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84 毫秒
1.
言论自由是我国宪法赋予公民的基本权利之一,随着越来越多公民通过网络平台表达自己的思想,网络实名制开始被提上议程。该制度对公民言论自由权产生了一定影响,因此要充分发挥其积极影响,结合该制度保护公民言论自由的良性发展和免受非法侵害。  相似文献   

2.
刘煜东 《法制博览》2015,(5):141+140
在现代法治国家,言论自由是一项宪法的基本权利,在我国宪法第三十五条明确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公民有言论、出版、集会、结社、游行、示威的自由",将言论纳入政治自由的范畴。与之相对应的是美国联邦宪法第一修正案,规定"国会不得制定关于下列事项的法律:确立国教或禁止信教自由;剥夺言论自由或出版自由;或剥夺人民和平集会和向政府请愿伸冤的权利。无论是我国的许可性规定还是美国的禁止性规定,其意图都在于从最高效力——《宪法》上保障公民的基本权利。而在实际生活中,言论自由的表达形式多种多样,如何正确行使权利和如何保障该权利不被滥用,我国规定的界限为不得损害国家的、社会的、集体的利益和其他公民的自由和权力;美国作为判例法国家,更多的是从不断累积的判例上确定言论的边界、规范言论的范围,那么如何确保公民的这项基本权利得到合法的行使无疑是时代发展过程中需要不断得以修正和扩大,本文将试图从美国第一修正案制定后关于言论自由的判例中寻找到如何平衡公民权与法治之间的关系。  相似文献   

3.
鲁潇潇 《法制博览》2015,(3):132-133
公民的住宅权是公民的一项最基本的权利,也具有复合性这一特征,故而住宅权应在实践中享有宪法的保障。本文通过简述住宅权的含义和特征,以及宪法保障住宅权的含义来探讨住宅权的基本权利属性,即其住宅权包含了住宅自由权利和对于住宅的保障权利两个方面。住宅自由权利是为了防止公民住宅权被国家权力恣意侵犯,是公民应该拥有的基本权利——维持其最基本的生存需求和私人空间的自主独立。然而我国的现状却是许多的弱势群体无法享有住宅权或者住宅权被侵害,而仅仅依靠住宅自由权是无法保障公民在上述情况中实际享有住宅权,所以公民还需要依靠住宅保障权来实现拥有住宅权。住宅保障权是赋予国家权力根据本国的实际国情进行适当措施的采取从而积极地帮助公民实现享有其住宅权的积极作为的义务。住宅权作为一项重要的基本权利,其的宪法保障是需要通过立法、行政、司法这三个方面的保障实施而实现的。  相似文献   

4.
罗羽 《法制博览》2015,(8):243+242
休息权是我国宪法明确规定公民的最基本权利之一。我国公民休息权的保障在当前的社会形势下具有紧迫性和现实性,随便延长劳动时间、不严格执行放假规定等现象屡见不鲜。本文分析了公民休息权内涵及法律依据,并对当前公民休息权现状进行了分析,从宪法角度提出了保护公民休息权的有效措施与建议。  相似文献   

5.
汪勇智  吴双 《法制博览》2015,(5):139-140
随着我国法律环境的日益完善,整个社会更加稳定和谐,实质上,有诸多公民权利是通过宪法来进行确认的。从宪法的内涵来看,迁徙自由作为一项被宪法取消的权力,它在演绎"基本权利"、"人权"以及"宪法权利"的概念时,界限模糊的现象较为普遍,进而导致了在进行有关宪法权力的逻辑推理及规范的过程中,出现了诸多争论点。基于此,为了夯实迁徙自由这项基本权利,凭借宪法的本质内容对其进行验证。本文就透过宪法的迁徙自由来论述宪法取消的权利性质。  相似文献   

6.
宪法诉讼制度是公民基本权利受到侵害时的一种救济方式,是宪法监督的一个重要问题,我国宪法要想真正得以实施,起到国家根本大法的作用,就必须要让宪法进入诉讼,并且随着公民宪法意识和宪法观念的增强将催生中国的宪法诉讼,促使宪法司法化。  相似文献   

7.
宪法权利又称为基本权利,对经济的发展以及公民的生存起着至关重要的意义,随着明确确立市场经济体制、提出依法治国的方略、公民的权利意识、以及宪法观念的增强,人们对宪法民主权利给予更大关注。但我国宪法的现状在当前社会政治生活中的作用和当代世界各国宪法发展的趋势发生了强烈的反差,加之不同时期不同侵权行为的增多,建立宪法权利诉讼还存在着一些问题。  相似文献   

8.
当今世界范围内的突发事件越来越多,实施紧急状态使社会混乱秩序恢复正常,"紧急状态"等一系列紧急法都不应超越宪法,否则无疑会给予政府公权力,导致无限制性地克减公民的基本权利。为避免无限制地扩大公权力,应在宪法中将那样就是在宪法极限之类,而不应超宪。应当在宪法中对公民的基本权利的限制及保障都加以明确规定,以列举性质的将保留以及克减都详细列举。  相似文献   

9.
毕钰燕 《法制博览》2022,(10):36-38
随着经济和科技的发展,互联网逐渐占据人们的大部分生活,交流信息越来越方便,信息传播呈现着实时化、多元化以及便捷化的特点.不过互联网虽然带来了很多便利,也带给人类很多挑战,比如公民隐私权的侵犯行为,公民的隐私权在宪法中有明确的规定,是人的一项基本权利的,是不可侵犯的,我们应当促进公民了解互联网高速发展中隐私权的侵犯和保护...  相似文献   

10.
南非1996年宪法是普通法系、大陆法系与南非习惯法冲突与融合的产物,是南非结合本国国情综合借鉴西方宪法的结果。它深受英、美、法、德等西方四国宪法的影响,是混合法的典型。西方四国宪法对南非现行宪法的影响主要体现在宪法关于国家形式、法院体系、公民基本权利这三个方面的规定上。从宪政发展来看,西方国家将持续对南非产生影响,南非宪法将继续向着有南非特色的混合法的方向演进。但是,随着南非民主与法治化进程的发展,习惯法和传统领导人的地位必将被逐渐削弱。  相似文献   

11.
近几年,人权解放思潮日益高涨,迁徙自由权作为人权中重要的一个权利,逐渐被专家学者所重视。本文从迁徙自由权的概念入手,论述了我国迁徙自由权的变迁过程,分析了户籍制度在其中扮演的重要作用,最后提出了我国迁徙自由权实现的几点措施。  相似文献   

12.
辛魏 《工会博览》2009,(1):20-21
物质帮助权是宪法确认的一项基本权利,它是指公民在面临威胁其生存的社会风险时,从国家和社会获得物质保障和社会服务,使之维持生存并达到相当水准的权利。公民在遭遇自然灾害致使生活发生严重困难时,该项权利的保障需要通过国家灾害救助制度来实现,而我国的灾害救助体制在很多方面还存在着严重问题,需要进一步完善。  相似文献   

13.
通过简要介绍二战后自然法学和实证主义法学的交锋,指出二者的共同缺点是绝对化,揭示德国基本权利制度的设定与二者的关系,以及基本权利如何克服此种绝对化思维。德国基本权利的相对化面向主要体现在对国家权力的约束和自身内涵的相对性两方面,法律的效力不再绝对,各种类基本权利也没有确定无疑的定义,而由联邦宪法法院在判决中发展。本文期望通过分析基本权利的相对化面向,展示其对宪法秩序安全的特殊作用。  相似文献   

14.
错位的权利     
我国宪法规定的言论、出版、集会、结社、游行、示威的自由是公民一项不可被剥夺的基本权利,刑法却将其界定为一项政治权利予以剥夺。然则公民的言论、出版、集会、游行、示威自由并不是单纯的政治权利,其属于二元性质的人格权范畴。对公民犯罪施以严厉的制裁时不应绝对的剥夺公民的言论、出版、集会、游行、示威自由,而应当限制其公权部分的同时对私权部分予以充分保护。  相似文献   

15.
东山商贸口岸及其对台通商贸易连心豪“东山在环海中,为闽南之屏藩。台湾、澎湖隔海东望,如在几席间。①”东山陆桥作为古人类由祖国大陆迁徒台湾的通道,是连接祖国大陆与台湾的纽带。明清以来,东山以其优越的港口地理优势,一直与台湾保持着密切的通商贸易关系。一...  相似文献   

16.
一、建国后关于私有财产保护的宪法文本变化新中国成立后,由于我们国家走上了社会主义的道路,这与以往的社会制度有很大不同。由于是新生的制度,需要在发展过程中不断实践和摸索,导致我们走过了一个非常漫长而又曲折的道路。其间,法律的变动,特别是宪法的变动是非常频繁的。关于私有财产保护的法律也是如此,出现了不少的曲折和反复,但最终走上了正轨。(一)《共同纲领》和1954年宪法对私有财产保护的规定新中国成立后,我国成立了联合政府,是新民主主义性质的国家。起临时宪法作用的《共同纲领》规定了对对新民主主义革命成果的保  相似文献   

17.
我国宪法对劳动权的规定,是具有两重性的,规定劳动既是权利又是义务。本人从劳动权的性质角度入手,对我国几部宪法对劳动权的规定,及其背景进行探讨。并通过对现行宪法关于劳动权的规定的分析,认为这种笼统的说法并不确切,应当进行进一步的明确及调整。  相似文献   

18.
汪裕林 《法制博览》2013,(10):247-248
诉权已经在许多国家的宪法中有了明确的规定,然而在我国,诉权以及诉权的保障无论在立法、司法等诸多方面的理论或实践中还存在一定缺陷。基于此,本文从诉权的内涵及其保障价值,我国诉权宪法保障的现状和面临的问题等方面进行了阐述和分析,并在此基础上就我国的诉权保障的完善提出了一些建议和对策。  相似文献   

19.
赦免包括大赦和特赦,我国现行宪法中只规定了特赦。赦免制度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而未成年人赦免制度的意义更加重大,因此应当建立未成年人赦免制度。未成年人赦免制度的内容包括赦免的对象、赦免的条件、赦免的程序、赦免的内容等方面。  相似文献   

20.
文明珠 《工会博览》2009,(4):110-110
我国宪法明确赋予公民的接受教育的基本权利,这是公民实现个人发展和实现自我价值的重要手段。也是保证国家未来强大发展不可缺失的途径。但是最近媒体报道的“冒名顶替上大学”的各种事件,施害者严重侵犯了其他公民的教育平等权受教育权,对受害者的人生发展造成了重大的影响。政府各有关部门应有义务采取严密而强有力的政策与措施,监督约束属下各政府机关及教育部门的职能权力,加强对公民教育平等权的司法保护。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