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后现代主义与马克思主义哲学是现代社会主要的哲学流派,两者在本体论上的主张既有区别也有联系,特征显而易见,主要表现在:对本质基础主义、对理性的价值、对整体性同一性、对主体性等方面的看法和主张不尽相同。对比研究可以发现,后现代主义要彻底消解本体论,否定在场和逻各斯,走向出场的视域;而马克思主义哲学超越了传统哲学的本体论,是一种以人为本,注重实践过程、强调理性功能的本体论。  相似文献   

2.
"剥削"是"分析马克思主义"研究的一个热点问题,它试图将种种"分配不公"诠释为"剥削".然而从马克思的经典文献及其经济理论的精神实质考察,"剥削"和"分配不公"是有本质区别的."剥削"是一切旧制度所特有的本质属性,消灭"剥削"是马克思实现人的解放的必然步骤,而"分配不公"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还将长期存在.对"剥削"的种种错误解读,必定会遮蔽社会主义制度和一切旧制度的本质区别,从而引起人们认识上和操作上的混乱.因此,对"分析马克思主义"剥削理论的辨正,理论和实践价值颇大.  相似文献   

3.
薛宝 《学理论》2012,(29):45-46
在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实践是特殊一种经验事实,是奠定新的世界观本体论的基础。实践是人与自然与社会相互联系、制约与相互作用的中介,实践本身就是具有本体范畴的。实践本体论就是在马克思的实践观及其哲学发展成熟中形成的本体论范式。正确认识实践与实践本体论间的逻辑性,客观地认识实践本体论与实践观的关系意义重大。  相似文献   

4.
孟庆刚 《理论探讨》2005,1(1):40-41
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本体论并非同一前提下的本体论,而是不同前提下的本体论;马克思主义哲学本体论既是本原意义上的物质本体论,又是社会历史本质意义上的实践本体论,二者不可或缺。  相似文献   

5.
"三讲"与"三个代表"是辩证统一的.二者统一于全面加强党的建设的"新的伟大工程"之中,即它们都是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对全党提出的新要求,是对马克思主义建党学说的新发展,是全面加强党的建设的思想武器和伟大纲领.二者的辩证关系在于,"三讲"是达到"三个代表"要求的前提条件,也是实践"三个代表"纲领的有效途径;"三个代表"是"三讲"的升华和提高,也是检验"三讲"成效的根本标准.  相似文献   

6.
国家建立以来,人们对公务人员的人性预设经历了"道德人"、"经济人"、"公共人"几个阶段.作为超越"道德人"和"经济人"的公务人员的人性预设,要既能发挥对公务人员积极的激励作用,又能起到约束作用,使激励和约束相得益彰,因而"公共人"并不是对公务人员人性的真实揭示.正义一方面和道德相联系,另一方面又和社会制度、政治制度及政府组织的正当性相关,因而对公务人员的正义要求恰好既能发挥激励作用,又能发挥约束作用.可见,公务人员的基本角色应该是"正义人".  相似文献   

7.
论"官本位"与"民本位"政治文化学研究的理论和实践意义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官本位”与“民本位”说到底都是政治文化意识。政治文化是理解个人和群体的“官本位”与“民本位”意识的关键。从政治文化学的理论视角研究“官本位”与“民本位”,具有深层次的理论意义和实践意义。  相似文献   

8.
中国马克思实践本体论研究伴随着中国市场经济的确立、发展而兴起、转型、式微。实践本体论出现于20世纪80年代市场经济取向的改革中,其目的是呼唤和论证市场经济,确立与之相适应的时代精神。其前期形态是主体性实践本体论,它以主体性为根本原则,高扬人的个性独立和自由、弱化了传统物质本体论;其后期形态是生存论实践本体论,它流行于新旧世纪更替的十余年中,基本追求是凸显人的生命意义、价值意义,以缓解市场经济初期带来的意义迷茫问题。近年来,随着市场经济深入推进、中国发展道路和发展理念新内涵的确立,实践本体论研究式微,马克思主义哲学研究重新回归历史唯物主义视域,以聚焦中国道路,提炼时代精神,凸显马克思哲学内含的历史维度、现实精神。  相似文献   

9.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是中国共产党思想史上的一个核心命题.而中共创建时期的两次争论,对这一命题的形成和发展有很大影响.一次李大钊与胡适之间的"问题与主义"之争,一次张国焘与李汉俊之间的"理论与实践"之争.本文通过对这两次争论背后的历史作简要梳理,以发掘早期"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曲折发展的成因.  相似文献   

10.
自从"华盛顿共识"诞生之后,修复甚至反对"华盛顿共识"的各种"共识"和"模式"不断涌现,世界各地不同国家之间有不同的国情差距,不可能有一种放之四海而皆准的统一的某一国或某一地区的"共识"或"模式",但是在宏观领域和大趋势上具有一些"共性",而这些"共性"就是世界发展的客观趋势.剖析各种"共识"和"模式"的理论和实践,找到适合本国发展的道路才能真正促进本国经济社会的发展.  相似文献   

11.
"两票制"、"一肩挑"和"一制三化"模式探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影响"两委"关系最基本的三个常量是复杂的人际关系,"两委"性质、职能、运行机制的不同和权限范围划分不清以及"两委"权力来源不同。解决"两委"冲突的"两票制"、"一肩挑"和"一制三化"三种实践模式它们本质内涵在于将人民直选的一些原则和做法引入到村级党组织建设中,保证了村民对村级党组织的选举有了直接的影响力。因此,应进一步保证村民对村级党组织有直接的选举权和监督权,这是村级党组织不脱离群众的根本要求,也是协调"两委"关系的根本保证。  相似文献   

12.
"普世价值论"是资产阶级学者"发明"的一种理论,其哲学基础是唯心主义世界观和形而上学方法论。资产阶级学者无法用阶级社会的眼光去发现超越阶级和历史发展阶段的价值观念,这是西方"普世价值论"的根本局限。对于"普世价值论",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在深入分析其错误本质的同时,进一步将"普世价值论"与"普世价值"予以明确区分。  相似文献   

13.
李河水 《理论探索》2006,4(1):67-69
半个多世纪以来,我党始终把“反腐倡廉”作为执政党建设的大事来抓,而“两个务必”思想始终贯穿于反腐倡廉的实践之中。“两个务必”思想运用于建国初期的反腐败斗争,采用“运动反腐”的方式,是我们党反腐倡廉工作的艰辛探索。“两个务必”思想立足于改革开放和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全局,倡导“法治反腐”,是我们党反腐倡廉工作的重大突破。“两个务必”思想贯穿于加强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致力于“标本兼治”,是我们党反腐倡廉工作的伟大创新。“两个务必”思想着眼于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和建立健全惩治和预防腐败体系,是我们党反腐倡廉工作的与时俱进。  相似文献   

14.
刘明合 《理论探讨》2006,1(4):57-60
“以人为本”不仅仅是在价值论和方法论意义上来使用,也是在本体论意义上来使用的。马克思主义哲学是实践的唯物主义,实践范畴的引入,为我们正确理解“以人为本”的本体论意义提供了重要的思路。“以人为本”的本体论意义,首先体现在马克思的人化自然观上,体现在马克思对人与自然关系的解决上。“以人为本”的本体论意义,也体现在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社会历史观上,体现在对“人的全面发展”的终极追求上。  相似文献   

15.
徐才 《理论探讨》2004,4(2):21-25
本体论是人类的灵魂之思。在本体论的探求上,西方哲学走的是"知识论"道路,中国哲学走的是"心性"之路。西方哲学经过以理性探求"宇宙本体论"的灵魂之旅后,随着黑格尔哲学的终结和人文危机的加剧,开始向"心性"本体论回归。中国哲学在本体论层面所特有的慧观,可为人类心灵家园的重建提供有效的哲学模式。  相似文献   

16.
马克思认为物质、自然不仅仅是先于人的存在物,而是人的实践活动展开的前提与基础。在马克思主义实践视阈下探讨物质与自然的概念与内涵,归结起来都是属于人的现实的存在。  相似文献   

17.
论"雅贪"、"雅贿"产生的原因及惩治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祝福恩 《理论探讨》2006,(6):108-110
目前,我国的腐败现象出现了新情况,由以往贪占钱物及金银等的“俗贿”、“俗贪”正在向“雅贪”、“雅贿”转变。所谓的“雅贪”、“雅贿”。就是腐败分子以手中的权力交换带有文化品位的物品,进而达到等同金钱或大大多于金钱的利益。这种“雅贪”、“雅贿”现象带有很大的欺骗性,增加了打击腐败的难度,对我们党和国家的危害也更大。只有深入挖掘“雅贪”、“雅贿”产生的原因,制定出相应的对策,才能更好地防止这种腐败现象的产生和蔓延。  相似文献   

18.
杨雅莉 《学理论》2015,(4):84-85
卢卡奇晚年通过对马克思经典著作与西方哲学的思考,开展了对马克思哲学本体论的研究。他以自然存在为前提、以劳动实践为导向,结合辩证唯物主义与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方法,沿着从自在自然到自为自然的发展脉络,创新了马克思哲学形态,构建了一种本体论思想,即社会存在本体论。这一思想坚持了马克思唯物史观,重申了马克思的实践哲学,开创了马克思主义哲学研究新起点。  相似文献   

19.
德国古典哲学是马克思哲学的重要理论来源之一.如果以"社会"概念为视点来透析马克思哲学的革命变革,我们发现,作为社会历史范畴的"社会"概念是马克思在对以黑格尔和费尔巴哈为代表的德国古典哲学的"双重超越"中建构起来的崭新而独特的整体理论视角."社会"概念已经成为进入并探索马克思哲学的"网上纽结",因而从学理上厘清马克思"社会"概念的思想来源,应是理论研究的前提所在.  相似文献   

20.
试论"诗性政治"概念及其美学特征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诗性政治"是建基于"心理本体"、融入艺术世界、化为文学形象的审美政治,具有想象性、人文性、体验性、超越性、整体性等美学特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