵精神财富。以“两弹一星”为代表的丰厚精神资源,也在激励鼓励着我们文艺工作者不断前行,发出时代先声。2023年3月27日、28日,国家艺术基金2023年度大型舞台剧和作品创作资助项目民族歌剧《青春铸剑221》在青海大剧院隆重上演。该剧是2022年度青海省重点剧目,  相似文献   

17.
2014年1月10日上午,在北京人民大会堂,一位96岁高龄的老人登上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的领奖台,成为令人瞩目的“明星”。这位老人就是中国核武器事业的开拓者、中国核试验科学技术体系创建者之一、“两弹一星”元勋、总装备部高级顾问程开甲。这一刻,距离1964年中国第一颗原子弹爆炸成功,已经过去了半个世纪。  相似文献   

18.
“学习、学习、再学习!”这是无产阶级革命导师列宁为我们留下的警世名言。这里的“学习”二字,包括着极为丰富的内涵,既是指对于革命理论的学习、对于科学知识的学习,又是指在社会实践中学习,向人民大众学习。 列宁在俄国革命的艰苦岁月中,还曾经向广大布尔什维克呼吁:只有用人类创造的一切优秀成果武装自己的头脑,才能成为一个真正的共产主义者。今天,在改革大潮中拼搏奋斗的中国共产党人,重温革命导师的教诲,该会感到何等的亲切,何等的深刻啊!  相似文献   

19.
<正>1937年7月7日,这是中国人永远无法忘却的日子。这一天,日本军国主义者对中国发动了全面的侵略战争,中国人从此奋起进行全民族抗战。只要在当时生活过的中国人都会记得,那以后自己的生活、周围的一切,都发生了何等巨大的变化。习近平总书记在纪念全民族抗战爆发七十七周年仪式上,满怀激情地说:“从卢沟桥事变肇始,平津危急,华北危急,中华民族危急,中华民族到了最危险的时候。”“从那时起,大江南北,长城内外,全体中华儿女冒着敌人的炮火共赴国难,无论是正面战场,还是敌后战场,  相似文献   

20.
石仲泉 《新湘评论》2013,(23):15-18
党的十八大指出:“90多年来,我们党紧紧依靠人民,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实际和时代特征结合起来,独立自主走自己的路,历经千辛万苦,付出各种代价,取得革命建设改革伟大胜利,开创和发展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而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总任务是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在这千辛万苦的奋斗历程中,毛泽东开启了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事业。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