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人性恶”是法律、法治的人性基础吗?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近些年来,在法律、法治的人性基础的研究中,有一种"性恶论"颇有市场,并造成了严重的影响,值得关注。经初步研究,这种观点立论的论据主要有三,即西方关于人性恶、权力腐败和法律的人性逻辑起点——"自私"的论述。我们逐一查阅和剖析了这三个方面的论述,认为他们对有关的论述的介绍是不全面和不准确的,加上对"恶"、"基础"概念理解上的片面和肤浅,因而说"人性恶",进而得出"恶"是法律的人性基础的不科学结论。从相关的论述和历史的实际看,人的本质属性是道德性,"恶"只是它的一个方面或一种表现,是"善"的阙如,是人性的一种缺陷。显然,"性恶论"歪曲和丑化了人性,因而用它来指导我国的法治建设,必然会造成不良的社会后果,故应坚决地抛弃这种理论,并肃清其在社会中的流毒。  相似文献   

2.
德国法学家拉德布鲁赫认为 ,法律是随着人类社会历史类型的变化而发展 ,不同类型的社会有不同类型的人性和对人性的不同观点 ,也会产生不同类型的法。他把人类社会的历史分礼俗社会时代、自由权利时代和社会法时代 ,由此产生了民俗法、官吏法和社会法。现代法治社会的人基本上是社会法类型的人 ,在全球化时代应有全球化、多元化和新权利的意识 ,而那种认为法治社会的法应以“人性恶”为基础的观点是值得商榷的。  相似文献   

3.
如果说广播电视节目是“带电”的文章,那么广播电视法治节目则是“带高压电”的文章,如同电有利有弊一样,广播电视法治节目也是有优有劣、有善有恶。善者使人喜,恶者令人忧。案件是社会矛盾相对激化的反映,广播电视法治节目聚焦于社会的热点、难点,自然会吸引无数关注的目光。《焦点访谈》、《今日说法》、《法律在线》、《现在开庭》等法治节目常常是百姓街谈巷议的话题。  相似文献   

4.
本文主要从人性的角度阐述了在法律中关于人性善与恶的设计技巧以及和法官思维方式的主要特点。  相似文献   

5.
《蝇王》:一部探索人性的小说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人性的善与恶,不仅是伦理学上研究的重要课题,也是文学作家们探索的问题之一。自古以来,东西方在这一问题上的观点一直是截然相反的。绝大多数东方的伦理学家都主张:“人之初,性本善”、“侧隐之心,人皆有之”,即人性是善的;而西方世界则一直信奉“原罪”之说,即人性是恶的。那么,英国著名的现代小说家威廉·戈尔丁的人性观是什么呢?他的几部重要的小  相似文献   

6.
18世纪的欧洲有一句名言:“人是什么?一半野兽,一半天使。”人自从打开了潘多拉魔盒以后,野兽的本性从人性的魔盒中释放出来,理性的天使却常常被关在人性的魔盒里沉睡。即使道德的教育和崇善的法律不断设法唤醒人性的天使出来主宰,结果却往往应了中国一句古话:“道高一尺,魔高一丈。”由此造成了阶级社会中“恶是推动历史发展的动力”的现象。  相似文献   

7.
对于人性的探讨,对于人性的善恶,历史士曾有过数种观点,本文主要是站在人性趋恶和人性可变的立场上来讨论法律来源及相关问题.  相似文献   

8.
雷绍玲 《行政与法》2008,(9):118-121
所有权制度是人类法律制度中极为重要的组成部分,所有权制度的建构和演进与人性密切相关,所有权制度既承认人的动物性欲望并给予合理程度的满足,又看到人的过度欲望之恶以设置预先的防范,正是出于对人性中恶的因素即人性中自私、懒惰、贪婪等欲望的深刻认识,导致了所有权制度的产生和变革.  相似文献   

9.
罗江 《法制与社会》2010,(28):297-297
民法是制约人的法律,必须以人为基础。民法假定人为善与恶两方面是人的本性,所做的决定是为满足自己的社会需求而采取的手段。因此,民法要考虑到人性的问题,最终制定出以人为本的法律。  相似文献   

10.
贪婪、自私、少德和互害的人性想象,是公民“袁厉害”遭受恶意推测的一个观念基础,也是产生美德与法律互相伤害的人性根源.注重扬善、以培育美德为根本目标的古代法律,倒逼现代法律不应只专注抑恶,放弃甚至苛待美德,而应善待维系和支撑社会团结进步的美德,承担抑恶扬善的整全使命.  相似文献   

11.
任何一种社会秩序类型都以对人性的特殊设定和估价为前提,对人性的不同认识和评价直接关系到选择什么样的社会调整方式去达到社会秩序。本文在性恶论的基点上,架构了一套以恶治恶的社会调整制度。  相似文献   

12.
如果说,普通成人教育是为了使人们不被社会发展甩在后面,那么,检察官的继续教育则是法律监督有效性的可靠保障。  相似文献   

13.
程吓妹 《法制与社会》2014,(16):279-280
近年来,一系列见死不救事件引发了社会道德危机,一些人强烈建议将见死不救行为纳入刑法规制的范畴。对于见死不救的行为目前主要有肯定说与否定说。然而无论从人性的维度还是法律的维度看,都不应将见死不救入罪。从人性的维度看,假设人性本善,那么见死不救可以通过引导避免;假设人性本恶,见死不救入罪将会引发更为严重的后果。从法律的维度看,见死不救入罪违背刑法的基本的原则,在实践中也面临操作困境。  相似文献   

14.
本文论述了人性观与法律以及构建法治社会的关系,通过对比中西方人性善恶观主流论,阐述人性观的起源与发展并分析了人性的本质,以北纠正人性的善恶决定社会法治程度的错误观点.本文论证法律的起源以人性为基础,但法律反过来也会作用于人性的发展,人性的变化与法治社会的构建互相影响,法治社会的构建只有以人为本才能使人性散发理性之光,而人性的良好发展才能推进社会的法治化进程.  相似文献   

15.
如果说权力的配置是法治的核心,那么对权力具有深远影响的法律文化也在以"看不见的传承"方式影响中国法治格局。法律文化多元是一种现实存在,而法治文化的标准则为这样的存在设定了目标。中国历史上铸就的人治传统、礼法文化、法律工具化形成的传统法律文化形成了法治文化构建的传统障碍;对传统资源的过分批判和抛弃及社会信仰危机弥漫社会无形中扮演了法治文化构建的现实困境:面对传统障碍和现实困境,法治文化路径选择从社会主体意识整合的视角出发,即从文化多元、法治意识及社会主体意识方面探究中国法治文化建设的出路。  相似文献   

16.
刑法作为一种不得已而又必要的恶,必须谨慎适用,避免任何可能的滥用,否则将会使个人与社会两受其害。人性、人道和人权作为刑法大厦的三个根基,决定了刑法必须尊重人性、提倡人道与保障人权,才能树立起人们对它的信仰,从而充分发挥刑法的惩罚和保护作用,使刑法更好地以自身之"恶"去实现其追求的社会之善。  相似文献   

17.
法律与人性的探讨在法学理论研究上有一段很长的历史,西方国家认为,人有理性、非理性;传统文化认为,人分性善和性恶,之所以需要法律,就是要用法律来矫正人的非理性行为和人的恶习。法律人性化已经由专门用语向普及化发展,如“制度人性化”、“立法人性化”、“执法人性化”等等。其表达内容与西方国家认为的良法应尊重人权,  相似文献   

18.
一、人性的假设 法治,是西方国家惯用的做法;人治,是中国社会的传统。二者的根本区别是对人性的认识不同:西方人认为人性本恶;中国人认定人性本善。所以,才出现了现代企业管理的一系列差别。 人性本“恶”的西方人在条条框框的监督约束下,不敢越雷池半步,否则,面临的是法律的严惩。人本“善”的中国人鲜有条条框框的规范,悠哉游哉,自由自在。待回过头来才发现,自己已距离死刑不远。我先举一个实际的例子:外企员工在每月的收费条中,都仔仔细细地把办公室电话中的私人通话项目统统另立出来,自己付钱——否则,不  相似文献   

19.
合同法是民法的重要组成部分。马克思主义的法律观念认为,民法是“将经济关系直接翻译为法律原则”,“民法准则只是以法律形式表现了社会的经济生活条件。”如果说民法是市场经济的基本法,那么,合同法则是市场经济的基本交易规则,是一部关系公民、法人和其他组织的切...  相似文献   

20.
当你把良心送往地狱,把灵魂抵押给魔鬼,把生命出卖给罪恶时,那么等待你的必将是法律的制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