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建设中国特色福利社会的意义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中国已进入从小福利迈向大福利的历史阶段,建设中国特色福利社会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和深远的历史意义。建设中国特色福利社会既是实现社会福利现代化的必然趋势,又是中国超越“中等收入陷阱”的必由之路;既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社会建设的长远目标,又是缩小贫富差距实现共同富裕的基本途径,还是应对全球金融危机的有效举措。  相似文献   

2.
粟超 《重庆行政》2017,(6):93-94
<正>习近平总书记在《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夺取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胜利》的十九大报告中指出"坚定文化自信,推动社会主义文化繁荣兴盛",强调没有高度的文化自信,没有文化的繁荣兴盛,就没有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与此同时,大会同意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一道写入党章,并强调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坚定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将文化自信再次置于相当高的战  相似文献   

3.
差异化原则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福利制度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福利制度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社会的有机组成部分,是建立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基础之上的社会福利制度,根本目的是增进全体中国人民的福祉。在实践方面,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福利制度最根本的特点是福利水平的适度性,要把福利权利的普遍性和福利水平的适度性辩证统一起来,构建适度普惠型社会福利。差异化原则是适度普惠型福利的本质要求。在坚持公民福利权利普遍性原则的前提下,在设计和实现公民福利待遇项目和待遇水平时,要能够体现出城乡差异、区域差异和行业差异的客观现实,使社会福利待遇项目具有选择性,社会福利水平具有梯度性。  相似文献   

4.
关于"中国梦"的讨论要具体化、明确化,为此就要专门化、科学化。那么,民生建设的"中国梦"怎样界定?从社会发展的一般趋势看,应该是"中国特色福利社会"。在概念释义、政策制定、投入导向和时机选择四个角度看,这是对普遍福利时代来临的理论反映,是民生建设必须明确的目标。"中国特色福利社会"是福利模式的新选择。依据我国悠久的思想资源、我们对社会建设目标长期探索的宝贵成果、我们从事的小康社会与和谐社会建设的丰富经验,可以形成中国特色福利社会概念的涵义。而底线公平福利模式可以在理念、制度、机制设计和体系建设四个层面,将理想与现实统一起来。  相似文献   

5.
中国在抗击新冠肺炎疫情中积累了一些成功抗疫的中国秘诀,彰显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优越性,体现出全民健康福祉是国家最高目标、推进健康中国与福利中国建设等现代执政理念。现代健康福利财政制度集中体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性质、本质、目标和精髓。中国和全球抗疫清晰显示:全球抗疫和健康合作亟需以国家为本的全球健康福利财政学理论和制度;国家为本的全球健康福利财政制度是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现代财政制度最基础与最重要的部分。  相似文献   

6.
<正>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文化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灵魂。文化兴国运兴,文化强民族强。没有高度的文化自信,没有文化的繁荣兴盛,就没有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中国铁路事业进入新的发展阶段,站在新的历史方位上,我们要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统领,坚持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用铁路安全文化汇聚起铁路职工建功新时代的磅礴伟力。这需要我们以守正创新的精神不断推进铁路安全文化建设,为铁路安全发展、科学发展、  相似文献   

7.
《群众》2017,(21)
正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指出:"文化兴国运兴,文化强民族强。没有高度的文化自信,没有文化的繁荣兴盛,就没有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践既高度契合、又一体相依。中华文化独一无二的理念、智慧、气度、神韵等优秀因子,增添了中国人民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实践发展的自信和底气。一、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践发展的逻辑必然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中华优秀  相似文献   

8.
本文首次系统分析1949年以来中国儿童福利立法与政策框架设计的主要问题与基本特征,指明最主要的问题是儿童福利法律框架、政策框架设计与儿童福利服务体系建设之间相互分隔,提出构建中国特色儿童福利法律与政策框架设计若干基本思路,描绘中国儿童福利政策框架与服务体系总体图画,为构建和谐社会,创造幸福美好生活奠定基础.  相似文献   

9.
在经济社会转型过程中,中国的家庭模式、家庭规模、家庭凝聚力、家庭文化均发生了巨大变化。这些变化虽然使中国家庭养老的基础遭到削弱,但家庭依然是中国进行福利文化、福利政策建设的根基。文章提出要进一步探索适合中国国情的多元福利模式,找到一条促进社会保障制度与传统家庭文化有机融合的养老保障之路。  相似文献   

10.
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建设,要求我们既要避免走完全由国家办福利(广义的大福利概念)的道路,也要避免把福利完全市场化的选择,应当发挥各类社会建设主体在福利事业中的不同作用。作为社会建设的主体之一,中国社会组织的发展方向只有在这样一个  相似文献   

11.
正民法典系统整合了新中国成立70多年来长期实践形成的民事法律规范,汲取了中华民族5000多年优秀法律文化,借鉴了人类法治文明建设有益成果,是一部体现我国社会主义性质、符合人民利益和愿望、顺应时代发展要求的民法典,是一部具有鲜明中国特色、实践特色、时代特色的民法典。儿童福利司主要从以下三个方面学习贯彻民法典。  相似文献   

12.
日本国家与社会在不断发展与变革的过程中,逐步建立了较为完善的儿童福利保障体系,并凭借其独有的特色成就了"日本型儿童福利",具体表现为:健全的儿童福利法制体系、多元均衡的儿童福利供给模式和完善的儿童福利支援事业等基本儿童福利政策。反观我国的儿童福利制度,无论是在其法制,还是在福利供给模式方面,都还没有形成系统化和规范化的制度体系。"日本型儿童福利"体系的发展已经日趋完善,其儿童福利服务理念、儿童福利法制体系改革、各项儿童福利支援计划和儿童福利供给模式等方面对我国儿童福利制度体系的建设与完善都有着重要的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13.
新中国儿童福利体系建立已经60多年,但就制度特征来说,仍然是"狭义"的儿童福利,而不是普惠型的儿童福利。当前中国社会处于剧烈的转型期,儿童福利领域表现出不同的特征,流动儿童、留守儿童、流浪儿童、困难家庭儿童、孤儿和弃婴、残疾儿童、单亲家庭儿童、大病儿童等群体已经达到一亿以上。但目前中国儿童福利没有相应的制度安排来解决这些新的问题,儿童福利的制度安排明显缺位。未来中国应从国情出发,建构普惠制儿童福利模式,通过"津贴+服务"的形式,在福利供给的目标群体上从特殊儿童向全体儿童扩展;在福利的提供手段上实现社会工作专业化,通过社区平台提供福利服务,注重法制建设,拓展投融资渠道并加强社会监督。  相似文献   

14.
构建中国特色普惠型社会福利制度的基础与路径选择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我国分配领域凸显的贫富差距、收入差距、不平等主要是由于权利、教育、医疗、福利等资源分配的不平等所导致.目前我国实行的补缺型社会福利模式应该为普惠型社会福利模式所取代,支撑普惠型社会福利制度的理论基础应为"福利资源公平分配理论".中国特色普惠型社会福利制度是由政府基于我国经济、文化、历史与社会背景而向城乡居民提供的由城乡居民普遍享受的一种"广覆盖、低水平、适度性"的社会福利制度.  相似文献   

15.
廖和平 《前沿》2012,(5):33-36
中国道路中存在低福利现象,原因主要有政府对以经济建设为中心路线理解的偏颇导致的观念错误、对社会福利的认识错误、市场经济中政府定位不清、城乡二元户籍制度和城乡经济差距拉大,低福利现象对中国道路的危害性较大,影响人们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信任,可能导致陷入"中等收入水平国家陷阱",影响中国道路在世界的吸引力,导致社会的"原子化",导致提高实现消除贫困目标的难度,必须采取措施消除中国道路中低福利现象,使中国道路顺利进行。  相似文献   

16.
程凯 《北京观察》2024,(1):38-39
<正>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新的征程上,我们必须“坚持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他指出,在五千多年中华文明深厚基础上开辟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是必由之路。“如果没有中华五千年文明,哪里有什么中国特色?如果不是中国特色,哪有我们今天这么成功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只有立足波澜壮阔的中华五千多年文明史,才能真正理解中国道路的历史必然、文化内涵与独特优势。  相似文献   

17.
思想道德集中体现着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性质和方向,对我国社会政治经济的发展具有巨大的能动作用。大力加强思想道德建设,既是推进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重要内容,也是搞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客观要求,十五大报告指出,在全社会形成共同理想和精神支柱,是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根本。一个国家,一个民族,没有精神力量不行。在当代中国,邓小平理论就是我们国家发展和中华民族振兴的精神支柱,是统一全党全国人民意志的政治基础,是夺取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胜利的根本保证。十五大的灵魂,是高举邓小平…  相似文献   

18.
中国财政制度框架与财政职能正处于全面性、系统性、结构性和革命性转型过程之中,财政学转型与转型财政学学科建设议题应运而生。转型财政学是研究财政制度价值、目标、结构、功能、地位、角色转变的新型财政学科,核心是探索现代财政制度结构功能转变、财政职责范围内容、发展阶段与优先领域、基本途径与财政收支的普遍规律。中国财政制度结构转型实践的重大制度创新是公共财政、公共福利财政和应急、社会救助财政三类制度框架形成。现代财政制度三类体系的划分,反映现代财政制度结构功能分化与政府职责范围内容的变化。中国公共财政制度框架建设实践证明,财政职能角色转变状况决定政府职能角色转变状况。中国财政制度结构转型趋势与财税体制改革实践说明,中国特色公共福利财政制度框架建设是公共财政制度改革发展的战略重点与基本方向。本文首次简要界定中国特色公共福利财政制度框架的范围内容与优先领域,为社会建设和中国公共福利财政制度框架建设提供理论指导。  相似文献   

19.
调研背景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强调,"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培养高度的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努力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提高社区文化、村镇文化、企业文化、校园文化等建设水平"。历史经验表明,一个没有自己文化特  相似文献   

20.
<正>习近平总书记在十九大报告中强调"坚定文化自信,推动社会主义文化繁荣兴盛",他指出:"文化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灵魂。文化兴国运兴,文化强民族强。没有高度的文化自信,没有文化的繁荣兴盛,就没有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要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激发全民族文化创新创造活力,建设社会主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