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改革开放后,我国农村的工业化运动实际上是将一个完整的城市化进程划分为三个环节:一是实行职业转变,即离土不离乡,将人口从农业转向非农产业,实现非农化;二是实现地域转换,即离土又离乡,将人口从农村引入城市,将分散居住迁移到城镇集居起来,实现人口城市化。农村劳动力的大量转移,既增加了农民收入,又促进了城乡经济社会发展。但是,无论是“离土不离乡”还是“离土又离乡”,其转移都只是就业空间的简单转移,劳动力性质本身没有变化,仍然保留着农民身份,是一种兼业式转移,是劳动力的初级转移或称之为“一次转移”。三是实现角色转变,使农民…  相似文献   

2.
“小富不算富,离土离乡找‘钱’路”,这已成为扶余县农民的口头禅。曾经老守田园、小富即安的扶余县农民已不再安分,纷纷走出家门奔“钱”程。这是全县开展“一推双带”活动带来的喜人局面。2003年,全县转移农村富余劳动力5.9万人,劳务收入2.5亿元,今年计划转移7.1万人,实现劳务收入4亿元。目前,已转移农村富余劳动力4万多人,并有  相似文献   

3.
宋成一  赵永乐 《求实》2007,(11):45-47
引导城市非农产业,特别是制造业向农村转移,实现"农村工业化",建立"离土不离乡"的就业模式是解决农民工就业,实现城乡和谐的根本出路。  相似文献   

4.
由于耕地资源少、农村人口不断增加以及农民收入低下对外出转移就业的收入预期较高等原因,安徽省成为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就业大省。当前安徽农村富余劳动力的流向主要有,1.以劳务输出为主要形式的异地转移就业;2.以乡镇企业、个体私营非公有制经济以及小城镇建设为主要载体的就地转移。  相似文献   

5.
近几年来,沈阳新民市通过大力实施“基地”工程、“龙头”.工程、“小区”工程、“造血”工程,加快发展现代农业,不仅提高了农业综合效益,推动了县域经济快速发展,而且为广大农民开辟了广阔的就业空间。目前,全市24万农村劳动力基本实现了“离土不离乡、离田不离家”的就业模式。  相似文献   

6.
2012年全国“两会”期间.卢展工同志在河南代表团审议政府工作报告时指出.建设新型农村社区.是继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之后农村发展的“第二次革命”,是继“离土离乡”城镇化、“离土不离乡”城镇化之后探索的第三条道路,  相似文献   

7.
“民工潮”现象始于80年代末,进入90年代后规模急剧扩大。据有关部门估计,目前全国常年流动的民工约为5000万至6000万人,他们主要来自人多地广、经济欠发达的中西部地区,流向大中城市和沿海经济发达地区。 “民工潮”这一社会现象的产生,决不是偶然的、孤立的,有其深刻的社会背景,由农村内外部诸多因素促成。(1)我国是世界上人地关系最紧张,农业劳动集约度最高的国家之一,农村经济不发达,农业发育不健全,耕地不足,劳动力富裕,就业不充分,造成了大量过剩劳动力,为“民工潮”的形成提供了客观基础。据估计,我国目前农业剩余劳动力在1.2亿左右,到本世纪末将扩增为1.4亿左右。(2)农业投资  相似文献   

8.
改革开放至今,随着农村剩余劳动力问题日益凸显,党和政府为寻找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的有效途径进行了不懈的探索.从倡导农业生产的多样化经营来吸纳农村剩余劳动力,到鼓励发展乡镇企业、实现农村剩余劳动力"离土不离乡"的就地转移,再到允许农民"就近进城",最后致力于城乡一体化,实现劳动力全国范围内的自由流动等等,构成了中国特色的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政策的历史演进脉络.  相似文献   

9.
周天勇 《唯实》2002,(5):29-31
未来 10年期间 ,数以亿计的新增、下岗和农村剩余劳动力能否正常地就业、再就业和转移将是中国最重大的经济、社会和政治问题。这里先分析严峻的就业形势 ,并提出一些增长就业机会的重大的战略、策略和政策建议。一、未来 10年就业和社会稳定形势非常严峻未来 10年城镇因劳动力新增、下岗需要再就业、农村剩余劳动力等待转移 ,每年共需要就业的劳动力为 2 45 0万人。从规模匡算 ,未来 10年 ,每年城镇新增劳动力 45 0万人左右 ,农村上学毕业、参军复转、建设安置等需要就业的 35 0万人左右 ,每年下岗需要再就业的 45 0万人左右 ,农村剩余劳动…  相似文献   

10.
随着城镇化的推进,"城中村"、"城郊村"、"园中村"的那些居住地被规划建设为城市而不再从事农业的"离土不离乡"农民的市民化,和从农村来到城市就业的"离土又离乡"农民工的市民化一样需要引起重视。农民市民化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它不仅仅是农民居住空间的城市化、社会身份和职业类型  相似文献   

11.
一、我农村剩余劳动力的出路主要在于农村的现代化目前,我国农村大约有4.5亿劳动力,分布于农村第一产业的有3.27亿人,占73.2%,第二产业的5906万人,占13.2%,第三产业的6058万人,占13.6%,就业结构仍很落后,离10%以下农业劳动力比重的现代水平相距甚远。改革开放以来,有大约8000万人外出寻找出路,约占农村劳动力总数的18%,主要是由中西部以农业为主经济较不发达非农就业机会较少的地区流向大城市和沿海发达地区的农村,以从事建筑、制造和饮食服务业为主。但是,根据测算,我国目前仍有农村剩余劳动力1.2—1.5亿人,占…  相似文献   

12.
就业是民生之本。到今年底,全国劳动力总量将达到8.3亿人,城镇新增劳动力供给5000万人,而劳动力就业需求岗位只能新增4000万个,劳动力供求缺口在1000万人左右。在当前经济转型过程中,转轨就业、青年就业和农村转移就业“三碰头”,更是雪上加霜。因此,在相当长的时期内,就业必然成为我国的民生之本,促进就业必然成为我国的安国之策。  相似文献   

13.
黄建伟 《求实》2012,(4):38-41
在我国城市化进程中,失地劳动力作为我国农村的一类特殊的弱势群体,其就业问题的解决既需要自身转变离土不离乡的传统观念并摒弃讲“体面”的错误观念,又需要通过自身努力来提高自我认知能力和增加就业资本的存量;既需要政府通过行政问责来落实就业这项基本的公共服务,又需要政府制定给力的政策来促进其就业.  相似文献   

14.
一、贵州劳动力的供需状况从供给来看。1.城镇劳动力的供给。可分为两部分:一是劳动力的自然供给,它包括未能升学的初高中毕业生和大中专学校毕业生,每年约为10万人左右,自然供给呈上升趋势。二是派生供给,指一部分失业人员或已经就业的劳动力由于体制改革或经济结构调整等发展性原因转为需要新的就业岗位的供给。主要由尚未有工作岗位的失业人员和下岗职工组成。庞大的人口基数和年龄结构,将使贵州城镇劳动力供给保持一个较长时期的增长。预计“十五”期间城镇劳动力的供给为155万人。2.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转移供给(相对城镇来说,属隐性供给)…  相似文献   

15.
《奋斗》2017,(7)
<正>随着产业转移步伐的不断加快,劳动力在产业间转移和地区间流动变得日趋频繁。绥滨县每年约有1.2万余人常年在外务工,常年在外务工的流动党员占全县党员总人数的7.67%。近年来,"离乡离土"的外出务工党员和一些有思想、有文化、  相似文献   

16.
祖伟 《奋斗》2009,(11):41-42
畜牧业是上连种植业,下带农产品加工业和第三产业的中轴产业,也是发展农村经济的主导产业。大力发展畜牧业,不仅对推进现代农业进程,加快新农村建设,实现农区工业化、农村城镇化、承接富余农村劳动力离土不离乡的转移,促进农民增收、加快城乡经济社会一体化进程意义重大,也是实现由粮食大省向食品工业大省、由“大粮仓”向“大厨房”转变的必由之路。  相似文献   

17.
《新长征》2006,(6)
离土离乡不离党柳河县姜家店朝鲜族乡五星村是该乡最大的朝鲜族村,也是远近闻名的"劳务村"。全村97名党员中,就有60余人常年在外打工,其中以到韩国、日本打工的居多。针对外出党员  相似文献   

18.
<正>"雁归兴贵"计划全面铺开,长时间远离家乡的人们,有了更明晰的能够就近就地创业就业、安居乐业的政策支持,"家乡风味"正召唤离土离乡的农民工回家就业、创业。离土不离乡,"在家门口干成事业"。近年来,农民工返乡创业就业,成为贵州经济社会发展的一种新趋势,"筑巢引雁"、"归雁经济"为各地"三农"及经济社会整体发展注入新的活力,"创业带动就业的倍增效应"得以凸显,农村"内生式"发展动力得到广泛培育。返乡农民工是大众创业、万众创新战略的重要群体。  相似文献   

19.
返乡创业记     
正作为劳务输出主要省份之一的贵州,随着大数据、大健康、现代农业等产业的兴起,近年来积极鼓励、引导、促进农民工返乡创业就业。重点围绕"5个100工程"、产业转移、产业升级、新型农业经营主体、互联网+农村电子商务等,贵州不断拓展农民工返乡创业就业空间。在政策扶持下,他们从零起步,边学边干,开始了一种与外出务工不太一样的新生活。他们不离乡不离土,创造着幸福生活。本刊从中选取了几名代表,讲述他们的返乡创业故事。  相似文献   

20.
田嘉 《共产党人》2013,(6):38-39
正2012年以来,固原市把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作为"保增长、保民生、保稳定"的重要工作来抓,通过开展与区内外用工企业对接,巩固和开拓转移就业基地,拓展就业岗位,加大技能培训力度,培育和发展劳务中介组织和劳务经纪人队伍,着力提升有组织转移就业的市场化水平,使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工作取得一定成效。一、基本情况(一)农村劳动力资源情况。目前全市现有农村劳动力68.74万人,其中男性35.63万人,占51.83%;女性33.11万人,占48.17%。从业劳动力61.32万人,占劳动力总数的89.21%。其中男性32万人,占52.19%;女性29.32万人,占47.81%。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