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前进》2018,(2)
正炎、黄二帝在华夏文明进程中的地位是至高无上的,随着时空的流转,尤其到近代,这一概念已成为构建中华民族凝聚力的文化符号。如果沿着历史的演进轨迹去考察炎、黄二帝的文化遗迹,会发现山西、陕西、河南等地都有分布,尤其与炎帝相关的文化遗迹和传说更是如此。那么,造成这一现象的原因是什么?古往今来,人们为何都对炎帝如此推崇?山西有关炎帝的文化状况如何?等等,回答这一  相似文献   

2.
一,炎帝神农时代是我国古代社会进入农耕定居时期的标志谈到举世瞻目的华夏文明,人们就会联想到公认为创造了这一古老而灿烂的文明的炎黄二帝。几年前,陈云同志为《炎帝和炎帝陵》一书题词:“炎黄子孙,不忘始祖”,也就是肯定了我国同胞和全球华裔都自居为“炎黄了孙”因此而产生文化上的认同感和对于整个中华民族的振兴的巨大的历史责任感。不过,当我们今天沿用“炎黄子孙”这一概  相似文献   

3.
“炎黄”分别指中国原始社会中两位不同民族的首领。“炎”指炎帝,“黄”指黄帝。炎帝姓姜,系炎帝族的首领。炎帝族最初是西方的一支游牧民族,进入中原后,不断与以 尤为首领的九黎族发生长期的部落间冲突。由于炎帝族力量不敌九黎族,最后被迫逃避到涿鹿(今河北涿鹿县东南),得到黄帝族的援助,炎黄两族同心协力打败了蚩尤。黄帝姓姬,号轩辕氏。黄帝族后来与炎帝族在阪泉(今河北省怀来县)发生了3次大冲突,打败了炎帝族.由西北进入了中原地区。这样,炎黄两族成为中原地区的大族。在以后漫长的历史进程中,黄帝族与炎帝族又与居…  相似文献   

4.
正千百年来,炎、黄二帝不仅是华夏儿女尊崇的先祖,更是全世界华人的精神纽带。位于山西省的高平市现存神农炎帝遗址遗迹数量多、质量高、说服力强,众多专家断定高平应为炎帝创业之地、奋斗之地和献身之地。近年来,作为海峡两岸交流基地的高平炎帝陵  相似文献   

5.
历史回放     
《协商论坛》2008,(4):46-47
率先持续深入地展开炎黄文化研究——历时20余年完成炎黄二帝巨塑——省级举办黄帝故里拜大典,这是黄帝故里人民为弘扬、传承黄帝文化,增强中华民族凝聚力所作出的历史性贡献。炎黄文化研究与弘扬在一些有识之士的推动下,从一开始就得到了党和国家领导人的高度重视。邓小平、陈云专门题词,薄一波、彭真、万里、萧克等领导同志,要么亲任中华炎黄文化研究会会长、名誉会长,要么亲临河南关注过问炎黄文化研究及二帝巨塑的进展情况,李长春、李克强同志主政河南时均对弘扬黄帝文化给予了极大的关注,许许多多海内外中华儿女为之付出了忠诚与心血。此组图片就是对这一定格了的历史过程回放,让我们记住并永远感谢他们。  相似文献   

6.
笔者到汝阳西泰山采风,偶然接触到了该山区关于炎黄二帝的民谣、民谚,这些被称做“炎黄谣”的民歌,鲜活生动,朴实自然,可读可唱,可赏可诵,可咀嚼,可品味,可触摸,可感知;它像一块神奇的棱镜多角度地折射出了中华人文始祖炎黄二帝在百姓心目中的形象:首先,炎黄二帝是百姓心目中的保护神。炎黄二帝是人类文明的初祖,丝麻的制作、五谷的种植、房屋的构建、车辆的发明……使人类的衣食住行有了初步着落,生存有了最基本的保证。有一首民谣是这样传唱的:“炎黄笑,是吉兆;炎黄哭,不收谷。”“炎黄并肩坐,百姓不挨饿。”“炎黄瞪眼看,不是发水就是旱;…  相似文献   

7.
从现代的古代史和考古学的角度,怎样看待我国世代相传的炎黄二帝事迹,是一个长期没有得到解决的课题。众所周知,司马迁的《史记》始于《五帝本纪》,而《五帝本纪》开篇就是黄帝的史事,也提到炎黄二帝的关系。这样重要的记载,我们是不能忽略过去而要进行认真研究。可是在几十年来疑古思潮盛行的时期,炎黄二帝的事迹几乎被全部否定了,普遍认为是子虚乌有,摒之于历史研究的视野之外。因此,我们谈及炎黄二帝,也必须从疑古思潮的评价说起。疑古思潮从起源上说,可追溯到19世纪末,也就是晚清的时候。当时人们正向西方寻求真理,对旧的传统观念包括对…  相似文献   

8.
几千年来,中华民族代代相传,公认炎黄二帝是中华民族智慧和力量的象征,是开拓与进取的化身,也是凝聚海内外炎黄子孙民族感情力量的泉源活水。炎黄二帝巨型塑像,以山为体,建造在河南省郑州黄河岸边的向阳山之上,高106米,把黄河文化、土地和炎黄巨塑揉合在一起,以体现出大地的力量,民族的特色。  相似文献   

9.
炎黄二帝巨塑动工日前,海内外炎黄子孙盼望已久的炎黄二帝巨塑已破土动工。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中华炎黄文化研究会副会长程思远在开工典礼上致词。他说,炎黄二帝是凝聚海内外炎黄子孙民族感情的支柱,由此而产生的强大向心力是坚不可摧的。不仅为海内外炎黄赤子和...  相似文献   

10.
读《炎帝》     
<正> 中华民族十一亿多的儿女们,无论是生活在中国大陆的,还是旅居在海外的,心中都有一个共同的信念:我们是炎黄的子孙。因此,研究炎黄文化,无疑有助于提高民族的自尊心和自信心,增强中华民族的向心力和凝聚力。随州市人民政府及厉山炎帝神农纪念馆在长江文艺出版社的支持下编辑出版的《炎帝》一书,就是这方面工作的一个有益的创举。全书共分为四编,第一编是炎帝及炎帝故里,以下分为九个段落来介绍炎帝的故里及其景观;第二编是关于炎帝的学术研究论文,收集当今10位专家学者的论文,多方面、多层次和多角度的论证了炎帝神农诞生于随州以及炎帝神农文化。这一编中还对有关炎帝神农的历史典籍也作了辑录;第三编是关于炎帝的传说,这里面包括流传在随州厉山和流传在湖南酃县的有关炎帝和神农的传说;第四编是  相似文献   

11.
炎帝神农氏是我国上古传说时期一位有卓越贡献的历史人物。他和黄帝轩辕氏一样,因其开创中国古代文明的伟大功绩而被后世尊为中华民族的始祖。今天我们开展炎黄文化研究,对于进行爱国主义教育、弘扬民族精神,是有重大意义的。本文拟对炎帝神农氏与中国农耕文化问题作初步探讨。一、炎帝神农氏是开创中国古代文明的南方先民代表我国是世界四大文明古国之一,一直以悠久的历史与灿烂的文化著称于世。但长期以来流行一种  相似文献   

12.
炎黄国祭论     
<正>炎黄二帝是中华民族的人文初祖,是中华民族的精神标识、象征和符号,我们中国人常以"炎黄子孙"自谓。在实现民族复兴的伟大历史进程中,炎黄精神牵动着中华儿女尊祖敬宗的民族感情,是维护祖国统一、民族团结的旗帜和纽带。近年来,湖北、湖南、陕西、山西、河南等地拜祭炎黄二帝的活动在海内外产生了广泛的影响,其旗帜和纽带作用尤为明显。一、祭祀炎黄:自古皆为国家大事祭祀,作为人类特有的文化现象,源于上古。崇  相似文献   

13.
5月26日至6月2日,中华炎黄文化研究会、湖北省炎黄文化研究会在湖北联合召开了全国首届《炎黄文化与现代文明》学术研讨会,来自北京、天津、福建、湖南、湖北等省市80余名专家、学者参加会议,并实地考察了炎帝神农故里—随州市与炎帝神农文化相关的神农架。中顾委常委、中国人民解放军上将、中华炎黄文化研究会执行会长萧克专程赴会参加学术研讨和考察。中国史学会会长戴逸教授,中国史学会  相似文献   

14.
炎帝神农所处的时代,属于历史学的传说时代范畴。因此,炎帝神农是属于传说时代的代表人物。根据我国著名的古史学家徐旭生先生的意见:“中国的传说时代,上限尚不可定,或自炎黄时期;下限暂定在盘庚迁殷前。”因为到商代晚期,已经在河南安阳殷墟小屯,发现了甲骨文而成为信史。炎帝神农当属  相似文献   

15.
<正> 一、炎黄文化蕴涵着中华民族的源典精神炎黄文化是史前文化向文明时代发展延续的文化类型,它具有很典型的原生性,是中国文明的母体,也是中华民族文化多元一体总体格局成型的决定因素。炎黄文化的原生形态对民族文化的影响,主要反映在两个方面: 1、文明始祖与民族共同体的分合及扩散中华民族起源的人类学基础发生于原始社会。原始社会晚期氏族、部落群体是现代意义上的民族的原生形态,从史前文化所反映的时空的巨大模糊性可以对民族起源有一个比较接近真实的认识。神话与传说所衍射的“史影”,是史前文化的一个重要特征。附丽于炎帝、黄帝的诸多神话传说,将其直接拟构成中华文明的始  相似文献   

16.
“炎黄文化与名城随州建设”学术研讨会综述刘永国6月3日至7日,"炎黄文化与名城随州建设"学术研讨会在炎帝神农故里、历史文比名城随州市召开。北京、湖北、湖南、浙江等地炎黄文化研究、社会科学研究,考古、城建等方面的专家,学者杜导正、张正明、吴量恺、谭维泅...  相似文献   

17.
中国人都是炎黄子孙,而炎帝神农文化的史料头绪一直非常纷繁。本文从浩瀚的先秦文献中理出了六个源头,即《国语》与《左传》是一个源头,而《逸周书》、《管子》、《周易.系辞》、《世本》、《竹书纪年》是另外五个源头,并分别作了考论。在此基础上,本文对炎帝神农的称谓、活动地域、贡献等作了论述,认为先秦时期的神农、炎帝、厉山氏这三个称呼曾经单独采用,后来才逐渐合一。炎帝神农是一个多重内涵的文化符号,分别指人名、部落名、原始农业社会的一个时期。炎帝神农的突出贡献在于以"神农之教"创造了最早的农业文明,其族群不止一个,其活动的地域也不限于某一个固定的地方。  相似文献   

18.
<正> 我们的祖先炎、黄二帝作为两个部落的首领,其历史功绩是不可抹杀的。炎帝神农氏主要的历史功绩,从古籍来看有:①“制耒耜.教民农作。”②“始教天下种谷,故号神农氏。”③“神农耕而陶。”④“神农之世,男耕而食,妇织而衣。”⑤“神农……尝百草之滋味,水泉之甘苦……一百日而遇七十毒。”炎帝时发明了用草药治病的医术。黄帝轩辕主要的历史功绩,从古籍看有:①黄帝“艺五种”,即种植五谷。②“黄帝作宫室,以避寒  相似文献   

19.
1990年11月22日至24日,由湖北省社科联,随州市人民政府举办的首次“炎帝文化暨炎帝故里研讨会”在湖北随州市召开。武汉大学、华中师范大学、湖北省社会科学院、湖北大学、襄阳师专、神农架林区、湖南省酃县炎帝陵管理局等单位的30多名专家、学者、教授参加了研讨会。研讨会收到湖北省内外专家、学者、教授的论文30余篇。这些论文从文献考辩、考古发现、炎帝神农本事索隐、炎帝神农氏族的繁衍与迁徒、地望与姓氏、炎黄与炎楚关系、农家学派与神农及神农故里关系、炎帝神农氏在中国史前传说的地位等诸方面,对炎帝神农的故里及炎帝神农文化的蕴涵进行了论证.现将主要观点综述如下。  相似文献   

20.
学生在日常生活中接触大量经济、政治、文化现象,从各种传媒中接触到许多政治词汇,加上很多政治概念字面表述上的相似性导致望文生义,对很多政治概念有自己的理解。这种在系统学习科学知识之前所具有的想法被人们称之为"前概念"。需要指出的是,这里所说的"概念"和心理学中狭义的理解不同,它是指关于某一对象的看法,包含了学习者在学习知识前已有的认识和认知模式。一、政治前概念的特点1.自发性与广泛性。一个高中生在其十多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