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欧鲲 《世纪桥》2009,(13):37-39
民主作为一种理想表现了人类“民治”的美好愿望,体现了自由和平的崇高理想;作为一种程序上的含义目标在于使滥用政治权力减少到最低限度。随着社团主义的兴起,公民意识的觉醒,人类对民主的探索方式也在不断推陈出新。民主思想得以推行必然是同法律、制度、文化环境等各方面的良好结合,发源于浙江温岭的“民主恳谈”以其独特和新颖的方式成为了在我国推行民主的佳例,有着值得探究的理论价值。本文以此为例按照民主思想本身发展的脉络为主线,从现实的角度探究出这一民主形式的价值成因和所体现的理论意义,得出它表现了公共利益基础上的共识。  相似文献   

2.
从人类理性的三维结构(价值理性、工具理性与行为理性)的视角来解析民主的内在构成。民主有三个形态或三个构成要素:价值民主、制度民主和行为民主。从三者之间的内在联系中揭示民主由价值形态到制度形态再到行为形态、由应然到规范再到实然、由内在到外在再到物化的内在逻辑。  相似文献   

3.
无论是在西方还是在中国,民主政治建设客观上都是要付出成本的。承认民主政治建设成本的客观存在,是探讨怎样才能将民主政治这一伟大政治工程建设好的基本前提。在我国大力发展社会主义民主的关键历史时期,既要正确认识社会主义民主发展中的成本状况,也要理性思考如何控制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成本和提高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绩效。在现有的政治制度框架下,将民主技术与民主政治建设成本有机地结合起来,以不断改革创新中的先进民主技术来控制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成本,从而不断提高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绩效,是一个十分必要的现实路径。  相似文献   

4.
党内民主与人民民主关系探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虞崇胜 《学习论坛》2010,26(7):23-25
党内民主和人民民主是中国式民主的两种重要形式.在社会主义中国,党内民主是党的生命,人民民主是社会主义的生命.然而,要有效地推进中国社会主义民主建设,就必须准确把握党内民主与人民民主的关系,始终抓住人民民主这个本质和核心.必须明确,民主的本意是主权在民(在中国即人民民主),党内民主不能单独推进,而必须与人民民主协同推进.执政党的党内民主不仅需要通过人民民主的制度载体来实现,而且需要与人民民主结合起来.唯有如此,中国式民主才能真正发展起来.  相似文献   

5.
几十年来中国的民主模式历经周折,已经基本确立,但是还远不够完善。当今的紧迫任务是加快政治体制改革,促使中国民主模式尽快完善。进一步完善社会主义民主的三大方面,即完善党内民主、党际民主和人民民主。  相似文献   

6.
张周 《唯实》2008,2(6):12-15
在中国民主政治建设过程中,党内民主与人民民主存在着必然的内在联系。中国共产党通过以扩大党内民主带动人民民主的发展模式有着坚实的理论基础和实践基础。因此,以党内民主带动人民民主,就成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模式的理性选择。  相似文献   

7.
大力发展中国共产党的党内民主.一直被看作是我国推进有序民主的一条可靠途径。这种认识本身没有错。实践也证明,随着近些年党内改革、创新的深入,党内民主的确在不少方面推动了社会民主的发展。但是,我们也越来越明显地看到了问题的另一面:党内民主发展不足,同样会给民主政治的发展带来消极影响。  相似文献   

8.
任中平 《探索》2011,(1):65-76
就我国基层民主的进一步实践探索及其深入研究的需要来说,很有必要从区域政治学研究的视角,通过对在全国颇具代表性的两种基层民主发展模式即四川的选举民主模式和浙江的协商民主模式进行具体深入的实证研究和比较分析,总结和概括这两种模式的共同特征和不同特点,并进而对这两种模式的意义和价值、可持续性以及未来发展作出思考,提出建议。  相似文献   

9.
全过程人民民主是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发展的全新理论命题。全过程人民民主是中国共产党在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下对人类政治文明新形态的实践探索,是推进国家治理现代化的现实逻辑,体现了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内在要求。在中国共产党的百年探索历程中,全过程人民民主有坚实的制度支撑、规范的运作机制、具体的程序设计,是最广泛、最真实、最管用的民主形态,既突出了中国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发展的显著特色,也彰显了具体民主形式中所蕴含的人类共同价值。在新的历史起点推进全过程人民民主,要坚持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和依法治国的有机统一,在理想与现实、普遍性与特殊性、制度与实践的平衡中,适应人民群众对美好政治生活向往的需要,有目标、有步骤、有重点地积极推进。  相似文献   

10.
西方民主经历了2000多年的历史演变,孕育出了诸多民主形式.古雅典的梭伦改革开启了西方民主政治的先河,形成了有限的强制性的直接民主.在罗马共和国时期,西方民主与法治结合起来,塑造了具有贵族气息的共和主义民主.在西方中世纪,分散的权力结构、基督教的平等理念、野蛮民族的契约观念、法治主义传统、城市自治民主等孕育出了限权民主,而这种限权民主与现代宪政民主又是息息相关的.西方宪政民主是现代社会的民主形态,它是通过宪法和法律对公共权力进行限制,确保公民初级权利得以实现的实体民主形态.二战以后,西方宪政民主出现了危机,多元主体平等参与政治过程的多元程序民主逐渐兴起.  相似文献   

11.
戴桂斌 《探索》2011,(1):60-64
基层、基层民主都有狭义和广义的不同理解,人们通常是在狭义上理解和研究基层、基层民主。随着我国经济社会和基层民主建设实践的发展,基层民主研究也会更加深入。为此,我们应将基层民主的研究和实践从狭义上的社区居民自治向广义上的基层民主拓展,也就是将基层民主由基层社区居民自治民主向基层政权机关民主拓展,由基层选举民主向基层选举民主与协商民主相结合拓展,由基层人民民主向基层党内民主拓展,由基层社会民主向高层政治民主拓展。  相似文献   

12.
基层民主政治建设是社会主义民主政治事业的一项基础性工程。在党的领导下扎实推进基层民主政治的建设,需要在提高认识基础上通过各种途径拓展基层民主政治的深度和广度,重视充分发挥党内民主对于基层民主的保障与促进作用,以改变执政方式为前提,确立以"共治"方式推进基层民主发展的新思路。  相似文献   

13.
王静 《唯实》2012,(10):19-22
"以党内民主带动人民民主"的提法,预设着欲推进人民民主应有相应的传送机制。党内民主发展了,不等于人民民主自然而然就发展了,其间存在着带动的可能性、可行性、持续性与稳定性等诸多问题。我国要实现稳定可持续的民主发展,必须准确找到党内民主与人民民主有效的对接点。中国共产党作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领导核心,其执政地位成为党内民主成果能否转化为人民民主的关键点,从党内民主走向人民民主,必然要经过执政民主的中介。因此,首先要大力发展党内民主,否则将失去其带动人民民主的可能性;其次,要着力研究党内民主成果如何化为执政民主;最后,要实行党政分开,保证人民民主免遭来自权力集中的危害。  相似文献   

14.
党内民主是马克思主义政党最根本的政治原则和组织原则.在马克思主义政党建设的历史进程中,党内民主的内涵逐渐丰富.新世纪新阶段坚持科学执政、民主执政、依法执政,必须发展党内民主,以党内民主带动人民民主,推进民主执政.  相似文献   

15.
党内民主是工人阶级政党的基本政治原则,是对马克思主义政党的组织、体制和活动过程的制度性安排。发展党内民主是新形势下我党重要的政治任务。发展党内民主是保持党的活力、增强党的团结的重要保证,党内民主是带动人民民主、促进民主政治的重要途径。  相似文献   

16.
都江堰市发展党员推行入党“公开答辩”和“两票制”,把政党政治与民主政治、党内民主与人民民主建设有机地结合起来,是由加强政党政治建设即党内民主建设,进而推动整个基层民主政治建设的有益探索。  相似文献   

17.
任中平  张露露 《探索》2016,(4):89-93
十六大以来,我们党把"以党内民主示范和带动人民民主"确立为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根本路径。而要实现党内民主对于人民民主的带动作用,需要借助于一系列中间环节。通过一定的现实路径和运作机制,促使党内民主和人民民主之间有机衔接、良性互动,实现以党内民主示范和带动人民民主的目的,从而从整体上推进社会主义民主政治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18.
基层民主政治建设是社会主义民主政治事业的一项基础性工程。在党的领导下扎实推进基层民主政治的建设,首先需要在提高认识的基础上通过各种途径拓展基层的深度和广度;其次是要重视充分发挥党内民主对于基层民主的保障与促进作用;最后以改变执政方式为前提,确立以"共治"方式推进基层民主发展的新思路。  相似文献   

19.
赵春丽 《唯实》2010,(1):83-87
民主的完善是一个历史过程,民主的实践也会随着历史的发展而呈现多样性,其实现方式也必然是多样化的。随着民主实践的推进和网络信息技术的发展,网络民主应运而生。网络民主与社会主义民主对自由、平等和广泛而真实的政治参与的价值追求具有契合性,是社会主义民主建设的重要推动力量,也应当成为社会主义民主的重要实现形式之一。当前,应大力加强对网络民主理论与实践的研究。  相似文献   

20.
理论与实践的互动是党内民主建设所需要重视的问题。党内民主建设需要理论与实践的同步发展,良性互动。理论发展是对实践的总结,并且能够真正的付诸和指导实践,同时在实践中真正推动党内民主建设。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