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当前台湾的“反中”民粹主义思潮是一种由“台独”分子的“反中”政策所主导的,在部分台湾民众中流行较广、影响较大的一种非理性、极端的排斥中国大陆的思想倾向。它具有对大陆的制度与意识形态充满偏见与反感、对大陆的对台行动与政策普遍持怀疑或反对态度、两岸关系中的一些小纠纷常常会引发台湾社会“反中”民粹情绪的爆发等三个主要意涵。经济上的相对剥夺感、身份认同的异化是“反中”民粹主义形成的社会心理因素,“台独”势力的煽动是其形成的决定性因素。同时,网络新媒体助推了“反中”民粹主义的兴起与扩散。这股“反中”社会思潮不仅冲击了岛内政党政治格局,还给台湾政治生态以及两岸关系造成了严重的负面影响。  相似文献   

2.
台湾民粹主义是伴随着台湾政治转型而逐渐凸显出来的一种政治现象。它不仅涉及到民主化理论的根本性问题,而且也对台湾民主政治的发展和两岸关系的嬗变,产生了不可忽视的影响。本文试图对台湾学者对台湾民粹主义的研究现状进行纵向的历史回顾和横向的理论梳理,并指出当前研究存在的问题与不足。  相似文献   

3.
一个时期以来,台湾一些政治派别大打"民主"牌,极力吹嘘台湾取得的所谓民主化成果.实际上,台湾民主政治逐渐发生异化和扭曲,如民粹主义盛行、族群撕裂、分裂势力张狂、政客道德沦丧等,严重偏离了正确的发展轨道.深刻认识台湾"民主"的实质,对于我们牢牢把握两岸关系发展的主动权,早日实现祖国和平统一大业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4.
马锋 《台湾研究》2020,(1):93-100
由于惨烈的市场竞争、特殊的政治脉络及族群撕裂的观众基础,台湾电视政论节目形成了蓝绿两极化收编和对决的格局,可谓是“台湾奇观”。在轰轰烈烈的“反服贸运动”中,电视政论节目基于朋党化的格局,表现出排他主义和鼓噪悲情民粹主义的突出特点,电视政论节目并非人们所期待的“公共论坛”,反而造成社会认同的分裂,阻滞了两岸和谐共进的步伐,形成了台湾民主的畸变。  相似文献   

5.
近年来两岸关系已步入和平发展新时期并且在诸多领域取得丰硕成果,但由于受到岛内政治、文化教育、两岸关系、国际政治与青年自身等诸多因素的影响,在两岸大交流背景下台湾青年的“国家认同”仍然呈现出“去中国化”与“台湾化”的现状,对于两岸关系和平发展与国家和平统一将造成相当大的负面影响。因此,未来两岸双方应继续深化两岸经济、文化、教育、社会领域的交流合作,以建构“双重认同”作为化解台湾青年“中国认同”危机的基本路径,在深化两岸关系和平发展的进程中重新建构台湾青年的“国家认同”。  相似文献   

6.
20世纪90年代以来,台湾社会的民主化发展取得了相当重要的成就,两次政党轮替已经使台湾民主逐步走向成熟。但是,台湾民主的发展仍然存在诸多问题,台湾民主的“异化”现象更是备受关注。在台湾民主日益成熟且相对稳定的情况下,深入理解台湾民主“异化”的原因,对于全面认识台湾民主政治,促进两岸关系的和平发展,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实践价值。本文运用政治营销的相关概念,以民进党的实力消长为例,尝试探讨台湾民主“异化”的原因,并从新的视角解析和理解台湾民主问题。  相似文献   

7.
上世纪70年代,台湾经济起飞迈向快速发展阶段,民众文化教育普及程度不断提升,中产阶级兴起,要求民主权利的呼声日渐高涨;与此同时,所谓“第三波”民主化浪潮蔓延至亚洲,面临内外多重压力的台湾当局,不得不顺应潮流进行“政治革新”,逐步开启民主化的进程。从1980年代末迄今20多年时间里台湾“民主化”取得了备受关注的重大进展,但也出现了“台独”思潮泛滥、民粹政治以及形式民主等异化现象,不仅影响了台湾民主的品质,也对两岸关系和平稳定发展制造了新的障碍。台湾只有走出意识形态左右的负面选举的迷思,才有望提升民主政治素质,培植台湾社会乃至两岸共同的价值认同,促进台湾的社会和谐、经济繁荣和两岸关系和平发展进程。  相似文献   

8.
王程 《台湾研究》2022,(1):68-77
民粹主义是一个模糊复杂且具有多重面向的概念,“民粹式民主”是民粹主义在台湾地区与民主政治相结合形成的一种特殊的民粹主义形式。揆诸台湾地区现代政治发展史,无论是转型过程中政党内外的斗争与合作,抑或是“民粹式民主”下政党行为模式的形成,都受到民粹主义的深刻影响。“民粹式民主”具有极大的危害性,产生了问责失衡和治理危机,加剧了岛内政治文化的恶化,伴随着民众的意识觉醒和主体性提升,社会力量可能存在“失控”的风险。  相似文献   

9.
将对世界民粹主义理论内涵的探讨与东亚民主化以来的民粹案例结合起来,可以发现,东亚的民粹主义具备社会二元对立论、直接民主与反建制、激进的社会平等观以及程度不一的民族主义或本土认同论述,这四个内涵要点借助自由民主价值观和一人一票制而得到放大。并且,东亚民粹主义政治具有明显的外生性经济根源,经常由于迷信选举民主、煽动社会对抗,造成治理失效和社会动荡。近年来,学界开始反思民粹主义的根源与弊端并探索化解之道。  相似文献   

10.
影响两岸关系发展的因素历来有中国大陆因素、国际因素、台湾岛内因素及两岸关系自身发展因素四大层面,在不同的时期四大因素所发挥与产生的作用和影响又各不相同。自上世纪80年代末以来,随着台湾政治社会的剧烈演变,台湾政局因素在两岸关系中的作用越来越突出,尤其是随着台湾政治社会的“本土化”、“民主化”的发展,台湾政局因素对两岸政治关系的影响至为明显,  相似文献   

11.
德国右翼民粹主义本质上是一种右翼政党相对务实的政治风格或政治策略。德国右翼民粹主义可以分为政党风格、政治风格两种类型,在反精英、反政治、反建制,主张身份政治,反对多元文化等方面提出了很多主张。近年来,德国右翼民粹主义再度兴起的直接原因是欧元危机与难民危机,间接原因是德国主流政党所奉行的"去意识形态化"的中间路线,以及国内政治权力在欧盟一体化过程中日渐稀释。右翼民粹主义对德国民主制度及多元文化价值观念造成一定威胁,但不同于法西斯主义。  相似文献   

12.
张顺 《台湾研究》2015,(2):69-77
2013年"白衫军运动"以后,台湾青年世代一反过去政治冷漠的常态,大规模参与"反核四"、"反服贸"、"巢运"等社会运动以及选举活动。本文以政治学的政治参与理论为模型,系统论述台湾青年世代政治参与的以往特点与近几年表现出的新动向,探究其背后的社会变迁因素和结构性因素,并评估其新动向将对台湾政治生活的各个方面以及两岸关系产生哪些重大影响。  相似文献   

13.
李龙 《台湾研究》2014,(6):88-94
台湾自视为民主化的“灯塔”,但“太阳花学运”暴露出台湾民主存在诸多问题,引发广泛争议。争议中的共识是台湾民主出了问题,但也存在分歧,即究竟该对近三十年来的台湾民主化持什么态度,肯定、否定,抑或其他?分歧的产生与民主质量理论运用到台湾民主研究有关,民主质量的概念特性导致不同学者对其内涵的理解有所不同。有将其理解为狭义的“民主”的质量,包括竞争性选举、政党轮替等;也有将其理解为中义的“民主政治”的质量,包括法治、宪政、分权、人权等其他政治范畴;还有将其理解为广义的“民主政体”的质量,包括政治绩效、经济绩效、社会绩效等政治、经济和社会范畴。通过民主质量理论可知,台湾基本实现了巩固的民主,但尚未实现优质的民主。  相似文献   

14.
“台湾主体意识”与“台湾意识”有所不同,是一种“自上而下”的人为建构的一种更强调台湾主体性、台湾价值、台湾利益、台湾优先的一种社会政治意识,也是具有某种程度的“台湾国家化意识”。其对当今台湾社会的主流价值的深刻影响所及,直接牵动着台湾岛内政治与两岸关系发展。  相似文献   

15.
民粹主义在历史上出现过四次浪潮,前三次总体上呈现出偏左的政治色彩。在21世纪初叶,第四次民粹主义浪潮席卷欧美,却出现不同于以往的、左翼与右翼同时并举的两极化趋势。引领全球化已达30年的新自由主义催生和助长了这一趋势,其经济政策导致财富集中和分配不均,中下层陷入经济焦虑,左翼民粹主义由此萌生;而新自由主义所倡导的文化价值加剧了身份政治和其他单一议题政治,中下层的身份焦虑激发了右翼民粹主义。新自由主义在政治上主张的代议民主出现种种弊端,成为左翼与右翼民粹反精英、反建制的共同政治诱因,是激发当今民粹主义两极化趋势的制度根源。  相似文献   

16.
本轮欧洲民粹主义浪潮兼有左右翼政党参与,是当代资本主义危机的又一例证。尚塔尔·墨菲作为后马克思主义者,运用斗争与抗争的概念分析民粹主义,为理解欧洲民粹主义提供了一套体系完整的分析框架。本文以墨菲的后马克思主义斗争观为核心切入点,论及其提出的论争式民主和激进民主等概念,从民粹主义的定义、兴起原因、影响与应对方法入手,具体探讨如何从政治边界划定与论争式民主的角度理解当代民粹主义的概念与特征;如何运用霸权与激进民主的概念分析民粹主义的兴起原因与当代欧洲自由主义霸权;如何评价民粹主义运动的影响以及当代左翼民粹主义政党如何善用激进民主,充当反对霸权、反对极端右翼民粹主义运动的先锋。诚然,墨菲的理论存在一些问题,但墨菲重拾马克思主义关于集体身份和斗争的传统,亦是其作为后马克思主义者的一大贡献。  相似文献   

17.
刘传明  林奇富 《国际展望》2023,(1):82-95+156
当前,民粹主义的兴起对代议制民主形成了较大冲击,是欧美国家民主政治危机的重要表现之一。代表性断裂是政治代表体制与民众之间出现的政治裂隙与信任危机,体现了公共政策与民众诉求的一致程度,英、美、法等发达国家民粹主义的兴起即为代表性断裂的结果。民众分化导致民意整合难度加大,代表日益服从国家的逻辑引起代表自主性增强,选举的问责功能失灵导致代议民主运行机制异化以及精英集团利益关系逐渐超出民族国家的界限,都在不同程度上造成和加剧了代表性的断裂。这不仅会瓦解传统的政治代表体制,使民主政治沦为精英政治,而且会造成政治失序和社会混乱。弥合代表性断裂,既应重视民意,尊重民意,注重对民意的回应;也应避免落入民意政治的窠臼。各国应追求民主政治而非民意政治;应在重视民意的基础上以理性制衡民主,而不是对所谓民意亦步亦趋。  相似文献   

18.
郭艳 《台湾研究》2011,(3):29-33
受两岸关系历史和台湾现实政治的影响,国家认同逐渐演变为台湾社会分歧最为严重的问题。随着时间与形势的发展,在这一问题上,相较之前同一世代内部分歧显著而言,当前台湾“年轻世代”的国家认同对象渐趋一致,逐渐从“中国认同”转为“台湾认同”。  相似文献   

19.
民粹主义是现代社会的固有政治现象,具有独特的政治信念、政治风格、话语、思维与策略。美国政治始终具有显著的民粹主义特征。过去几十年里美国政治的日益民粹化助长了当今的民粹主义浪潮。民粹主义不仅是美国政治的悠久传统和固有特征,对于美国的政治发展也是不可或缺的。它是被忽略的群体表达意愿的一种形式,也是推动美国政治改革的重要力量。但当代民粹主义往往造成政治的不稳定或政府的威权化,毁损社会的多元性和包容性。由于民粹主义是在民主精神和程序之下对代议制的回应和挑战,当今美国两党的建制派很难应对。一般的化解方法是在政策上吸纳民粹主义运动诉求的合理成分,而根本的解决之道则是良好的国内治理,消除产生它的根源。  相似文献   

20.
以农业、传统产业与重化工业为主体的南台湾经济结构与以闽南人、农民、产业工人为主体的南台湾社会结构(南台湾以浊水溪为界,包括高雄市、台南市、屏东县、嘉义县、嘉义市、云林县),对南台湾“蓝弱绿强”政治结构与政治生态、对重大选举、对台湾当局的执政决策、对南台湾与大陆的互动及两岸关系发展均有重要影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