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王晓宁 《学理论》2012,(19):52-53
加强监督永远是防止腐败最有效的方式之一,缺失监督必然导致腐败,建立健全全方位的监督体系,完善安全生产执法监管权力制衡和群众参与的监督制约机制,防止权力滥用,做到见微知著,从小事上洞察大问题,不让小瑕疵长成大毒瘤。  相似文献   

2.
确保权力在阳光下运行的路径选择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权力是一把"双刃剑".确保权力在阳光下运行,教育是基础,要从思想上和体制上解决官本位问题;民主是根本,是防治腐败的有力武器;法制是重点.有效预防腐败的利器是制度法规;体制是核心,防止滥用权力必须建立合理的制衡机制;监督是关键,权力滥用无不根源于监督的缺失.  相似文献   

3.
郭向荣 《学理论》2013,(19):67-68
腐败的存在、发展和升级的危害不论在经济、政治,还在思想文化和社会方面都是十分严重的。腐败不除,民心不服;腐败不反,党和国家就会有灭亡的危险。因此,我们必须通过限制公权力的滥用、加强对权力的有效监督、加大法律惩罚力度,来遏制腐败。  相似文献   

4.
腐败产生的根源是公共权力的异化。在中国,共产党实际主导着公共权力的运行。中国腐败的要害是部分共产党党员及党员干部以权谋私的种种行为。因此,加强党内民主建设,有效限制和防止公共权力主体主要是党员干部对公共权力的滥用,是中国防治腐败最根本的途径。  相似文献   

5.
《学理论》2015,(30)
随着我国反腐进一步深入,在党中央坚持"老虎苍蝇一起打"的反腐进程中,我国出现了"小官巨贪"现象。"小官巨贪"是"苍蝇式"的腐败,与"老虎式"的腐败一样对国家和社会危害巨大。构建"小官巨贪"治理机制迫在眉睫,即加强思想教育,坚定反腐立场;正确认识官员作为人的本性;防止集体腐败,杜绝利益均沾;重视权力制衡,防止权力滥用;强调多方监督,重在群策群力;完善制度建设,以期防治结合。  相似文献   

6.
腐败的本质是权钱交易,加强对公共权力的制约监督,防止权力越界和失控,是反腐败的核心问题。遏制腐败的治本之策是科学配置权力。通过适当分解决策权、执行权、监督权,使决策职能、执行职能、监督职能由不同部门相对独立行使,形成既相互制约、相互把关,又分工负责、相互协调的权力结构,才能使决策更加科学,执行更加高效,监督更加有力,从而保证权力依法运行,最大限度地防止权力滥用现象的发生。建立健全科学的权力结构,离不开运行机制的保证。完善权力的运行机制,一是要"切实把防治腐败的要求落实到权力结构和运行机制的各个环节,最大程度地减少权力‘寻租’的机会";二是要用覆盖全过程的责任制度来保证;三是要"以加强对领导干部特别是主要领导干部监督为重点,推进权力运行程序化和公开透明"。  相似文献   

7.
如何保证权力不被滥用,防止权力由公共权力异化为私有权力而导致权力腐败,已成为无产阶级执政党加强党内监督的根本要求。党的十四届四中全会《决定》指出:党内监督“主要是监督党的组织和党员是否正确地贯彻执行党的路线方针政策,是否正确地运用人民赋予的权力,是否严格地遵守民主集中制的各项制度。”而加强党代表大会的监督职能,充分发挥其监督作用,是实现权力监督的重要途径。一、党代表大会的监督,最能体现权力监督的本质要求党代表大会制度是党的根本制度。按照党章规定,党的代表大会在党内具有崇高的地位,享有最高的决策、…  相似文献   

8.
公权力异化与腐败是权力滥用的两面,而遏制公权力异化和腐败也是人类历史的难题。虽然人们普遍强调从教育、制度和监督的综合治理模式入手来解决公权力异化与腐败问题,但是从制度伦理视角来分析和遏制公权力异化和腐败则是更为清晰和有效的路径选择。  相似文献   

9.
人性中的恶是腐败的深层基础,但权力的异化和滥用则是导致腐败的根本原因。必须正视人性中的恶及善恶互变现象,以外在的刚性制度约束和内在的文化心理约束激发人性的正能量;必须加强权力制约和监督,把权力关进制度的笼子里,防微杜渐、惩恶扬善,这是人性向善和政治走向文明的内在需求;必须加强制度设计,提高制度执行力,规范权力运用,防止制度虚置,形成不敢腐的惩戒机制、不能腐的防范机制、不易腐的保障机制,提高制度反腐的科学化水平。广大领导干部必须习惯于在监督下谨慎用权,为民掌好权,自觉抵制形式主义、官僚主义、享乐主义和奢靡之风的侵蚀,为全体人民的全面而自由的发展营造民主、平等、公正、和谐的社会氛围和精神乐土。  相似文献   

10.
在我国,地方党组织监督直接关系到社会稳定与国家昌盛。地方党组织监督的核心在于有效规约地方党组织的执政权力,防止滥用,确保执政科学、合理。改革开放以来,各地在党的领导下取得了举世闻名的成就,但是,问题相伴而生。不少地方党员干部甚至少数地方党组织经不起利益的诱惑,贪污腐化、权力滥用令人担忧,加强对地方党组织的监督显得十分迫切。问题在于各政治主体与社会主体对地方党组织监督不尽完善、各有欠缺。因此,消解监督困境,有利于我们党的执政力提升与领导力完善。  相似文献   

11.
<正>法治为廉政建设提供了制度支持与保障,而廉政文化为法治建设营造了良好的社会环境。法治建设与廉政建设在目的上具有一致性,即防止权力滥用、规范权力运行,达到控制腐败的目的,所以二者具有相辅相成的关系。法治是我国预防和惩治腐败的重要手段。廉政文化是我国廉政建设的重要内容,它的建设应放置于法治的大背景  相似文献   

12.
朱庆好 《理论探讨》2006,(3):171-173
在行政管理体系中,不是权力机关的秘书机构会滋生以权谋私的腐败现象,而是因为公共权力在运行过程中失去控制,导致秘书逐步成为决策权和执行权的参与者和运作者,从而使腐败成为可能。遏制秘书腐败的关键在于将领导和秘书共同置于监控体系之中,用教育来推动秘书的职业化进程,用制度来保障权力的运行,用监督来制约权力的滥用。  相似文献   

13.
互联网的发展促使一种新的政治参与方式——网络政治参与——出现并不断扩大,成为社会监督的重要途径。当前我国公民网络政治参与形态主要有网络舆论、网络社团、网络政治人及其精英等,广泛的网络政治参与对廉洁政府建设有着极为重要的价值和作用。首先,网络政治参与克服了传统的以权力制约权力的监督机制中的弱点,为监督机构充分履行遏制腐败的责任提供了丰富的信息资源,成为防止权力滥用的有效监督形式。其次,网络政治参与简化了反腐程序,激发了广大人民群众的政治参与热情,改善了整个社会反腐的文化观念氛围。最后,网络政治参与为人民参政议政提供了便捷的渠道,提高了决策的民主性与科学性,促进了廉政制度建设。  相似文献   

14.
权力监督可以分为同体监督与异体监督,两者各有优劣,缺一不可.我国现行的权力监督机制中存在同体监督太软、异体监督太虚等弊端和问题.为提高权力运作效率,防止权力滥用和权力寻租等腐败现象,必须以改革创新的精神,不断改革和完善我国的权力监督机制,通过同体监督异体化、异体监督实体化的改革,力求达到对权力的有效监督.  相似文献   

15.
腐败危害之烈的莫过于权力腐败,而不受监督的权力,必然导致腐败。在扼制腐败的诸种监督中,人民的监督则是最有效、最根本的监督。  相似文献   

16.
社会公共权力失去监督必然导致腐败。公务员是社会公共权力的集中执掌者,因而必须加强对公务员的廉政监督。在这里所讲的公务员,不单指狭义上的行政机关的工作人员,而且也包括党的机关、国家权力机关(如人大)、人民团体、检察院和法院系统等的工作人员。实践证明,强化廉政监督,是防止公务员利用权力寻租的有效途径。  相似文献   

17.
禾火 《求知》2004,(12):18-20
防止腐败,必须对公共权力的运行实行有效的监督。但是,如何使民主监督得到有效实现,这是我们党自执政以来一直探索的重要问题。《中国共产党党内监督条例(试行)》和《中国共产党纪律处分条例》的问世,标明我国民主监督的发展进入了新的阶段。  相似文献   

18.
人类经验表明,权力腐败实质上是权力人的违法腐败。机会主义人性行为分析证明,权力人的腐败本源于权力人的机会主义人性,是人性利己与利他矛盾内耗的外在表现。通过对"左"右倾机会主义、代理人机会主义和权术机会主义的观察也发现,如果没有有效的制度规则约束,权力人从本性上必然会利用机会甚至创造机会滥用权力,作出谋求私利最大化的机会主义"败德"行为。因此,为了防止权力人的腐败,就需要以多重制度设计抑制权力人的机会主义心理,约束权力人的败德行为,矫治权力人的权力滥用。不过,值得注意的是,人类对权力人机会主义腐败的治理将是一场需要战胜自我本性的持久战,要打赢这场反腐持久战,必须坚持不懈地推进国家反腐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的系统化、协同化与现代化。  相似文献   

19.
邓小平在《党和国家领导制度改革讲话》中提出的分权制约思想,是指出我国政治体制改革的根本性方向性的原则,对于实践中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对于用制度有效规范和制约权力的滥用,保证公民的自由权力和国家民主,防止公权集团性腐败具有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20.
“一把手”特权治理困局及其破解路径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绝对的权力必然导致绝对的腐败。"目前,一把手权力高度集中,权力配置不科学,权力行使得不到有效的制约和监督;一把手特权法律界定不清,惩罚不严,滋生蔓延趋势严重。因此,必须改革一把手权力过分集中体制,"把权力关进制度的笼子里",加强权力运行的制约和监督,才能有效地治理一把手特权滋生蔓延,防止特权衍生为腐败。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