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勾树松 《求知》2006,(6):23-25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我国现代化进程中的重大历史任务。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必须促进农村经济社会的全面进步。近年来,西青区张家窝镇牢固树立和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坚持工作思路创新和体制机制创新。不断加快城镇化建设步伐。推进城乡统筹发展,努力探索出了一条适应时代特点,符合城郊农村实际的工作新路,扎实推进了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  相似文献   

2.
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把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作为我国现代化进程中的重大历史任务提上了重要日程,并且明确了“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目标要求。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一项涵盏农村经济、社会、政治、文化和党的建设的系统工程。加强农村党的基层组织建设,充分发挥农村党组织的领导核心作用,始终保持农村基层党组织的先进-性,不断提高党在农村的执政能力和水平。既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重要任务.又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根本保证。  相似文献   

3.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落实科学发展观,加快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全面实现小康社会的一项重大历史任务。农村基层党组织是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直接组织者、推动者、实践者,农村党员干部是骨干力量。农村基层党组织战斗力强不强、堡垒作用发挥的好不好,农村党员示范带动能力强不强、模范作用发挥的好不好,直接影响着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进程。在新的形势下,我们要结合实际,探索创新,切实加强和改进农村基层党组织建设,夯实党在农村的执政基础,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提供强有力的组织保证。  相似文献   

4.
节约型社会与新农村建设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吴敬秋 《理论探索》2006,(6):103-105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我国现代化进程中的重大历史任务,建设节约型社会是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重要内容。建设节约型社会,有利于促进农村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和管理民主。为此,必须通过发展循环经济、倡导理性消费、改善人居环境,不断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  相似文献   

5.
《团结》2008,(4):1-1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党中央总揽全局、与时俱进作出的重大战略决策。这一重大历史任务提出以来,各地各部门把注意力和资源更多地投向了农村,很多专家学者也把推进新农村建设、解决“三农”问题作为研究和建言重点,农业和农村发展出现了重大转机。民革作为致力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参政党,一直把“三农”问题作为参政议政的重要内容,积极建言献策,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作出了自己的贡献。  相似文献   

6.
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对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作出了重大部署,六中全会又指出,要扎实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促进城乡协调发展。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的重要内容,是促进社会和谐的重要举措,是从党和国家事业发展全局出发确定的一项重大历史任务。农村基层党组织是党在农村各项工作和全部战斗力的基础,是农村各种组织和各项工作的领导核心;  相似文献   

7.
加快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步伐,是一项关系到经济社会发展全局的重大历史任务。组织路线是为政治路线服务的。推进新农村建设,关键要靠班子、靠干部、靠人才。我们必须按照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和先进性建设的要求,紧紧围绕加快农村经济社会发展这个中心任务,在不断推进农村党的基层组织建设、干部队伍建设和党员队伍建设的同时,大力加强农村人才队伍建设,为新农村建设提供强有力的人才保障和智力支持。  相似文献   

8.
论农村公共产品供给制度的改革与创新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我国现代化进程中的重大历史任务。改革农村公共产品供给制度,是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重要内容和有力保障。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时期,要从供给主体制度、决策机制、筹资机制以及监督管理机制等方面改革和完善农村公共产品制度,以保证公平地有效地为农村供给足量的农村公共产品。  相似文献   

9.
《求知》2006,(6):41-42,44
一、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特点和原则 1.根据中央阐明的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意义、内涵、方针、思路和提出的战略部署、各项措施。同过去相比,新时期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有三个显著特点:一是鲜明的时代性。我国总体上已到了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持农村的发展阶段。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顺应了时代的要求,符合经济社会发展的规律。二是内涵的全面性。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提出的“20字要求”,包含了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的内容,是对新农村全景式的描述。全方位地规划了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三是影响的全局性。这一重大战略举措。将对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现代化建设的进程与全局产生重要而深远的影响。  相似文献   

10.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我国现代化进程中的重大历史任务。党的农村基层组织是党在农村工作的基础。在新的历史起点上抓住机遇,加快改变农村经济社会发展滞后的局面,扎实稳步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关键在于坚持党的领导,适应当前农村新情况新形势,全面加强党的基层组织建设,改进党在农村的领导方式和工作方法,充分发挥农村基层党组织的战斗堡垒作用和广大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促进农村经济社会的稳定、和谐与发展。  相似文献   

11.
新时期中国的现代化在取得巨大成就的同时也表现出相当严重的发展失衡状态,城乡发展失衡尤为突出,农村长期被边缘化。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矫正中国现代化发展严重不平衡状态的重大战略举措;是促使我国现代化在新阶段实现协调、平衡发展,逐步走向成熟的必然要求;也是中国共产党领导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基本价值诉求的体现。在现阶段,国家的大力帮助和扶持是新农村建设的必要前提;以技术化为核心的农业现代化是新农村建设的主要着力点;调整城市化战略是新农村建设有效推进的重要条件。  相似文献   

12.
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指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我国现代化进程中的重大历史任务,要按照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要求,扎实稳步地加以推进。”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解决新形势下的“三农”问题、统筹城乡发展、实现共同富裕、建设农村小康的根本途径。它对新形势下的农村基层党组织建设提出了新的要求。  相似文献   

13.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我国现代化建设的重大历史任务,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关键是要提高农民素质.文章首先阐述了新农村建设中提高农民素质的基本内涵,进而分析提高农民素质与新农村建设的紧密关系,最后提出了新农村建设中提高农民素质的重要途径.  相似文献   

14.
《学理论》2016,(7)
中国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的成功经验证明,走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道路是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必由之路。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是"经济体制、政治体制、文化体制、社会体制、生态文明体制和党的建设制度"的有机统一,因此,文化建设也是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重要任务,构建科学合理的农村文化,对当前农村社会的和谐发展意义重大。  相似文献   

15.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提出的重大历史任务。农村改革发展的实践证明,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要充分发挥农村基层党组织的领导核心作用和广大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关键是选好一个带头人。认真总结农村基层党组织在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中涌现出来的先进典型、创造的丰富经验,深入研究农村基层党组织带头人成长的特点和规律,对于培养高素质的农村基层党组织带头人,推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6.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在新形势下统筹城乡发展、着力破解“三农”问题所作出的重大战略决策。在新的历史条件下,按照“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总体要求,驱动农村的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和社会建设协调发展,是当前各级党委和政府的重大历史任务。全面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关键是做到“三个结合”。  相似文献   

17.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中央从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全局出发作出的一项重大战略部署,是解决好“三农”问题的一个重大战略举措。农村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是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的重要支撑,是改善农民生产生活条件的重要物质基础。加强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改善农村公共服务,是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重要内容和关键环节。那么,如何加强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改善农村公共服务?就此,我们采访了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副主任李剑阁。  相似文献   

18.
郑晔 《理论视野》2007,(2):26-27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我国现代化进程中的重大历史任务。培育新型农民、提升农业自主创新能力、构建现代农业和农村产业体系、提升农业基础设施的保障能力、发展资源节约型农业、增加农民收入等等,有利于在新农村建设中推进现代农业发展,这是实现农业现代化的必然选择。  相似文献   

19.
高怀霞  梅占春 《求知》2008,(8):35-37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我国现代化进程中的一项重大历史任务,需要动员全党、全社会的力量共同推进,尤其需要农村基层党组织充分发挥政治核心和战斗堡垒作用,团结带领广大农民群众共同奋斗。武清区大黄堡乡后蒲棒村在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过程中,紧紧抓住党的基层组织建设这个关键,大力加强“两委”班子建设和党员队伍管理,进一步增强了村党组织的创造力、凝聚力和战斗力,  相似文献   

20.
新农村建设是中国现代化建设的重要内容和历史任务,事关现代化建设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全局.本文从理论与实践上探讨当前我国和谐农村的有效构建,以期促进当代中国的现代化进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