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自核问题爆出以来,伊朗一直坚持核强硬政策。其逻辑来源首先在于,伊朗认为本国在核不扩散问题上实现了权利与义务的统一,因而其核活动具有合法性。其次,伊朗的核强硬政策,是民族独立和民族自强的体现,保持与伊朗国家利益的一致性。再次,伊朗的核强硬政策有坚持的必要性和成功的可能性。必要性来自伊朗对其历史经验的总结和对当前安全状况的考虑;可能性来自伊朗对自身地缘政治地位和战略资源的自信,以及对当前大国间微妙关系的乐观评估。  相似文献   

2.
关于俄罗斯政治文化对其外交的影响 ,目前学术界已有初步的研究。本文在此基础上 ,揭示俄罗斯独特的政治文化即欧亚文明、东正教理念和政治上专制主义的文化特质对其外交的影响 ,并联系实际进行深入的分析。一、俄罗斯的政治文化及其特征政治文化是政治体系心理方面的基本倾向 ,是一个民族在特定的历史时期所流行的一套政治态度、信仰和感情 :即对权威的态度 ;对真理的信仰或观念 ;决策方式上的教条主义和实用主义 ;对于热爱、疏远、拒绝、信仰或猜疑等行为的感觉、认识和见闻 ;以及一些基本的价值观念 ①。政治文化包括认知取向、情感取向…  相似文献   

3.
(四)伊朗的因应。在美国对伊朗的政策框架基本不变的情况下,伊朗的因应,尤其是它在当前两国关系中存在的核开发、恐怖主义、巴以和平进程、伊拉克重建等主要问题上所采取的立场,将直接影响未来美国的政策选择和两国关系的走向。美国过去几届政府一直认为,它们都准备与伊朗实现关系正常化,但主要障碍在于德黑兰政府。①布什政府同样认为伊朗的威胁主要源自“毛拉政权”。伊朗现政权大致由三派政治力量组成:以最高领导人、精神领袖哈梅内伊为首的保守派,包括伊斯兰原教旨主义者、强硬的革命者和一些机会主义分子;以总统哈塔米为代表、经选举产…  相似文献   

4.
2005年9月24日,国际原子能机构理事会通过了欧盟提出的关于伊朗核问题的决议。该决议以"违规"为由向伊朗发出威胁:"必要时将其核问题报告联合国安理会"。伊朗称该决议是"带有政治目的、非法的和不合理的",并将以威胁对"威胁"。一、伊朗新政府核外交的"强硬"变化新一轮伊核危机,伊朗为始作俑者,起因是内贾德新政府在核外交上的强硬变化。2005年6月24日伊朗人民抛弃"众望所归"  相似文献   

5.
美国发表伊朗核评估报告与伊核问题前景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美国情报部门2007年12月3日公布的伊朗核评估报告既是美国根据其国家安全面临的威胁变化而进行的全球战略调整的一部分,也是美国对外战略由新保守主义向传统现实主义路线回归的重要表现.该报告的出台使伊朗核问题面临三种变化前景:一是增大了国际舆论对美伊朗核政策的质疑,导致美国以军事手段解决伊朗核问题的难度增大、可能性大大降低,但这种可能性目前尚不能排除;二是报告的某些条款为美国继续对伊朗施压提供了借口,伊朗核问题难以走出僵局;当然,也存在美国和伊朗以报告出台为契机相互妥协的第三种可能性.鉴于伊朗对美国民主党上台改变布什政府僵硬的对伊政策有所期待、因而存在拖以待变的心理,伊朗核问题在布什政府下台前取得突破的可能性不大.  相似文献   

6.
上合组织于2021年9月正式启动接纳伊朗为其成员国的程序,开启了第二轮扩员进程。伊朗谋求上合成员国身份由来已久,其融入上合之路整体上在波动中前进,这背后存在多重地缘作用力。在伊朗加入上合的进程中,地缘政治视角下伊核问题与美国因素、地缘环境变化与中俄因素、地缘安全合作与阿富汗因素施加了核心作用力;地缘经济视角下伊朗优越的地缘条件、伊朗与上合发展经贸合作与互联互通建设的迫切需求提供了持续作用力;地缘文化视角下伊朗与上合国家历史文化的重叠以及宗教意识形态的分途产生了双重作用力。伊朗加入上合组织意义非凡,对伊朗外交等领域的发展、上合组织影响力的提升以及国际格局的演变都产生了一定积极影响。与此同时,伊朗的加入也给上合组织的治理合作与可持续发展带来了一些风险和挑战。二次扩员或导致与伊朗相关的国际争端投射至上合组织,对上合组织的凝聚力和行动效率形成一定威胁,并使上合扩员风险与转型发展问题更为凸显。鉴于此,上合组织应明确发展定位与方向,积极应对伊核问题,做大共同利益、推进务实合作,不断提升自身机制化建设。  相似文献   

7.
伊朗的崛起是新世纪中东地缘政治中的突出现象,沙特等海湾逊尼派阿拉伯国家的反应就是联合起来,对伊朗实施遏制政策.事实上的“遏伊联盟”基于沙特和伊朗地缘政治博弈以及美国在中东地区收缩战略的大背景,以沙特国内政治变化为动因.该联盟有其产生的必然性,也有脆弱性,主要是因为联盟的威胁认知基础比较脆弱,物质基础比较薄弱,且其主导国——沙特所实施的极端化政策无法获得认同,实际上弱化了联盟.“遏伊联盟”从长期看有利于地区战略格局的稳定,但在中短期内对地区安全形势具有明显的消极影响,既会加大热点问题解决的困难,又将激化教派矛盾,还可能破坏结盟的沙特等海湾国家国内政治稳定.  相似文献   

8.
20世纪90年代以来,南北关系有所缓和。但由于主要发达国家并未根本改变经济强权政策,南北矛盾依然尖锐。双方矛盾主要集中在发展援助、技术转让、贸易、石油、环保、毒品、移民、人权、反恐和全球化等问题上。造成南北问题的主要根源和解决问题的主要责任在于发达国家。采取灵活、务实态度,避免矛盾激化、失控,坚持平等互利、协调合作,是南北双方惟一正确选择。  相似文献   

9.
布什政府对伊朗政策分析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美国在伊朗既有重要利益 ,也面临严峻威胁。利益决定美国与伊朗曾结为盟友 ,也在关系正常化之前保持接触 ;威胁促使美国遏制伊朗长达 2 5年至今 ,并将继续采取强硬政策。这两条政策轨道并行不悖 ,此起彼伏又时有交叉混合 ,决定了美国对伊朗关系的复杂与多变。九一一事件后美国布什政府在“以具体问题为导向的双轨政策”框架下 ,既强调包括核扩散和支持恐怖主义在内的威胁 ,欲以强硬手段消除威胁 ;同时注重以合作求利益 ,通过鼓励伊朗建立“民主制度”以确保利益。  相似文献   

10.
本文认为,当前中欧关系的核心问题在于欧盟对华认知发生了较为明显的变化,包括:经济上不愿再将中国视为发展中国家,而是将中国视为可能对其造成潜在威胁的竞争者;政治上对中国未能向欧洲价值观靠拢感到失望和焦虑;在安全问题上欧盟出现"美国化"趋势,即在"防范"中国崛起问题上,与美国的共同语言开始增多。欧盟对华认知发生这些变化的主要原因是中欧双方实力对比和相对地位有变、美国对欧盟影响力增强。欧盟对华认知变化已导致欧盟对华政策出现一定调整,对华经贸政策更趋保守、更具防卫性和保护性,在能源安全、气候变化、环境保护等全球性议题上强调所谓"中国责任论"等。未来中欧关系的发展将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欧盟对华政策调整的方向和力度。  相似文献   

11.
一伊朗学是国际学术界的一门显学,根据第二届伊朗学全国代表大会(2004年12月20~23日在德黑兰由伊朗学基金会主办)上的学术会议分工,伊朗学应包括伊朗文学、伊朗经济、伊朗考古学、伊朗历史(含伊朗历史地理学和地方史)、伊朗科学和教育史、伊朗语言及语言学、伊朗民族文化及人类  相似文献   

12.
伊朗的国家安全环境一直比较恶劣,在动荡的中东基本上处于孤立地位.面对恶劣的国家安全环境,以及由核问题引起的严重外部压力,伊朗表现出毫不示弱的民族个性,通过用外交手段、积极参与地区事务等措施改善发展环境,进而达到与美国抗衡的目的.尽管伊朗在与美国的博弈中频频得分,但与此同时,伊朗核政策也是一种"悬崖外交".随着伊朗核问题愈演愈烈的态势,伊朗面临的整体国际局势日益严峻.  相似文献   

13.
随着伊朗与美国的关系日趋紧张,伊朗在拉丁美洲积极开展外交活动,得到了拉美左派政府的回应.伊朗在拉美的利益取向是为本国核计划寻求外交支持、以石油为武器联合反对美国,以及发展多元化的经贸关系.拉美左派政府因性质有别,对伊朗的态度也迥然不同.古巴及拉美激进左派政府与伊朗的关系迅速发展,而拉美温和左派政府对伊朗的外交努力则保持谨慎态度.  相似文献   

14.
民族行为差异是民族心理差异的体现。不同民族在修辞行为方面表现出的特点与其民族心理具有对应性。俄汉两个民族受自身不同的思维方式、审美观和民族性格的影响,在民族心理认知方面存在差异,这也体现在比喻喻体的使用上。  相似文献   

15.
伊朗核问题的症结在于美国与伊朗的敌对关系,2005年以来,伊朗核僵局反映出美伊两国领导人激进立场间的严重对立.美国的目标是迫使伊朗彻底放弃核燃料生产能力;而伊朗则追于压力,寻求对铀浓缩能力的有限自主权,拒不暂停铀浓缩,更拒不放弃铀浓缩的权利.美伊两国各怀设想,但均为一相情愿,突破僵局需要双方审时度势.由于军事手段并不能一劳永逸地解决问题、伊朗核计划还难以定性,以及伊朗核问题并非迫在眉睫等原因,经济制裁和外交孤立仍将是美国的主要政策手段.  相似文献   

16.
章波 《西亚非洲》2007,11(2):26-31
历史上波斯民族和犹太民族存在传统的友好关系;巴列维王朝的西方化、世俗化政策有利于伊朗和以色列的接近;以色列需要打破在中东地区和伊斯兰世界的孤立局面;20世纪40年代末至50年代初,以色列需要通过伊朗转移伊拉克犹太人;1950年伊朗承认以色列。50年代初伊朗开始向以色列供应石油;50年代中期地区和国际形势的发展促使伊以建立了战略关系。以色列向伊朗提供了军事、武器等方面的援助。两国有共同的地缘战略利益。50~60年代,以色列同伊朗联合抵抗苏联和以埃及为首的阿拉伯国家的威胁、干预及影响。1958年革命后的伊拉克成为伊朗和以色列共同的敌人。美国一直支持以色列和伊朗的战略关系。  相似文献   

17.
伊朗的强硬"核外交"政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内贾德政府在伊朗核问题上立场趋于强硬,其动因可从伊国内政治变化、“自主”核目标、构筑“核谈”新平台的动机等国内因素,以及核不扩散机制、大国博弈、国际形势等国际因素诸方面考察。综合国际大局以及伊朗的权力体系、外交传统、新总统的个人特点,可以推知伊朗在核问题上的强硬立场主要是一种策略,而非根本政策。伊朗“核外交”政策不会一味强硬下去。  相似文献   

18.
研究一个国家特别是大国的外交 ,必须联系该国的政治传统、价值观念 ,以至于广义上的文化来进行考察。日本文化模式的价值精神赋予了日本特定的民族性格和文化心理 ,他们共同影响着日本的外交 ,其“无常观”、“求新”精神、重视等级与依附强权、对外意识、“皇国史观”等因素是日本迈向“国际化”症结。  相似文献   

19.
自从伊朗核问题曝光以来,伊朗多次表示从事包括浓缩铀在内的核活动是伊朗作为无核国家该享有的天然权利,伊朗的核活动完全出于和平目的,并表示宗教道义禁止伊朗发展核武器.为此,伊朗采取了临界点的核运营策略及拖延时间的谈判策略.尽管如此,国际社会对伊朗核问题的发展前景仍然充满忧虑,难以接受伊朗的核话语.因为在核查中伊朗所暴露出的问题表明,伊朗的核活动在一定程度上已超越和平利用核能的范畴,而且和平利用核能已成为无核国家寻求核武器的通行做法.  相似文献   

20.
威胁认知:美国对中国发展的错误知觉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认知学派认为,决策者由于存在不可避免的认知局限而产生错误知觉,其认知中存在着夸大对方敌意的判断,从而产生威胁认知。基于这种威胁认知,决策者有明显敌意的外交决策可能使行为体之间的负面互动最后成为现实冲突。美国对中国发展的负面认知主要表现为“中国威胁”的错误知觉。从认知心理角度看,这种错误知觉的产生是基于主体认知结构和逻辑推理而对威胁信号进行选择性的心理推论。要改变美国这种错误的威胁认知,作为认知主体的美国和认知客体的中国需要进行良好的沟通,尤其是美国迫切需要用全新的视角来“理解中国”。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