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8 毫秒
1.
苑芳梅 《学理论》2014,(1):32-33
马克思在其晚年针对俄国当时的农村公社制度提出了跨越资本主义社会"卡夫丁峡谷"的伟大设想。马克思对这一设想的论述并不是很多,对于这一问题,后来的马克思主义学者也存在着诸多的争议。对待马克思的跨越"卡夫丁峡谷"的理论我们应该站在时代的高度,根据各国发展的具体情况来进行具体的分析,从崭新的时代背景和站在历史的角度来看待马克思跨越"卡夫丁峡谷"的设想,对其进行全面系统的再认识。  相似文献   

2.
《学理论》2016,(7)
著名的"卡夫丁峡谷"理论,是马克思晚年针对落后国家能否跨越资本主义制度而提出的。马克思认为,这种跨越是可以实现的,但是必须具备内部的历史条件和外部的优势条件。后来,列宁根据帝国主义的时代特征,对这个理论进行了扬弃,并指导了国际共产主义运动的实践。在当前的国际环境中,"卡夫丁峡谷"理论中体现的方法论原则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和广大发展中国家仍然具有强烈的现实启示意义。  相似文献   

3.
资本主义原始积累是痛苦的历史进程,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可以避免"卡夫丁峡谷".这无疑是马克思主义学说的新发展.本文从理论、社会历史变迁、我国具体国情等方面,对这一新道路给予阐述.同时,对它所面临的挑战也不讳言.  相似文献   

4.
中国跨越资本主义“卡夫丁峡谷”的历史反思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人类社会的发展是一般规律的有序递进性和个别跳跃性的统一,社会发展中的跳跃性是生产关系的可超越与生产力的不可超越的统一。中国选择社会主义是对资本主义发展阶段的一种跨越,中国社会主义的发展历程又充分说明社会历史的跨越是受客观条件和客观规律制约的。坚持走邓小平开创的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建设道路,才能真正实现对资本主义“卡夫丁峡谷”的根本性跨跃。  相似文献   

5.
马克思在给查苏利奇的复信的草稿中提出了跨越卡夫丁峡谷设想。通过对马克思《人类学笔记》以及相关著述的考察可以发现,跨越思想蕴含着丰富的内涵,是对资本主义制度的深刻反思,有其形成的理论渊源,是基于唯物史观的科学判断。同时,历史分析表明,19世纪80年代的俄国具有实现跨越的可能。显然,跨越思想有着深厚的理论价值和实践意义。  相似文献   

6.
时雪 《学理论》2012,(23):23-24
资本主义的历史命运问题一直以来备受人们关注.马克思曾经就此问题提出过著名的“两个必然”和“两个决不会”的学说,生动有力、科学坚定地提出资本主义最终必然会走向灭亡.立足于“资本主义卡夫丁峡谷”一词,针对理论界对“资本主义卡夫丁峡谷”的界定,结合资本主义的固有矛盾及资本主义的现状,以马克思的“两个必然”与“两个决不会”的辩证关系及两种不同社会主义的区别,得出资本主义必然灭亡的结论,从而更加坚定了自己的社会主义、共产主义信念.  相似文献   

7.
许蓉  康惠 《理论探索》2004,19(6):41-42
跨越“卡夫丁峡谷”理论是马克思晚年针对俄国的特殊情况提出来的。马克思这一理论含义深刻 ,不仅具有深远的历史意义 ,而且对于我国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具有重大的现实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8.
林炜  傅艳蕾 《理论导刊》2021,(8):110-115
跨越“卡夫丁峡谷”设想是马克思晚年提出的关于经济文化落后的国家依然可以通过内部革命手段实现资本主义制度跨越的构想,这一设想进一步丰富发展了唯物史观。管窥“中国之治”的历史进程可以发现,“中国之治”是马克思跨越设想的光辉体现与创造发展,有着深厚的理论渊源。因此,基于跨越设想,对“中国之治”作出唯物史观的阐释十分必要,这对彰显“中国之治”的优势、为世界提供中国方案、不断开创社会主义发展新境界有着重要的时代价值。  相似文献   

9.
"卡夫丁峡谷"理论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有着深厚的理论渊源。从新时代的背景出发,对"卡夫丁峡谷"理论进行深入探究,而后对新时代我国社会主要矛盾的转化与"卡夫丁峡谷"理论之间的逻辑关系进行剖析,进而得出一定的启示,对于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在我国的实践与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发展都显得尤为重要。  相似文献   

10.
目前,学术界一般认为马克思不通过资本主义制度的卡夫丁峡谷的设想是对资本主义社会制度的跨越。本文认为,马克思不通过资本主义制度的卡夫丁峡谷的设想不是对资本主义社会制度(包括资本主义原始积累阶段)的逾越,仅仅是对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逾越。从这一思路出发,我们不仅可以对马克思卡夫丁峡谷设想有一个全新的理论认识,而且还可以对自列宁以后的国际共运史的实践有一个正确的价值判断。  相似文献   

11.
早在1881年,马克思根据俄国当时的国情和历史环境,创造性地提出了一个不通过资本主义卡夫丁峡谷的天才设想。这是马克思根据东方社会的特殊历史条件提出的有别于他长期研究西方社会发展模式的伟大构想。为经济文化较落后的东方各国社会发展道路提供了方法论的指导,为后来俄国和我国等一系列经济落后国家的社会主义建设提供了重要的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12.
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基础及其跨越发展规律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改革开放以后,我们党对社会主义的称谓改为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这引起了一些人的理论困惑。从理论上来说,这与人们对社会主义、科学社会主义、特色社会主义三者的区别以及对特色社会主义跨越发展规律与一般社会发展规律的区别没有完全搞清楚有关系。我们的研究,在于探讨以上三种社会主义的区别以及特色社会主义跨越发展及其规律问题。  相似文献   

13.
马克思早年的“跨越”思想和晚年的“跨越”思想一样,指的都是“跨越”资本主义的经济制度,而不是指“跨越”政治革命和政治解放,直接实现社会革命和人类解放。马克思早年“跨越”思想的理论基础是“共同胜利论”和“发达国家带动论”。19世纪40年代,德国的社会性质是半封建半资本主义社会,德国的资本主义制度已经存在并正在发展。马克思、恩格斯把此时代的德国看作是“支配着世界市场”,并能首先进行无产阶级革命,建立共产主义社会的国家,因此认为德国能把前资本主义国家或非资本主义国家带到共产主义新社会中去,因而也不存在跨越“资本主义制度的卡夫丁峡谷”问题。  相似文献   

14.
跨越“卡夫丁峡谷”的伟大创举肖国安1马克思、恩格斯关于社会主义发展有着两大思路。一是马克思、恩格斯有过大量论述的"西方理论"。在马克思、恩格斯的早期和中期,他们思索未来的社会主义将在哪里突破时,始终把注意力和着眼点放在西欧发达资本主义国家,并曾经设想...  相似文献   

15.
一百多年前,马克思曾预言东方落后的国家可以“不经受资本主义制度的一切苦难而取得它的全部成果”,(《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19卷,第129页)提出了著名的东方社会可以跨越“卡夫丁峡谷”的思想。百余年过去了,在落后的东方大国掀起波澜壮阔的改革运动的同时,邓小平同志明确指出中国正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历史事实。笔者认为,揭示历史预言与事实之间的关系并正确把握“卡夫丁峡谷”的内涵,对于在社会主义实践中坚持和发展马克思主义、推进我国的改革和建设将具有重大意义。一、跨越“卡夫丁峡谷”的设想和社会主义初级阶段…  相似文献   

16.
在“跨越”问题上马克思思想与恩格斯思想的比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以马克思、恩格斯的本为根据,按照马克思、恩格斯思想发展的内在逻辑,澄清了我国学术理论界对马克思、恩格斯关于俄国公社是否有可能跨越资本主义制度的卡夫丁峡谷问题的一个误解,即有人认为马克思和恩格斯在这个问题上的思想是不一致的,甚至是互相矛盾的。作认为,马克思和恩格斯对俄国公社及其发展道路的看法基本一致同时又存在一些差别,而不是互相矛盾、互相对立的。  相似文献   

17.
“社会主义现象”是本世纪历史发展的最大“热点”,一大批资本主义不发达或很不发达的国家,在资本主义世界的总危机中先后跨入社会主义,但到九十年代初,多数社会主义国家又倒向资本主义怀抱。这就提出了两个问题:究竟经济文化落后的国家该不该实行社会主义的选择?这些进入社会主义的国家应该如何建设、巩固和发展社会主义?对此,从马克思的晚年到今天,已进行了上百年的理论和实践的探索。邓小平的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和实践,是这一探索的科学结论。研究这一探索的历史发展及其经验教训,坚持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不可超越的思想,对社…  相似文献   

18.
马克思跨越资本主义卡夫丁峡谷理论为生产力落后国家的发展前途提供了理论指向,也留下了实践难题。毛泽东依据中国革命的特殊情势提出了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前途是社会主义的跨越理论,邓小平领导的改革开放解决了生产力落后国家建立社会主义制度后如何吸收和借鉴资本主义的文明成果的问题,江泽民和胡锦涛提出了社会生产力特别是科技的跨越发展理论,这些理论成果丰富并发展了马克思的跨越理论,并形成了具有中国特色的中国化跨越理论。  相似文献   

19.
马、恩关于跨越“卡夫丁峡谷”的论述之我见徐博涵马克思主义创始人关于“跨越”资本主义制度的“卡夫丁峡谷”的论述,在我国理论著作和报刊上曾广泛被用来论证我国和其他经济落后国家在无产阶级夺得政权后,可以避免或跨越资本主义在一定范围内的发展而直接过渡到社会主...  相似文献   

20.
马克思恩格斯关于不发达国家可以不经过资本主义的充分发展而直接进行社会主义革命的思想被简称为所谓“跨越论”。对“跨越论”长期以来有不少误读 ,包括对理论本身的误解和对其现实意义的误解。这种误读正是“跨越论”成为持续 2 0多年的理论研究热点的重要原因。今天解读马克思恩格斯的“跨越论”,重要的在于发掘和把握其所蕴涵的科学方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