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71 毫秒
1.
实施绿色发展战略,实现传统工业化"黑色发展"到生态文明"绿色发展"的转变,是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建设生态文明的必然选择。本文主要就实施绿色发展战略的依据、目标与任务、基本路径等问题进行初步探讨。  相似文献   

2.
理念是行动的先导,生态文明理念在引领生态文明建设、解决生态环境问题、实现生态发展目标中发挥着根本性的作用。马克思主义自然观认为,人与自然是相互依存、休戚与共的关系,生产方式和社会制度的变革是破解生态问题、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根本方法。我国在经济社会建设和生态文明实践中,随着对人与自然关系、经济发展与生态保护关系的深入认识,生态理念的发展经历了从微观局部层面的生态保护意识到具有宏观全局视野的可持续发展观,再到科学系统成熟的绿色发展理念的不同阶段。其中,以"人与自然是生命共同体""绿色青山就是金山银山"为标志性论断的系统性绿色发展理念,既是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的重要内容,又是对马克思主义自然观在当代中国的新诠释和新发展,还是引领新时代生态文明建设、实现美丽中国建设目标、满足人民对美好生活需要的思想指南。  相似文献   

3.
《学理论》2017,(12)
生态文明建设和扶贫开发工作都是关涉到国计民生的大事,具体到西南民族地区而言,其农村生态治理有效地在二者之间实现价值共契。随着生态文明建设和精准扶贫的推进,西南民族农村地区在生态和经济上都有所改观,但与"建设美丽中国"和"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目标仍存在一定差距。为此,我们应该深刻分析西南民族农村地区生态治理存在问题及其原因,努力实现本地区生态治理的善治,一是构建政府、农户、社会三位一体的生态治理系统;二是基于可持续生计视角创新西南民族地区生态治理制度;三是以生态文明建设和扶贫开发工作双推进为动力。  相似文献   

4.
中国梦是"绿色梦",国家的富强、民族的振兴和人民的幸福与生态文明建设息息相关,生态文明教育是实现中国梦的内在要求。为了实现中国梦,必须对青年大学生进行生态文明教育。生态文明理念、生态法律法规和生态科学和技术是生态文明教育的主要内容。加强组织领导,形成制度化的生态文明教育体系;通识课与专业课、思想政治理论课相融合;加强社会实践,积极倡导绿色生产和生活方式是实施生态文明教育的有效路径。  相似文献   

5.
郭兆晖 《理论视野》2014,(1):58-61,69
中央政府要改变对地方政府传统GDP的考核方式,向生态文明的统计体系转变,通过更加精确、完善的基层数据与指标体系,建立起切实反映、衡量生态文明的考核体系。这样的考核体系更促进了地方政府、企业以绿色低碳循环发展为目标,中央政府更加严格地要求企业提供基础数据,企业更加自愿地提供基础数据,如此便形成了"中央政府-地方政府-企业"的良性互动循环。这样才能真正构建起"可测量、可报告、可验证"的生态文明评价体系,推进我国生态文明建设。  相似文献   

6.
缪磊 《学理论》2013,(28):29-30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经济建设取得了长足的进步,但经济繁荣的同时也伴随着资源过度消耗、环境深度污染等严重问题。2012年11月,党的十八大总结过去经济社会发展的经验教训,做出"大力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战略决策,为我们描绘出生态文明建设的宏伟蓝图。在落实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实际工作中,我们要发挥政府在生态文明建设中的主导作用,必须在对生态文明建设战略的准确认识下,明确自己的职责和任务,以便更好地推动我国生态文明建设的顺利开展。  相似文献   

7.
《学理论》2016,(12)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在关于生态文明建设的一系列重要讲话中渗透了他对生态文明建设的深刻理解,具有丰富的思想精髓,集中体现为:生命共同体意识是生态文明建设的理论基础,科学地阐述了"两座山"论,健全的制度是生态文明建设的根本保障,绿色富民是生态文明建设的最终目标。习近平生态文明建设思想蕴含了丰富的理论精髓,彰显了深刻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8.
《学理论》2016,(10)
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首次将生态文明建设写进五年规划的任务目标,再次强调了生态文明建设关乎民族长存的重大意义。作为生态文明制度建设主体的政府,肩负着将生态文明制度建设融入社会建设各方面和全过程的重要职责。但在现实层面中,各级政府普遍存在责任缺失,包括环境治理主体缺位、职能划分不清和治理主体、手段单一等问题。生态文明建设必须优化落实责任政府职能:倡导生态文明观念和树立绿色政绩观、健全环境制度建设和加强环境监管、推动市场化机制运行和扩大社会参与、加速环境立法和加强环境执法等。  相似文献   

9.
生态环境恶化及其衍生的政治、经济和社会问题被广泛视作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亟待解决的重要问题。政府作为生态环境治理的重要组织者和执行者,如何将绿色发展理念融入到政府的施政行为中,是生态文明建设的内在诉求,也是绿色发展型政府的本质要求。但在生态环境治理过程中存在着一个悖论:中央政府高度重视生态文明建设,建立了多维度多层次的环境治理与督察体系,但在具体生态环境治理中,不作为、慢作为,不担当、不碰硬,甚至敷衍应对、弄虚作假等形式主义问题却屡禁不止,导致生态环境治理效果不尽如人意。地方政府在生态环境治理过程中存在角色错位与冲突,亟待树立绿色发展观和生态政绩观、构建高效的生态政绩考评体系、强化制度执行与督察,形塑和强化“理性生态人”角色,实现生态治理现代化。  相似文献   

10.
试论中国特色生态文化建设的困境与突破口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进入新世纪后,中国选择了将"建设生态文明""实现美丽中国"作为国家发展的重要方略和目标。实现生态文明"的"美丽中国"离不开生态文化建设。但中国有自己独特的生态境遇,这种特殊要求决定了中国生态文化建设要符合中国生态实际,应该是有中国特色的生态文化建设。近些年来中国特色的生态文化建设取得了很多进步,但也存在着诸多的缺憾,这些缺憾导致的直接后果是使中国当前的生态文化建设陷入了重重的困境之中。充分发挥政府的主导作用,完善生态法律保障制度,确立生态知识供应体系,优化生态物质驱动力量,提升生态社会参与程度将是破解困境的有效方略。  相似文献   

11.
党的十八大提出要大力推进我国生态文明建设,这表明政府对生态文明建设的决心。我国没有盲目效仿发达国家在生态建设领域的角色定位,而是探索确立既尊重客观实际规律,又适合中国国情又符合历史发展趋势"前瞻性"的政府角色定位。主要从社会发展的现实维度,即政治,经济和文化三个方面,论证了政府"引导人"角色在生态文明建设中确立的意义和价值所在。  相似文献   

12.
《学理论》2017,(4)
地方高校是培养高素质人才的重要阵地。地方高校生态文明教育为区域的可持续发展提供绿色科技支持,为区域发展培养生态型人才,为区域生态发展提供示范效应。地方高校生态文明教育服务区域发展,可以通过实施"生态导向"的校地合作工程、丰富生态文明教育的课程设置、推进校园生态文化建设、开展常态化的生态社会实践等途径实现。  相似文献   

13.
武朔 《学理论》2013,(22):32-33
党的十八大从新的历史起点出发提出要"大力推进生态文明建设",这使生态文明建设成为国家层面的战略决策。各地更是在中央的号召下开始了各种形式的生态文明建设,虽然大部分地方在这一方面是走了正确的道路,但是也有一部分地方在生态文明建设上的某些方面走向了歪路,背离了中央关于生态文明建设的精神,甚至走向了"伪生态文明"。这一类偏离生态文明建设正确道路的"伪生态文明"不仅无助于生态环境的保护,而且还会妨碍国家和社会各个层面的建设和发展。所以我们一定要警惕生态文明建设中的"伪生态文明"。  相似文献   

14.
良好的生态环境对于人类的生存和经济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生态文明建设和绿色发展需要绿色政府的大力支持。当前我国绿色政府建设存在资源管理粗放、环境资源代价过高、环境政策失效等问题。生态文明视域下的绿色政府建设,应从经济调控和环境的关系、政府绿色服务的监督、优化行政执法能力和管理体系、加强行政体制建设、健全政府考核等方面采取措施,促使政府完善绿色文化建设、构建绿色考核体系,实现经济、社会、环境的协调发展。  相似文献   

15.
《学理论》2016,(11)
于2015年3月24日召开的中共中央政治局会议审议通过的《关于加快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意见》首次提出的"绿色化"概念,是在党的十八大提出的"新四化"概念上的提升,在"新型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之外,加入"绿色化","绿色化"的提出很显然是对如今日益凸显的生态问题的一个反思。为了更进一步促进生态文明的建设,提倡环保的力度也是逐渐在加大,要想打造更好的生态文明体系,全面推进传统产业转型升级势在必行,绿色经济作为一种新的经济形式自此诞生。同时,我们应在马克思主义的指导下,对生态文明建设进行全方位的探索和研究,才能为绿色发展提供有力的理论支撑。  相似文献   

16.
《学理论》2020,(8)
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越来越意识到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性,为实现"美丽中国"目标,新时代生态文明体系建设必不可少。从党的十八大生态文明建设顶层设计的初步形成到如今顶层设计基本完成以来,我国政府采取了一系列措施,体系建设及相关政策愈来愈完善,为生态文明建设的"根本大计"开启了新篇章。通过分析其体系化、可持续性和通俗性等特点,结合实际应用并针对目前存在问题提出全面重视加强环保基础设施建设、改革生态环境监管体制等建议与措施。  相似文献   

17.
试析马克思主义生态文明观及其当代意蕴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马克思主义生态文明观是真正实现人与自然和谐的绿色发展道路的理念。在生态问题日益严峻的今天,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生态文明继承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生态文明观的理论精髓,体现了马克思主义生态文明观的价值诉求,为中国特色生态文明建设实践指明了方向。  相似文献   

18.
《学理论》2020,(10)
建设生态文明与经济社会发展相辅相成、相互促进。经济发展落后的国家扶贫开发重点县桂东县,立足生态优势,坚持生态强县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生态优势越发彰显、生态品牌逐渐创响、生态效益显著提升。面对经济条件、思想观念、产业结构、机制短板等诸多方面的制约因素,桂东必须坚持生态强县这一核心,走绿色发展之路,着重从"项目、产业、平台、环境"等方面入手,加强生态文明建设,全力扩大生态优势,真正变生态优势为经济优势,变生态效益为经济效益,从而绿色崛起。  相似文献   

19.
生态文明中国道路的成长,是党和国家领导全国人民在接续探索和实践中逐步实现的。探索历程大致分为四个阶段:生态绿化和环境保护理念、战略的提出与实践;生态"协调"理念、战略的提出与实践;生态文明建设理念、战略的提出与实践;"绿色"发展理念、战略的提出与实践。这一历程蕴含着思维逻辑、价值逻辑和认识逻辑等多重逻辑变革,积累了宝贵的历史经验,为奋进新时代提供了珍贵的历史之镜:生态文明只能走自己的路;生态文明应从社会形态上把握,从战略全局上推进;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是实现生态文明的基础路径;要注重生态文化的培育和深化。  相似文献   

20.
《学理论》2015,(35)
党的十八大"五位一体"的总布局把生态文明建设纳入其中,我国的生态文明建设走向了新时代,从而有助于指引我们更好地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宏伟目标。中国在走向现代化的同时面临着严重的生态困境,而生态转型是我国现代化发展的必然趋势,走生态现代化之路是摆脱现代化生态困境的出路。生态现代化为努力实现生态转型的中国现代化建设提出了可供借鉴的思路。中国走生态现代化之路的对策:牢固树立生态价值观;实现集约型的经济发展方式;完善环保法律机制。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