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2 毫秒
1.
"文化大革命"期间,为贯彻毛泽东"五七指示"和接受贫下中农再教育的指示,将党政机关干部、知识分子集中下放参加农业劳动及进行学习和思想改造,全国各地创办了1600余所"五七"干校。当时,相当多的国家部委机关、大学.  相似文献   

2.
正20世纪60年代末至70年代末,全国各地兴办了1600余所"五七"干校,用来安置下放劳动的几百万干部与知识分子,对他们进行劳动改造、思想教育。1968年,黑龙江柳河干校命名为"五七"干校,成为中国第一个以此命名的干校。此后大批"五七"干校在各地开办。"五七"干校由此也成为了中国  相似文献   

3.
商汉 《党建文汇》2009,(4):40-40
“五七”干校是“文化大革命”时“改造”干部的场所。那么,“五七”干校到底是怎么来的呢?  相似文献   

4.
张武扬 《党史纵览》2007,(12):21-23
1977年,我在安徽电影机械厂三车间当钳工,作为重点培养对象的团干部,上半年刚刚被厂里送到位于杜集的合肥市"五七"干校,参加为期半年的青干轮训班的全脱产学习归来.粉碎"四人帮"后百废待兴,那时的"五七"干校,就干部培训而言大致相当于现在的党校,而青年干部轮训班,有些类似于现在党校的"中青班",是培养青年后备干部的重要场所.在坎坷而泥泞的跋涉之后能够去学校学习,一种属于自己的安顿与宁静在我心中铺展开来.  相似文献   

5.
霞飞  小月 《党建文汇》2005,(8):47-47
对“五七”干校,年龄稍大一点的人都不陌生。它是“文化大革命”的产物,是“改造”干部的场所。那么,“五七”干校到底是怎么来的,又是怎么结束的呢?  相似文献   

6.
王永华 《世纪桥》2011,(4):44-50
20世纪60年代末至70年代末,中国的大地上有这样一种现象:全国各地开办了1600余所“五七”干校,用来安置下放劳动的几百万干部与知识分子。近年来,关于“五七”干校国内已出版了不少当事人的回忆录和一些研究性的论著,其中涉及柳河干校、成宁干校、沙洋干校的文章最多;而当年名噪一时的级别最高、规模最大的江西进贤中央办公厅“五七”干校却较少被提及。笔者通过对原始档案、个人回忆录、口述资料及国家有关政策的梳理,试揭示中办“五七”干校的历史命运。  相似文献   

7.
霞飞 《党史博览》2005,(3):47-51
对“五七”干校,年龄稍大一点的人都不陌生。它是“文化大革命”的产物,是“改造”干部的场所。那么,“五七” 干校到底是怎么来的,又是怎么结束的?对此,许多人就不一定了解。 毛泽东有一个良好的愿望,却没有找到一个好的劳动形式 自从毛泽东认为苏联党已经变质、赫鲁晓夫是修  相似文献   

8.
“五七”干校是“文化大革命”中的产物。20世纪60年代末至70年代末,全国各地举办了1600余所“五七”干校,用来安置下放劳动的几百万千部与知识分子。近年来,关于“五七”干校国内已出版了不少当事人的回忆录和一些研究性的论著,其中涉及柳河干校、咸宁干校、沙洋干校的文章最多.  相似文献   

9.
邓小华 《党史文苑》2012,(11):39-42
位于江西省进贤县内的青岚湖是中国最大淡水湖鄱阳湖的子母湖。由于江西河流大多数都流向鄱阳湖,在河流两岸的赣抚平原上就形成了河湖交叉的水网布局。窄处为河,宽处积水为湖,青岚湖就是这样一个湖,通过河道,湖水又流入了军山湖,军山湖又通过七港八叉分流至鄱阳湖。20世纪60年代末,"五七"干校如雨后春笋般在中国大地上涌现。其中闻名全国的中央办公厅"五七"干校就坐落在青岚湖畔。那时《人民日报》头版头条的位置上时常可以看到介绍中央办公厅"五七"干校经验的文章,  相似文献   

10.
王凡 《党史博览》2018,(3):34-40
正创建于1969年1月的中共中央办公厅"五七"学校,于1979年6月才最后完成移交,前后几近10年半。其时间之长,规模之大,构建之完备,在全国的"五七"干校中堪称之最。然而,30多年过去,还不曾有人对其作过比较完整系统的描述,对在其间发生的事予以梳理。也正是由于这个缘故,关于这所学校有种种似是而非的故事在世间流传。笔者曾于1970年7月到中共中央办公厅"五七"学校,继而成为一名"五七"  相似文献   

11.
正汪洋,男,汉族,1955年3月生,安徽宿州人,1972年6月参加工作,1975年8月加入中国共产党,中央党校大学学历,工学硕士学位。现任中共十九届中央政治局常委,十三届全国政协主席,国务院副总理、党组成员。1972—1976年安徽省宿县地区食品厂工人、车间负责人1976—1979年安徽省宿县地区"五七"干校教员,教研室副主任,校党委委员1979—1980年中央党校理论宣传干部班政治经  相似文献   

12.
柳河"五七"干校的前身黑龙江省哈尔滨市向北约250公里,有一个在"文革"期间名噪一时的地方——柳河.柳河是绥化地区庆安县管辖的一个小镇,位于庆安县的南端,再往北走就是荒无人烟的山林了.这里地处小兴安岭南麓的浅山丘陵地带,原来是黑龙江省委机关农场,也是当年搞"小三线"时的黑龙江省委的战备基地.早在1960年初,为了缓解省委机关副食供应的紧4状况,同时也为了给机关干部下放劳动提供场所,省委执行中央的批示,提出自己动手开荒建场,将开荒场址设在了柳河.后来又经省委和林业部批准,从伊春林业管理局双丰林业局和庆安县林业局划出22万亩林地进行经营管理.就是依托这些资源,成立了黑龙江省委机关柳河农场.  相似文献   

13.
"五七"干校,对于上世纪70年代后期出生的青年人来说,已成为一个历史概念,但它确实承载着一段特殊历史。宁夏银川北部平罗县境内的西大滩,距离贺兰山与黄河交汇的地方不远。说是滩,实际上大得很,有一眼无  相似文献   

14.
20世纪60年代末至70年代末,中国在短短几年间,在各地举办了1600余所“五七”干校,用来安置下放劳动的几百万千部与知识分子。近年来,  相似文献   

15.
萧岛泉 《党史文汇》2000,(11):34-36
杨献珍从端氏镇返回浮山三交,等待组织上给他重新分配工作.期间,他在"民大"四分校原来的基础上,又办起了一所军政干校十一分校,为决死三纵队办了一期排以上干部训练班,两期敌工训练班,一期以县、区农会主席为主的地方干部训练班.  相似文献   

16.
龙志毅 《当代贵州》2010,(16):54-54
<正>我在"干校"的时间并不长,连同所谓"干校学习班"在内总共不过两年,但却留下了许多至今难忘的记忆。1968年的深秋,正当机关的"斗批改"进行得如火如荼、社会上的武斗打得难舍难分之际,中央一级的报纸、广播突然以显著的位置刊播了黑龙江柳河"五七干校"成立的消息。这是一个信号,对我们这些"斗批改"班子中的干部来说,是一个不祥的信号。  相似文献   

17.
杨东莼是我国著名的历史学家,早期的马克思主义者,同时也是一位成绩卓著的教育家。他于1939年2月至1940年12月在桂林创办广西建设干部学校。杨东莼知人善任、民主开明、处事果断、工作能力强,因此他创办的干校影响巨大,提高了广西基层干部的政治素养和工作能力,同时还锻炼了一批在校工作的进步青年,此后这批进步青年为中国革命做出了应有的贡献。  相似文献   

18.
1969年4月,国家一机部2000多名机关干部和知识青年响应党中央的号召,"走与工农相结合的道路,接受贫下中农再教育",先后来到奉新越王山下南潦河畔的国家一机部奉新"五七"干校学习、劳动、生活,历时三个春秋.时任国家一机部机电设备成套总局团委副书记的贾庆林携夫人、长女、儿子一家四口第一批下放来到这里.他们被编入了按校部、连、排、班建制军事化管理的九连,贾庆林任九连二排副排长.  相似文献   

19.
1970年初春,山西省曲沃县汾阴村旁东岭大沟两侧一排排的土窑洞经过修葺,改建成为中国人民解放军总政治部“五七”干校办公场所和官兵宿舍.总政直属单位的“八一”电影制片厂、总政文工团、军乐团、军事博物馆、解放军报以及总政机关等近千名干部战士从北京来到这里.他们在汾河滩涂开垦荒原,引汾河水压碱,在新开垦的土地上栽种水稻.  相似文献   

20.
2000年9月是中共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委党校建校50周年,校刊编辑部的同志约我写稿并出了这个题目。我1955年底来党校工作,十年动乱后期去东泉“五七”干校三年,调出党校两年,我在自治区党校整整经过了40年。40年经过大风大浪,走了一个大“之”字。从1955年至今,大概可分为三个阶段:一、初级党校时期(1955~1958年)这是我国实行社会主义建设第一个五年计划时期。繁重的经济建设任务,需要培养各方面的人才,尤其需要培养党的各级领导干部。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初级党校就是在前地方干部班训练基础上建立起来的。由于干部条件和其他条件还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