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65 毫秒
1.
溺死尸体124例形态学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过对124具溺死尸体的尸体征象出现率的统计分析,以明确哪些尸体征象可以在实际案件中用于确诊生前入水溺死。尤其对水中腐败尸体因腐败导致一些尸体征象消失,常难以确诊溺死。溺死腐败尸体左右心肌及心内膜颜色存在差异,对确诊溺死具有重要价值。  相似文献   

2.
侦查工作中经常会遇到破损的照片、面部严重损伤的尸体面貌照片等。复原此类残缺人像对查找案件相关的人员、辨认无名尸体有着现实的意义。通过探讨电子画像法模拟复原残缺人像技术的可行性,阐述了电子画像法模拟复原残缺人像的主要技术方法。  相似文献   

3.
本文通过实验,探索尸体指纹的捺印方法,研究硬纸卡片捺印法和胶带纸粘贴法的实验步骤、实验结果分析、注意事项,以及两种方法的优缺点比较,为实际尸体捺印工作提供正确的指导。  相似文献   

4.
不以人的尸体为物,使对人的尸体管理处于无序状态,严重影响社会良好秩序。人的尸体不同于一般意义上的物,其权利主体具有多样性和不确定性,其权利内容具有占有时间的有限性、使用范围的局限性、收益禁止的普遍性、处分方式的伦理性等。对无主尸体、赋予民族情感内容的尸体、死刑犯的尸体以及医院正常医治过程中产生的尸体都应当予以特别规定。  相似文献   

5.
耶林认为法的力量并不完全取决于法律法规的完备以及国民对法的熟知和掌握,法的全部秘密都蕴藏在法感情之中,法感情是法力量的源泉。个人权利就是法本身,法感情是所有权利的心理源泉,主张权利就是主张精神上的生存,任何人企图剥夺权利人的正当权利,是对权利人正当权利的否定和人格的污蔑,更重要的是对权利人法感情的伤害,会受到权利人的反击。法需要为自身生存而与不法行为进行抵抗,为法而斗争就是为权利而斗争。  相似文献   

6.
举证责任是指诉讼中的一方或双方基于主张事实向审判机关提出证据的责任。 举证责任制起源于罗马法。罗马法在民事诉讼中确立了这样两条规则:(一)提出诉讼主张的人应对其主张的事实负举证责任,  相似文献   

7.
法医学上的水中尸体检验,是公安工作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对水中尸体检验的正确与否,是直接关系到能否及时准确地查清案情,稳准狠地打击罪犯,保护人民生命安全的问题。水中尸体与陆上尸体相比,具有漂移性和不同形态的腐败等的特点,客观上给检验工作带来一定的困难。因此,对水中尸体的检验是法医学上的重要课题之一。为了提高对水中尸体检验的技术水平,本文拟就  相似文献   

8.
随着人们对外层空间的探索和开发近半个世纪之久,外层空间法作为国际法的一个新部门渐渐确立。但是,对外层空间的定界问题却从人类涉足太空之日起就一直困扰着人类。在这一问题上,主张划界的“空间论”和主张不划界的“功能论”尖锐对立。本文将就外层空间法的这一基本问题进行探讨。  相似文献   

9.
本案中尸体检验情况及现场物证来源对侦破该案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对于类似本案这样有特殊损伤的尸体,尸体检验的目的不但是寻找死因,还要通过这些特殊的损伤、切口分析出案件性质,作案目的。  相似文献   

10.
法医命案尸体的检验分析是法医学的首要任务。命案尸体的检验和现场勘验直接影响着破案的进程。为此,作者对50例命案资料进行回顾性研究,探讨命案尸体的法医学检验特点及其鉴定时应注意的问题,以供同行参考。  相似文献   

11.
近年来,非犯罪化已经成为世界各国刑事立法的一大趋势,而我国刑事立法在这一领域仍然进步迟缓。基于法益保护主义与刑法谦抑主义的基本立场,侮辱尸体行为作为一种反社会伦理而无刑法法益保护必要的行为不应认定为犯罪,而应在立法上予以非犯罪化。但是该行为本身作为一种违法行为,仍然应当通过相应的民事法律和治安管理处罚法予以惩戒。  相似文献   

12.
在民法之外,重新构建一个仅适用于刑法中财产犯罪法益保护的判断标准,既无必要也不现实。财产犯罪法益保护扩张的主要目的是为了入罪,不论是“利益的法益化”还是“管理的占有化”,都是以保护法益之名行扩张犯罪圈之实。犯罪圈的不当扩张,不仅会有损整体法秩序,还会弱化乃至消解法益甄别法与不法的机能。部门法之间的紧张关系在任何法律体系下都是无可避免的,民法典编纂为解决“刑民倒挂”问题以及增加法秩序统一性原理在刑民之间的衔接度提供了重要契机。为此,应重新梳理刑民之间围绕财产、占有、管理等方面的争议问题,将民法所确定的财产法益内容作为财产犯罪法益保护的基本依据,并允许刑法根据财产犯罪的特点对法益保护范围作出适当调整。这样做的目的不是通过民法给刑法套上枷锁,而是在遵循法秩序统一性原理的基础上达成应有的刑民共识。  相似文献   

13.
利益衡量作为一种重要的法律解释方法,其特色在于不是从法律条文中直接得出结论,而是实质判断先行,在实质判断的基础上选择应适用的法律条文。在注重裁判结果的社会影响与民众反应方面,利益衡量论与当前我国的司法政策存在某种暗合之处。在司法裁判中灵活运用利益衡量方法,对于贯彻落实司法政策精神、为裁判结论谋求社会认同,无疑具有十分现实的意义。  相似文献   

14.
多手段并用型"套路贷"犯罪是一种以非法占有被害人财产为主导、采用多种违法犯罪手段逐步实施、实现侵财目的的犯罪,其侵犯的法益应表述为"必要法益+选择法益"。其中,侵犯财产权的必要法益具有构成"套路贷"犯罪与否的定性功能;侵犯"经济、社会生活秩序"的选择法益是在行为符合"为非作恶,欺压百姓"标准的基础上判断"套路贷"犯罪主体是否恶势力的重要因素。对于多手段并用型"套路贷"犯罪的数罪处断,应将法益标准与数罪关系结合起来考虑,即首先应根据"套路贷"犯罪侵犯的必要法益对个罪进行分类,然后再考虑个罪之间的数罪关系确定处断规则,从而作出择一重罪处断或数罪并罚的选择。  相似文献   

15.
论受贿罪的法益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法益是研究受贿罪的起点和基础,我国当前的刑事立法和主流学说对受贿罪法益的解释存在着不合理之处。在分析法益基本特点的基础上,主张受贿罪的法益应当是公正的职务行为所保障的正当社会利益,也就是职务行为的公正性。  相似文献   

16.
由于我国公益诉讼体制尚未完全建立,现行法律规范在许多实体上和程序上的规定无法适应公益诉讼的需要,为公民提起公益诉讼设立了诸多障碍,其中尤以提起公益诉讼的相关费用问题更为突出。从我国当前诉讼费用的交纳办法和公益诉讼案件的特性入手,通过经济学和社会学视角的分析论证,在对外国有关公益诉讼费用的担负制度考量后可以看出,由国家财政支出公益诉讼费用,或者建立公益基金,再或者由行政机关为原告方提供支持是完善费用制度的良好途径。  相似文献   

17.
庄华 《公安理论与实践》2010,20(2):46-49,57
无名尸体身源查找是公安机关刑事侦查和治安工作中常见的棘手工作之一,除了可以直接通过指纹和DNA认定尸源外,辨认是最常用且最重要的尸源查找方法。成功辨认的一个重要前提是确定死者生前活动范围。因此,从发现尸体的现场出发,研究尸体特征、衣着特征和附着物等,可以推断死者的职业、生活区域等特征,有效缩小死者生前活动范围,从而选择更为准确的辨认范围,提高无名尸体身源查找的效率和准确性。  相似文献   

18.
略论侵权法保护的民事法益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民事法益与利益、权利既有联系又存在区别,《侵权责任法》第2条虽然明定权利与法益均为侵权法的保护对象,但对二者受侵权法保护的条件未作区分。民事法益具有私益性、非权利性、对世性、可归属性和可救济性的特征。民事法益的具体形态可以分别在财产法益和人身法益的框架下讨论,其中财产法益主要包括占有法益、虚拟物法益、物上期待权法益、特许经营法益、正当竞争法益、债权法益等,"纯粹经济损失"难以得到《侵权责任法》的救济;人身法益主要包括一般人格法益、死者人格法益,婚姻关系法益不宜受侵权责任法保护。  相似文献   

19.
伴随着国家经济的发展和法治建设的不断深化,律师行业利益冲突问题越来越普遍,其影响范围也日趋扩大.基于以上背景,从理论成因的角度通过两条路径对这一问题进行讨论:运用法学基本理论分析律师行业利益冲突问题的主要困境;运用法经济学的原理从成因上对律师行业利益冲突进行探讨,以寻求解决利益冲突的有效方案.  相似文献   

20.
受贿罪所保护的法益是集体法益,而不是个人法益,现行有关贿赂犯罪保护法益的学说基本上都是立足于个人法益而展开的论述,存在明显的视角混淆。立足于不同个罪强调法益保护的个别化有一定的解释力,但却忽视了受贿罪乃是相互关联的整体,这种人为的分离并不具有制度基础,也不符合集体法益的属性。受贿罪保护的法益乃是民众对公务廉洁性的信赖,其要素包含国家机构运作能力、公务员的不可收买性(廉洁性)、国家决策的公正性与独立性。这种信赖都不会因个别的贿赂行为遭受损害,而是一种真实的累积效应。刑法用于控制国家工作人员的方法有限,避免信任滑坡就是刑法设置受贿罪的合法化根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