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曹飞 《工会论坛》2003,9(2):60-61
十六大在收入分配方面第一次提出各生产要素按贡献参与分配的原则.只有用市场化的手段才能衡量出各生产要素的贡献大小,使按贡献分配原则得到确立.同时,按贡献分配原则也要与按劳分配为主、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基本分配制度有机结合.  相似文献   

2.
十六大在收入分配方面第一次提出各生产要素按贡献参与分配的原则.只有用市场化的手段才能衡量出各生产要素的贡献大小,使按贡献分配原则得到确立.同时,按贡献分配原则也要与按劳分配为主,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基本分配制度有机结合.  相似文献   

3.
我国的收入分配原则和实施在近年来有了很大的变化,文章就按劳分配原则及在实践中面临的问题,按生产要素分配的提出和发展,对按劳分配和按生产要素分配相结合的依据、实践及现实意义进行了讨论。  相似文献   

4.
非劳动生产要素参与分配不等于剥削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按劳分配与按生产要素分配相结合,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一项基本制度。这就涉及一个深层次的基本理论问题:非劳动生产要素参与分配的价值基础是什么?非劳动收入是否等于剥削收入?应当说,非劳动生产要素参与分配的价值基础是它们各自在价值创造中所做的贡献,剥削是对他人生产要素贡献的无偿占有,因此,以非劳动生产要素的贡献为基础的非劳动收入不是剥削。  相似文献   

5.
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 ,生产要素按贡献参与分配的现实依据是 :多种所有制并存。按劳分配应统一于生产要素按贡献分配中。收入分配在本质上不是对价值的分配 ,而是对财富的分配。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 ,各要素内部竞争与各要素之间的竞争使劳动与其它生产要素都通过市场途径参与分配 ,以交换价格为初次分配的实现形式。同时 ,分配还要受到政府的宏观调节 ,以实现效率和公平的辩证统一。  相似文献   

6.
受历史环境和思想观念的限制,改革开放前我国收入分配政策过于追求平均主义;改革开放以来,我国收入分配理论和制度实现重大创新:在共同富裕的目标下让一部分人先富起来,收入分配制度由单一按劳分配转变为以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建立完善生产要素按贡献参与收益分配的制度,在初次分配和再分配处理好效率与公平的关系。新的收入分配制度不断激发经济活动当事人的主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极大地推动了生产力进步和经济发展。  相似文献   

7.
分配是所有制的实现。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以公有制经济为主体、多种经济并存的所有制结构,决定了在分配上,必然是以按劳分配为主体、其它分配方式并存的分配制度。党的十四届三中全会《决定》指出:“个人收入分配要坚持以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制度”,“允许属于个人的资本等生产要素参与收益分配”。党的十五大报告强调,要“把按劳分配和按生产要素分配结合起来”。十五届四中《决定》强调“企业内部实行按劳分配原则适当拉开距离,允许和鼓励资本、技术等生产要素参与收益分配”。这些论述都为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  相似文献   

8.
一、要素分配原则的确立是我国分配制度改革的新突破 党的十六大报告明确指出:"确立劳动、资本、技术和管理等生产要素按贡献参与分配的原则,完善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分配制度."这是十六大确立的新的分配原则--要素分配原则.  相似文献   

9.
十六大报告明确提出“确立劳动、资本、技术和管理等生产要素按贡献参与分配的原则”,这是重大的理论突破,对于实践具有极其重要的指导意义。“生产要素按贡献参与分配”,是对社会主义收入分配制度认识的不断深化和完善;它具有特定的本质内涵;是坚持效率优先兼顾公平的收入分配原则的体现。  相似文献   

10.
按贡献分配就是按各生产要素在社会财富即价值的创造中所做的贡献进行分配。按生产要素贡献分配的原则是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以按劳分配为主 ,多种分配方式并存”分配原则的进一步贯彻和发展。调动一切积极因素 ,全面建设小康。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