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96 毫秒
1.
审前调查是社区矫正工作中的一项重要内容,其核心是指法院在刑事案件判决或裁定前,由社区矫正机构对犯罪人的犯罪背景、一贯表现等进行专门调查,并对其社会危险性和再犯罪可能性进行调查评估,提出适用监禁刑或非监禁刑的建议,形成调查与评估报告提交法院,供法院量刑时参考的一种制度。  相似文献   

2.
司绍寒 《中国司法》2013,(11):68-73
社区矫正是刑事执行的一种方式,执行的实现最重要是依靠程序法予以保障。社区矫正执行的法律规范本身本质上属于执行程序法。社区矫正执行程序应与诉讼阶段(决定阶段)的社区矫正审前调查程序相区别,审前调查程序是诉讼程序(或决定程序)之一部分,而执行程序始于罪犯被移交至司法行政机关,终于执行完毕,其核心内容就是执行法院判决(或决定)。  相似文献   

3.
都姝敏  姚林强 《法制与社会》2013,(34):122-122,126
审前调查评估是指在判决、裁定宣告前公安机关、人民检察院、人民法院等部门委托司法行政机关对可能判处缓刑、假释的被告人犯罪行为的因素进行调查分析,并对其是否具有再犯罪的危险、是否可以适用非监禁刑罚进入社区矫正出具调查评估意见,人民法院将调查评估意见作为被告人刑罚裁量参考依据.由此可见,审前调查评估是人民法院是否判处被告人适用非监禁刑罚的重要依据.随着社区矫正工作全面深入以及社区矫正各项制度的逐步完善,作为社区矫正的前置环节,对拟适用缓刑的被告人的审前调查评估制度显得尤为重要.本文结合检察实践,就如何做好审前调查评估的检察监督做些粗浅的探讨.  相似文献   

4.
李秋霞 《法制与社会》2012,(12):35-36,38
社区矫正是刑罚制度改革中的相对于监禁刑的新型刑罚执行模式,其具有刑事制裁性、非监禁性、社区参与性等特点.2011年2月25日颁布的《刑法修正案(八)》正式也是首次将社区矫正这一概念纳入刑法之中,使得社区矫正在我国有了明确的法律地位.但我国社区矫正仍存在专业社区矫正人员和机构专业性不强、社区矫正审前调查力度不大,立法保障还不完善等不足之处.因此,社区矫正制度应从培养专业社区矫正人员、加大审前调查力度、完善立法、加强社区矫正的宣传等方面进行完善,从而推动我国社区矫正制度更好更快的发展.  相似文献   

5.
唐桥 《中国司法》2013,(6):72-73
2012年3月1日正式施行的《社区矫正实施办法》对审前社会调查评估工作提出了严格要求。随着未成年人犯罪率的日益攀升,如何充分发挥社区矫正这一非监禁刑罚执行制度的作用,使一大批犯罪情节轻微、社会危害性小、人身危险性程度低、悔罪表现明显的未成年人罪犯得以留在社会上接受监督改造,有效预防和减少重新犯罪,促进社会和谐稳定,是摆  相似文献   

6.
《刑事诉讼法》视野下的社区矫正社会调查程序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司绍寒 《中国司法》2012,(10):82-88
社区矫正社会调查程序是对拟适用社区矫正的犯罪嫌疑人、被告人或者罪犯情况进行调查分析,并出具调查评估报告的活动①。该程序于2003年提出并开始试点,2009年推广至全国试行。2011年《刑法修正案(八)》对缓刑和假释的条件进行了修改,规定人民法院应将"没有再犯罪的危险"  相似文献   

7.
短讯速递     
·浙江省司法厅、省高级人民法院、省人民检察院、省公安厅联合制定印发了《浙江省社区矫正审前社会调查实施办法(试行)》,于2011年10月1日起施行。·河南省司法厅与省综治办、省高级人民法院等12个部门联合制定出台了《关于全面开展社区矫正工作的意见》,这标志着河南省社区矫正工作全面启动。  相似文献   

8.
本文依据社区矫正审前调查工作现状,结合两高两部已施行的《社区矫正实施办法》,对如何进一步增强审前调查的实效性进行了深入思考。  相似文献   

9.
李建中 《法制与社会》2013,(26):212-213
社区矫正工作在中国的发展还处于起步阶段,社会对社区矫正工作了解和认识还不够,实践中,由于诸多原因社区矫正对象脱离监管的现象常有发生,文章从加强矫正适用的审前调查评估、规范交接环节、严格监管执行、脱逃风险评价体系构建等四方面工作入手,对如何降低脱管风险,防止矫正对象再犯做了一些探索,有利于我国社区矫正工作制度的进一步完善。  相似文献   

10.
《社区矫正实施办法》是根据中央司法体制机制改革的任务要求,贯彻《刑法修正案(八)》,总结提炼社区矫正试点试行成功经验,制定的规范统一全国社区矫正工作的规范性文件。它完善审前调查评估、矫正小组、分类管理、个别教育、个案矫正等一系列行之有效的矫正措施,统一规范接收、监管、处罚、收监等主要执法环节,是一个程序操作办法,对社区矫正工作体制、  相似文献   

11.
The quality of forensic mental health assessment has been a growing concern in various countries on both sides of the Atlantic, but the legal systems are not always comparable and some aspects of forensic assessment are specific to a given country. This paper describes the legal context of forensic psychological assessment in France (i.e. pre-trial investigation phase entrusted to a judge, with mental health assessment performed by preselected professionals called “experts” in French), its advantages and its pitfalls. Forensic psychiatric or psychological assessment is often an essential and decisive element in criminal cases, but since a judiciary scandal which was made public in 2005 (the Outreau case) there has been increasing criticism from the public and the legal profession regarding the reliability of clinical conclusions. Several academic studies and a parliamentary report have highlighted various faulty aspects in both the judiciary process and the mental health assessments. The heterogeneity of expert practices in France appears to be mainly related to a lack of consensus on several core notions such as mental health diagnosis or assessment methods, poor working conditions, lack of specialized training, and insufficient familiarity with the Code of Ethics. In this article we describe and analyze the French practice of forensic psychologists and psychiatrists in criminal cases and propose steps that could be taken to improve its quality, such as setting up specialized training courses, enforcing the Code of Ethics for psychologists, and calling for consensus on diagnostic and assessment methods.  相似文献   

12.
Research on children and the law has recently renewed its focus on the development of children's ties to law and legal actors. We identify the developmental process through which these relations develop as legal socialization, a process that unfolds during childhood and adolescence as part of a vector of developmental capital that promotes compliance with the law and cooperation with legal actors. In this paper, we show that ties to the law and perceptions of law and legal actors among children and adolescents change over time and age. We show that neighborhood contexts and experiences with legal actors shape the outcomes of legal socialization. Children report lower ratings of legitimacy of the law and greater legal cynicism when they view interactions with legal actors as unfair and harsh. We show that perceived legitimacy of law and legal authorities shapes compliance with the law, and that these effects covary with social contexts including neighborhood. We identify neighborhood differences in this relationship that reflect differential experiences of children with criminal justice authorities and other social control agents. The results suggest that legal actors may play a role in socialization processes that lead to compliance with or rejection of legal and social norms. An erratum to this article is available at .  相似文献   

13.
我国现行刑事诉讼法没有确立审前羁押的司法救济程序,被羁押者不能援用司法救济方式质疑审前羁押的合法性,导致司法实践中审前羁押率居高不下和超期羁押问题较为严重。解决这一问题的根本出路就在于构建我国审前羁押的司法救济途径,将人身保护令制度引入我国刑事诉讼法,赋予被羁押者对羁押的合法性提出质疑的权利,让中立的司法机关对羁押的根据进行司法审查,从而将审前羁押纳入司法控制的范畴,利用司法权来保障被羁押者免受非法或者无根据的羁押。  相似文献   

14.
在审前阶段特别是侦查初期,被追诉人获得切实有效的律师帮助是公正审判的基本特征,而限制律师帮助则属于例外情形。伯兹诉比利时案判决反映了人权法院对待法定限制律师帮助权所秉持的审查立场,即无论是否具有迫不得已的理由限制律师帮助权,均应采取整体平衡的审查方法。只不过缺乏迫不得已的理由,人权法院应在考虑相关平衡因素的基础上严格审查诉讼程序的整体公正性。对律师帮助权的法定限制并不能解除政府基于例外性、临时性、个案评估的审查责任。立足我国法律实践,反思我国与人权法院之间的差距,人权法院的欧洲实践对完善我国侦查初期律师帮助权具有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15.
在许多国家,适用社区矫正的人数大大超过监禁人数,并取得了良好的社会效益。社区矫正作为一种新型的行刑执行模式,对于维护社会秩序的稳定,改革我国的刑罚制度,降低刑罚执行成本,提高罪犯改造质量,都具有重要的价值。对于执行权的监督是宪法和法律赋予检察机关的一项重要职能。我国现有30个省(区、市)相继开展了社区矫正工作,但对于相关的社区矫正现存的一些适用条件,许多人并不很熟悉,尤其是对适用社区矫正如何进行法律监督,在社区矫正适用中则更为"生疏"。为减少在适用社区矫正的执行过程中发生适用不当,防止执行权滥用和异化、维护公平正义,应当强调在适用社区矫正中的法律监督作用,并设计一套科学的运作规范,以合理寻求在适用社区矫正合理性与合法性的合理平衡。  相似文献   

16.
袁劲秋 《河北法学》2005,23(3):101-104
原则作为规则的基础或本源是一种综合性、稳定性原理和准则,其特点是不预先设定任何确定的、具体的事实状 态,没有规定具体的权利和义务,更没有确定的法律后果,可称为规则的规则,是法律推理的权威出发点。审前羁 押制度遵循的普遍原则是指设置羁押制度时指导并使羁押制度具体化的原理和准则,是审前羁押制度以现代法 治理念为基础所形成的准则,归纳起来就是:程序法定原则、必要性原则、例外原则、比例原则、司法裁判原则和法 律救济原则。  相似文献   

17.
民事审前准备程序:目标、功能与模式   总被引:19,自引:0,他引:19  
我国的民事审前准备程序 ,除了需要实现效率的目标外 ,还需要满足公正的目标 ;除了应当具备整理和固定争点、收集和交换证据、促进当事人和解这些一般功能外 ,还应当具备防止先定后审、单方接触、强制调解、先入为主的特殊功能。应当根据合目的性的原则来选择我国的民事审前准备程序模式。我国目前实行的审前准备模式有审判法官型、法官助理型、预审法官型三种。预审法官型是一种相对优越的模式 ,该模式既有利于效率与公正的目标的实现 ,又能够全面发挥审前准备程序的各项功能  相似文献   

18.
在法定顺序主义下,主张已经固定,有完善系统的审前程序,实行证据同时提出主义和逾期失权制度则有其合理基础。在自由顺序主义中,无审前程序固定主张和争点,则只能实行证据随时提出主义,但证据随时提出主义无法集中审理和诉讼拖延的弊端决定着其让位于增设审前程序后的证据适时提出主义。不像美国的证据开示制度,我国民事诉讼法不能随意证据失权,只能实行相对温和的证据适时提出主义,但也需相应完善审前程序。  相似文献   

19.
论行政滥用职权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行政滥用职权问题一直困扰着行政法治实践,理论界对此也没有一个系统的认识,这严重制约了对行政滥用职权的行政复议、司法审查以及责任追究。本文认为行政滥用职权的法律责任包括行为主体的直接责任、实施者的连带责任、受益者的权益返还责任、机构体系的恢复原状责任等。  相似文献   

20.
论刑事诉讼的“中立”理念──兼谈刑事诉讼制度的改革   总被引:27,自引:0,他引:27  
“中立”是司法公正的内在要求和体现,它贯穿于诸多诉讼原则和制度之中。但是,人们对其理解过于偏狭,而我国现有诉讼制度对“中立"的保障或体现也有些不足,其直接后果就是阻碍了实体公正与程序公正的实现。从中立性的理念出发,在制度上完善或保障法官中立、检察机关在审前程序中保持中立、鉴定机构中立、看守所在侦查机关与被羁押人之间保持中立,是诉讼改革的当务之急。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