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81 毫秒
1.
中华民族是一个伦理道德意识浓重的民族,中国古代修辞学传统也浸润着浓重的伦理观念。当西方古代社会人与人之间为商业贸易、物质利益而展开冒险、竞争的时候,中国古代社会却在以合作为基础的农业经济中发展着一种“和为贵”的人际关系,尤其是作为合作劳动基本单位的血缘家族内部的和睦与和谐。这样一种人际关系,以自身修养和克制为起点,求得家族的和谐;又以自身、自家为轴心,推己及人,仁爱仁义,求得整个社会的和谐安宁,以巩固农业经济基础。而语言,作为人与人、人与世界相联系的根本纽带,它的修饰与运用,自然渗透着这种“天下之本在国,国之本在家,家之本在身”(《孟子·离娄上》),“心正而后身修,身修而后家齐,家齐而后国治,国治而后天下平”(《礼记大学》)的人际系原则。  相似文献   

2.
诚与信是连在一起的,做人要诚实无欺,这是人立身之本,治心之本,得人心之本,是人赖以生存的灵魂。孟子说:“人天生存诚。”苏轼说:“天不容伪。”曾国藩说:“君子之道,莫大乎以忠诚为天下倡。”“以诚感人者,人亦诚而应。”“百心不可得一人,一心可得百人。”这些古训告诉我们,只有坦诚待人,才能得人心,才能赢得他人的支持与合作。反之,则只能招  相似文献   

3.
《传承》2016,(3)
目前,学界对科技伦理的理解主要有本意说、科技与伦理二者关系说、抽象的伦理观三种,其实科技伦理问题的核心是人与科技之间的关系问题。科技伦理问题主要是科技发展与生命意义之间的矛盾、科技发展与人类自由的矛盾、科技发展与社会公正的矛盾,我们应加强科技伦理道德研究,增强责任感,发挥制度、法律和舆论对解决这些问题的作用。  相似文献   

4.
树立荣辱观重在知耻、有耻--论羞耻感与荣辱观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从愈渐泛滥的不良的社会风气可见,荣耻不辨,耻感消解,确有“去羞耻化”(实质是去道德化)的倾向。“耻不从枉”,知耻而后正。知耻和知荣是一个问题的两面,知耻是对是否知荣的验证,仅有知荣,很可能只是追求虚荣而已。显然,在价值观的范畴内,要树立正确的荣辱观,关键在于“知耻”、“有耻”,在于要有“耻感”。耻感作为对善的否定性把握,是对恶的抑止力和为善的激发力,是为善祛恶的内驱力。在市场经济的负面效应显露无遗的情况下,当应特别重视“耻感”的问题。耻感或羞耻心是人之为人的底线,是人格的基本点,人有耻感,是保持做人尊严的自因,因此,尊重和自重人格,也就是保护和激发耻感,从而促进社会主义荣辱观的树立,这是牢固树立社会主义荣辱观的一条必要路径。  相似文献   

5.
论知耻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焦国成 《今日浙江》2006,(11):22-23
胡锦涛同志在全国政协十届四次会议民盟、民进联组讨论会上发表的重要讲话,提出并全面阐述了社会主义荣辱观。这对我们提高道德认识,树立起正确的荣辱观,强化知耻之心,改善社会风气,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人之有所不为,皆赖有耻心”耻,一般指羞愧的心理感受,亦可指使人感到羞愧的耻辱之事。知耻,也就是知道羞愧和荣辱。它是一个正常人所具有的最基本的道德感。孟子说:“羞恶之心,义之端也。”这种道德感体现着人性的尊严,是社会正义的心理基础。禽兽没有羞耻感,完全依靠本能而生活。也正是在这个意义上,孟子提出:“无羞恶之心,非人也。”把…  相似文献   

6.
城市居民孝道态度与行为的代际比较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孔子说:“夫孝,德之本也,教之所由生也。”“孝”作为儒家伦理和中华文化的原生性核心概念和首要德性,一直延衍至今。孝的核心和基础内容是“善事父母”,主要包括赡养、顺从和悦亲等内容。赡养,即从物质上奉养和悉心照料;顺从,指尊敬父母和不违背父母意志,使自己成为父母意志的执行者和体现者;悦亲则是指体贴和关心父母,在精神上使父母感到愉悦。在现实生活中,“孝道是一套子女以父母为主要对象之社会态度和社会行为的组合。”——杨国枢《中国人之孝道观的概念分析》  相似文献   

7.
人生的品牌     
康朗 《现代领导》2006,(7):47-47
“道德者.行也。”实践是人生德性教育的平台.是道德学习的源泉.是习惯养成的课堂。树立和弘扬社会主义荣辱观的目的不是坐而论道.而是要起而践行.把学习成效体现在日常工作中.体现在点滴养成中.体现在生活细节中,做到知行统一。言行一致。如果人人都能明荣辱之分,扬浩然之气,并知荣而为之,知耻而拒之,按照“八荣八耻”的要求规范思想行为、加强道德修养、培养高尚情操,就一定能够在全社会形成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相适应的思想道德氛围,全面推进和谐社会建设的历史进程,促进全体人民素质的全面提高和全面发展。正如清代著名思想家龚自珍说的:“士皆知耻,则国家永无耻矣;士不知耻,为国之大耻。”  相似文献   

8.
论产权伦理的内涵和构成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产权伦理是调节人们之间财产权利关系的价值观念、伦理规范和道德意识的总和,它是由产权制度伦理和产权行为伦理两个层次,产权获得伦理、产权使用伦理、产权收益伦理和产权转让伦理四个方面构成的一个伦理系统。产权伦理对社会产权制度安排及其运行效率,对社会经济发展和社会秩序的维护,起着重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9.
人们生活在世界上,无不同他人进行交往,与社会发生联系。我们所说的伦理或道德,就是人们共同生活和人们行为的准则和规范的总和,它决定着人们的义务,人与人之间以及人与社会之间的关系。道德依靠社会舆论、习惯、传统和教育的力量,特别是依靠人们的内心信念来约束自己的行为。道德作为上层建筑的一种特定的意识形态,是由经济基础决定的,它又反作用于经济基础。进步的、革命的道德促进生产的巩固和发展,落后的、反动的道德则起相反的作用。人们所处的经济地位不同,他们的道德观念和道  相似文献   

10.
“三知”就是“知恩、知足、知责”。“知恩”,就是要真正搞清楚个人的成长进步靠什么,解决好“帐往哪里记”的问题。首先,知恩最重要的不是知个人之恩,而是要知人民的养育之恩。作为一名国家公务员,除了要记住父母的养育之恩外,还要记住:如果离开人民的养育,任何人将一事无成。其次,知恩还要知社会和集体的扶助之恩。人是社会的人,任何人要想事业有成,离开社会和集体的扶持与合作,都是无法想象的。第三,知恩更要知党的培育之恩。党的培育无处不在,如党组织和各种教育、引导,提供的良好学习、工作环境,给予的荣誉、奖励,帮助解决的切身利益…  相似文献   

11.
同志们、朋友们:今天,大家济济一堂,在这里隆重举办“知荣辱、讲正气、树新风、促和谐——建和谐家庭·促和谐社会”论坛,共同研究探讨和谐家庭建设的理论与实践问题,展望我国和谐家庭建设的美好前景,是一件很有意义的事情。在此,我代表全国妇联对论坛的举办表示热烈的祝贺,对同志们的到来表示衷心的感谢!家庭问题是关系国家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重大问题,也是关系每个人人生质量和幸福指数的核心问题。中华民族自古就有重视家庭的优良文化传统。我国古代哲学家孟子曾经说过,“天下之本在国,国之本在家”,深刻道出了家庭与社会之间的紧密联系。国际社会也从人的全面发展的高度,将家庭发展纳入了国际人发大会《行动纲领》和联合国千年发展目标,赋予了家庭重要的地位。在当今社会,家庭作为社会最基本和最可持续的细胞组织,联结着个人和社会,具有重要的功能和作用。主要体现在:第一,作为社会规范、道德教育、文化传承、情感满足的基本载体,家庭对社会成员的健康成长具有直接、持久、潜移默化的影响;第二,作为社会保护的重要机制,家庭在养老、疾病、社会扶助等方面具有不可替代的优势,与社会化保障机制一起,构成社会成员经济社会生活的重要安全屏障;第三,作为社会安定团结、稳定发展...  相似文献   

12.
论“耻”     
在中国伦理思想史中,作为德目的“耻”系指羞耻心、知耻心。所谓羞耻心,是基于一定的是非观、善恶观、荣辱观而产生的一种自觉的求荣免辱之心,是人们珍惜、维护自身尊严而产生的情感意识。  相似文献   

13.
“八荣八耻”的荣辱观,涵盖了社会道德、公民道德、职业道德以及家庭美德的主要内容,具有很强的综合性和针对性;但是就其道德要求的指向来说,则是把所有这些道德要求聚焦到一个“荣辱观”上来,集中点击两个字:荣与耻。这是不同寻常的。“八荣八耻”的内容体现着人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而归于个人的荣耻则是对体现三观的每个人的良心的激发。这种良心的激发,按照中国传统道德的理解,可以集中到一点,就是“知耻”。把道德要求集中于知耻,就是直击道德实践主体的主体意识,点击每个人“彻头彻尾地隐遁在自身之中”的良心。这是使人摆脱狭隘…  相似文献   

14.
在社会主义荣辱观教育活动中,一位同志谈其体会时说道:一个知荣明耻的人,应具备“七知”,即知责思为,知荣惜誉,知足常乐,知恩图报,知难而进,知耻后勇,知困自返,听后颇受启迪。  相似文献   

15.
孝在中国传统伦理文化中处于“百善孝为先”的主导地位 ,它是中国社会一切人际关系得以展开的精神基础和实践起点 ,是中国古代政治的伦理精神基础 ,也是社会教化的核心和根本。但它并非如先贤们所说本于人性 ,而是后天的一个道德范畴。孝是人性之始 ,仁之本 ,孝要求尽性尽伦 ,落实于日常行为。对孝的过分强调及名利的诱惑 ,造成了对人性的束缚、歪曲 ,甚至毁灭。在当今 ,孝作为合理性的一面对社会稳定性发挥着积极的作用。  相似文献   

16.
从政廉为本     
宋前贤相包拯恶如仇,不畏权势,刚正不阿,正气凛然,虽历经千年,正气常存于天地之间,被人民誉为“青天”,堪称“官”之楷模。但人尽知包拯之“铁”之“硬”,却未必知其廉。据史载,包拯“虽贵,衣食器用饮食加布衣”。他在《乞不用赃吏》的奏折中说:“廉者,民之表也;贫者,民之贼也。”直到63岁病逝,临终嘱咐后代:“后世子孙仕宦有犯赃监,不得放归本家,亡殁之后,不得葬于大坟之中。不遵吾志,非吾子孙。”可见,“廉”在包拯为官之道中的地位。在“千里为它只为钱”的封建社会,如包拯一般以廉作为官之本者却也不少,诸葛亮在…  相似文献   

17.
扎根:重建心灵之序从复杂性说,整体伦理的重建问题绝非一个人、一个人群、一个层次、一个方面、一个环节的重建,而是一种新型的伦理范型的建设。人类构造的社会结构和社会运转方式,决定了构造的伦理范型。但伦理范型只是世界之序,它必须植根于人的心灵之上,只有建立起与市场社会相匹配的心灵之序,一种维系社会正常运转的伦理范型才  相似文献   

18.
任俊华 《湖湘论坛》2002,15(5):30-31
近读池田大作《我的人学》中的一篇散文《忠实于自己》,有感于这篇文章对忠实观的探究涉及到人生的诸多重大问题,因此有必要就此专门作一些议论。一中国古代哲人十分重视“忠”的问题,《忠经·天地神明章》就明确提出了“天之所覆,地之所载,人之所履,莫大乎忠”的命题,认为在自然与社会当中,忠是人的行为和伦理关系中最为重要的,没有什么比它更大的了。“忠”确是与“善”的行为(伦理行为)紧密相连的,孟子就说“教人以善谓之忠”①。“忠”是儒家鼻祖孔夫子学说的精髓之一,所谓“夫子之道,忠、恕而己矣。”②孔子认为,人只要…  相似文献   

19.
羞耻心是对自己的言行、品质不符合社会道德准则、行为规范而产生的一种否定情绪体验,是对自己违反道德行为的知耻、惭愧和悔恨,具体表现为羞愧感和耻辱感。孟子说:“人无羞耻之心,不可教也。”春秋时期齐国政治家管仲把礼、义、廉、耻看成是维系社会稳定的四个维度。一个人有了羞耻心才能临财不贪,临难不屈,才能谦和退让,取舍有度。小到个人修养,大到民族气节,知耻都是良知的先导,正直人生的前提,正义人生的风标。人有了羞耻心才会自爱、自严、自重,做错事才会自责、愧疚;有了羞耻心才能制止不良愿望、动机、言语、行为,约束自己不道德的行…  相似文献   

20.
古人云“:民无德不立,政无德不威。”德,不仅是“立身”之本,而且是“立国”之基。被西方社会称为“东方智慧”的我国古代儒家,就十分看重高尚人格的主体力量,把“以德修身”看成为官做人最起码的资格。孔子说“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众星拱之。”强调“为政者”一定要“明德”。这里的“德”,指的是完善的道德境界和道德行为。《尚书·君陈》也有句名言“:明德惟馨。”意思是说,人世间只有高尚的道德行为所开放的花朵才是最芬芳的。“明德”,对一个国家、一个民族、一个人来说都很重要。国家“明德”才有振兴之机,民族“明德”才能团…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