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投资争端解决机制的构建是中国-东盟各国经济的合作与发展的客观要求.争端解决机制不仅包括成员国政府之间、成员国政府与另一成员国私人之间的投资争端解决机制,还应当包括成员国私人与另一成员国私人之间的投资争端解决机制,应当建立统一的司法协助体系.  相似文献   

2.
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投资争端解决机制的构建是中国-东盟各国经济的合作与发展的客观要求。争端解决机制不仅包括成员国政府之间、成员国政府与另一成员国私人之间的投资争端解决机制,还应当包括成员国私人与另一成员国私人之间的投资争端解决机制,应当建立统一的司法协助体系。  相似文献   

3.
自由贸易区的建立促追其成员方的国际贸易和投资的自由化,带来许多福利,同时也使得国际争端增多。国际争端的恰当解决,很大程度依赖于争端解决的方式。法律方式在当今社会中因其有效且可以预期而逐渐成为人们喜欢采用的方法。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顺其潮流,制定和签署了《中国-东盟全面经济合作框架协议的争端解决机制协定》。本文从分析当今解决争端趋势入手,阐述了该协议的解决争端的范围、方式以及程序等方面的规定,在此基础上评价分析了这套争端解决机制存在的利与弊,得出该机制对CAFTA具有一定保障作用的结论。  相似文献   

4.
《中国-东盟全面经济合作框架协议争端解决机制协议》是落实《中国-东盟全面经济合作框架协议》的重要组成内容,对于中国和东盟全面的经济贸易合作起到重要的推动和促进作用。该协议创设了富有自己特色的争端解决机制;与WTO争端解决机制比较而言该协议更能满足本区的需要在公平、合理的环境中和平、迅速、有效的解决贸易争端;其为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提供了必要的法律基础和保障,为解决经贸纠纷、维护成员正当权益提供了有效途径。  相似文献   

5.
论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争端解决机制及其完善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宋锡祥  吴鹏 《时代法学》2006,4(5):91-98
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始建于2002年《中国—东盟全面经济合作框架协议》的签署,按照规划将于2010年建成,它是一个包括11个成员国的区域经济一体化组织。本文考察了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与其他自由贸易区的法律模式,并对其利弊得失作了恰如其分的比较,在此基础上分析了以2005年生效的《中国—东盟全面经济合作框架协议争端解决机制协议》为基础的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争端解决机制的优点和存在的缺陷,探究了欧盟和北美自由贸易区的争端解决机制,提炼出可供借鉴的合理成分和可取之处,在总结归纳的同时,提出了完善和改进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争端解决机制的具体建议和设想。  相似文献   

6.
陈君 《法制与社会》2014,(5):114-115
随着"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的全面建成,两者之间的经济交往日益密切,在带来的经济利益的同时产生愈来愈多的投资争端。而现有的投资争端解决规则因存在一定的缺陷而阻碍了两者经济的进一步发展。为此,本文以投资争端解决机制为研究对象,在深入分析投资争端与投资争端解决机制的基础上提出完善的具体措施。  相似文献   

7.
世界范围内的水资源短缺导致国家之间的"水冲突",尤其是因国际河流的利用导致的冲突时有发生。除了政治和外交努力之外,运用国际法的手段来解决国际河流冲突成为各国的共识。本文试图梳理现有国际河流的国际规则,分析国际河流开发过程中的各种国际利益冲突,为国际河流开发提出一个新的框架——建立在多边协定根本原则基础上的区域合作机制,以期通过国际法的手段预防和解决国际河流开发引发的国际冲突。  相似文献   

8.
随着中国一东盟自由贸易区的建立,我国与东盟各国有关知识产权的经贸往来日益频繁,影响双方交流与合作的知识产权争端,特别是环境知识产权争端和冲突也日益增多,为此我们应该建立统一的知识产权协调机制和高效的知识产权争端解决机制,充分发挥双方行业协会、商会及环保组织等非政府组织的知识产权协调作用,促进中国与东盟国家经济、环境与社会的发展.  相似文献   

9.
中国倡导与东盟共建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承载着国家和平发展重大战略,贯穿了建设海洋强国的内在精神,体现了周边外交政策,是国家全方位开放重大战略布局的组成部分。相关法律机制是明晰各方权利义务,促进合作共赢的重要保障。中国-东盟共建新海上丝路的法律机制可包括行为准则、经贸合作、互联互通、海事合作、搜救合作、油污防控、人才培养等机制的构建或完善。  相似文献   

10.
论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法律模式的构建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拟于2010年建成的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必须沿着制度化、机制化的路径真正构筑双方更紧密的经济联系,这是经济全球化和区域经济一体化新形势下的一个重要课题。立足中国和东盟国家的实际,从分析双方经济关系及其发展趋势入手,并比较世界性和区域性经济体的各种做法和经验,对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发展的法律模式应建立松而不散、具有权威的组织架构,以及切实可行、具有效力的制度措施和灵活机动、高效运转的运行机制。  相似文献   

11.
以2002年签署的《中国-东盟全面经济合作框架协议》为标志,中国与东盟合作发展经历了“黄金十年”。2013年,李克强总理在中国-东盟领导人会议上提出“2+7合作框架”,提出打造中国-东盟自贸区“升级版”。同年10月,习近平总书记在访问东盟国家期间高瞻远瞩地提出了建设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携手建设“中国-东盟命运共同体”等合作倡议。这一系列晕大战略构想既符合中国一东盟共同发展的愿望,也为中国-东盟关系发展进一步指明了方向,为双方的战略伙伴关系增加了新的契合点。  相似文献   

12.
13.
14.
能源问题是一个全球性热点问题,不同形式的能源合作正成为国际社会关注的焦点。"金砖国家"的能源各具特色,能源发展需求极为相似,具备较好的合作基础,且能源合作正逐渐成为金砖各国合作的一个主要内容。可以想见,随着"金砖国家"能源合作的深入,合作的内容也将会发生深刻的变化。因此,要保证"金砖国家"能源合作能够有序规范运行,就有必要借鉴国际能源合作法律机制形成之经验,构建符合"金砖国家"能源特点和要求的能源合作法律机制框架,从制度上保障"金砖国家"能源合作创新内容的实现。  相似文献   

15.
在金融行业迅猛发展的今天,为何各个国家会形成如此多种多样的金融发展模式?它和一个国家的法律环境有何关联?法律环境对金融发展的演化究竟能起到什么样的影响?上世纪末,在美国出现的“法和金融学”(Law and Finance)就是研究这些问题的一门新兴交叉学科。法与金融学研究目前已取得了引人瞩目的成就,主要代表人物有Fafael La Porta、Florencio Lopez-de-Silance和Andrei Shleifer、Robert Vishny等人(简称LLSV)。  相似文献   

16.
宁凯惠 《法学评论》2021,39(6):141-147
建立完备的法律规范体系,首先要创制合规律性与合意志性结合、自由价值与秩序价值统一的法律规范.法律规范的特质在于它的国家性,它是国家性的社会规范,是法律构成的主要、中介、直接的要素.社会认知是法律规范发生的不可或缺的基本要素,法律规范的发生,包括宏观的种系发生和微观的个体发生,都必然受社会认知的制约和影响.法律规范的发生过程普遍、始终存在一个社会认知机制,这一认知机制是反映性认知、价值性认知、规范性认知和选择性认知相互联系、相互作用的结果.法律规范发生受到经济、政治、文化、国际环境、社会认知的共同影响,其中社会认知发挥着由此及彼、由表及里的连接贯通功能,进而形成了法律规范发生的整体机制.  相似文献   

17.
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快速发展,我国现有的法律环境已显得不够完善与科学,特别是人世后,我国的法律环境存在着明显的缺陷与不足,为此,我们要加快建设和完善我国的法律环境,使之尽快与国际接轨。  相似文献   

18.
WTO在解决贸易与环境争端的实践中,对环保规则做出了富有发展性的新的解释,表现出比在GATT时代更加重视环保的取向。面对这种形势,我国作为一个深受环境壁垒之害的贸易大国,应做出全面的法律对策。  相似文献   

19.
本文通过对国外的和中国的、传统的和主流的法律关系理论的追根求源和分析,提出了“要区别法定关系与法律关系、现实关系与想象关系、原始关系与侵权关系”的观点,主张法律关系向法定关系靠拢、想象关系与现实关系脱钩、侵权关系与原始关系分开。提出了狭义的法律关系和广义的法律关系的概念。主张环境资源法律关系是指由法律行为(包括行为状态等各种行为)形成的人与人的关系和人与自然的关系,即环境资源法律关系既包括主体之间的人与人之关系或人与人之间的权利义务关系,又包括主体与客体之间的人与自然的关系。认为这种环境资源法律关系是一种广义的法律关系,环境资源法所调整的人与自然的关系是环境资源法规定的人与自然的关系即法定关系。  相似文献   

20.
环境法律实质上仅是社会悲剧性地分配资源的一种手段,市场、习俗、惯例和政策等手段都综合参与决定了资源的分配,在环境侵权救济中,环境政策是影响环境法律的重要因素。环境政策实施对于环境法律在环境侵权救济中的影响可以分为三个层面:公共政策的演进促进环境侵权法律责任机制内在机理的更新;专门的环境政策催生新的环境法律、更新环境法律机制;地方政府对于中央环境政策再界定过程,形成了多种类型的地方环境政策,对于环境侵权救济的影响也呈现出多种形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