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穆欣 《党史文汇》2004,(1):21-23
沈逸千是杰出的爱国画家.自从九一八事变起,他就背着画箱走南闯北,一直以画笔作武器,为民族生存进行抗日宣传.抗日战争爆发后,他说:"我们过去连年鼓吹抗日,今天大战开始了,安能在后方坐视?"于是他立即与画界朋友奔赴华北前线,又辗转走遍全国各个战场.他对八路军情有独钟,曾在太原拜会周恩来,欢呼平型关战役的胜利.1940年2月,中国电影制片厂所属西北摄影队开机拍摄反映各民族团结抗日的影片<塞上风云>,要去内蒙古摄制外景,聘沈逸千为顾问.他当即组织一支战地写生队,途经中国革命圣地延安前往内蒙古.据<毛泽东年谱>记载:"2月15日,(毛泽东)设晚宴招待西北摄影队.  相似文献   

2.
杨尚昆自1925年加入中国共产党后,为党为人民整整奋斗了70个春秋.大革命失败后,他经历了从莫斯科中山大学学习到在上海从事地下斗争,从中央苏区的第五次反"围剿"到参加万里长征;抗战期间,他在华北参加领导开辟敌后抗日根据地、坚持游击战争;1946年之后,他连续担任中央办公厅主任20年.  相似文献   

3.
每次回归祖国,总忘不了在烈士纪念碑前向罗迎祥烈士献上一个花圈,以表达一个海外赤子对长眠九泉之下的老战友老首长的无限怀念。罗迎祥又名郑杰,1911年10月26日出生于仙游县兴太山区的一个农民家庭。贫困的家境使罗迎祥从小遭受磨难,练就着一股坚强的毅力。二战时期,他成为一位矢志不渝  相似文献   

4.
见到廉平,是在他陪同原晋绥军区政委林枫之子林炎志等,赴五寨出席"晋绥儿女支援老区文化教育建设"等活动,刚刚返回太原的家中.身材高大挺拔的廉平虽挟风尘却精神矍铄,神清气爽,看不出他已是 86岁高龄的老人.他这次回五寨,参加完欢庆活动,心情久久不能平静,于是便组织当地的老八路们到烈士陵园为牺牲的战友们敬献了花圈,当地领导让他致词,他想起抗战的往事便情不自禁地哭了.他说:"老了.一提过去的事情,就想得很多,就感情激动,就忍不住要落泪."  相似文献   

5.
2007年11月8日,是杜心源同志诞辰一百周年纪念日."文革"前,心源同志一直担任四川省委宣传部部长、省委书记,分管宣传文教工作.他是北师大的高才生,1927年入党,长期从事革命工作.我曾于1960年至1966年底给他当秘书,其后长期在省委宣传部工作,与他接触较多.虽然他已离开我们22年了,但是他的高风亮节、坚定信念、务实求真、培养人才、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崇高精神和品格,仍鲜活地铭刻在我的心里,时间愈久,愈觉弥新.  相似文献   

6.
当最终战胜自己,按捺住悲切的心绪写下这些文字的时候,尊敬的刘向信老师,已经离开我们三百多个日子了。至今,我的电脑里还保存着他在山东经济学院和山东科技大学的许多讲话和发表的文章;至今,在与和他熟识的人一起聚餐的时候,时常还会把主宾的位置给他空着,但是不忍再点他爱吃的"滨州锅子饼"了;至今,在他的朋友、学生以及下属的心目中,他并没有离去而是出差了,我们都在等他回来再给他接  相似文献   

7.
西方一位哲人曾经说过这样一句话:谁靠近了大海,谁就靠近了整个世界.邓小平的一生与大海结下了不解之缘,他酷爱大海,喜欢在大海中搏击风浪、抒放胸怀."文革"前,他几乎每年暑期都要到秦皇岛市的北戴河办公和休假,到大海中畅游;1980年到1992年,他先后11次来北戴河,其中有5个生日是在北戴河度过的.面对大海,追忆他老人家在北戴河的日日夜夜,我们深切怀念这位世纪伟人.  相似文献   

8.
本文通过对罗近溪学说中形而上的宇宙论、性命论、心体论的层层分析,指出提倡自然、生生不已和仁,是他"赤子之心,不学不虑"学术宗旨的体现.而他的"无体之体"、"不见之见"是他的本体论和工夫论的特点.牟宗三先生认为他是阳明后学中"调适而上遂"的主要弟子之一员,是正确的.而牟先生否认"归于仁、言生化"为近溪之学的特点,却与近溪思想不符.龚鹏程先生不同意牟先生以"拆穿光景"认作近溪学术风格的特点,这是符合实际的.龚先生主张"敬畏"、"戒慎"才是其特点,但与近溪倡导的性体自然与工夫敬畏相统一的工夫不符,而牟先生说近溪主张"无工夫的工夫",比较符合近溪本意.  相似文献   

9.
一位诗人曾经说过:有的人死了,他还活着.我以为,赵存生君就是这样一位"有的人". 我与赵存生教授在上世纪90年代后期相识.大约是一次研讨会与他同桌用早餐,聊着就认识了.他是那种极质朴温逊的人.说话和声细气的,虽为国内知名理论家,但一点名校名人的架子也没有.我从心底一下子喜欢和尊敬上他了,以后就交往起来,经常请他撰写文章、求教疑难等等,而他总是敦厚地望着你轻言细语地跟你说,也谈及些生活琐事.  相似文献   

10.
<正>他身为富家少爷,却关注工人和农民的命运,为他们打抱不平,被父亲骂为逆子;他演说极具鼓动性,一张大嘴曾号召数十万工人上街罢工;他17岁只身到上海造访陈独秀"寻找一条出路",到俄罗斯留学不为学位只为国家寻找出路。他是罗亦农。"慷慨登车去,相期一节全。残躯何足惜,大敌正当前。"临刑前,26岁的罗亦农写下这样的诗句。  相似文献   

11.
“皖南事变”前夕,我随新四军教导总队先遣支队第二批部分北撤人员,于1941年3月由苏南突围到达淮南路东地区后,一直留在二师直属机关工作,接触师首长机会较多,尤其是对师长罗炳辉的日常教诲,受益良深.他是当之无愧的人民英雄,是永为世人所敬仰的人民功臣.  相似文献   

12.
杨虎 《先锋》2020,(2):66-69
公元670年春,初唐四杰"王杨卢骆"中的王勃兴致勃勃地来到成都。那一年,他刚满20岁。比他先到一步的,是在新都担任县尉的卢照邻。两人在锦官城里结伴而游,喝酒、品茶、赏花、写诗…随后,骆宾王也于公元673年秋实现了自己的成都之旅,一待就是三年,乐而不思长安。大约在公元671年,杨炯也来到了浣花溪畔。  相似文献   

13.
陈云同志生前非常喜欢杭州,多次来杭视察、休养.新中国成立后,一共来过23次,从1977年到1990年,每年都要到杭州住一段时间.他是上海青浦人,随着年事日高,江浙的气候水土更适宜于他的身体.记得在杭州最长的一次是从1989年10月8日到1990年4月28日,住了近7个月.他常说杭州的环境好,气候好,山水好,以致每逢回京,对我们总是说要"出发"去北京了,可见对杭州的深情.由于工作关系,我有幸多次接触陈云同志.特别是1985年以后,在中共浙江省委的领导下,我直接负责陈云同志在杭的警卫、接待工作,这是我一生中非常荣幸的一段经历.  相似文献   

14.
忆父亲     
我的父亲姜德金离开我们已经整整一年了。在我的心里,父亲仍然活着,他那爽朗的笑声和殷殷细语依然在耳畔回响,他那高大的身影依然在我的眼前晃动,如烟的往事仿佛就发生在昨天。更深夜阑,我想起父亲,泪水一次又一次地濡湿了枕巾…… 父亲早在1947年的解放战争年代就参加了革命。建国初在省粮食厅、省委财贸部工作。50年代末期,他  相似文献   

15.
张武扬 《党史纵览》2007,(12):21-23
1977年,我在安徽电影机械厂三车间当钳工,作为重点培养对象的团干部,上半年刚刚被厂里送到位于杜集的合肥市"五七"干校,参加为期半年的青干轮训班的全脱产学习归来.粉碎"四人帮"后百废待兴,那时的"五七"干校,就干部培训而言大致相当于现在的党校,而青年干部轮训班,有些类似于现在党校的"中青班",是培养青年后备干部的重要场所.在坎坷而泥泞的跋涉之后能够去学校学习,一种属于自己的安顿与宁静在我心中铺展开来.  相似文献   

16.
邓明珠  何力 《红岩春秋》2014,(10):62-63
正在重庆市永川区新建不久的望贤公园里,有一座"忠魂"雕塑屹立其中,塑像里有这样一位英雄志士,他早年离家,奋然投身革命;宁死不屈,而遭反动当局迫害牺牲,长眠于南京雨花台。他就是在"四·一二"反革命政变中牺牲的永川籍革命烈士——钟天樾。早年离家革命救国钟天樾,原名正庑,号尧弼,1905年5月出生于重庆市永川县永昌镇猴溪巷钟家院。1919年,钟天樾就读于永川县  相似文献   

17.
正1984年春,中共山西省委在太原迎泽宾馆召开知识分子工作会议。散会后,时任山西省教育厅副厅长的肖育英问我:"你是不是在太行革命学校学习过?"我说是。接着他又问:"陶鲁笳给咱们作报告,在台上作记录的是不是你?"我说是。他说:"这就对上号了,没想到在这里遇到了老校友。"多年不见的老校友相认,我俩禁不住谈起离开太行革命学校后的经历。此后,因各自忙于工作,疏于联系。1995年,中共山西省委党史办公室与  相似文献   

18.
<正>初到古田的一天下午,军部传令兵送来一卷文稿,外附朱军长亲笔书写的一张便条:"宣生同志:请你替我刻《新游击战术》的蜡板,五天内付印,是盼。朱德1929.12.15"我当他送错了人,传令兵说:"不错,朱军长叫我送给军政治部宣传科长。科长,你就收下来吧。"  相似文献   

19.
风吹林海,泛起阵阵松涛. 要出远门了,64岁的张英善又骑着摩托上了山.每次远行前,他都要去自己新栽的林子里转转才放心;而这一次,他要去北京接受"全国优秀共产党员"的表彰. 张英善说,过去40年里,他其实只做了一件"小事儿"——种树.他陪着树一天天长大,树也陪着他一天天老去. 午后的阳光透过密密叠叠的枝叶,打在松树坚实的躯干上,也照亮了张英善和木头一样颜色的脸庞.他用那双半截老松木似的大手抚摸着粗壮的落叶松,就像老父亲满怀欣慰地拍着儿子的肩膀.那一刻,他微驼的身躯挺拔起来,仿佛与这片林海融为了一体.  相似文献   

20.
王书波 《党史博采》2003,(12):22-23
"视死如归,本革命军人应有精神;宁死不屈,乃燕赵英雄光荣传统."每当我读到聂荣臻元帅1942年为狼牙山五壮士写的这段碑文时,就不禁想起了我尊敬的战友,燕赵土地上抚育出的英雄--田平烈士.他虽然不像狼牙山五壮士那样闻名于世,但是他视死如归的革命气节和五壮士一样可歌可泣;尽管元帅的碑文不是写给他的,但以他的光辉事迹却当之无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