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正>叶剑英是伟大的无产阶级革命家、政治家、军事家,中国人民解放军的缔造者之一。作为军事家,在开国十大元帅中,他的经历有特别的传奇色彩。1927年的八一南昌起义打响了武装反抗国民党反动派的第一枪,诞生了第一支由中国共产党独立掌握和领导的新型人民军队。参加这次起义的将士中,后来诞生六位共和国的元帅,他们是:朱德、贺龙、刘伯承、陈毅、聂荣臻和林彪。叶剑英虽然没有参加这次起义,但他在起义发  相似文献   

2.
水新营 《党史博采》2022,(12):33-36+41
<正>刘伯承和聂荣臻是人民军队杰出的领导人。大革命前后,他们先后加入到中国共产党的行列,并成长为人民军队的开国元帅。从1927年7月相识在武汉,在漫长的革命生涯中,刘伯承和聂荣臻结下了深厚的战友情。共同在敌人“心脏”里战斗刘伯承是四川开县(今重庆市开州区)人,聂荣臻是四川江津(今重庆市江津区)人。刘伯承在川军中身经百战,足智多谋,是颇负盛名的川中名将。但在军阀混战中,他找不到救国救民的道路,陷入迷惘之中。1926年5月,  相似文献   

3.
82年前,响于南昌城头激烈的枪声,是中国共产党独立领导武装斗争、创建人民军队的开始,在起义过程中。周恩来、贺龙、叶挺、朱德、刘伯承、李立三、谭平山、叶剑英等发挥了巨大的作用,建立了不朽的功勋。  相似文献   

4.
钱江 《党史博览》2003,(1):24-25
人民军队中最初的“参谋” 人民军队的总部参谋建制,可以追溯至1927年8月1日的南昌起义。这次起义的最高领导机构是以周恩来为书记的“中共前敌委员会”,军事指挥机构是由周恩来、张国焘、贺龙、叶挺、刘伯承、朱德、蔡廷锴、聂荣臻等人组成的“军事参谋团”。刘伯承任参谋长。从这个意义上说刘伯承是我军历史上第一位总部参谋长是有道理的。但在南昌起义的队伍里,我军总部参谋部的建制还是相当模糊的。参谋长刘伯承身边有几个年轻军官,负责传达命令、起草文件,乃至安排司令部的驻扎和开拔。他们执行的实际上就是参谋工作。  相似文献   

5.
谁都知道刘伯承是人民军队中功勋卓著的元帅,但也许很多人不知晓,刘伯承在率部挺进大别山时,还曾当过全军的“裁缝”师傅呢。 那是1947年8月,刘伯承、邓小平率领晋冀鲁豫野战军千里挺进大别山,拉开了人民解放军战略进攻的序幕。  相似文献   

6.
钱江 《湘潮》2006,(11):43-45
人民军队中最初的参谋机关和参谋长人民军队的总部参谋建制,应当追溯至1927年8月1日的南昌起义。这次起义的最高领导机构是以周恩来为书记的“中共前敌委员会”,军事指挥机构是由周恩来、张国焘、贺龙、叶挺、刘伯承、朱德、蔡廷锴、聂荣臻等人组成的“军事参谋团”。刘伯承任参谋长。从这个意义上,说刘伯承是我军历史上第一位总部参谋长,是有道理的。但在南昌起义的队伍里,我军总部参谋部的建制还相当模糊。参谋长刘伯承身边有几个年轻军官,负责传达命令、起草文件,乃至安排司令部的驻扎和开拔,他们执行的实际上就是参谋工作,却没有明确的…  相似文献   

7.
在共和国的10位元帅中,有7位经历了"八一"南昌起义炮火硝烟的洗礼。在纪念中国人民解放军建军80周年之际,朱德、刘伯承、贺龙、陈毅、聂荣臻、叶剑英6位元帅的子女,首次向我们深情讲述了他们的父亲在催生人民军队诞生的炮火中惊心动魄的传奇经历———  相似文献   

8.
朱小可 《党史文苑》2012,(15):17-19
今年是中国人民解放军建军85周年,85年前的八一南昌起义是中国革命史中浓墨重彩的一幕,它打响了武装反抗国民党反动派的第一枪,诞生了第一支由中国共产党独立掌握和领导的新型人民军队。参加过起义的22000多人中,可谓是将星璀璨,走出了共和国的6位元帅,他们是:朱德、贺龙、刘伯承、陈毅、聂荣臻和林彪。另外,还有一位特殊的决策者——后来也成为共和国元帅的叶剑英。  相似文献   

9.
刘小花 《前线》2012,(7):133-134
刘伯承,这位中国军事史上被誉为战神的元帅,身经百战、足智多谋,是一位具有高超指挥艺术的卓越军事家和无产阶级革命家。关于他戎马倥偬、富于传奇的一生,可能更为人熟知的是他“胸怀关公刮骨疗伤之气魄,不施麻醉摘除受伤右眼”,“与彝族部落首领小叶丹肝胆相照,歃血为盟”,“率部千里跃进大别山”的故事。相比之下,刘伯承在南昌起义中的一些故事就鲜为人知了。其实,在打响创建人民军队第一枪的南昌起义中,刘伯承发挥了举足轻重的作用。  相似文献   

10.
默记刀数的刘伯承:“小意思,才割了70余刀!” 在多年的戎马生涯中,刘伯承先后负伤9处:左脚一处;颅顶一处;右眼一处,不幸失去右眼;右腿股动脉一处,险些丧命;左臀部一处;左腿受伤,损及神经,一度不能行走;右腿侧面一处,弹头入肉,情急之下,自己咬牙用手指抠了出来;左脚侧边一处;右手侧面一处。叶剑英曾诗赞刘伯承:“遍体弹痕余只跟。”  相似文献   

11.
马广志 《党史纵横》2009,(10):48-49
默记刀数的刘伯承:“小意思,才割了70余刀!” 在多年的戎马生涯中。刘伯承先后负伤9处:左脚一处;颅顶一处;右眼一处,不幸失去右眼;右腿股动脉一处,险些丧命;左臀部一处;左腿受伤,损及神经,一度不能行走;右腿侧面一处,弹头人肉,情急之下,自己咬牙用手指抠了出来;左脚侧边一处;右手侧面一处。叶剑英曾诗赞刘伯承:“遍体弹痕余只眼”。  相似文献   

12.
南山 《党史博览》2000,(8):22-23
1966年8月,“文化大革命”开始后召开的中共八届十一中全会选出的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的阵容是:毛泽东、林彪、周恩来、陶铸、陈伯达、邓小平、康生、刘少奇、朱德、李富春、陈云。 政治局委员除上述11个常委外,还有董必 武、陈毅、罗荣桓、彭德怀、刘伯承、贺龙、李先念、李井泉、谭震林、徐向前、聂荣臻、叶剑英等。 刘少奇、邓小平、陈云名义上是政治局常委,实际上已靠边站,没有中央决策的发言权了。朱德、董必武、罗荣桓、刘伯承等年高体弱,基本上是“赋闲”在家。 彭德怀、贺龙已经被“打倒”。 林彪、陈伯达、康生是一个鼻孔出气。 那么,中央决策层内能够制约林彪、江青一伙,并与其倒行逆施相抗衡的,除毛泽东外,只有周恩来和陶铸。此外,还有围绕在周恩来左右的李富春、李先念、谭震林和陈毅、徐向前、聂荣臻、叶剑英等三老四帅。 1967年1月4日,陶铸也被打倒了。  相似文献   

13.
五十三年前,敬爱的周恩来同志和朱德、贺龙、叶挺、刘伯承等同志组织和领导了著名的“八一”南昌起义,伟大的人民军队从此诞生了。半个多世纪以来,中国人民解放军从小到大,从弱到强,在与国内外反动派的殊死搏斗中走过了艰难曲折的历程,成为中国人民夺取革命胜利的坚强支柱和保卫胜利成果的钢铁长城。人民军队每前进一步,都是伟大的党和毛泽东同志正确领导的结果,都渗透着她的伟大缔造者之一——敬爱的周恩来同  相似文献   

14.
坐落在南京、由刘伯承于1951年创办的军事学院(简称军院),与坐落在北京、1957年成立的高等军事学院,不是一个单位,但有关系。高等军事学院是以南京军事学院战役系和高级速成系为基础创建的,骨干多来自南京军事学院,是当时解放军的最高学府,开始仍由刘伯承担任院长兼政委。刘伯承因健康状况欠佳离职后,职务由叶剑英接任。  相似文献   

15.
粟裕戎马一生,身经百战.为中国人民的解放事业立下了彪炳千古的功勋。毛泽东、刘少奇、叶剑英等党和国家领导人曾多次给予他高度的评价,刘伯承元帅也赞扬说:“粟裕将军百战百胜,是解放军最优秀的将领之一。”1955年粟裕被授予大将军衔,位列十大将之首,这是党和人民对他卓越功绩的充分肯定。面对荣誉,粟裕十分谦虚,从不居功自傲,常以“沧海一粟”来形容自己。解放战  相似文献   

16.
1938年1月上旬,接任八路军129师政治委员的邓小平抵达太行山抗日前线,开始和时任129师师长的刘伯承搭档;1950年10月下旬,第二野战军司令员刘伯承辞别野战军政治委员邓小平.赴京参加人民军队陆军大学(后称军事学院)的筹建工作。至此,两位卓越的军事大家共同战斗了整整13年.他们率领的队伍一步步发展为著名的“刘邓大军”。期间.刘邓军政互补,“偶然也有争论,但从来没有哪个固执己见,哪个意见比较对,就一致地做去”。  相似文献   

17.
尹家民 《湘潮》2014,(2):37-41
1955年9月27日,在北京中南海怀仁堂,毛泽东主席颁发命令状,授予朱德、彭德怀、林彪、刘伯承、贺龙、陈毅、罗荣桓、徐向前、聂荣臻、叶剑英中华人民共和国元帅军衔,中国人民解放军历史上著名的“十大元帅”由此确立。十大元帅人人都有着非凡的人生经历,他们的入党经历也充满着传奇。  相似文献   

18.
叶剑英1897年4月28日出生,1986年10月22日病逝,享年89岁。在这89年当中,中国历史上经历了旧民主主义革命时期、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时期,涌现了孙中山、毛泽东、邓小平三位世纪伟人。叶剑英跟随孙中山、拥戴毛泽东、匡助邓小平,是一位紧跟时代前进的巨人。孙中山对叶剑英的评价是:“年轻有为”;毛泽东对叶剑英的评价是长征路上,是叶剑英“救了党,救了红军,救了我们这些人。”叶剑英是“诸葛一生惟谨慎,吕端大事不糊涂”;周恩来评价叶剑英的一生是:“疾风知劲草,板荡识诚臣”。粉碎“四人帮”后,叶剑英排除巨大阻力,最终推举邓小平为第二代领导集体的核心,邓小平总是习惯地称叶剑英为“老兄”、“老帅”,对叶剑英的评价是“在中国历史重要转折关头为人民建立功勋”。江泽民多次评价叶剑英,他说叶剑英“在重大和紧要的历史关头,总是挺身而出,力挽狂澜,为党的事业作出了特殊的贡献”。  相似文献   

19.
任凯 《保密工作》2024,(2):25-27
<正>“汀江河水波连波,两岸青山都是歌,不怕历经艰和险,披星戴月送伍豪……”时至今日,梅州大埔县还传唱着《跋山涉水送伍豪》这样一首山歌。听着这个旋律,我们仿佛看到,化名伍豪的周恩来,在当地交通员的护送下进入苏区,之后翻山越岭前往瑞金的画面。事实上,曾经在大埔县留下足迹的,除了周恩来,还有刘少奇、邓小平、刘伯承、叶剑英、董必武等一大批党政军领导干部。  相似文献   

20.
1976年9月29日夜11时,中央政治局会议在人民大会堂东大厅召开。除刘伯承请了病假外,15名政治局委员、4名候补委员全部到会。会议主要讨论毛泽东逝世后第一个国庆节如何安排的问题。在这次会议上,华国锋及叶剑英、李先念、汪东兴等与“四人帮”展开了激烈的交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