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03 毫秒
1.
社会管理是人类社会必不可少的一项管理活动,成熟的社会离不开社会管理的自觉调控。"民之治乱在于上,国之安危在于政",社会管理是维护社会和谐稳定的安全阀,是经济社会科学发展的助推器。社会管理并非新概念,而社会管理创新则是当下为适应我国社会结构和利益格局的发展变化加强和改进社会管理的必然要求,为社会管理之常态。参与社会管理既是检察机关履行职能的重要内容,也是检察机关所应承担的社会责任。作为社会  相似文献   

2.
社会分层对社会和谐的影响具有二重性。本文以多元社会分层为视角,通过对社会分层影响二重性的阐述和对不同社会分层类型的分析,认为政府应该积极引导社会合理分层,构建合理的社会分层结构,并有效利用社会分层维持社会稳定,促进社会和谐。  相似文献   

3.
社会管理创新是社会建设与和谐社会理论的深化,实质要求是转变社会管理理念,改进和创新社会管理制度机制和方式方法;基本途径是有效整合社会管理资源,形成社会管理整体合力;根本目的在于更好地化解社会矛盾,维护社会稳定和谐。人民法院是社会管  相似文献   

4.
《中国司法》2012,(10):4-4
从根本上说,社会建设比社会管理对于社会发展和社会和谐更加具有基础性、战略性和长远性的意义。因此,必须把社会管理纳入到社会建设中去谋划和推进,不能简单地就社会管理抓社会管理,否则很容易走向社会管控的老路。在社会建设中需要突出抓好改善民生,重点解决人民群众的就业、收入分配、住房、教育、医疗、社会保障、环境保护等问题,为社会长治久安打下坚实的物质基础,从源头上防范社会问题和社会矛盾。  相似文献   

5.
近现代以来形成的现代性社会,本质上是排斥自然的以人类为中心的社会,是反自然和征服自然的社会,是掠夺自然的奢侈性社会.这种社会必然造成对生态环境的破坏.为了保护自然环境和维持生态平衡,进而维护人类社会的可持续发展,需要改造与自然不协调的社会结构和反自然的社会本质,由人类社会走向生态社会,反自然的社会走向环境友好型社会,奢侈型社会走向资源节约型社会.  相似文献   

6.
王爱君 《法制与社会》2013,(28):221-223
“党委领导、政府负责、社会协同、公众参与、法制保障”是社会管理创新的基本方针,社会组织是群众民主参与社会管理,进行社会协同的平台,在基层社会管理中发挥重要作用。湖北社会组织的发展现状表明,要实现基层社会管理创新,维护社会稳定和秩序,必须加强和完善社会组织。  相似文献   

7.
社会管理创新,是指在现有社会管理条件下,把握社会发展规律和社会管理规律,根据经济社会发展态势,不断创新社会管理理念,综合运用社会管理新方法,构建社会管理的新机制体制,使社会形成良好秩序,激发社会创造活力,增加和谐因素,进而实现经济发展、生态文明、社会和谐的发展目标的活动。  相似文献   

8.
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是我党落实科学发展观,推动经济社会协调发展的重要战略决策。社会参与是社会管理创新的内在需求,是社会政策科学化、民主化的保证。创新社会管理应构建多元化的社会管理主体,优化社会参与的制度环境,拓宽社会参与的渠道,充分发挥社会组织及成员在社会管理中的作用。  相似文献   

9.
社会管理就是通过制定社会政策和法规,依法管理和规范社会组织、社会事务,化解社会矛盾,维护社会公正、社会秩序和社会稳定。当前中国正处于一个关键转型期,社会管理体制暴露一系列问题。本文提出从转变政府职能,建设服务型政府;更新管理理念,改革管理方式;建立有效的社会运行机制;培育和发展各类社会组织,吸纳社会组织参与社会治理等方面对社会管理体制进行创新。  相似文献   

10.
经济法自产生以来,就肩负着坚持社会责任本位,追求社会公共利益的重任,其本质是强调国家从社会整体、长远利益出发,通过经济法律对社会经济关系的调整,促进市场经济社会的稳定与和谐发展。我国目前社会管理的目标是追求社会公平正义,构建和谐社会,直接目标是社会稳定,且稳定是社会管理的基础。由此可见,经济法社会责任本位理论与我国社会管理创新之间存在契合之处。以社会责任本位的理念指导和主导我国经济与社会发展,进行社会管理制度创新,意义深远。  相似文献   

11.
韩勇 《行政与法》2012,(9):40-44
本文在对我国边疆地区社会管理所面临的无限增长的基层公共服务需求,不断增加的流动人口和特殊群体数量,动态变化的社会管理新形势、新情况,人民群众深刻变化的思想观念和相对欠缺的少数领导干部的能力和素质等问题进行分析的基础上,对广西河池依托基层党组织建设探索出的转型时期边疆地区党领导下的社会管理方式创新进行了深层次的解读,旨在为边疆地区新时期社会管理创新工作提供理论和实践上的参考。  相似文献   

12.
现代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要求政府为社会提供均等化的基本公共服务。而我国传统的城市偏向型基本公共服务供给制度导致了城乡公共服务的非均等化和城乡关系的不和谐,由此产生了农村基本公共服务供给短缺、供给成本分担不合理、供给决策机制不规范、收益分享不公平等诸多问题。本文以地方政府职能为切入点,从优化地方政府职能,建立城乡统筹的基本公共服务供给制度的角度进行探讨,以期为实现城乡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3.
20世纪90年代中后期以来,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城乡经济社会发展却严重失衡,居民收入差距逐渐扩大,社会矛盾日益突出.同时,广大社会成员对社会公平、正义的要求也比以往任何时期都更为迫切和强烈.要解决这些问题,实现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是一个很好的切入点.换言之,逐步实现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已经成为我国当前改革和发展的重要内容和重要目标,具有重大意义.但是,在我国这样一个发展中的大国,实现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不可能一蹴而就,应实施"同步推进,分步实现"的发展战略.  相似文献   

14.
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作为一项具有战略意义的重大决策,如何实现公平与效率的平衡是一个恒久的议题。本文以广州市公共文化服务为例,在对相关情况进行调研的基础上,重点围绕如何提升广州市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的现有效率问题进行了一定的研究和设计,以期为政府进一步完善并有效推进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的制度与政策安排提供决策参考。  相似文献   

15.
实现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是自"十一五"规划以来我国努力实现的发展目标。本文总结、分析了吉林省在推进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方面取得的成绩以及存在的问题,提出了推进吉林省公共服务均等化的对策建议:以建设服务型政府为统领,以义务教育均等化为突破口,实现吉林省教育均等化发展,进而提升吉林省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水平。  相似文献   

16.
在创新社会管理的框架下,加强农村公共服务建设,一要尊重农民的主体地位,切实保障农民在农村公共服务建设中的知情权、参与权、决策权和监督权;二要贯彻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原则,确保农村公共服务建设的公平性;三要创新工作方式方法,提高农村公共服务建设的可接受度。  相似文献   

17.
徐孟洲 《法学家》2012,(2):43-55,177
经济与社会发展规划是政策和法律相耦合的社会规范表现形式,它对我国经济与社会发展发挥了积极促进与指导作用。在推进规划体制改革过程中,为科学编制与实施规划,要处理好经济社会发展规划与发展规划法的关系,应当完善与拓展政策与法律相耦合的形式,明确政府规划行为的公定力,提高公众参与度,健全经济与社会发展规划法制,完善国家宏观调控体系。  相似文献   

18.
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是指全体公民享受基本公共服务的机会均等,范围相同,结果大体相等。它对于巩固党的执政地位、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实现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和全体社会成员共享改革发展成果具有积极的推动作用。现阶段,我国基本公共服务还存在着城乡差距巨大、区域差距明显、群体差距延续等非均等化问题,建议采取转变政府职能、建立城乡统筹的基本公共服务制度、健全公共财政体系、建立有助于实现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的政府绩效评估体系等措施予以化解。  相似文献   

19.
作为推动政府社会管理体制创新的一大举措,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是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内容。从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概念提出至今,全国各地纷纷进行了有意义的实践探索,然而,区域间基本公共服务仍然存在着非均等化问题。本文结合区域治理理论,在分析了基本公共服务内在机理与逻辑的基础上,提出了制定均等化标准、建构网格型府际关系、构建多元供给主体、评估与监督各区域地方政府基本公共服务供给能力、建立城乡一体化供给机制等对策和建议。  相似文献   

20.
Low fertility and concurrent birth control policy in China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China’s one-child policy, introduced in the late 1970s, has been in effect for over three decades. This article reviews China’s low fertility rate and the implementation of this stringent birth control policy in the context of low fertility. First, China’s fertility intention, behavior, and low fertility level trend are presented. Then, the official response to the low fertility level and the consequent misguided policy-making are investigated. Next, various obstacles to the abolishment of the strict birth control policy are discussed, including national leaders’ authority, related family planning regulations and laws, the inertia of this basic state policy under the auspices of the common good, the displacement of the family planning systems, and the necessity for social maintenance fees to keep grassroots governments in operation. After discussing the recent reform of this birth control policy in 2013 and the subsequent results, the incentives for a universal two-child policy are elucidated. These include the official acknowledgment of low fertility, the effect of birth control policy on fertility decline, the reactions of the general public, the attitudes of grassroots family planning cadres, the appeal from scholars, international experiences, the merging of population and family planning commissions, and national leaders’ attitudes. The paper concludes with an analysis of the cost of this birth control policy over the past decades.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