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印度崛起首先必须是经济崛起,没有经济崛起,印度崛起几乎是不可能的。作者认为,印度社会经济存在某些重要特性,这在一定程度上决定印度经济崛起将是一个比较长期的过程。印度经济崛起将对世界经济产生一定的影响,也会对中国经济发展产生某些影响;且随着印度经济加快发展,对中国经济发展的影响也将有所加强;在为中国经济发展带来某些机遇的同时,也对中国经济发展形成某种挑战。  相似文献   

2.
进入新世纪以后,印度崛起成为为中国媒体和大众舆论的一个重要话题,中国如何看待和估量印度的崛起也成为一个值得探讨的课题。本文从中国官方、媒体以及学者对印度崛起的认识的差异入手,分析印度崛起对中国可能形成的影响,并对中印关系的前景做出可能的判断。  相似文献   

3.
印度是一个软实力资源非常丰富的国家. 其博大精深的文化、稳定的民主制、有声有色的全球外交以及人数众多且成就突出的海外印度人都是印度比较突出的软实力,对印度的崛起产生了积极的影响.但另一方面,印度的软实力还存在着许多不足之处.其文化中的一些弊端和陋习,民主制中的一些缺陷以及地区外交政策的效果不佳,又会在一定程度上制约甚至阻碍印度的崛起.印度只有克服这些缺陷,才能做到真正崛起.  相似文献   

4.
透析印度崛起问题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印度是世界第二人口大国和幅员大国,在经济、科技、军事等领域都有重大发展,又有着较为稳定的政治结构,为未来成长为世界大国奠定了良好基础.印度崛起将是一个长期的过程,也是一个必然趋势.这将对亚洲以至世界地缘政治和战略格局产生重要影响.印度崛起与中国的发展壮大是并行不悖的,两国不会变成战略竞争对手,而将成为共同前进的合作伙伴.  相似文献   

5.
印度是一个正在崛起的大国,无论是人口因素、地缘因素、军事因素还是政治因素,都有十分明显的优势。然而,任何因素都会有积极与消极两个方面的影响,对一个国家的发展来说,两者总是同时存在并在不同的情势下发生转化,甚至是有利因素很容易转化成不利因素,而反之则很难。对于印度这样发展中的大国,能否将各种因素中的消极效应降至最低点,甚至转化为自身优势而加以利用,才是其崛起过程中最需解决的问题。  相似文献   

6.
独立以来,印度社会经济发展经历了缓慢到快速进步,这是印度在全球化过程中迎头赶上知识经济潮流的重大转变。为此,印度大力发展高等教育以培养大量科技知识精英,开拓信息化等高科技产业,从而使得现代高等教育成为现代化科技产业的孵化器。印度现代高等教育是科技产业和人才的摇篮,是印度知识经济崛起的基地。  相似文献   

7.
郭穗彦 《东南亚》2011,(3):25-28
中国的崛起引起了印度的关注。从印度官方、主要政策决策者、学者和社会精英的言论和媒体上出现如何看待中国的快速发展的问题上看,观点呈现出明显的差异性。这一现象,不但说明印度的不同利益集团对此所持态度差别很大,也充分反映出印度政府的利益关切,同时也体现着印度社会的多元性以及印度政府对华政策的不成熟性。如何看待印度面对中国崛起时的种种反应,以及如何回应,对于今后中印关系的发展具有一定的影响。  相似文献   

8.
印度的纳萨尔运动已经持续近半个世纪,迄今它尚未完成新民主主义革命的任务。纳萨尔派低估了印度政府的军事实力和组织能力,它在反机会主义的同时又滋生了无政府主义,这些都是教条主义的产物。纳萨尔派缺乏对时代特征、国内外形势、革命的主客观条件等进行正确的评估。纳萨尔派面临的挑战包括社会结构的变化、内部分化、血腥暴力的恶果、革命断代现象、国际孤立以及与政府军实力相差悬殊等。成功的革命策略应基于意识形态与环境之间的辩证结合,并在革命动员过程中对革命理念及时进行调适。  相似文献   

9.
印度作为经济快速增长的新兴大国,其发展速度、模式、前景为世界所关注。印度借助 信息产业的优势实现经济的崛起,而现代科技人才的培养、储备是印度信息产业迅速发展的重要 因素。虽然印度的国际竞争力尚不如中国,但其经济发展具有较大的潜力和优势。中国应在邻国崛 起之中抓住合作契机,实现优势互补,发展自己。此外,中国还应借鉴印度发展之经验,在国际竞争 中确立人才竞争的比较优势,走人才强国之路  相似文献   

10.
浅析印度的崛起对中印关系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独立以来 ,印度一直在为实现世界大国的梦想而努力 ,但一直未能如愿。 1991年印度走上开放道路之后 ,综合国力逐渐增强 ,成为世界上又一个有影响力的国家。中印同为崛起中的大国 ,又互为邻国 ,处理好两国的关系非常必要。走出阴影 ,淡化历史问题 ,把彼此视为一个机遇 ,力求合作 ,才符合中印两国的根本利益。本文分析了崛起中的印度对中国的影响 ,以及中印关系发展的前景。  相似文献   

11.
在全球化、多极化进程中,印度的快速崛起,得益于地缘优势形成的区域支配地位、继承殖民遗产带来的机缘好处、在大国博弈中获取的“政治红利”、“金砖国家”创造的财富效应、国防实力铸就的军事后盾。印度的经验说明,一个国家的成功崛起,必须立足自身的条件,在复杂多变的国际条件下,将外部条件的优势转化为自身发展的动力。  相似文献   

12.
印度教民族主义诞生于19世纪的印度民族独立斗争,其核心诉求是建立“印度教统治的国家”,与世俗主义并列为印度两大社会政治思潮.自2014年执政以来,印度人民党(印人党)采取一系列政策,推动印度教民族主义强势崛起为印度社会的主流意识形态.印度教民族主义思潮虽然主要着眼国内,但亦在潜移默化中塑造印度的对外政策,持续影响印度与大国及周边国家的关系,已成为观察印度外交的重要视角和不可或缺因素.未来该思潮将保持崛起势头,“国民志愿团”等印度教民族主义组织的影响将持续拓展,但也面临世俗主义、多元主义等传统思潮的挑战.  相似文献   

13.
近年来印度的经济崛起,常被视为是新自由主义式改革的结果。但本文分析指出,这种观点有失偏颇。尽管新自由主义改革对印度经济崛起发挥了积极影响,但它也存在不少问题,需要借鉴其它发展理论来对发展政策加以修正和完善。  相似文献   

14.
印度的崛起态势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近年来,印度经济持续高速增长,其改革开放度正在提高,吸引外资成就不俗,信息产业实力雄厚;军事力量不断增强,正在加速军队现代化;国际影响迅速增大。印在加强与各大国关系的同时,也在改善与周边国家的关系。但也应看到,印度崛起还面临不少困难,其完成现代化进程还需要长期的艰苦努力。  相似文献   

15.
印度经济引人注目的一点是,在经济崛起的过程之中,除了经济增长率提高之外,还涌现出一批享有国际声誉的本土企业,这与中国形成鲜明的对比。本文试图探讨个中原回。笔者认为,印度本十企业能够崛起,主要得益于不曾中断的商业传统,自由化导向的经济改革,还有相对良好的法律,金融和社会环境。  相似文献   

16.
在第15届印度议会选举中,“第三种势力”崛起的可能性突然上升,它将改变长期以来,印度政坛主要是两大政党竞争,轮流执政的局面。印度政治党派分化日益严重,联盟政治的重要性越来越突出,这是“第三种势力”崛起的条件。印度共产党(马克思主义)在理论上能成为“第三种势力”的领导者,但实际上未必能成为现实。社会公民党在全国性政党的力量排名上仍在印共(马)之前,如“第三种势力”在本次议会选举中诞生,将会以社会公民党为首。根据目前印度选举的形势看,各主要党派的得票率可能相当接近。国大党以微弱多数胜出的可能性更大一些。  相似文献   

17.
马加力 《亚非纵横》2007,(2):24-29,50
2006年,印度经济连续第四年保持快速发展,国际社会对印度的崛起普遍给予积极评价。随着其经济实力的不断增强,军事能力、外交活力乃至文化张力随之扩大,战略地位不断提升。由于印度具有某种制度优势以及地缘政治优势,其崛起势头相当强劲。但是也应该看到,印度的发展还面临不少困难,其现代化的进程需要付出长期艰苦的努力。一、政治局势相对稳定2004年5月以来,以国大党为核心的全国进步联盟政府已经稳定执政两年半。从目前形势来看,该政府完全可以顺利完成5年任期。政局稳定的第一个标志是执政联盟较为团结。该联盟虽由十几个政党联合组成的,…  相似文献   

18.
本文参照历史经验 ,从国土面积、自然资源和人口、经济实力、文化影响力、历史机遇等四个方面分析印度崛起为世界性大国的前景。作者认为 ,种种迹象表明 ,印度的崛起任重而道远 ,印度的大国梦亦相当遥远。  相似文献   

19.
赵干城 《东南亚》2011,(3):21-24
中印均为正在崛起的发展中大国,在国际社会中发挥类似的作用,也面临着许多共同的问题和挑战。本文重点讨论印度如何看待中国的崛起,分析这些观点的形成原因和这种观念对印度相关行为的可能影响。  相似文献   

20.
国际体系与印度崛起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大国的兴衰是国际体系内涵的固有不稳定因素之一,因国际体系并不具有自动给予与新兴大国已获之能力相应地位的机制,导致产生所谓“不相称性”,而这种不相称性是印度谋求世界大国地位的主要根据,它涉及印度的自身认知和国际社会的认同两个方面。在印度快速发展的背景下,两者的趋同是可能的,但这个过程是渐进的,包含着不稳定因素,既有印度必须与外部世界合作的主流,也有为谋求话语权而不得不抗衡的因素,特别是印度极为注重的防务能力建设,可能成为它获得世界大国地位的首要标志,而这对国际体系的稳定而言却是负面的冲击因素。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