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生态文明的本质是实现人与人、人与社会、人与自然之间的和谐共生。面向生态文明,领导干部权力道德建设需要突出以人为本和关爱自然的精神理念,树立权力生态道德观。当前,生态文明视域下推进领导干部权力道德建设,需要从权力价值观、权力道德机制和权力道德领域等方面促进领导干部权力道德模式变革,从而推动整个社会走上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  相似文献   

2.
生态安全作为国家安全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国防安全、政治安全和经济安全的基础.从生态安全角度而言,云南存在国土生态安全问题、水资源生态安全问题、林业资源生态安全问题、矿业资源生态安全问题和贫困生态安全问题.建设生态文明,根本在于生产方式转型,在科学发展观的引领下,探索建立有利于节约能源和保护环境的长效机制和政策措施.  相似文献   

3.
市场经济是在工具性生产力功能不断加强,人与自然的和谐被严重忽视的情况下产生和发展的。经济增长与环境影响程度之间不是简单正比关系,而是抛物线式的关系。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方向只能是通过自我完善,加强生态文明建设,构建生态市场经济。  相似文献   

4.
生态文明是人类发展的最高形态。当代中国政治参与扩大之路蕴涵着生态文明的价值意蕴。以生态文明所具有方法原则来指导当代中国政治的发展就是要更新人们的价值观念,自觉形成对政治参与的价值认同;以生态文明的运行机制,按照和谐社会的发展要求,革新体制机制,拓宽政治参与的渠道。  相似文献   

5.
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站在文明形态更替的历史高度,明确了人类社会发展的新方向,即走向生态文明时代,准确把握了这一新时代的本质特征和根本要求,克服了西方生态学上反人类中心论的局限性,开创了人类社会文明发展阶段划分的新范式,提出了马克思主义社会文明转型新理论,不仅继承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自然观,更是对马克思主义文明观的丰富和发展。  相似文献   

6.
李珊  杨仁斌 《学理论》2015,(7):222-224
本文以农业院校为切入点,通过开展湖南农业大学学生生态文明观问卷调查,了解当代大学生生态文明意识现状,探讨在我国生态文明建设进程中,农业院校应如何培育大学生生态文明意识,使其成长为顺应时代要求,有担当,懂环保,践行生态文明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者。  相似文献   

7.
我国30多年来在经济取得高速发展的巨大成就的同时,生态危机和生态治理失灵也严重表现出来,原因在于扭曲的发展观和不当的政绩观、政府垄断治理模式下的环境政策的诸多局限及各地区自身利益的存在造成生态治理的合作机制难以形成.解决的关键在于加强生态文明的培育、促进生态制度文明的培育和推动生态行为文明的培育.  相似文献   

8.
汶川“5.12”地震区已进入恢复重建的重要阶段,灾后重建是一项复杂而艰巨的系统工程,涉及到灾区的自然环境、政治制度、发展态势和社会和谐等各个方面,应该从生态文明的角度去审视。  相似文献   

9.
面对生态困境的世界性推进,生态文明建设成为广大发展中国家力图摆脱发展性危机、寻求新的发展模式和发展道路的历史性契机。基于上个世纪"李约瑟难题"的发问,资本主义工业文明的经济逻辑、资本逻辑和惯性模式决定了西方发达国家缺乏建设生态文明的强大动力和迫切要求。中国作为最大的发展中国家,应当积极寻求生态文明建设的立足点,以马克思主义理论为指导,在推进全球性的国际生态合作的基础上,捍卫发展中国家的发展权和环境权,进而推进中国的生态文明话语权建设。  相似文献   

10.
随着我国经济的发展,人们的消费水平不断提高,但在现实生活中也存在资源浪费型、环境破坏型的消费,带来了资源短缺、生态破坏、环境污染等一系列恶果。要大力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必须改变不科学、不合理的消费模式,构建绿色的生活消费模式。绿色生活消费模式的构建是一个系统工程,需要社会上形成健康、绿色消费的社会风尚;消费者提高自身综合素质,自觉选择绿色消费;企业供给丰富实惠、可信度高的绿色消费品;政府努力培育和创建绿色消费环境。  相似文献   

11.
李铁英  董文杰 《学理论》2013,(12):216-217
当代大学生担负着推动社会发展以及传承人类文明的重要使命,理所应当拥有较高的生态文明素养,树立牢固的生态文明观念。而且,对高校的大学生加强生态文明观教育,对于落实科学发展观,促进高校德育的发展以及提升大学生全面素质也具有重要的意义。但大学生生态文明观教育是一项艰巨复杂的事业,至少要把握好五个方面的内容与要求,才有可能实现基本的教育效果和目的,即生态自然观的教育、生态价值观的教育、生态平等观的教育、生态科技观的教育、生态法制观的教育。  相似文献   

12.
唯物史观社会进步论具备理论认知和实践运行的双重品格,是深刻认识生态文明价值的理论基础和方法指导。在其视阈下审视生态文明,要看到生态文明缘起于对生态问题的关注,诉求于人与人、人与自然的和谐;不仅在于解决生态问题,而且要诉诸文明的发展方式,实现社会的可持续发展;从根本上体现了真善美的价值追求。审视生态文明的价值,不能回避"代价"和"补偿"问题,需分清历史发展进程中不可避免的"代价"和应该克服的"代价",后者需要"补偿"。  相似文献   

13.
赵蓓 《学理论》2014,(33):23-24
武陵山区是国家重点扶持的连片特困区之一,生态文明建设对武陵山区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马克思主义经典原著中包含丰富的生态思想,为生态文明建设奠定了坚实的理论基础,对武陵山区生态文明建设具有重要启示。  相似文献   

14.
武朔 《学理论》2013,(22):32-33
党的十八大从新的历史起点出发提出要"大力推进生态文明建设",这使生态文明建设成为国家层面的战略决策。各地更是在中央的号召下开始了各种形式的生态文明建设,虽然大部分地方在这一方面是走了正确的道路,但是也有一部分地方在生态文明建设上的某些方面走向了歪路,背离了中央关于生态文明建设的精神,甚至走向了"伪生态文明"。这一类偏离生态文明建设正确道路的"伪生态文明"不仅无助于生态环境的保护,而且还会妨碍国家和社会各个层面的建设和发展。所以我们一定要警惕生态文明建设中的"伪生态文明"。  相似文献   

15.
冯丹  刘经纬 《学理论》2012,(13):64-65
马克思主义是庞大的科学理论体系,生态文明观是其中的重要组成部分。马克思主义的生态文明观具有丰富的内涵:首先,人与自然是和谐共生的良性体系;其次,保护自然是人类社会义不容辞的责任;最后,人类必须尊重自然规律、按规律办事。马克思主义的生态文明观具有明显的实践向度和历史唯物主义向度。我们应该以马克思主义的生态文明观为指导,努力推进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建设,不断开辟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建设的新局面。  相似文献   

16.
全球化和信息化的多元文化背景要求国家必须把民族团结教育提到至关重要的地位,而民族院校则担负起实施民族团结教育的主要阵地和核心关键。然而,当前的民族团结教育缺乏时代性和创新性,不符合当前形势对民族团结教育的要求,亟待补充和完善。基于多元文化背景下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存在的问题,分析了民族院校开展民族团结教膏的重要性及其优势,并从生态文明的角度提出了开展民族团结教育的框架、内容和对策。希望对提升高校少数民族大学生的民族团结教育实效性有所裨益。  相似文献   

17.
缪磊 《学理论》2013,(28):29-30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经济建设取得了长足的进步,但经济繁荣的同时也伴随着资源过度消耗、环境深度污染等严重问题。2012年11月,党的十八大总结过去经济社会发展的经验教训,做出"大力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战略决策,为我们描绘出生态文明建设的宏伟蓝图。在落实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实际工作中,我们要发挥政府在生态文明建设中的主导作用,必须在对生态文明建设战略的准确认识下,明确自己的职责和任务,以便更好地推动我国生态文明建设的顺利开展。  相似文献   

18.
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生态文明观。生态文明观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历史进程的必然要求和新的理论表征。生态文明观由"绿化""保护"的自为阶段进入"美丽中国"的自觉阶段;人与自然的根本关系进入到新时代的主动型关系;生态与经济、政治、社会等形成整体性耦合关系;实践活动由传统社会和工业社会的被动状态到新时代的主动状态;生态文明的演化从"天人合一""征服改造"提升到"和谐共生"的高级自觉阶段。  相似文献   

19.
生态文明是人类新文明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余谋昌 《理论视野》2007,(12):16-18
生态文明是人类文明发展的新阶段。生态马克思主义是建设生态文明社会的基本理论,我们应当高举中国特点社会主义伟大旗帜,加快生态文明建设进程。  相似文献   

20.
以生态文明为研究视角,提出高校开展生态教育的必要性。以大庆地区高校为研究对象,分析总结其生态教育当中所存在的弊端。大庆地区高校生态教育的课堂教学模式。主要有以下三种:渗透教学模式;单科教学模式;专题教学模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