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论马克思主义科技动力观及其价值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马克思主义科技动力观是马克思恩格斯等关于科技力量的基本看法。这一观点既同社会革命、经济发展相联系,又和社会主义运动相联系。在不同的时期,他们对科技力量的认识的侧重点是不一样的。主要观点是:"科学技术是生产力论"、"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论"、"社会发展力量论"、"第二党纲论"、"落后挨打论"、"跳跃发展论"、"尖端技术力量论"、"民生科技力量论"和"以科技力量推动人的发展论"等。马克思主义科技动力观对经济发展、社会发展以及人的发展都具有重要价值和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2.
马克思"全面科学技术观"既看到了科学技术与生产效率之间的关系,又看到了科学技术与价值判断的关系。对于科学技术的发展而言,既要推进其向现代化发展,运用科学技术提高劳动效率,也要从人道主义观点出发,走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之路。  相似文献   

3.
马克思恩格斯科技动力观是有关科学技术力量内涵、形式、特征等问题的基本观点。这一观点有着特殊的历史语境和叙事特征,是与技术交流和社会交往紧密联系的。科学技术力量与社会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相互交融,对资本主义社会中资本聚集和社会生产都有很大影响,其中经常交织着科技力量异化的负面影响。辩证思考马克思恩格斯科技动力观,对于正确把握科技发展方向、激发科学技术正能量以及借助科技力量推动人与自然和谐共生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4.
科学技术在彰显人的本质力量,提高人认识和改造世界的同时,也改造了人本身,科技进而成为衡量人的精神世界的终极标准,成为统治人的外在力量,于是便产生了技术理性与传统的价值理性之间尖锐的矛盾冲突。当代德国著名哲学家、社会学家哈贝马斯认为科学技术在晚期资本主义社会成为意识形态。其思想渊源是马克思和霍克海默的科学技术方面的理论。它对我们认识科学技术的正反作用有很大的益处,但它也有否决科学技术的进步的社会功能,具有对科学技术本质的偏离、对"两个必然"的偏离、对剩余价值理论的偏离、非历史性和超越性和反马克思主义等缺陷。  相似文献   

5.
在市场经济发展、科学技术推进与全球化浪潮的冲击下,人类社会发展目标的转换和发展中国家现代化过程中呈现的种种"现代病"都印证着一个毋庸置疑的事实,发展不仅是当今时代的主题,更是时代难题或问题。对发展问题域的剖析和反思更彰显着发展所内含着的人文价值和人文关怀的重要地位,它是现代社会发展的价值坐标与内在要求。因而,用一种合理的价值准则和人文关怀来建基与推进科学发展观的落实具有重大的理论价值和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6.
本文结合边疆地区公共服务供给方式的实践探索,提出"流动公共服务"概念和主要观点,从理论与实践层面探讨其存在的现实基础和逻辑起点,结合现实和相关理论,概括"流动公共服务"在公共服务供给方式和理念层面的创新及其创新价值。"流动公共服务"不仅仅是边疆地区公共服务供给方式的变革,而且是新时期社会治理创新的实践探索。本文虽然是基于边疆地区的探索性研究,但"流动公共服务"具有在更广范围内推广的实践价值以及推动社会治理创新的理念价值,这将是"流动公共服务"的发展趋势和价值所在。  相似文献   

7.
“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而且是先进生产力的集中体现和主要标志”,江泽民同志这一重要思想,是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对科学技术地位和作用的新概括,是对邓小平“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观点的继承与创新,对我们党在新的历史时期真正成为先进生产力的代表,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实践价值。在人类社会生产力的发展进程中,先进生产力取代落后生产力,都是由科学技术的进步或突破引起的。纵观古今中外历史,可以看出,在科技革命之时,哪一个国家抓住历史机遇,生产力就获得大发展;反之,经济发展就会大大落后于时代潮流。科学技术作为先进生…  相似文献   

8.
“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这一命题把生产力与科学技术以肯定判断的方式联结起来是关于现代社会中科学技术与生产力性质的一种革命性观点,就生产力来说,它表明在现代社会中生产力发生了根本变革,它不是建立在传统生产手段与技能上,而是建立在现代科学技术基础之上。就科学技术来说,它表  相似文献   

9.
韩培花 《前沿》2006,25(6):18-21
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世界上出现了"无人工厂".而"无人工厂"的"无人"和"高利润"特征似乎对马克思主义的劳动价值论形成了尖锐的挑战,如何用马克思的劳动价值论观点说明"无人工厂"的利润来源成了新时期坚持劳动价值论的一个不容回避的关键性问题.本人不完全同意刘冠军、邢润川二位先生用人类社会世代积累的"科学价值库"理论来解释"无人工厂"的利润来源,笔者认为,"无人工厂"的利润来源是多重的,其中包括工厂内部的科研、管理、操作人员创造的剩余价值,也包括从社会总体剩余价值中分割来的部分.  相似文献   

10.
"美好生活"是新时代解决社会主要矛盾的"理想端"。按照马克思的历史唯物主义观点,劳动是人类社会发展和进步的基础性活动。美好生活不仅包括美好的物质生活,而且还包括美好的精神生活。而劳动不仅具有为人类提供物质生活资料的"使用性价值",而且也具有为人类精神生活提供存在感、尊严感的"精神性价值"。劳动是创造新时代美好生活的最基础性的社会实践活动。作为使用性价值,劳动为美好生活提供"获得感";作为精神性价值,劳动为美好生活提供"存在感"和"尊严感"。三者构成了实现美好生活中的"劳动价值"。  相似文献   

11.
宋荣  宋琴  李成军 《理论月刊》2003,19(2):43-44
科学技术作为人类能力的发挥,就其本质而言,它是一种推动社会前进的决定性力量;“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这个马克思主义观点,进一步批驳了科学技术决定论;应辨证地对待科学技术在社会发展中的地位。  相似文献   

12.
当前社会是一个社会分层多样化、社会价值多元化、价值冲突显型化的转型社会,它需要构建独立于个人、集体利益和社会普遍性之上的公共话语空间,通过观点的碰撞,形成基层民主思想,打造"强社会"形态.其突出意义在于,"强社会 强政府"的社会形态结构,更有可能保证中国的民主进程有序理性,不至休克或倒退;也才能保证中国这个复杂多元的国家自上而下推行民主时,能有不败的基底,有效地化解各种社会价值冲突.在这个新闻媒体"观点为王"的时代,讨论新闻评论如何参与构建社会转型期的公共话语空间,分析多元价值观下的新闻评论路径问题,就显得尤为重要.  相似文献   

13.
科学技术与社会的互动表现为两个方面:一是社会为科学技术发展提供经济、政治、文化等方面的支持和动力;二是科学技术通过科技成果进入生产过程以提高生产力水平,改变人类社会生活面貌,加速社会变迁。正确认识二者的相互关系,可以使科技工作者认清自己工作的价值,增强其社会责任感,从而推进人类对人与自然关系的认识,使人类活动与自然进化走向和谐。  相似文献   

14.
近年来,随着信息科学技术的飞速发展,网络成为人们生活中不可或缺的内容。网络时代的兴起,不仅改变着人们日常工作、生活方式,同时也改变着人们政治生活方式。上海"钓鱼事件"、湖北"邓玉娇事件"等等,一系列的社会事件都是人们以互联网作为政治参与的平台,通过网络获取社会信息,又通过网络对社会的政治、经济、文化等进行褒贬评议,并发表观点和意见。  相似文献   

15.
正确看待当代科学技术的意识形态功能──评“西方马克思主义”关于科学技术与意识形态关系的观点陈振明科学技术与意识形态的关系问题是当代科学技术观争论的一个焦点,也是当代意识形态理论的一个重要问题。随着科技革命的展开,科学技术渗透到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影响...  相似文献   

16.
关柏春 《岭南学刊》2007,1(5):87-90,104
张福军博士发表的《对马克思的工资和利息理论的再认识》一文,对关柏春有关观点提出商榷。但是文章在运用马克思的观点讨论"党政军公检法等人员是否创造价值","说明劳动的价值是否必然会导致循环论证"、"资本收入是占有了谁的劳动"等问题时,却在很多地方错引了马克思的话,从而得出不正确的结论。当今现实和马克思所处的那个社会阶段完全不同,我们应当把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与现实相结合,进行理论创新,得出崭新的结论,这样才有可能客观地反映今天的现实。  相似文献   

17.
关注理由:党的十八大召开之后,宣扬"普世价值"思潮的人企图把党的十八大精神歪曲为"普世价值",力图在十八大的社会主义的话语体系中塞进"普世价值"的内容。核心观点:"普世价值"的思潮鼓吹社会主义改革应该与西方资本主义制度接轨,融入西方文明。新动向:借助一些社会热点,为我所用,这是近期"普世价值"思潮传播中的一个新特点。  相似文献   

18.
科技是生产力,这是马克思在100多年前就揭示的科学观点。邓小平同志总结了新的科技革命以来生产发展的新趋势和新经验,继承并发展了马克思主义关于科学技术是生产力的观点,于1988年提出了"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的著名论断。这是一个反映时代精神的科学真理,我们要正确认识以下几个问题:  相似文献   

19.
吴翠丽 《前沿》2008,(12):142-146
科学技术的飞速发展,既为人类创造了极大的物质财富,又给人类带来了难以预知的危机风险。人类正步入一个“风险社会”的时代。人类对自身理性的过分自信和对科学技术理性的无限滥用,是导致风险社会产生的价值根源。现代科技发展的负面效应,使人类自身正面临着种种不可预知的社会风险。积极应对科技发展的危机风险,将其控制在个人和社会所能承受的范围之内,避免使其转化为真正的社会危害,在科学技术活动中介入伦理价值的维度,确立和倡导科技伦理的价值规范,是有效规避和治理社会风险的一项重要举措。目前在现代社会确立和倡导的科技伦理规范主要包括:加强科技人员的伦理责任意识,尤其是科技人员的社会伦理责任;正确处理伦理约束与科学研究自由的关系;努力实现科学文化与人文文化的沟通对话等。  相似文献   

20.
中国高层对"中国梦"的倡导及其内涵阐述引起了海外华人精英的高度关注。这些主要由侨领、留学生、学者等群体构成的海外华人精英对此表达出几种观点看法:一是期待与共鸣;二是担忧中国内部出现的如食品安全、道德滑坡等社会问题羁绊"中国梦"的实现;三是强调人本理念的植入,呼吁中国借鉴西方普世价值文明。这些观点反映出具有家国情怀的侨领和"跨国认同"的华人精英对中国形象和民族复兴的期待,同时他们正视中国内部目前现存问题与挑战,华人精英倾向于从政治文明和文化角度来设计中国圆梦的路径方法。华人精英俨然是海外华人社会的"意见领袖"。于是,通过发挥其在侨务公共外交中的桥梁作用,有利于聚合海外华侨华人的资源力量,为实现"中国梦"而共同奋斗。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