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皖江地区及合肥市的率先发展,对于安徽新世纪初的发展态势,具有至关重要的意义。现实已表明,皖江地区及合肥市的开发开放已进入主动融入长江三角洲、以区域合作促发展的新阶段。加速这一发展,应从皖江实际情况出发,明确加快皖江开发开放的主攻方向和战略性举措。  相似文献   

2.
文化遗产在当今社会经济文化发展中的重要作用,日益彰显。皖江地区地理位置独特,历史底蕴深厚,文化遗产数量多、类别全、影响大。保护利用好这些珍贵的文化遗产,不仅可以扩大皖江地区的影响力与辐射力,而且还能做大做强文化旅游等相关产业,不断提升皖江地区的软实力和竞争力。本文从建立高规格的文化遗产保护协调机制、进行资源整合及保护规划、建设大遗址公园、开发名人遗存资源等方面,对皖江地区文化遗产的保护与利用进行探讨,旨在全面展示皖江地区文化遗产的独特魅力,更好地发挥文化遗产在皖江地区开发和"皖江城市带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建设中的积极作用。  相似文献   

3.
张彪 《理论建设》2011,(6):14-19
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是一项摆在全党、全国经济生活中大事,国务院批复《皖江城市带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规划》国家发展战略,对于探索中西部地区承接产业转移新途径和新模式、深入实施促进中部地区崛起战略具有重要意义。提升后发展地区在承接产业转移过程中,加快产业升级的步伐,促进转型发展,推进现代服务业快速发展是一项重大举措。  相似文献   

4.
文化创意产业以其创造性的理念成为21世纪最具活力和竞争力的产业,它的发展潜力日益受到各地政府的重视。近年来,皖江地区文化创意产业发展迅速,但也存在着内力不足、外力受限等动力问题。因此,发展皖江地区的文化创意产业,一方面要着力加强文化创意产业与传统产业的结合,拓宽融资渠道,推动区域合作;同时还要不断加强对知识产权的保护,立足皖江地区的文化根基,走特色发展道路。  相似文献   

5.
地市晚报是中小城市的晚报,如何谋求发展?我们《皖江晚报》经过多年探索,成功地走出了一条跨地区发展的路子。目前,本报已辐射到长江安徽段两岸(简称皖江地区)9市36  相似文献   

6.
《江淮》2010,(7)
<正>皖江城市带是实施促进中部地区崛起战略的重点发展区域,具有环境承载能力较强,要素成本较低,产业基础和配套能力较好等综合优势。国务院批准了皖江城市带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规划,是我国第一个以承接产业转移为主题的战略规划。建设皖江示范区,是顺应国内外产业转移新趋势,探索建立承接产业转移新模式的客观需要,对促进中部地区  相似文献   

7.
郎溪是安徽省皖江城市带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两翼”之一宣城市的一个辖县,近几年在承接产业转移中取得了明显成线,其发展变化引起省内外广泛关注,被称为“郎溪现象”,分析这一现象有利于我们加快推进皖江城市带承接产业示范区的建设步伐。  相似文献   

8.
李宏 《江淮》2012,(2):18
海纳百川,有容乃大。在全球经济一体化的今天,开放合作越来越成为世界发展的时代潮流。安庆,这座皖西南的"桥头堡",正在中部崛起的浪潮中,傲立皖江潮头,传承开放精神,以全新的视野审视自己,定位自己,发展自己,面向世界敞开胸襟!更快敞开"开放"大门科学承接产业转移产业转移既是发展开放型经济的重大机遇,也是加快转变发展方式的重要途径。随着皖江城市带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建设的加快,  相似文献   

9.
马芜铜产业带概念的提出和综合竞争力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本文论述了安徽沿江经济发展战略的历史演变及动因,探讨在新的发展条件下如何提升“马—芜—铜”地区的综合竞争力,构建“马—芜—铜”地区全面开发开放的产业发展带,推动皖江地区经济的发展。  相似文献   

10.
巢湖是革命老区,党史资源丰富。巢湖是党领导的全国19块抗日根据地之一——皖江抗日根据地的中心地区,新四军第七师是战斗在皖江地区的主力部队。皖南事变后,日伪和国民党顽固派对新四军和根据地实行了疯狂的军事进攻和严密的经济封锁。为了生存和发展,新四军第七师肩负起反“扫荡”、反磨擦对敌作战和经济建设双重任务。经济建设从开展减租减息、支援农业生产、举办水利,到发展贸  相似文献   

11.
巢湖足革命老区,党史资源丰富.巢湖是党领导的全国19块抗日根据地之一--皖江抗日根据地的中心地区,新四军第七师是战斗在皖江地区的主力部队.皖南事变后,日伪和国民党顽固派对新四军和根据地实行了疯狂的军事进攻和严密的经济封锁.  相似文献   

12.
《江淮》2010,(2)
<正>2010年1月12日,国务院正式批复《皖江城市带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规划》,标志着皖江城市带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建设上升为国家战略。这是新中国成立以来,我省首个进入国家战略的区域发展规划,必将对安徽加速从中部地区实现奋力崛起产生重大而深远的影响。日前,本刊记者就此专访了省发展和改革委员会主任沈卫国。  相似文献   

13.
本刊记者 《江淮》2011,(1):44-46
八百里皖江奔腾澎湃,千帆竞发;江淮大地春潮涌动,生机勃勃。2010年1月12日,国务院正式批复《皖江城市带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规划》,皖江版图腾跃国家战略,掀起了新一波大开放、大发展的热浪。转眼间,幕启一年,皖江风劲帆满,以"改变"的名义送走了2010——这属于皖江的元年。放眼江淮大地,"承接"、"创新"、"腾飞"正在皖江两岸激荡,成为安徽谋求跨越式发展的最强音。从本期开始,本刊推出《示范区建设》专栏,与您一同见证皖江腾飞、安徽崛起的时代轨迹。  相似文献   

14.
张娟娟 《江淮》2012,(2):43-45
春潮涌动,皖江奔腾,皖江城市带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这片热土正呈现出一派繁忙景象。在国务院颁布实施《皖江城市带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规划》两周年之际,本刊记者于近日深入一线,与您共同见证皖江巨龙展翼腾飞。皖江引擎强劲发力示范带动作用明显两年来,"皖江引擎"带动作用愈加明显,皖江城市带发展日新月异。  相似文献   

15.
文化产业集群是一种新兴的产业业态。皖江城市带文化产业集群的发展已成为该区域经济发展的新的增长点;但由于发展时间短,集群发展还存在着地区不平衡、产业链不完整、人才匮乏等诸多问题,因此,提升皖江城市带文化产业集群的发展,需要在政府的宏观指导下,大力培育文化产业集群主体,打造特色文化品牌,建立健全文化产业集群服务支撑体系和技术创新平台,以此推动皖江城市带产业结构不断优化和经济的快速发展。  相似文献   

16.
面对通胀压力,我国实施稳健的货币政策。在此大背景下,如何优化皖江城市带金融生态,倍受社会关注。本文以皖江城市带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以下简称“皖江示范区”)为例,在借鉴国内外有关理论的基础上,运用定性与定量、理论与实践交互分析的方法,揭示皖江示范区金融生态现状和薄弱环节,从而提出建立功能健全、监管科学、多层次高效的现代金融服务体系,以期改善皖江示范区金融生态环境,为安徽乃至中西部地区大规模承接国内外产业转移提供理论与实践支撑。  相似文献   

17.
《求是》2010,(23)
<正>滁州市地处安徽东部,辖四县二市两区,是安徽省东向桥头堡。党中央、国务院作出建设皖江城市带、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的重大决策,为加快滁州科学发展提供了千载难逢的历史机遇。为了抢抓机遇,我们弘扬"大包干"改革创新  相似文献   

18.
王平 《党建》2011,(2):62-62
长江在安徽境内长达416公里,人们把这段长江称为皖江。皖江地区气候四季分明,地貌复杂多样,植被丰富多彩,早在三四十万年前,就成为适宜人类生存的地方。感谢先祖为我们留下了众多厚重的历史文化遗产。这些历史文化遗产像一珍珠,洒落在青山绿水之间。  相似文献   

19.
<正>抗日战争胜利后,中共中央为表示同国民党和谈的诚意,主动让出包括皖江根据地在内的南方8个解放区。1945年9月,遵照中央指示,原驻巢湖地区皖江根据地的新四军第七师及地方武装2万余人,陆续北撤至皖东定远县藕塘地区,随后,主力部队向山东转移,地方部队就地重组。  相似文献   

20.
我省是一个农业大省,与沿海一些省份相比,经济基础相对薄弱。而皖北六市所辖的广大农村,又比皖江八市所辖农村更为落后,因此,加快皖北地区的新农村建设尤为重要。一、逐步调整产业结构,使皖北农村产业结构得到进一步优化1.进一步改善农村劳动力就业结构,加快发展农村二、三产业,逐步使皖北地区的农业比重下降,非农业产业比重上升。2.进一步调整农业经济结构,使种植业的比重下降,提升牧业和渔业比重。3.进一步改变种植结构,使粮食作物的比重下降,经济作物的比重上升。4.进一步优化品种结构,改变以往皖北农业生产只注重数量的增加,而忽视产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